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苑中,早有文论文评;文论如《文赋》、《文心雕龙》,皆是民族形式:一为赋体韵文,一为四六骄文。这是外国所难以想象的文学现象。文评,则发展成为“评点”,这也是一种更为奇特的民族形式,它进入了小说范围之后,对一般“细民”(鲁迅语)的影响之深之巨,真是无法形容。它起的文化作用极为广大,但正统士大夫、高层知识界则视为“野狐禅”,讥晒或不屑一齿及之。这个宝贵的民族文评传统,今亦断绝。在《红楼梦》这题目上,评者太多了,只“评点”形式也有多家。我总以为在此诸家中,从评笔法评章法来看、始终是只有一家予我的印象最深,即戚蓼生序本中的总评,尤其是后半部,精采倍出。我们如果借来,不但大可启牖我们的灵智,提高自身对雪芹文笔的欣赏能力,也有益于领会我们这个民族在艺术方面是何等地自有奇珍,不应舍己从人,总是搬弄别处的东西,奉为圭臬。
前章我曾举示一点:书到凤姐病休、探春暂替之后,直至夜寿怡红这一阶段(实为“六九”之数以后的“七九”大段落),雪芹的笔致一变,特为精采。巧得很,也正是这一大段中的总评,也将重点倾侧到文章艺术的角度上去了。这个现象恐怕也非偶然巧合,其间当有尚未发掘的文艺宝藏,有待后人再为讲清道理。
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在全书中为特异文情,其理、趣、惊、险,场面之奇突,气氛之紧张,与遭笞挞那一回堪称相埒,而境界之高或有过之。我们如何评赏这种天地间独一无二的文字?且听那位尚未考知名姓的先生〔1〕评道:作者发无量愿,欲演出真情种,性地圆光,遍示三千(指大千世界),遂滴泪为墨,研血成字,画一幅大慈大悲图。
你怎么理解这种“文评”的意义?不习惯?不太懂?——难以“接受”?要知道这几句话,谁也说不出,其力千钧。似乎离开了评文,实则这才探到了为文的最深根本。这仅仅是一男一女两个“恋爱”的间题吗?这是对宝玉的真理解,对“情种”的真注脚——大慈大悲的心肠,滴泪研血的心情,来写一种无以名之的(故只好借用佛家词语,莫要错会本旨)、最极博大的爱才惜人、悲天悯世的胸怀——此即本书开卷大书交代“大旨谈情”的那个“情”字的真实意义。
如果你认为这讲得太“玄虚”了,只愿从人间一般男女爱情的角度去欣赏,那么就在这儿也还是大有可评可思之处,故那回后又另有总评,说道:写宝玉黛玉,呼吸相关,不在字里行间,全从无字句处,运鬼斧神工之笔,摄魄追魂。令我哭一回,叹一回,浑身都是呆气!
读读这样的文评,乃觉今日之评家何必一定要板起面孔,搬弄一些土洋教条,来“训示大众”?我们用别的方式。能像他说得这么恳切动人吗?
同回,曾涉宝钗与岫烟一段对话,此位评家就又重笔评云:写宝钗、岫烟相叙一段,真有英雄失路之悲,真有知己相逢之乐!时方午夜,灯影幢幢,读书至此,掩卷出户:见星月依稀,寒风微起,默立阶除良久。
是可见其人之不俗,他读《红楼梦》的注意点与感受区,并不与后来流行的世俗眼光相同,因为那时他还受不到程、高伪续的坏影响。
如今且多看几条,他对雪芹文心笔致的体会——
用清明烧纸,徐徐引入园内烧纸。较之前文用燕窝隔回照应,别有草蛇灰线之趣,令人不觉。前文一接,怪蛇出水;后文一引,春云吐岫。
道理彻上彻下,提笔左潆右拂,浩浩千万言不绝。又恐后人溺词失旨,特自注一句以结穴,曰诚,曰信。杏子林对禽惜花一席话,仿佛茂叔庭草不除襟怀。
此乃戚序本第五十八回《茜红纱真情揆痴理》一回的评语。看他又赏笔法,又品意味,两者交融,并无违隔。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此文于前回叙过事,字字应;于后回来叙事,语语伏:是上下关节。至铸鼎象物手段,则在下回施展。
苏堤柳暖,阆苑春浓;兼之晨妆初罢,疏雨梧桐,正可借软草以慰佳人,采奇花以寄公子。不意莺嗔燕怒,逗起波涛;婆子长舌,丫环碎语,群相聚讼:又是一样烘云托月法。
此评莺儿、春燕一回书文也。
前回叙蔷薇硝,戛然便住。至此回方结过蔷薇案,接笔转出玫瑰露,引出茯苓霜——又戛然便住。着笔如苍鹰搏兔,青狮戏球:不肯下一死爪。绝世妙文!
