马上注册,发表四大名著见解,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公元319年,群臣“请依刘备在蜀、魏王在邺故事”,推石勒为赵王,“合二十四郡、户二十九万为赵国”。同年十一月,石勒称大将军、大单于、冀州牧、赵王,始建后赵政权。又十年,石勒大破前赵军,俘虏皇帝刘曜,于次年成功称帝。然而,仅仅过了二三十年,类似的情况便再次上演。公元351年,贾玄硕联合诸臣推举苻健为大将军、大单于、秦王,煊赫一时的前秦政权自此建立。
更加巧合的是,石勒、苻健称王建藩的凭借,都来自“刘备故事”。案《十六国春秋·前秦录二》:“军师将军左长史贾玄硕等请依刘备称汉中王故事,表健为侍中大都督闗(关)中诸军事、大将军、大单于、秦王。”看来,刘备当年在汉中成功称王,为后世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业模板”,这才让后世军阀纷纷效仿与援引。刘渊建立汉赵政权时,还将高祖刘邦、世祖刘秀与昭烈帝刘备并列为“三祖”,可见在一部分人眼中,刘备建立的季汉政权的确是汉祚的一个延续。
那么,作为后世军阀眼中的“标准答案”之一,刘备称汉中王时到底走对了哪几步呢?
上汉帝表:排名背后的思量
陈寿撰《三国志》向来惜字如金,但提及一些诏书或表奏时,往往不吝笔墨,将全部文字收录。由蜀地“李氏三龙”之一的李朝所作《汉中王劝进表》(也作《上汉帝表》),集中反映了刘备称王时的一些“内幕”。就开头的群臣署名,便值得深思:
“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
这份名单具体列出了十一个人名,而被视为“二把手”的诸葛亮,竟屈居在马超、许靖、庞羲、射援之下,排在第五。对此,清代学者章学诚觉得“殊不可解”。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也指出:“我们在《表》中见到作为显示政治规模的领衔人,竟是临时凑成的、了无业绩誉望可言的马、许、庞、射等辈。他们虽各具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合而观之毕竟显得猥琐,不如诸葛响亮。”
李朝是蜀地名士,应该对政治局势和人物背景有所了解,其所作《上汉帝表》也肯定得到了刘备首肯。所以排名次序的背后,必然有刘备的政治思量。田余庆、饶胜文认为:刘备初来乍到,地位并不稳固,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士人尚未取得绝对的支配地位;反观庞羲、射援,久在益州,积威甚深,且作为刘璋旧属,他们更代表了东州士人。有他们“背书”,刘备的称王之路才能更顺利。两位先生的观点,无疑是真知灼见;只是就过程而言,未免有些简略,笔者试从授官角度予以补充:
汉制,地方长官与中央高级官员有资格开府治事。及至东汉末年,王纲不存,中央官或地方军阀的霸府(军府)俨然成为“朝廷之外的小朝廷”,是实际意义上的集军政大权于一体的中枢机构。以曹操为例,他赖以维持其统治的的机构,并非是位于许都、有汉献帝的正宗朝廷,而是独属于其个人领导的霸府。从司空府、丞相府再到日后的魏王府,曹操的命令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发出,渐渐取代汉廷,成为北方实际上的军政中枢机构。
刘备同样有自己的军府。在称汉中王之前,左将军府就是其统治地方的中枢机构。建安三年(198),曹操破徐州,斩吕布,把他的左将军授予刘备。尽管,刘备没过多久便脱离曹操掌控,左将军也在建安十二年(207)被重新授予了辽东公孙康;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世人仍多以刘豫州、左将军称呼刘备。如刘备在袁绍麾下时,赵云秘密招募数百人,“皆称左将军部曲”;刘表在书信中称“刘左将军”,以及刘备入蜀时,黄权亦曾以“左将军有骁名”为由劝谏刘璋。
刘备身边的心腹、扈从,便多以左将军府官的身份聚集在他身边。据《三国志·糜竺传》记载:“(刘备)以竺为左将军从事中郎。”又据《三国志·简雍传》记载:“先主至荆州,雍与糜竺、孙乾同为从事中郎,常为谈客,往来使命。”不过,彼时的刘备尚寄人篱下,并没有取得独立地位,故学界多认为:建安初年的左将军府迥异于刘备入川后的左将军府。至于简雍等人,虽担任左将军从事中郎,但结合他们俱以清谈知名却无突出才干的表现看,这个官职更多是一种荣誉象征。
赤壁之战后,刘备虽然在刘琦死后被群下推为荆州牧,但始终未得到盟友孙权的认同。第二年,刘备赶赴京口谒见孙权,并表奏他为车骑将军、徐州牧。汉制,车骑将军位次高于左将军,可见刘备已承认了孙权在联盟中的主导地位;故孙权同意出借南郡,并重新表奏刘备为荆州牧。在这以后,刘备初步建立起以荆州牧为主导的僚属系统。
荆州主薄殷观因进言得到刘备赞赏,擢升为荆州别驾;庞统回到荆州后,先主与之畅谈,“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此外,马良、陈震、廖立、蒋琬等人皆曾为荆州属官。武将方面,则大多领郡职,直接受荆州牧刘备管辖。如关羽领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后转在南郡”;赵云领桂阳太守、偏将军。刘备入蜀后,诸葛亮“董督南三郡诸事”,虽无长官之名,却有长官之实。待到诸葛亮也入蜀后,“董督荆州”之人自然就成了关羽。
荆州人一下都跑到益州,新的问题也诞生了。刘备定蜀后,虽自领益州牧,但在此之前,益州僚属系统就已经颇为完善了。曾为刘焉、刘璋父子旧属的东州士,在益州占据着一个个重要的职位,因此,在蜀地立足未稳的刘备想要维持其统治,就不能再把荆州的统治方式直接照搬到益州。可这么一来,像诸葛亮这样的荆州旧人,又当何去何从呢?
