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洪升与《红楼梦》(1)

 

  刘一心
  提要: 康熙时,洪升创作了《石头记》(戏曲),后经吴玉峰改此戏名为《红楼梦》,这是一个全本;洪升在创作《石头记传奇》之前,应有一个相同内容的、至少是中长篇的小说或话本《情僧录》,作为戏剧底本,这个底本又被东鲁孔梅溪题名为《风月宝鉴》;洪升死后,曹寅又以《石头记》、《情僧录》为底本,演绎成《金陵十二钗》,它是今天所见《红楼梦》小说九成以上的内容。尽管洪升作品的故事情节与以后的《红楼梦》章回小说相差甚远,洪升对《红楼梦》的贡献在时间上应居先。《红楼梦》章回小说的作者署笔名“曹雪芹”;不是曹沾(芹溪),更不是洪升;如同《长生殿》的作者只能是洪升,而不能加进《长恨歌》作者白居易。
  相信《脂批》,方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基础。
  在《曹雪芹真假辨》的前文中,提出“曹雪芹”一名,亦真亦假。所谓“假”: 这是一个假名,不存在名为曹雪芹的个体,或者说是一个特殊的笔名;所谓“真”: 他是从祖父曹寅(号雪樵)和孙子曹沾(号芹溪)的号中各取一字,拼凑而成的。所以说此名亦真亦假。所谓“特殊”: 是指所隐含的两人,是未曾见过面的祖孙二人,分别在康熙、乾隆朝。由于成书过程的特殊性和隐秘性,只能采用假名,但又不失其真实性。
  《红楼梦》小说中,多处提到曹雪芹作书的事;脂批中有“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这就是说,在雪芹作书之前,已有一本类似的书,名曰《风月宝鉴》,暂不知谁人所作。“其弟棠村序也”,分明告诉世人: 《风月宝鉴》一书,成书就在“雪芹”的那个时代。如果这里“雪芹”指的是乾隆时的曹芹溪,那么,康熙朝的“雪芹”——曹雪樵(寅)便不可能“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因此,可以推测《风月宝鉴》的作者应是康熙时代的人。仅根据这一条,暂时还不能说明章回小说《红楼梦》也成书在康熙朝。考据《风月宝鉴》的作者,是研究《红楼梦》章回小说成书过程的合理途径之一。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有一条批语说: “看此一曲,试想作者当日发愿不作此书,却立意要作传奇,则又不知有如何词曲矣”。在这短短的一条评批里,有三个关键词: “作者”、“书”、“传奇”。显然三者与《红楼梦》有着密切关系。“作者”指的是谁?写的什么书、什么(传奇)剧?为什么立意要作传奇而不是作“书”?要回答这个问题,目标锁定在康熙朝的戏剧家里,按理说不是一件难事。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失为科学、有效的重要方法之一,若无假设,何以求证。试试看,作为假设: 戏剧作者洪升(先假定孔尚任、尤侗等也可,排查也可),立意要写一部《石头记》(《红楼梦》)传奇(剧本),为此,不得不先写《风月宝鉴》(《情僧录》)之书,作为底本。有了具体目标,哪怕是假设,也便可以从他的写作风格、经历、创作条件的可能性等方面,深入考察,小心求证。
  洪升,字昉思,号稗畦,诗人、传奇大师,浙江杭州人,出身明末官宦之家,生于顺治二年(1645),着有诗集《稗畦集》,以戏曲《长生殿》闻名,时有“南洪(升)北孔(尚任)”之名。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国丧期间上演《长生殿》而受处分,回到杭州。死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
  署名土默热的先生,发表了考证洪升创作《红楼梦》的系列文章,提出: “康熙四十一年,朱彝尊为洪升做过《题洪上舍传奇》的诗,这里的‘洪上舍传奇’,便是指洪升初创的《石头记》戏曲,后被吴玉峰改称为《红楼梦》传奇。”康熙时代的戏剧大师、《长生殿》的作者洪升,首次被提到《红楼梦》作者的研究层面上,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进展!先生的系列考据及洪升初创《石头记》是可信的;但是,将《红楼梦》章回小说考据成杭州洪家及洪升的传记,则是不可认同的,似乎与“曹雪芹自传说”异曲同工。
  时称“南洪北孔”的戏曲双星洪升,在其成名之作《长生殿》之后,再写一部《石头记》,是专业范围内的事,也顺理成章。
  洪升在《石头记传奇》创作之前,理应先写一部与戏本故事类同的传奇小说或话本作为底本。如同他自己在创作《长生殿》时,参考白居易的《长恨歌》;王实甫根据元稹小说《会真记》作《西厢记》;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那么,洪升在写《红楼梦(石头记)传奇》之前,依据自家的某些往事、耳闻目睹和创作灵感,先写一个中篇乃至长篇言情小说或话本是工作需要,否则写这个剧本是很难运作的。
  一个具有末世情结,有过多部着名传奇作品经验,出身明末的诗礼簪缨之族,经过温柔富贵的生活,社会关系有问题,父亲被判刑,被抄过家,半生潦倒一一细推了去的人,从“模糊逻辑”推断,极像“红案”的作案人,且具有“作案”时间、地点、技巧和思想基础。此人是谁?能否肯定就是洪升?
  考据江宁织造曹家,也具备某些条件。类似的还可能有某皇族、某大臣、张家王爷、李家大户等等。就是说这些条件不具备“惟一性”。“洪升说”为追踪“红案”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 康熙四十一年(1702),朱彝尊为洪升做过《题洪上舍传奇》的诗;康熙四十二年(1703)曹寅有《读昉思稗畦行卷兼寄秋谷赞善》诗;康熙四十三年(1704),洪升受曹寅之邀,来金陵上演《长生殿》,并携有“行卷”(手稿)。不管“行卷”与《红楼梦》无关还是有关,毕竟《红楼梦》是由江宁织造曹寅的后代先以八十回《脂评石头记》传抄问世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红楼梦》一书及评批中也可见端倪。第十三回(畸笏叟)批语有: “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这“遗簪”、“更衣”很像其中某出戏的名字,或一出戏中的两个折子戏,或者本身就是独立的两场戏的名字。从而也透露了《红楼梦》的作者们曾保存、参考和依据了一个传奇剧本这一重要信息,它是洪升的《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的可能性极大。如《红楼梦》小说部分回前或回后有一首诗,应为戏曲本的上场诗或下场诗的遗留痕迹。顺着曹沾、曹寅这条线索,反向追踪洪升,应是一个合理的路径。这对确立洪升在《红楼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其他考据见另文)
  《红楼梦》及《脂评石头记凡例》和第一回中,均提到《石头记》、《风月宝鉴》及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金陵十二钗》。显然这些作品都与《红楼梦》小说有着“血缘关系”。
  不妨试试看,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主要章回,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踪迹,还原成传奇剧目,做一次“模拟试验”,或许可以看出《石头记》戏曲和《风月宝鉴》的影子或者血缘脉络。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