以硝出粉,是正笔。以霜陪露,是衬笔。前必用茉莉粉,才能构起争端;后不用茯苓霜,亦必败露马脚。——须知有此一衬,文势方不径直,方不寂寞,宝光四映,奇彩缤纷!
你看他对这第六十回的繁笔巨幅,复杂情状,是用什么见识去分析去体会?用什么词语去赞叹钦服?这一切,都是民族的{注:此三字下有着重号},中华独创的美学系统。他讲究的正笔衬笔,可与击鼓的“鼓心”、“鼓边”法合参。正笔并不等于死笔板笔呆笔,这区分切莫弄混了。鹰搏兔,狮弄球,俱是活爪,并非“一拳打死”。“打死”的做法,就没了“戏”可看,即无复艺术可赏。比如禅家,师徒以对话传道,也讲“参活句”,最忌“将活龙打作死蛇弄”。中华的文艺美学的灵魂就是永远将文艺——从创作到评赏,都当它是一个活生生的对象来看待对待,有血有肉,有经有络,有生机流转,有精神灵魄,而不是像上“生理”课那样“解剖青蛙”的办法去认识一个死东西的“构造”。
评论《红楼》艺术,此为要义之首。再看——
数回用“蝉脱”体,络绎写来,读者几不辨何自起,何自结,浩浩无涯,——须看他争端起自环哥,却起自彩云;争端结自宝玉,却亦结自彩云。首尾收束精严,“六花长蛇阵”也。识者着眼。
这真一点儿不假。收束,不是现代用法的“煞尾”义,而是“穿着装束扎裹”,用穿衣打叠以喻文事安排组构。精严是丝毫不得草率随便,含浑疏落。比如五十四回(上半部也)以前,事情虽然也十分纷繁,但毕竟段落较为可分,如秦殡、省亲、魇魔、诗社、两宴……直到除夕元宵,是大致看得清爽的;而书到这数回,那真是大波细漪,环环套套,钩联回互,莫见涯涘,而且笔势健饱,不但无懈,精采愈出!是何神力?无怪乎那评者说是“六花长蛇阵”,妙极了!我想用“洋话”术语名词来说,就索然寡味了吧?
书至第六十二回,有一总评:
写(诸案纷扰)寻闹,是贾母不在家景况。写(宝玉生辰夜间)设宴,亦是贾母不在家景况。如此说来,如彼说来,真有笔歌墨舞之乐!
这又表明一个道理,欲评文,先须解事——即要明白所写的时代、环境、背景、规矩、习俗……。家长们有事他往,家下种种事态便乘隙作发;书中人物有云:“近日家反宅乱的”,一语点破,不然者何以上半部书中无此痕迹。弄不清事情的实际,空评文字,必难切中肯綮 。
看湘云醉卧青石,满身花影,宛若百十名姝,抱云笙月鼓而簇拥太真者。
观此,又令人感到,评文者本身也得“能文”才好,人家比方出来的,咱家就不会,说不出来。所以体会《红楼》艺术,雪芹文心笔境,买际上也是一种极好的中华文化的高层次的素养的问题。
第四十一回拢翠庵品茶,总评云:
刘姥姥之憨,从利。妙玉尼之怪,图名。宝玉之奇,黛玉之妖,亦自敛迹。是何等画工!——能将他人之天王,作我卫护之神抵,文技至此,可为至矣!
此深层烘托之义也。在笔法的欣赏中,逐步地将目光放宽时,就发现了还有章法的一大课题。笔法章法,有分也有合,这才是中华文评的传统叙述美学观。
此回(第四十九回)原为起社,而起社却在下回。然起社之地,起社之人,起社之景,起社之题,起社之酒肴:色色皆备。真令人跃然起舞!
今天的人,只会说“做准备”,那是毫无意味的呆话死语,与文学艺木是两回事,岂得相混?
诗词之俏丽,灯谜之隐秀,不待言。须看他极整齐——极参差,愈忙迫——愈安闲;一波一折,路转峰回;一落一起,山断云连。各人局度,各人情性都现。至李纨主坛,而起句却在凤姐;李纨主坛,而结句却在最少之李绮。——另是一样弄奇。
最爱他中幅惜春作画一段,似与本文无涉,而前后文之景色人物,莫不筋动脉摇;而前后文之起伏照应,莫不穿插映带:文字之奇,难以言状。
这样赏文评文法,后世可还能遇否?我们“读”《红楼梦》,又是注意些什么文艺的美处?你尽可以不都同意他的看法,但你拿出什么来足以取代自己民族的那样的文评传统?