在此情形之下,更为完善且健全的左将军府应运而生。《上汉帝表》中的许靖、庞羲、射援以及诸葛亮等人,后来都成为左将军府的府官。这便意味着,刘备入蜀后同时实行了两套行政机构,即分属于左将军与益州牧的两套官僚系统。军府与州府之间并非是泾渭分明的,甚至不排除有人兼任的可能。不过在刘备的规划中,左将军府显然要比州府更加重要。
据《三国志·杨洪传》记载:“(杨洪)为蜀部从事。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
刘备在汉中时,诸葛亮为其“足兵足食”,甚至有权任免益州郡县地方长官,这是不符合常规的。乍一看,诸葛亮所做之事与他在荆州时没多大区别,但在荆州时,诸葛亮曾受命“董督南三郡诸事”,其对荆州的管理自然合情合理。然而,刘备定蜀后,诸葛亮只是“署左将军府事”,并没有直接任益州属官,但他仍对益州诸事有直接管理权,而且从刘备与诸葛亮互相所发的文书看,他才是蜀地大后方与刘备直接对接之人。要之,左将军才是刘备称汉中王前真正意义上的军政中枢机构。
以此为前提,再看《汉中王劝进表》的名单次序。许靖,曾为汝南月旦评的主持人之一,与从弟邵“并俱高名”,深得天下士人敬重。在法正的建议下,刘备“千金买马骨”,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庞羲、司隶人;射援,扶风人,二人都是随刘焉入蜀的东州士人。尤其是庞羲,不仅是刘焉的托孤重臣,还是刘璋亲家(庞羲女嫁璋长子刘循),因而被刘备委任为左将军司马。
左将军府既然是刘备执政巴蜀的中枢军政机构,其府官秩级当为《汉中王劝进表》名单次序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案《后汉书·百官志一》:“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本注曰:司马主兵,如太尉。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注曰:职参谋议。”李贤引《东观书》曰:“窦宪作大将军,置长史、司马员吏官属,位次太傅。”长史,即长吏也,是为掾属之长,与从事中郎同掌吏选;司马掌兵,亦是权重。所以,长史许靖、司马庞羲与从事中郎射援皆在诸葛亮之前,并分别居第二、三、四位。从这个排序看,刘备更希望他们代表的是左将军府,而非是所谓的地缘派系。
有意思的是,许、庞、射三人明显与马超一样,是被高高捧起来的“吉祥物”。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按理来说,负责这件事的应该是长史许靖;如诸葛亮外出屯汉中时,杨仪和蒋琬分别担任随军长史与留府长史,一个在军队内统筹诸事,一个则坐镇成都,以尚书令之职总统国事,并随时向诸葛亮汇报。因此,真正被刘备视为心腹的仍是诸葛亮,他并没有在这场所谓的“新旧之争”中失宠。
刘备的心腹当然还有法正。刘备定蜀后,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由于刘备是益州牧,法正俨然成为了益州牧僚属系统内的二号人物,以至于一朝得势的他做事非常嚣张,“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眼见法正猖狂,便有人跟管事的诸葛亮打小报告,但后者表示他也管不了,这不仅是因为法正深受刘备器重,更是因为两人分属于不同的官僚系统,谁也管不了谁。
法正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助刘备与东州士人打好关系。刘备任徐州牧后,为了拉拢、安抚巴蜀土著,提拔了不少人才入仕,如治中从事黄权、议曹从事杜琼、督军从事费诗、别驾从事秦宓、从事祭酒何宗等人。东州士人原先就在益州官僚系统中占据高位,刘备此举显然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他们的利益,所以他需要法正从中斡旋,但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因为刘备与巴蜀土著并不亲近,君不见,黄权反对他入蜀,费诗反对称帝、秦宓反对东征,他们能被授予官职,不过是出身本地大族,需要被树立成为典型,以巩固刘备自身的统治。而在刘备成功称王后,他们也慢慢没了消息;反观以诸葛亮和法正为首的两大功臣,却各司其职,在不同系统内担任着重要岗位。
刘备称汉中王后,把左将军和爵位都归还给汉帝了,“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随之而来的,是左将军府升格为更加高级的大司马府,如韩冉、殷纯,就担任过大司马掾吏。据《三国志·董和传》记载:“先主定蜀,徵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据历史学者洪武雄先生考证,“左将军、大司马为前后职,如前述。诸葛亮称‘董幼宰参署七年’,此七年横跨先主前后任左将军、大司马二职”。由此可见,刘备称汉中王后,代表荆州士人的诸葛亮与董和仍维持其权柄不坠。
然而,此时的大司马府未必还是刘备称帝前的最高军政机构。刘备称王后,又专门设立了尚书台。东汉名士李固曾云:“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此机构设立于宫中,公卿百官所上奏疏,要先经过尚书台才能到皇帝跟前,其权柄之重,可见一斑。不巧,尚书台第一个管事的,正是尚书令法正。可惜不到一年,法正就病逝了,接替其位置的是刘巴,然后是刘备托孤时的李严,都是东州士人。
显然,尚书台分走了大司马府的部分权力。这正是刘备想看到的:尚书台与大司马府一同拱卫着刘氏,既能让他将大权收归手中,也能平衡好荆州士人与东州士人之间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大派系完全各执一府,只能说,荆州人与东州人分别在大司马府与尚书台中掌握了主导权。至于益州土著,虽然有一部分人担任了益州牧僚属系统中的重要岗位,但由于职权尽在左将军府、大司马府与尚书台手中,他们也掀不起什么浪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