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 潇湘馆秋雨

 

  我到达北京的当天下午,道具组的一位同志,手里拿了一双“木拖板”,进来问我“行不行”。我无思想准备,一时不知是什么意思。后来才弄明白,原来是要拍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宝玉秋雨中夜探潇湘馆,看望黛玉的戏。这场戏宝玉要披蓑衣、戴斗笠、脚登木屐。这三样照书中所写,都是北静王送的,是特制之物,并非市上买的。这屐叫“棠木屐”。
  穿木屐,在我国是晋朝人提倡的。《世说新语》中“登山屐”、“蜡屐”都是很有名的故事。曹雪芹把“棠木屐”写在宝玉身上,是十分高雅的。拍电视如何表现,就特别注意了。这本是特殊道具,要事先研究设计的。一时之间,随便弄一个,总不够理想。“红剧”因前总美工设计师不幸逝世,后来刘宝俊同志匆促担负重任,没有容他有较长的案头准备时间,是十分可惜的。
  “棠木屐”解决了。斗笠,蓑衣也都有了,虽然不甚精美,但按日程拍戏,没有问题了。
  《红楼梦》这回书,写黛玉制乐府诗《秋窗风雨夕》,整回书都是充满了秋情,充满了诗意的。季节是秋天,时间是晚上,正在黛玉与宝钗说了肺腑之话后,不胜飘零孤苦之感的时候。其气氛是;“浙浙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权不能来了……吟罢搁笔,方欲安寝,丫环报说:宝二爷来了…… ”这样的气氛,这样的心情,“最难风雨故人来”。在秋雨中孤寂凄凉况味里,知己来了……在电视中如何表现?
  这场戏是在大观园潇湘馆拍的。拍夜间外景的戏,不能真在夜里拍,那样没有光线。只能在黄昏时,光线稍暗,有一定密度时拍,所以那天大部份镜头都是在晚七点来钟拍的。
  北京大观园潇湘馆新种的竹子,只有三五根,实在可怜,如何办呢?作假的。真的竹子与假的竹子在一起,假的插在真的中间;竹叶是塑料片剪的,颜色差不多。在日光下,近处仔细分辨,可知真假;夜间,在镜头照着时,就真假难分。潇湘馆中,真是“凤尾森森”了。
  雨滴竹梢的“雨”呢?拍戏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面积不大,好办,几条水龙带,一场人工雨便从天而降。竹叶下渐渐沥沥,望着廊子上雨中的灯笼,潇湘馆秋窗夜雨的境界显现出来了──听,门外是谁敲门,紫娟打着灯笼开门,啊,原来是宝二爷,镜头远远地拍摄下来了。一会工夫,摄像机又搬到潇湘馆门外──看,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宝王出来了,紫娟相送、关门……镜头一转:宝玉又走到沁芳桥,两个婆子撑伞,给黛玉送燕窝来了……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