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才子

 

  诸葛亮踏进了设在襄阳城南二里、岘山脚下的学业堂。他望着这个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的学堂,认定是个十分适宜读书的好地方,便暗暗下定决心,要成为学堂里最出类拔萃的学生。
  寒窗苦读的生活开始了。每天清晨,雄鸡报晓后,诸葛亮便叫醒弟弟诸葛均,一同到岘山上去学习。这很快被细心的老师黄承彦知道了,他感到这是个温故而知新的好方法,便号召学生们向诸葛亮兄弟俩学习,并把晨读作为学业堂的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从此,学风为之一新,人们每天老远就能听到从岘山顶上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
  不久,黄承彦又发现诸葛亮是个天资很高的学生。
  他读书的方法很特殊,不像一般的学生那样死记硬背,而是观其大略,记其精粹,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如要吟诗作赋,命题一出,诸葛亮便能即席而起,信口而出,并且文简意明,高雅隽永,字字句句都能表明他是一个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翩翩少年。
  更使黄承彦惊异的是,这个平日沉默寡言、喜怒从不外露的诸葛亮,竟不顾刘表独尊儒术的三令五申,在夜深人静之时,如饥似渴地攻读诸子百家的着作。
  黄承彦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不同凡响的学生。
  年考就要来临。诸葛亮突然向黄承彦提出要参加最高年级考试的要求,黄承彦居然答应了他。消息传出后,立即轰动了整个学业堂。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有人说他狂妄,有人挖苦他想出风头,有人指责他目中无人,他们都等着要看诸葛亮的笑话。
  诸葛亮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年考那天,他沉着冷静地走进考场,接过考卷便一挥而就。他那旁若无人的神情、稳操胜券的气度,表明他早已成竹在胸。
  考试揭晓,诸葛亮竟以最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
  这事很快传到了刘表那里。他派人来到学业堂,给诸葛亮和黄承彦下了一道大红请柬。原来,刘表要聚会荆州名流, 专门为他们师生摆下了“才子宴”。
  诸葛亮感到受宠若惊。
  第二天,他高高兴兴地去邀黄承彦老师一同前往赴宴, 走到窗下, 见老师正在与他非常崇敬的伯父庞德公边说话边下棋, 诸葛亮便伫立在外等候。只听庞德公说:“我看刘表这个人真是越来越华而不实诸葛亮吓了一大跳。又听黄承彦老师说:“庞公之言是也。眼下正值国家多事之秋,天下已被弄得四分五裂,比战国时期还要乱,可刘表如今拥兵数十万,有地数千里, 却不思进取, 一统华夏,还要摆什么‘才子宴’, 让人为他歌功颂德!由此看来,他是个沽名钩誉、好大喜功、昏暗庸俗的小人。长此以往,只怕荆州不久便属他人所有了!”
  诸葛亮一向崇敬刘表,闻这一席话惊讶不已。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他迅速地离开老师窗下,匆匆赴宴去了。
  果然,刘表并未把这个才子放在眼里,在座的社会名流、达官显贵也都没把诸葛亮当成一回事,他们争先恐后地为刘表歌功颂德。那些俗不可耐的吹捧和丑态百出的阿谀谗媚,使诸葛亮如坐针毡。
  高高在上的刘表得意洋洋,这时他忽然想起了为自己充当钓饵的布衣小子诸葛亮,便举起酒杯高声道:“今日之宴,应为才子诸葛……”
  人们这时发现,才子的坐席是空的,诸葛亮不知何时,已罢宴而去。
  刘表非常生气,认为诸葛亮寄他篱下,竟在大庭广众之中不顾他的面子,准备要惩治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浑小子。
  刘表的儿子刘琦也在学业堂里读书,他的生母死后,继母蔡氏为了能让自己的亲儿子刘琮代兄继承父业,便总是当着刘表的面跟刘琦过不去。刘表知刘琦冤枉,却又怕得罪了大权在握的小舅子蔡瑁,便听了诸葛玄的建议,送刘琦进了学业堂。刘琦和诸葛亮是好朋友,非常崇拜他。听说父亲要惩办诸葛亮,立即想方设法为朋友开脱,还请出自己的亲姑母、黄承彦老先生的夫人为诸葛亮说情,这件事最后才不了了之了。诸葛亮心里很感激刘琦。十年以后,他救了刘琦一条命。
  学业堂里有许多优秀青年,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聚集到荆州求学的有志之士。其中最杰出的有博古通今、为人忠厚的博陵人崔州平,文韬武略兼备、性情豪爽的颖川人徐元直,学识渊博、胆大心细的又一个颖川人石广元,字斟句酌、幽默风趣的汝南人孟公威。
  他们和诸葛亮一样,都是黄承彦的得意门生,自然也都成了诸葛亮的同窗好友。平时他们除了在一起研究学问外,还经常慷慨激昂地讨论国家大事。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