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五次北伐成败分析

 

  孔明向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中华民族代表形象着称,观少陵、香山、放翁等坠泪之诗,可明矣。后世亦有本朝总理秉承此旨,为万民谋福,十里长街纷飞之泪水,刻划伟人远去之背影。然近年孔明形象在网络上屡遭诬蔑、贬损,一时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孔明竟代之以祸国殃民、不自量力、排斥异己、弄权小人等形象,颇有黑云压城、颠倒乾坤、不打倒孔明誓不罢休之势。语虽出自网络,并无权威史学家认同,然虑及网络受众面极广之特性,遗害匪浅。虽有慷慨之士为武侯直言,然多被扣上读死书、不动脑筋、迷亮、追星族的雅号,令君子不忍卒言。
  考网络泼孔明脏水者,因读史囫囵吞枣,不知读史需综合史料全面分析,觅得一鳞半爪,便若发现新大陆一般,动辄来论坛“告知历史真相,其实孔明不咋的”;三因出名之实际需要,没有比打倒一位早为中华之偶像、却已无法替自己辩护之伟人,更有此奇效者(若让其打倒某现实名人,一来无此本事,二来也没这个胆子,是为一笑)——凡上种种。观其手段,或断章取义、或无中生有、或撒泼耍痴、或视而不见、或人身攻击、或以主观想象代入历史,不一而足。
  在下不才,三尺微命、一介京城落魄书生,无才无德,唯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尔。但见中华传统文化形象被群小一一肆言诬蔑、群起毁伤,唯觉心胆俱裂,誓言扶之。在下位微言轻,为孔明辨言,上不达于天听,下不见闻黎庶,唯愿与知音者共鸣尔。
  没有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而不知珍惜的民族,是天生的奴隶之邦——是为题记。
  一策一表一尽瘁,千古一相一卧龙 ——为孔明辩诬(上)孔明五次北伐成败分析
  孔明被人所谤,不外其用兵、用人、与刘氏父子二人之关系三事。
  孔明用兵能力,世人多引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评语:“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结果就此得出孔明用兵不行的结论,加上多有论孔明北伐无尺寸之功、战略失败者,二者观点结合,看起来甚是相得益彰。
  且不说陈寿《诸葛亮传》前面把孔明写的近乎完美,怎么也得给他加点缺点——否则陈寿作为晋臣,如此美化敌国丞相,自个吃饭的家伙可就有点小小危险了——就算陈寿写了这些,也得结合前面的评价“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共同考量,综合观之,颇与东坡“书不如画、画不如文、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之评类似,即孔明最为擅长理政,其治国能力在泱泱中华历史上可排名前十位,殊无异议——即使是极端反亮者,也很难就这点指摘什么,然而孔明治政优于用兵,并不等于孔明不会用兵,或者用兵能力低下。孔明军事家这顶帽子,以在下之见,还是可以戴的牢牢的。
  下面就孔明蜀汉建兴六年——十二年(公元228年——234年)对魏国五次北伐的成败进行分析,兼论孔明的用兵能力。
  一、北伐前的战略准备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蜀汉昭烈帝刘备伐吴大败,病逝于永安白帝城,逝前将后主刘禅托孤孔明,并命后主事亮如父,可谓信任备至[1]。后主即位,孔明封侯开府,又领益州牧。由于孔明此前已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更领司隶校尉——掌握蜀汉军政大权,又稽查京畿百官。故孔明此时大权在握,政事无巨细,咸决于孔明。
  孔明荷托孤之重,内修政理,治理因昭烈大败而至疲敝的蜀汉;外结东吴,修补因东吴偷袭荆州和昭烈伐吴而破裂的两国关系,以免蜀汉两面受敌。
  孔明又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叛乱,耗时约半年,春出秋平,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2]。此次平乱,孔明采用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3],七擒七纵孟获[4],收服南中人心,使后来南方再未发生大规模的全局叛乱,经过诸葛亮时期李恢、马忠等及其后张嶷的治理,南中渐渐稳定,巩固了后方。或言”七擒孟获“不足以信,然考孟获一生,并非等闲之辈,其为夷、汉所服,兼并叛军余部,退却至南中南部,由于孟获熟悉当地地理,又得民心,回旋余地应当较大,只有在久战失利、日暮途穷、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真心实意的投降。故无论”七擒孟获“一事真伪与否,其实质却始终无二,即孔明征服南中人心的结果[一]。
