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认为理解《红楼梦》有三个层次:文学的、政治的和哲学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理解《红楼梦》的高下有序的三个层次。
但是这种说法本身或者是武断的。没有根据证明这三个层次是按照这个顺序排列的。其实恰好相反,能够从艺术的角度欣赏《红楼梦》的,往往是水平比较高的读者;而几乎人人都可以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红楼梦》横加指责,任意品评。
这里的兴趣主要不是从艺术上对《红楼梦》加以赏鉴。《红楼梦》一书唯美主义倾向相当强烈,可以说与《楚辞》不相上下。但是非常遗憾,众多“红学”专家深深陷入情节的发展之中不能自拔,甚至可以说完全迷失在曹雪芹的笔下。这是这么多年以来“红学”研究的一个误区。不能从单纯情节的考证、推论中解脱出来,就不能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反而只是停留在非常浅薄的“讲故事”的层次,这不能不说是“红学”停滞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里完全不是否认对《红楼梦》加以猜测的必要性。但是 “红学”的研究必将开辟新的方向。而且这个工作也的确有了一定的成绩。如果“红学”以前的重点放在“分析”上,那么现在工作的重点就要放在“综合”上了。
无论如何,上面提到的观点是非常引人注意的。这里仍然不能避免俗套,把对《红楼梦》的美学分析暂时放在一边,我们将首先把注意力放在所谓“政治”这个层次上。
政治与美恰好直接相反。如果说“美”是正一,“政治”就是负一。如果你说“政治是丑恶的”,恐怕没有人会否认这个观点。人们最多认为这个说法是天真的,可能未必就是错误的。
既然提到政治,就不能不提到斗争。政治即斗争,或者反过来说,斗争即政治,也是一样。这个方面理智的思考往往被感情的冲动破坏了。
有一种说法,直接从“革命”与“反革命”两个对立的立场对这个问题加以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以这个标准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也未尝不可。但也只是“未尝不可”罢了。如果这么理解《红楼梦》,则该书的全部美学基础就破坏无余了。
可以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启蒙意义的着作,但如果将之当作革命文学,如《悲惨世界》来读,似乎并不太符合《红楼梦》的原意。如果是这样,书中的悲剧气氛就成了一个骗局,相反,作者将会以无比欣喜的心情迎接所有这一切的灭亡,《红楼梦》也就成了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在缺乏进一步的证据之前,暂且认为这并非事实。
相反,比较高水平的读者,很少会带着这种态度来阅读《红楼梦》。按照这种划分,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薛宝钗、袭人等可以划为“反革命”;林黛玉、贾宝玉、晴雯等则是“革命”一党。不言而喻,这种划分是野蛮的。这样一来,就会有大量的人物不能得到合法身份证明,最后只能说是什么小资产阶级动摇性,如史湘云、探春等等。可以说,这么一来,甚至“金陵十二钗”这个《红楼梦》的人物主体都被破坏了,根本谈不到进一步的成果。
不过谢天谢地,类似这样的所谓“研究”由于缺乏进一步的发展,多年以来已经不再引起人们的注意。这里这么提一下,只是说明人们对《红楼梦》的误解达到何种程度。
与这种划分相反,的确有人(而且是相当资深的“红学”专家)认为,可以从“血缘”的亲疏来加以划分。这种提法就科学得多了。而且更加符合原着。在《红楼梦》中,人们的确以这个标准来划分不同集团的范围。例如贾宝玉就反复指出,薛宝钗只是“亲戚”,而贾母、贾政、王夫人、林黛玉则是“心上人”。当然,贾宝玉的划分多少已经超出了血缘的界限。按照血缘的亲疏,林黛玉和薛宝钗完全在一个档次上。
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提法呢?应该说还是有的。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矛盾;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集团的划分。在《红楼梦》中,这样的势力集团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真是令人目不暇接。甚至在贾宝玉的庞大的丫鬟体系中,也有“袭人”系和“晴雯”系的对立。在大局上,又有贾母、王夫人的对立。在家族之外,又有北静王、忠顺王的对立。等等。
但是这样一来就要陷入《红楼梦》人物关系的“迷魂阵”里了。其实这个方向也就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红学的一般状况。人们过于把《红楼梦》当作记实小说来读,穿凿附会出大量子虚乌有、不尽属实的人和事,不仅违背作者本意,误入歧途,而且收获也不见得如何丰富。诚所谓“为了拣芝麻,丢了西瓜”是也。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能说这个方面的工作没有成绩,但如果在这个方面不检点一下,最后可能就会和赵姨娘一起找贾宝玉的丫鬟打架去了。
但是还有一个方向比较有意思。按照这个观点,《红楼梦》集中反映了我国在南宋以及明末年的一些历史情况。的确有学者在这个方面做了工作,也举出一些看来不容反驳的证据。如给薛姨妈住的“梨香院”与“离乡”同音。暗指宋的皇帝被金掳走这样一件事情。可是这也同样可以认为是对薛姨妈、薛宝钗的“针贬”——后来这个地方让一班戏子去住了。这是不是说薛姨妈到贾府来就和戏子来一样呢?王熙凤的确把戏子比林黛玉,被史湘云说穿。当然,问题最后归结到薛宝钗身上:薛宝钗认为不该给贾宝玉讲戏文!
在我们彻底陷入不可自拔的“无限斗争”之前,还是让我们暂时放弃这种比较浅显的看法。我有理由认为《红楼梦》不仅是描写一个阶级的衰落,而且也描写了另外一个阶级的崛起。运动必然是从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的。一个阶级的衰落本身就是另一个阶级的崛起。
其实只要通过分析第五代的名字就可以得到这个结论。如果说衰落的是贵族的话,那么崛起的就是平民。用“草”来形容平民当真是再恰当也不过的了。
由此可以看到《红楼梦》后四十回明显的斧凿痕迹。这和《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浑然一体形成多么大的反差啊!
首先,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完全变了。变化不是很明显的往往是贾琏这样的角色。其他的,如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贾母、王夫人、贾政等人恰好和前面形成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其次,后半部分的情节也显得过于蹩脚。可以说,简直就是前面的解毒剂。
最后,可以看到,《红楼梦》还是大体竣工的。曹雪芹没有把完整的《红楼梦》贡献给读者,这当然有他的原因。可以说,如果按照前面的情节自然发展的话,后面应该有更加惊心动魄的结局才是。然而非常遗憾,宝玉在后面完全痴呆了。除了科举成功之外,几乎没有给读者做出任何贡献。
也许这后面的四十回本来就是曹雪芹拿来“消遣”读者的,这也不是一点可能也没有。(?)无论如何,后四十回《红楼梦》还是表现出相当的艺术功力,即便是抹杀前面的革命精神,这也是需要一定的眼光才做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