此回(第五十一回)再从诗词着色,便与前回重复,且又是一幅即景联诗图矣,成何趣味?就灯谜中生一番讥评,别有清思,迥非凡艳。
阁起灯谜,接入袭人了,却不就袭人一面写照,作者大有苦心:盖袭人不盛饰,则非大家威仪;如盛饰,又岂有其母临危而盛饰者乎?在凤姐一面,于衣服、车马、仆从、房屋、铺盖等物,一一检点,色色亲嘱,既得掌家人体统,而袭人之俊俏风神毕现。
文有数千言写一琐事者:如一吃茶,偏能于未吃以前、既吃以后,细细描写。如一拿银,偏能于开柜时生无数波折;平(秤)银时又生无数波折。——心细如发!
这才够得上是一个《红楼》读者的资格的人,看得见,说得出。如此方是雪芹独擅的绝艺的知音。当然,也可以同时指出:这种写法,却拱卫着一个“暗鼓心”:专从侧面写出袭人在家时一切经手操持妥贴,别人只觉这都“自然而然,没啥稀奇”,一旦此人一离开,什么都不熟悉了,什么都外行而生疏得很,须从头“摸索”了。这一点,全从晴雯,麝月二人身上“反折”出来。前面讲过“背面傅粉”之法,于此再作沟通,多么令人可思可悟。
此回(第五十二回)前幅以药香花香联络为章法,后幅以西洋鼻烟、西洋依弗哪药、西洋画儿、西洋诗、西洋哦啰斯国雀金裘联络为章法。极穿插映带之妙。
写宝玉写不尽,却于仆从上描写一番,于管家见时描写一番,于园工诸人上描写一番。园中,马是慢慢行;出门后,又是一阵烟!大家气象,公子局度如画。
说“如画”,不错;但于今日之人,作喻就可改说如“活动片(movie 电影)”了。评者确实是个善体能言之人。当然,若让我补充,则这些描写,皆是预为后文宝玉贫困时的对比反跌而设。不过此义须容另章再讲。
如今且看书文写到“盛极”顶点处的评论:
叙元宵一宴,知不叙酒何以清,菜何以馨,客何以盛,令何以行(注意四句是韵文——引者),先于香茗古玩上煊染,几榻座次上铺叙,隐隐为下回张本,有无限含蓄,超迈獭祭者百倍!
獭祭,指翻书引典,死板堆砌——以充富丽,而实寒俭浅陋,雪芹与此迥异,俗常不识此理,总以为他专善铺陈富贵繁华,即以为与“獭祭”是一回事了。
前半整饬,后半疏落,浓淡相间。祭宗祠在宁府,开夜宴在荣舟,分叙不犯手。是作者胸有成竹处。
然后他指出此回有三个层次,随读者之浅深而识解不同。此回一过,便到第五十四回了,看他如何感受?
……是作者借他人酒杯,消自己块垒,画一幅行乐图,铸一面菱花镜,为全部总评。噫!作者已逝,圣叹云亡,愚不自谅(量),辄拟数语,知我罪我,其听之矣!
真是佩服赞叹,感慨怅惘,百端交集〔2〕。此一重批,结束上文。下面是第五十五回了,你听他说——
此回接上文,恰似黄钟大吕后,转出羽调商声,别有清凉滋味。
寥寥数语,重要异常:盖书到此际,正是上下两半部的分界处,内容、气氛、笔调、情味,一下子都变了!
这是何故?这就该讲到雪芹原书的整体结构大法则的问题了——也就是《红楼》艺术的另一种极大的特殊创造,在所有文学中也堪称并无铸匹的唯一奇例。
〔1〕此评者于第四十一回前署名“立松轩”。我于《蒙古王府本序言》中推测其人可能为佟氏之后人。但尚待佐证。
〔2〕此指贾母批评历来佳人才子俗套的一篇议论。过去评论者,因受了程、高本的欺蔽,总以为这是预示她反对“宝黛爱情”,这真是最大的歪曲篡乱。戚本此评,是符合雪芹原意的。贾母与凤姐都是宝黛关系的维护者,破坏它的只是赵姨娘和邢夫人那边的一党坏入。抄检大观园,主唆者为王善保家的,她正是邢夫人的亲信,而抄园的目标实在“嫌疑犯”林黛玉。然则,请看邢氏之亲媳王熙凤,在全部过程中的态度与表现,最是分明,不知有些评家何以那么容易被程、高骗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