  南中烟瘴之地,向来难治,西汉王莽遣宁始将军廉丹,发兵十余万击之,然而将士运粮困难兼疫病,连年不能克而还。而且偏远之地,不习王化,民风彪悍,好勇斗狠,因此南中少数民族文化虽不发达,战斗力却极强——说白了,人家少数民族文化确实低点,可是身上两膀子肌肉和IQ却一点不差。世界历史上冷兵器时代野蛮战胜文明之战例,数不胜数,罗马帝国亡于蛮族入侵,我国历史上五胡乱华、富庶的北宋屡屡受制于辽、金,便是明证。后来孔明平定南中后,选南中劲卒组成战斗力惊人的“无当飞军”,又是明证[5]——第四次北伐时,王平守南围,所率领的就是这支“无当飞军”,魏国大将张颌率兵来攻,然王平所部战斗英勇,视死如归,张颌终无功而返——南中少数民族部队的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再考虑到南方特有的复杂热带丛林地形、瘴气等影响,孔明能在短短时间内(五月渡泸,其秋皆平)令南中归心,实属名将之轨,只此一事,功绩便可比东汉名将伏波马援[二],军事家的帽子,想来是无法摘掉了。
  网上多有军事白饭大言南中文化不行,言下之意,南中将兵不会用计使诈(这好像跟文化没啥关系,倒是跟IQ有关),平定南中,小case,派一偏将足矣——此等谬论在下惊为天人之际,始知无知者无畏,古人诚不余欺也。
  二、孔明所采取的北伐战略考量
  经过数年治理,蜀汉逐渐恢复元气[6]。蜀汉建兴五年,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年轻的明帝曹睿继位。孔明认为北伐魏国,兴复汉室的机会来到了,遂向后主上书千古传颂的出师表,决心出师北伐。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孔明居然采取主动进攻的态势,乍想确实颇费思量,难免给人孔明不自量力、未能审明天下大势之感。然对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详加考察,便不难理解。首先,蜀汉以克定中原、兴复汉室为旗帜,必须在军事行动上有所交待,若仿东吴偏安一隅,则名实皆失。加之吴蜀联盟基础非常脆弱,若非双方共同面临魏国的军事威胁,早就掐的不可开交,只有通过北伐魏国,蜀汉才能将联盟脆弱的纽带系的更加牢固。其次,蜀汉仅一州之地,魏却独占九州[7],加上当时中原又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倘若两国相安无事,和平发展,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对蜀汉而言,只剩坐以待毙一条路——后世蜀地割据政权所作所为,便是榜样。天幸中原历经多年战乱,此时在魏国统治下的休养生息刚刚开始,若将战场开到魏国境内,通过战争强制打乱魏国休养生息的步伐,令其疲于奔命,无法放手发展经济,如此可以避免两国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蜀汉亦可寻觅时机,徐图进取。
  孔明虽决意实现先帝遗愿,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魏国九州,然而在众寡悬殊的局面下,应当如何选择作战方略?从孔明后来的军事行动综合分析,孔明采取了出兵魏国防守相对薄弱之边地,蚕食雍凉,夺取与魏国分庭抗礼之基,徐图关中及中原的战略。
  当时蜀汉北部边境面临的形势是:北伐以汉中为根据地,可以从汉中翻越秦岭,北进关中,也可以西出陇右,蚕食雍凉。前路共有四条通道,从东向西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子午道是从汉中向东到洋县,沿汉水向东再折向北,过宁陕县,经子午镇到长安,古人以北为子,以南为午,故称子午道,此亦刘邦当年入蜀之通道。傥骆道也是从汉中向东,经成固到洋县,沿傥水经骆谷关,再沿骆河到陕西周至,因其沿傥水、骆河而行,故得名傥骆道,其开辟时间较晚,路途艰险,历史上使用极少。褒斜道是沿褒水和斜水(今石头河)开辟的翻越秦岭的着名通道,南起汉中城北的褒谷口,北到郿县的斜谷口,褒斜道南连入蜀的金牛道,是川陕之间的主要通道。陈仓道是汉中向西再向北,迂回经勉县、略阳、青泥岭、凤县、古散关,至陈仓(今陕西宝鸡),此道北沿塔河,南连嘉陵江,道路平缓,然迂回费时[]。(整理自中国国家地理)
  换言之,蜀汉进兵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出兵关中,直指长安,切断关中与陇右的联系,关门打狗,平定陇右,进而吞并雍凉,以为讨贼抗敌之基,此策若成,蜀汉可坐拥西南、西北半壁江山,实力大大加强,隐隐有当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关中、以窥天下之势。且雍凉多产良马,可组织一支精锐骑兵,将来与魏军在平原的对决,又多胜算。缺点在于关中乃魏之战略要地,长安重镇若失,必天下震动,若魏军集中优势兵力与蜀汉战略决战,以蜀汉当时的实力,是绝对招架不起的。
  蜀汉北伐时,魏军兵力有多少,一直缺乏相关史料(窃以为是陈寿不敢直言蜀汉以弱克强、故为魏军讳故),不过晋书记载司马昭东讨诸葛诞叛乱时给魏帝的上表中提到“今诸军可五十万”之语[8],虽然那时魏帝已经沦为傀儡,不过还不至于白痴到自己国家有多少兵力都不清楚,司马昭在自己傀儡面前虚构兵力,似乎也没那个必要。加上此时其他全国各地守军、诸葛诞叛乱军队,总兵力大概估算有六十万——七十万左右[三]。由于魏国政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有蜀汉、东吴两大劲敌虎视眈眈,保留一支强大的军队理所当然,以此推论,孔明北伐时魏军的总数量大致与此相差不远,甚至更多也有可能,因为孔明殁后直到姜维大举北伐前,魏国西线军事压力大减,有可能精简西线兵力以集中对付东南东吴的威胁。
  上面的数字在三国志裴注中也有例证,在孔明四次北伐时,曾提及司马有“雍、凉劲卒三十余万”[9]观蜀汉军队数量,考察相关史料[10],基本保持在十万左右,四、五次北伐时,应当接近十万这个数字,前三次则相对较少。故可得出孔明北伐时魏蜀兵力比约为6:1,在下认为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客观的。
