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严格的等级制度,贾府这样的大贵族人家自然就更讲究了。这一点在元春省亲和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红楼梦》在许多章回中都很注意这个问题,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并不是写得最多的,但是由于刘姥姥身份特别低微,从她受到的礼遇上反倒格外说明问题。因为贾母叫她“老亲家”、“刘亲家”,所以刘姥姥的身份顿时大大提高。四十回在缀锦阁行酒令时,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座位的安排:刘姥姥虽然是个连贾府仆人都不如的农妇,但是由于贾母叫她“老亲家”、“刘亲家”,所以她不但享受主子待遇,和小姐少爷一样一椅一几,而且辈份还比较高,座位竟在王夫人之前,仅次于贾母。通过刘姥姥所受到的贾府待客礼遇,有助于我们弄清林黛玉在贾府究竟有没有受到“迫害”的问题。
  刘姥姥在大观园的活动,再一次生动地突出了贾府的极度奢华。光是十几个主子和一些主要丫头吃一回螃蟹就花了20多两银子,够穷人生活一年,其余的事就不必多说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道:“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元评女传巧姐慕贤良春省亲时几次“叹息奢华过费”,是从见过不知多少繁华场面的贵妃角度感慨和从至亲角度担忧。而刘姥姥则是从一个穷苦农妇的角度将它生活化而发的感叹。她与元春是两个极端的人,但是得出的却是完全相同的感受。贾府最后败落显然与这种极度奢华的生活有关。
  在第五回巧姐的判词中已有“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暗示贾府败亡之后有些近亲反而不可靠了。在《红楼梦曲·留余庆》中,曹雪芹交代凤姐曾经“济困扶穷”而“积得阴功”。在贾府被抄家后巧姐被“狠舅奸兄(贾蔷)”所卖,是刘姥姥设法将巧姐找回。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为她第三次与贾府打交道埋下了一些重要的伏笔。主要是两处,在四十一回和四十二回。
  一是王熙凤的女儿大姐儿抱着一个大柚子玩,见板儿手里拿着个佛手,便要。丫鬟就哄着板儿把佛手给大姐儿换了柚子。板儿对佛手已经玩了很久了,“见柚子又香又圆”,就换了。“柚子”就是“由兹(即‘这’、‘此’。中古时这三个字同音,可以通假)”,暗示后来刘姥姥带着长大了些的板儿一同去解救巧姐,是由此开始的。“又香又圆”就是“乡缘”的谐音,指在外地才找到同乡巧姐,仿佛冥冥之中有“佛手”所指引,两个孩子有缘分,早就交换了定终身的信物似的。
  二是凤姐请刘姥姥给生于七月初七的大姐儿取个名字,刘姥姥就取了个“巧姐”(“巧哥儿”),还说:“日后长大了……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这里顺便要说一下,“巧姐”和“大姐儿”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第六回刘姥姥见到平儿时,提到“东边这间屋内,乃是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而二十七回芒种节时,又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巧姐、大姐(儿)成了两个孩子。而从四十二回来看,大姐儿就是巧姐。“大姐儿”在北方有时就用做对第一个小女孩的称呼,不是正式名字,一般多在一两岁两三岁时叫。之所以二十七回会“巧姐”、“大姐儿”两个同时出现,我想,除了有可能是抄本之误外,更大的可能是,曹雪芹原本设计凤姐有两个女儿,但是在修改过程中去掉了一个,或者说将两个女孩合并了,即原名大姐儿,后来经刘姥姥正式取名为巧姐。当然这样一来,改动的不仅仅是一个女孩的名字,而是在情节和思想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就是说,是曹雪芹改变了作品的构思,引起了人物的合并。只是他忘记把二十七回的“巧姐”删掉了。规模宏大、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形。《红楼梦》中类似的情形也还有。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表现极其出色,水平比“一进”有了极大的提高。为什么?第一次来时,她有些话说得不得体,临走时周瑞家的不是批评她了么?所以这次“二进”,刘姥姥可是接受教训了。无论是编故事,还是别的事,都广受欢迎。尤其是行酒令,和鸳鸯配合得天衣无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总导演”是凤姐,鸳鸯是“策划兼执行导演”,她给“领衔主演”刘姥姥说戏。刘姥姥悟性很高,很快就进入角色。因此刘姥姥充分体现了“导演意图”,皆大欢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刘姥姥第三次就不是进荣国府了,也不是只去了一次。四十二回脂批指出,在遗失的曹雪芹已经基本写得的佚稿中,“狱神庙”这回有刘姥姥的故事,“始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实伏线于千里”。从多处脂批提示来看,当时到狱神庙探监和设法相救的还有贾芸、小红、茜雪等人。所以刘姥姥显然是受了王熙凤的亲口委托,不顾自己已经八十高龄,带着板儿到处寻找,千方百计地打听到巧姐下落,终于把被狠舅奸兄卖到外地的巧姐救了回来。充分表现出刘姥姥极其重情义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实在令人敬佩不已。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