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指刘备是英雄 刘备离曹操为避祸

 

  于是袁绍聚集文官武将,商议举兵征讨曹孟德之事。由于刘备向袁绍提供了曹军的情况及部署,更强化了袁绍急于南下的意愿。
  但正如曹孟德及谋士们所分析的那样,袁绍虽然胸藏韬略,而部属之间却相互倾轧,遇大事难以达成共识。
  田丰首先提出反对意见,他说:“如今兵灾连年,百姓疲弊,公家粮仓积蓄不多,不能够大规模发兵,应该先派人去游说曹孟德,借口河北地区土地富庶,物产丰饶,人民安居乐业,正是建都的好地方,让曹孟德献出天子,如果这种办法行不通,就以曹操独霸天子,隔我王路为借口,派兵屯于黎阳,在黄河的主要渡口增设船只,布置精兵,待时机成熟,便可一举消灭曹贼。”
  审配不屑一顾地说:“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凭借明公的文韬武略,军队的强大,举兵讨曹贼是易如反掌之劳,何必去等猴年盼马月!”
  郭图说:“公孙瓒够强大了吧,却被我们彻底击溃了。还犹豫什么?。”
  谋士沮授则倾向于田丰的主张,他说:“我们不妨利用冀州山河之难攻易守,先为不可胜之势,再凭我方拥有四州的强大威势,对外广结英雄,内部加强生产及军事训练,并挑选精锐奇兵,乘虚侵入,以困扰曹军地盘。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攻其右,让对方穷于应付,疲于奔命。如此一来,我未受其劳而彼已受其困,不到三年,便可以坐而克之了,如果放弃这个周密的必胜策略,却去赌一战之胜败,万一不尽如意,悔之晚矣。”
  田丰又回过头去驳斥郭图,说:“公孙瓒怎可与曹孟德相比,用兵、治国、广纳英才等方面,公孙瓒只能望其项背。”
  审配咄咄逼人地说:“你这是长曹贼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郭图见审配帮腔,也把语调提高了八度,说:“愿从郑尚书之言,与刘备共仗大义,剿灭曹贼,上合天意,下合民情。”
  袁绍觉得每个人的话都有道理,听着听着,脑子里就乱糟糟的,就像有无数只蜜蜂在耳边嗡嗡作响。
  四人争论不休,袁绍踌躇不决之际,许攸、荀谌从门外进来。袁绍想,这二人见多识广,就依他们的,如果他们二人的观点又不相同,干脆休会让自己回去想。袁绍直截了当地说:“郑尚书来信让我起兵帮助刘备攻打曹操。你们只需回答起兵还是不起兵。”
  二人看了看众人,又相互看了看,居然异口同声说:“明公讨汉贼以扶王室,以强攻弱,以多胜少,应当起兵!”
  “二人与我不谋而合,对,起兵!”袁绍懒得再考虑了。
  田丰情急之下,以头抢地,大声呼叫:“若不听良臣之言,出师必不利。”
  袁绍心烦,怒斥道:“你在哭什么,又不是叫你去奔丧。”
  田丰声泪俱下道:“我在学蹇叔哭师啊。”
  袁绍听罢大为恼火,他是蹇叔,我不成了秦穆公吗?蹇叔哭师,秦军兵败崤山,这不是分明诅咒我袁绍吗?袁绍越想越气。
  “将田丰革职,下狱!”袁绍气急败坏地宣布。
  余下的气氛严肃得多了。
  郭图说:“明公行大义伐曹贼,必须列其罪状,发布檄文,这才好名正言顺地出兵。”
  袁绍点头说:“想得周到。”又说:“干这种事非陈琳莫可。”
  陈琳,字孔璋,文才斐然,做过汉灵帝的主簿,董卓之乱后避难冀州,袁绍慕名,经几次劝说,陈琳才答应替袁绍做事,不过只要求干一些文字工作,袁绍也看出陈琳不是运筹大事冲锋陷阵的角色,就让他作谋士。
  陈琳接受这份苦差事之后简直伤透了脑筋。作为文人,他非常仰慕曹孟德的才华,他常听孔融讲曹孟德“御军二十余载,手不释卷,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陈琳最欣赏曹孟德那首写于董卓之乱之后的那首诗:“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力合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原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那诗写得多好啊,饱蘸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文如其人,奸贼能写出这样的诗吗?奸贼能把那些豪俊义士聚集在自己的门下吗?
  陈琳越想越想不通,越想越写不下去。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袁绍催得急,陈琳就拣些不太着实质问题的大话空话写这篇檄文,不过文采挺优美的。
  袁绍看后很不满意,要陈琳重写。陈琳说:“我对曹孟德不太了解,实在写不出这篇文章。”袁绍说:“这很简单。”就列数曹孟德的一切罪状,又搬来曹孟德的家史。陈琳就从曹孟德的家史开始落笔:“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徐璜并作妖孽……”写了三五百字交与袁绍,袁绍仍不满意,甚至说:“我简直有点怀疑你的才华。”
  袁绍一气之下就剥夺了陈琳起草檄文的权利,为了照顾陈琳的面子,索性让审配起草,由陈琳负责文辞的修改润色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