  若蜀汉直取长安,魏国为保战略要地,会调集多大规模的兵力反扑,可想而知。孔明第一次北伐,单是张合攻打街亭的部队就高达五万人[11],魏明帝亲往长安督战,加上曹真在郿的大军,闻之令人胆寒。然而那时孔明攻打的不过陇右、祁山而已,若孔明旌麾指向长安,可以想象魏国会有多大的军事反应。此时蜀军已离开汉中,失去了巍巍秦岭的天然防守优势,将被迫与魏国在其擅长的平原地形上展开战略决战,难度可想而知。
  以孔明一生谨慎的性格,兵指长安过于冒险,颇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味道,且成功几率实在不高,孔明既负托孤之重,岂能如此莽撞行事?——不是孔明不想赌一把,而是根本就赌不起。因此,北伐的第二种选择,即蚕食雍凉、夺取与魏国分庭抗礼之基,徐图关中及中原,也就顺理成章了。此策略见效虽缓,然胜在步步为营,徐图进取,颇有逐渐反客为主、量变到质变之妙。
  这一策略与我朝立国倒颇为相似,太祖武皇帝当年的战略主张,即着名的“农村包围城市”,就是先从国民党政府难以涉足的农村和山区下手开展工作。抗战时期亦是如此,运动战的思想和敌后根据地的建立,都是避开敌人主力,在敌人力所不及的地方发展力量。若是不顾客观情况,一味把老毛子的理论当教条,张口就是洋大人语录,一个劲往大城市钻,跟优势敌人硬碰硬,结果如何?王明、李德、博古同志早就给出了惨痛答案。即使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羽翼已丰,可与国军进行正面歼灭战,三大战役还不是先从国军防守最为薄弱的东北开打,而非直奔平津而去。结果虽历长达二十八年,其间更是屡遇艰难险阻,然我朝终开共和基业——夺取天下的时间确实长了点,不过非太祖之策,并无一策可开国。
  网上舌辩滔滔之辈多论孔明不识时务、以卵击石、空耗国力,然问其有何良策可兴复汉室,却皆钳口结舌,并无一言。在下观之,此等空谈之士以一言赠之,实恰如其分:“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三、一出祁山
  孔明第一、二次北伐军事路线示意图:
  祁山周边地理图(图太大,给各位地址吧): http://www.ty518.com/ycf/ditu/images/dt52.jpg北伐战略既定,孔明遂北屯汉中,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出师北伐。第一次北伐,孔明采取了近乎完美的声东击西策略,再次表现了一个军事家的优秀素质——命赵云、邓芝据箕谷,扬言由褒斜道取郿,魏大将军曹真果然中计[12],亲率大军防御——堂堂魏国关中大军竟然和一队疑兵开练,牵制的动弹不得——被孔明玩弄于股掌之中,直到整个第一次北伐行将结束时方如梦初醒。
  孔明则亲率大军攻打魏军事要塞祁山,以定陇右,时关中响震,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降[13]。魏明帝被迫亲临长安督师,派魏国大将张合率五万援军直扑祁山,孔明则派参军马谡率兵至祁山北方要塞街亭阻击张合。这时孔明确实犯了一个不应有的失误:街亭乃此次北伐牵一发而动全身之要地,却居然派从未有独立实战经验的马谡去阻击名将张合,着实令人费解。考虑到北伐初期的形势皆循孔明预想而行,疑兵牵制魏关中大军,加之蜀军一出,三郡到手,成果斐然,孔明确实有可能被胜利冲昏头脑——虽此时军务繁劳,然孔明难辞用人失误之咎。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想必人人耳熟能详,令人扼腕。马谡得意忘形,吃错了药般刚愎自用,不听孔明将令,又不听副将王平劝谏,自作主张跑到山上扎营,玩开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跳游戏,结果被张合切断水源,蜀军大败四散,马谡畏罪潜逃。幸得将军王平用兵得法,收聚败兵而返,不致损伤惨重[14]。然街亭一失,陇右再无险要可阻魏国大军,孔明进退两难,面对魏军可能源源不断增援的压力,只得回师汉中,捎带搬迁了西县千余户,加上收得魏降将姜维,第一次北伐战果实在惨淡。孔明班师后将马谡下狱死,然后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行丞相事。
  孔明第一次北伐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在于错用马谡,这是孔明一生难以抹去的一个污点,自无异言。然平心而论,却情有可原,马谡于孔明出兵南中前提出着名的攻心之论,具有相当高的水准,为孔明所赞赏并付诸实践,考虑到相关史料记载,马谡确实是个优秀参谋人才,为孔明所器重[15]。祁山之役,虽三郡归降,然要塞祁山仍在敌人手中,陇右其他诸郡安然无恙,攻打祁山、招降纳叛、安抚三郡、平定其他诸郡,孔明及其他将领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重要将领高翔此时即驻列柳城防备郭淮),因此派马谡赴街亭阻击张合,以时势观之,并无不当。且孔明为防万一,还派经验丰富的将领王平作为副将以辅助马谡。其实马谡本可当道下寨,学学当年昭烈的做法——坚守不出,老老实实阻止张合投入主战场,待后方蜀军拿下要塞祁山,平定陇右,无后顾之忧时,蜀汉大军开赴前线,各据险要,想来魏军也无可奈何。然而天知道马谡居然会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犯下如此致命失误,以至于形势急转直下,葬送蜀军好局,怎不令人扼腕痛惜?
  或难曰昭烈逝前有云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16],便认定孔明不会用人,且该观点还颇有市场。事实上,没人否认孔明错用马谡是第一次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然遍观孔明生平,因用人失误导致失败,仅此一例而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操向称善于用人,然任陈宫则陈宫勾结吕布丢了山东老窝,委妙才则妙才先丢脑袋后丢汉中重地,遣文则则文则更是干脆利落的投降了关羽——于禁可是跟随了他三十年之久。昭烈也好不到哪里去,用刘封则失上庸三郡,派糜芳、傅士仁则关羽败亡,可见人心隔肚皮,用人之难,由此信矣。对比上面两位,孔明用人不当仅马谡一人而已,由此便言孔明不会用人,也太过苛求孔明——大约曹操满脸青春痘,众可皆熟视无睹,孔明嫩滑的脸上仅此一颗,别无分号,便如此引人注目罢。
  附论:魏延子午谷之谋
  第一次北伐前,还有一个重要插曲,即魏延提出的子午谷之谋,此谋略对于蜀汉是否可行?若行,是否可改变天下局势?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子午谷之谋出自魏延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分析上面提到的子午谷之谋,魏延若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同时下列条件:
  1、魏延一万精兵十日必须到长安 2、魏不知魏延出兵子午谷,未加任何防备3、夏侯楙必须逃走,长安可轻易攻取 4、魏军必须留下物资供给魏延军队使用5、孔明必须在二十余日的时间内从斜谷进军会合魏延上述条件实在难以全部做到。首先子午谷长六百余里,道路艰险难行,魏延如何担保十天内必到长安?后来曹真攻蜀,由子午道进兵,结果三十多天还没走出,当时尽管有栈道断绝、蜀军严阵以待的因素,不过也可以看出走出子午谷需要相当的时间。
  其次,魏国的情报能力并不差,如何保证万人精兵十天之内穿越子午谷而无人知晓?从后来魏军的反应速度(可参考街亭之战张合的速度)来看,一旦事泄,魏军伏下埋伏,魏延急行军刚出子午谷,就得挨上一记闷棍。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魏延杀奔长安城下,此后局势的发展就完全取决与敌人的行动,蜀军完全听“敌”由命——这样一来风险过大,没有哪个优秀统帅会把胜利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敌人的反应上。魏延判断夏侯楙一定会逃跑(居然还很肯定的说是坐船),从后来魏延在孔明殁后轻松放走费袆来看,他识人的眼光也不怎么样,夏侯驸马可以无谋,只要别饭桶到一听蜀军到了撒腿就跑就行。何况魏国军法严峻[17],夏侯驸马弃重镇逃跑,横看竖看也是个死罪。若其并不逃跑,只需将城门紧闭,坚壁清野,魏延急行军又不可能携带充分的攻城器械,如何攻下长安城?数日内不下长安,魏军援兵就至矣,此时长安城下的魏延面临前后夹攻,可谓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隋炀帝东征高丽,也是算准高丽不备,出奇兵袭击平壤,直达平壤城下,结果高丽王没有弃城,隋军远来不带器械,无法克城,只好撤退,结果撤退时遭到高丽军诸城守军围攻,损失这个惨哪,隋军崩溃,几乎全军覆没[四]。
  最后,就算夏侯驸马莫名其妙的逃跑,留下诺大一个长安城成就魏延一世英名,然而魏军会留下任何物质给蜀军用么?放把火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长安若失,天下震动,魏军势必拼死反扑,一万饿卒如何挡住魏军的猛攻、守住长安城?孔明二十天能顺利会合么?当褒斜道至长安是无人区了?就算顺利会合,陇右诸郡毫发无损,孔明就不怕蜀军被内外夹攻,包了饺子?
  综上观之,子午谷奇谋若想成功,难比登天。不过,就算是登天之难,亦有成功的可能。近代日本偷袭珍珠港,便是一例。该计划若想成功,也必须同时具备下列难以达成的条件:
  1、偷袭珍珠港,需航母六艘,加上护航舰队,如此庞大的军力集结,必须瞒过美军间谍耳目 2、从日本驶往夏威夷的漫长航程中,必须不得走漏半点风声,令美军有所警惕3、发动攻击时,美军必须没有任何戒备,干瞪眼挨揍 4、最为重要的一点,发动袭击时,美军太平洋舰队全部主力舰只必须全部停泊在珍珠港内5、必须在短时间内研制出适合浅水攻击的鱼雷(珍珠港水深12米左右,普通鱼雷将一头扎进淤泥里面)
  同时达成上述条件也是势比登天,结果日本通过假意和谈、派遣间谍、暗中集结、无线电静默、加紧研制等多种手段,硬是在谈判破裂之际悍然发动偷袭,以近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弱代价,令美军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所以,子午谷之谋尽管成功几率极低,但未必一定不会成功。这时,就涉及到前面所提到的整个北伐的战略目标问题。
  蜀汉国小兵微,对抗强大的魏国,只能着眼魏军兵力薄弱的雍凉二地,通过零敲碎打,逐渐蚕食,确立与魏国分庭抗礼之基,再经苦心经营,方能与魏国相抗衡。子午谷之谋直指魏国关中腹地,势必引起双方战略决战,这是孔明所不愿看到的——很简单,孔明不是一个普通将帅,而是蜀汉实际上的领导者,思考问题必须从全局加以考虑,孔明不是太过谨慎,不敢赌上一把,而是根本赌不起。上面所提及日本偷袭珍珠港,虽然在太平洋战争早期具备了压倒优势,不可一世。然而被激怒的美国全部发挥的战争潜力岂是倭寇可及,美国终于凭借强大的国家实力逐步扭转败局,浪涌珊瑚海、鏖战中途岛、血战瓜岛、力取塞班、聚战舰于菲湾、掷核弹于日土,几亡日祚。
  再说,第一次北伐,孔明确实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堪称经典的声东击西,一举端掉三郡,关中响震。难道要他放弃这一近乎完美的计划,投身于吉凶难卜、全部依赖敌人反应的撞大运不成?——无异于与虎谋皮。不能因为孔明错用马谡导致北伐失败,就倒果为因,否定孔明的战略计划[五]。
  综上,魏延子午谷之谋被孔明否定,并不值得如何惋惜。事实上这个计谋,本身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此记载为裴松之注引魏略,魏略是本啥水平的书,大家心里都明白,关于吴蜀的记载多抄自道听途说,明明是刘备三顾茅庐,愣是说成孔明自己主动去找刘备;阿斗更是说成与刘备在徐州失散,后被人买下,方才父子团圆——此事与先主、孔明、赵云传之记载一一对照,只能说是作者鱼豢神游天外、信口开河。故窃以为子午谷之谋,多有捕风捉影之成分,恐难为信史。
  三、兵出陈仓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冬,孔明再次出兵,走陈仓道,围攻魏国重镇陈仓,魏名将郝昭率兵千余据险抵抗,孔明攻打二十余日,使用各种攻城器械,不能破城[18],此时大将张合率本已南下荆州的关中诸军星夜兼程来援[19],孔明亦粮尽,遂退兵,捎带顺手牵羊小赚了一笔——魏将王双率兵追赶,结果被孔明斩杀。
  孔明此役,最为后人诟病,以至于连演义都杜撰了孔明破陈仓、吓死郝昭的情节替孔明遮羞。诟病理由有三:第一孔明此次北伐离上次相隔居然不到一年,蜀军尚未从大好形势下街亭兵败的打击中完全恢复,此时出兵,颇有穷兵黩武之嫌;第二孔明此次出兵,已在曹真算计之中[20],无法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第三孔明围攻陈仓城,面对千余守军,居然二十余日围攻不下,后因粮尽退兵,显得颇为虎头蛇尾。
  上述指责乍听颇有道理,其实不然,因为显然无法解答孔明此次用兵的三大疑点:一是此时曹真已派名将郝昭治陈仓,以蜀汉斥候的能力不难探知这点,为何孔明仍选择此路进军?为何不像第一次那样再出疑兵,虚实并用?且陈仓道最为迂回,行军耗时长久,易为魏军细作探知,即使顺利攻下陈仓,后来的运粮补给也势必发生重大困难;二是孔明率数万蜀军,居然军中只携带一月粮草(攻打二十余日加上张合预计剩下的不到十日),横看竖看,也不像打算长期作战的样子;三是面临陈仓城屡攻不下的局面,孔明居然没有采用传统的全军一拥而上、“蚁附”强攻的攻城方式——须知面对郝昭区区千余守军,这种方法显然会有奇效——仍然悠哉游哉的只动用攻城器械开练[六]。以上观之,孔明不像是出兵伐魏,倒像是率蜀军来了次“自助陈仓攻城演练一月游”。
  答案就在孔明出陈仓前夕给东吴胞兄诸葛瑾的《与兄瑾言治绥阳小谷书》中:“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重,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21]
  此时东吴正值陆逊借周鲂断发假降,修理曹休之后[22],魏国大军云集江东准备复仇之时。故孔明此次应东吴请求,攻击陈仓,牵制魏军,因此出兵无需履险,亦无需再玩疑兵之计,选陈仓道迂回缓缓而行便是——说白了,他还生怕魏军不知道自己进攻陈仓呢——由此便可解答上面三个疑问。此次北伐导致大将张合率本已南下荆州的关中诸军回防,魏国亦有孔明出兵之疑虑,不敢大肆加兵东吴——孔明以一月军粮加上部分攻城器械和士兵之微弱代价,保得东线平安,战略上自是大赢家,从战术上看也是围魏救赵这一计策的绝妙运用,再次体现了孔明的军事能力。
  至于此次出兵被曹真事先预料之事,倒也不奇。由于第一次北伐孔明走陇右出祁山,魏军已严加防范,赵云箕谷战败撤退时又烧毁赤崖栈道,褒斜道再被水淹,短期内无法使用,傥骆道过于艰险,子午谷计划早被否决,且此道艰险不逊傥骆。此时孔明出兵,基本肯定要走陈仓道了。因此,曹真算中孔明出兵陈仓又能说明什么?怕是稍具军事头脑的都会得出这个结论,怎么到曹大将军嘴里就变成智算陈仓了[七]?总共就这么几条路,说难听点,就算是白痴,一并堵上便罢。再说,真要是曹大将军智算陈仓,怎么才留给郝昭统共一千多人,郝昭和他老兄是有杀父之仇,还是夺妻之恨哪?
  下面看看陈仓城,郝昭所筑的陈仓新城,经考古发掘证明就在宝鸡市东原铁路涵洞上。地形十分险要,是突出的一块高地,西、东、南三面都是陡峭的台壁,加上城墙足有五、六丈高,易守难攻。后汉书曾提到:“王国围陈仓,自冬迄春,八十余日,城坚守固,竟不能拔。贼觽疲敝,果自解去。”按陈仓旧城在新城东二十里,可以四面攻打的[23],然而却足足坚守八十多天之久,面对的还是以强大战斗力而名闻天下的西凉军。孔明攻打更为牢固的陈仓新城二十天不下,也算不上什么耻辱。
  攻城不比野战,南宋时蒙古蒙哥大汗攻打钓鱼城殒命,晚明努尔哈赤攻打辽东坚城宁远中炮归天,国外也有亚历山大攻西亚小城提尔十余年不下之事,近邻倭国亦有号称毗沙门天的军神上杉谦信数攻北条氏小田原城不下,武田胜赖攻下父亲信玄都未能攻克的坚城高天神便得意忘形,立遭长条之败,名门武田家一蹶不振。以此观之,孔明虽攻陈仓不克,然并不足以言孔明用兵水平不行。
  综上,孔明第二次北伐实际上是应东吴请求,出兵魏军事要地,围魏救赵,以减缓东吴的军事压力,从结果看确实大大减轻了东吴的军事压力,战略结局堪称完美。战术角度上孔明也不吃亏,围魏救赵之策用的炉火纯青,付出微弱代价后,简直把陈仓坚城当作了未来北伐攻城器械的实战演练场,粮尽即退兵,潇洒从容,顺手牵羊还带走了一名魏将的脑袋——王双敢带兵追赶孔明,并被史书记录下来,后来被后主诏书还专门提及,想来也不是寂寂无名之辈。
  四、克定二郡与三路伐蜀
  魏攻汉中和魏延西进羌中示意图(同样图大,给地址)
  http://www.ty518.com/ycf/ditu/images/dt33.jpg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孔明第三次北伐,这次战斗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孔明先派遣将军陈式攻打魏武都、阴平二郡,意图通过小股部队吸引魏边军出战,聚而歼之。魏雍州刺史郭淮率魏军出,攻击陈式,然后孔明自率军出,郭淮嗅觉还算灵敏,在蜀军完成包围圈之前退兵,孔明虽然没有实现歼敌的目标,但夺得魏国武都、阴平二郡,总算是个可以接受的战果。此战后,后主下诏,恢复了孔明丞相的职位。
  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秋,大约是被孔明连番北伐折腾得魏国鸡飞狗跳,曹真终于雄起了一把,向魏明帝进谏伐蜀,当然曹大将军深知孔明的军事才能——上次祁山一役被孔明当猴耍的惨痛教训殷鉴不远,不敢托大,只好建议魏国数路大军并进,讨伐蜀汉。
  魏明帝派出的是哪几路大军呢?三路主力军团分别是:司马懿由西城出兵,溯沔水,曹真由子午谷出兵,再加上张合一路[24]——看看,差不多可以说是魏国当时能派出的全明星阵容了,魏国与东吴交兵,东吴何时曾获此殊荣?加上从褒斜道、陇右武威进兵的其他诸军(即郭淮、费曜等军),可谓声势浩大,颇有“蜀汉不灭,何以家为”的气势,一时间,蜀汉黑云压城。
  然而结果却让所有想看蜀汉好戏的人大跌眼镜,孔明于城固、赤阪等要地严阵以待,曹真大军却走了三十多天愣是没能走出子午谷,主力一路吭哧吭哧的牛喘前进,其他几路显然也唯曹大将军马首是瞻。怎么竟会出现如此局面?原来大军前锋夏侯霸(夏侯渊之子)走的倒是不慢,不过刚刚出谷,立足未稳,就被严阵以待的蜀军奇袭,一顿暴扁,差点被打发去跟他死鬼老爸喝茶[25][八]。前锋兵败,挫动锋锐,结果是曹真大军进退不得,只好窝在谷里,此时正好天降瓢泼大雨,十数万大军给憋在谷里面美美洗了三十多天淋浴,不知曹大将军当时心里是何感想。好在魏明帝曹睿厚道,下诏令全军班师,曹大将军恨恨而还,其他各路人马也自是灰溜溜。声势浩大的伐蜀军事行动,就落了这么个虎头蛇尾的结局,想必蜀汉军民在睡梦中都会偷偷笑醒。
  此役还有一个插曲,孔明在汉中严阵以待的同时,还派遣大将魏延、吴懿西进羌中,深入凉州腹地,与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大战于阳溪,结果大破魏军。战后论功,魏延进位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侯[26],吴懿进位左将军,封高阳乡侯[27]。考虑到魏延是蜀汉大将,素有资历、战功,吴懿是蜀汉宿将,对手是魏国一后将军、一雍州刺史,皆为魏国名将,再加上战后蜀汉的论功行赏,可想而知此役战斗规模有多大[九]。遗憾的是魏延后来成为叛将,三国志对于此战记载语焉不详,难以详加考证,甚是可惜。不过从此战,也可看见孔明经营雍凉的战略意图。
  面对魏大军压境的危机,孔明沉着应对,驻险要严阵以待,充分显示了防守能力,又派魏延等袭击魏凉州后方,互相呼应,终使魏军无功而返,可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五、二出祁山
  孔明第四、五次北伐军事路线示意图:
  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孔明第四次北伐,第二次兵出祁山,利用自己发明的省力运输工具木牛运粮,以解决蜀军运粮不济的问题。此次北伐,三国志.诸葛亮传里面记载极其简略,寥寥数语而已[27]。不过感谢史学家裴松之和习凿齿,在裴注汉晋春秋之中,我们可以管窥这次战役是何等的惊心动魄[28]。
  孔明再次兵出祁山,此时曹真大约是去年淋浴洗的太多,加上伐蜀虎头蛇尾实在窝心,结果一病不起、呜乎哀哉。魏明帝只好令司马懿率大军(约三十万[29])赴长安救火[30],节制张合、郭淮、费曜等魏军名将。孔明亲率主力奔上邽,破郭淮、费曜二将,将上邽熟麦尽数割去。司马第一次与孔明正面交兵,多有试探,只是尾随孔明蜀军,若即若离,却不与交战,结果被部将讥笑为“畏蜀如虎”,司马听闻此言,显然心里不大痛快,加上诸将纷纷请战,自己又没尝过孔明的厉害,决定和诸葛村夫拼上一把。于是于五月派大将张合攻打蜀汉将领王平于南围,自己亲率大军追击孔明,结果孔明命大将魏延,将领高翔、吴班大破司马,斩获司马军队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31]。司马只得归营拒战,坚守不出。此战又一次证明了孔明的军事才能——司马分兵二路,孔明则用南围王平孤军拖住张合,集中兵力直取敌酋,打得司马抱头鼠窜。司马也算是领教了孔明的用兵,为日后缩头不出、又称赞孔明“天下奇才”埋下了伏笔。
  六月孔明粮尽,后方李严运粮不济,于是矫诏命孔明班师(事见李严传),孔明遂退兵。司马命张合追赶孔明,张合明知王双前车之鉴,但军命难违,只得硬着头皮去追。追至木门,中蜀军埋伏,蜀军万箭齐发,一代名将就这么成了蜂窝煤[32],倒便宜了司马营中安坐。
  孔明第四次北伐整个经过,单从本传来看,实难窥全豹,只有综合裴注汉晋春秋、张合传、李严传、后主传等史料,方能明之。
  上面孔明大败司马的记载虽出自汉晋春秋,孔明本传并不载,然而考虑到陈寿为尊者讳的心态,加上魏末晋初司马一家的高压政治,本传记载得如此简略就不难理解了。不过,三国志王平传中却如实记载了第四次北伐王平镇守南围,张合来攻,但不能克的史实[33],顺带记载了司马当时攻打孔明的史实——尽管未记载战况和结果。其他诸传又记载了张合丧于追赶孔明退兵一役,两战之间的空白,用汉晋春秋孔明大败司马的史料填补,恰恰天衣无缝。
  何况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是晋臣,没什么史料证明他和孔明是亲戚,也没有司马懿得罪他的历史记录,显然他没必要造司马懿的谣——更何况司马懿贵为晋朝宣帝,习凿齿莫非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敢造本朝祖宗的谣,不想要脑袋了不成?一来无故造谣不合史德,二来在司马氏的高压政治下,嵇康写了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就被司马昭喀嚓了,阮籍不敢得罪司马昭,只能狂饮至酩酊大醉,通过摧残自己来躲开司马昭通婚的请求。习凿齿怕是有天大胆量,也不敢无中生有,能如实记载已是难能可贵,再说上述记载与其他三国两晋史料对比,并无任何冲突之处,当为信史。
  附论: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大败诸葛,“俘斩万计”一事证伪唐朝官修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在司马懿的本纪《宣帝纪》中记载了孔明第四次北伐,退兵时魏军追赶,大破孔明,俘斩万计一事[34]。(注意,此处记载的数目是“万计”而非“万余”,换言之,司马俘斩蜀军,不仅仅是一万多那么简单,二万、三万、四万按字面理解都有可能[十])
  由于此事与三国两晋史料记载相冲突,考虑到晋书编纂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如此匆匆出炉,加上又是多位学者撰写,最后由房玄龄、令狐德棻统稿。故存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等缺陷。“俘斩万计”这一记载便十分不幸的撞到了“取舍不当”这个枪口上。
  考虑到晋书是唐人所编纂,没必要再去刻意吹捧司马他老人家,并且房玄龄他们看来跟孔明也没啥深仇大恨,所以该史料是晋书作者们自个闭门造车编出来诬蔑孔明的可能性不大。显然是传抄前朝史料时,不加认真鉴别,囫囵吞枣,把不知是哪家的晋朝独家史料给顺手抄上了,结果却贻笑大方。
  该记载不见于三国两晋时期的着名史籍,三国志、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均不载。连因“极多时讳、殊非实录”而名声欠佳的魏书、魏略等都不见载。不仅如此,上述史书不但未记载此事,相反却记载了张合殁于此役一事,不神吹魏国获此大胜,相反却记载大将之亡,太过不合常理。尤其是魏书、魏略,能神吹到曹操赤壁是自个烧船撤军,并非大败于孙刘联军之手,居然魏军在司马领导下的此等大胜连一个字都没提到。而且诸史料都可看出张合是因为追赶孔明,中蜀军埋伏,被箭而死,要是能从蜀军区区伏兵里面连砍带抓几万人,也真难为司马用兵如神了。
  另外,三国志作者陈寿、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华阳国志作者常璩,皆为晋臣,本朝宣帝若真获此大胜,不加任何大肆鼓吹,仅仅如实记载已是颇为难得,可称良史,怎敢故意忽略不记?不是想试试司马皇帝的刀快不快吧?若说其中一位失心疯了还可言偶然,三位一齐疯了,这也太过玄乎。非但如此,汉晋春秋不但不记载此事,反过来却记载了孔明此役斩司马甲首三千级、获玄铠、角弩极多一事——不但不记载本朝祖宗狂胜,反过来却记载其大败——考虑到嵇康写了封《与山巨原绝交书》就给司马昭喀嚓了,这个习凿齿为何没因为对司马宣王造谣惑众给拖出去剁了捏?
  最后,孔明街亭一役战败,尚戮马谡谢众,自贬三级,为何蜀汉此次大败,全国上下一点动静也没有?蜀汉史料为何均不载此事?若说是官方消息封锁的好,按蜀汉此时户九十万、孔明出师十万,被俘斩二万计算,损兵五分之一,几乎蜀汉家家户户都有丧事,瞒得过来么?想来那被俘斩的n多蜀军都是到老的光棍,没家没业,往地里一埋就everything is OK的。再说后来孔明隔了两年就又出兵五丈原伐魏,横看竖看,也看不出蜀汉元气大伤的架势。
  事实上,比司马俘斩孔明万计更邪乎的记载还有,晋朝鼓吹曲《宣受命》居然说孔明是被司马吓死的,曹魏鼓吹曲中破马超一段《平关中》还说斩首马超“级万亿” [35]——乖乖,全地球人给曹操老大剁了都凑不够,还得拽上几个河外星系的——呵呵,可劲吹吧,反正不上税。可想而知,在中国素来成王败寇的前提下,这个“俘斩万计”的水分有多大。也不知是哪位晋朝臣子在自个写的马屁文字中意淫了几句,然后晋书某作者不加鉴别,顺手抄上,以至流毒至今。
  六、秋风五丈原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孔明联合东吴[36],最后一次出师北伐,以流马运粮,由斜谷出,与司马对峙于渭南五丈原。此次北伐,为解决蜀军运粮困难问题,孔明破天荒的采取了在魏国境内屯田的战略举措。
  看到蜀军竟然大咧咧的在自己眼皮底下屯田,司马心里之别扭,可想而知。然想到三年前自己曾被孔明认真修理一番,万丈怒火,却也不得不冷却冷却。无奈之下,只好坚守不出,甚至在孔明送其巾帼衣物、肆加羞辱之后,也只得玩了一套千里请战的把戏——先向魏明帝数次请战,魏明帝也是出于全局考虑,命令辛毗前往前线,制止魏军出战[37]——这样一来,司马更有理由坚守不出,又可借机弹压军中不满情绪,可谓一举两得[38]。后来蜀汉使臣使魏时,言谈中不慎泄露了孔明身体状况欠佳的军事机密(读史及此,颇有想扁了这个二百五使臣的冲动)[39],司马认定孔明已来日无多,更是坚定了固守的信心。
  有相当一部分朋友认为,司马这种做法,全是为自身考虑,务在保全自己,毕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魏国重用司马,全因孔明西线的军事威胁,若司马击灭孔明,则自身即无利用价值,恐怕就要被烹了——说起来倒像是司马深谋远虑,其实不然。孔明殁后,司马不但没有被烹,而且还受命东征公孙渊,与魏明帝言谈间,颇为自信满满,哪有什么韬光养晦的架势——这时他怎么不怕被烹了?征伐期间魏明帝更是对其信任有加[40],后来更是和曹爽一齐成为魏明帝的二位托孤大臣。横看竖看,也没有司马要被烹的架势——毕竟此时天下远未平定,魏帝总不能因为刚去了某心腹大患就开始烹人。
  其实司马坚守不出,未必全是胆怯。孔明在魏军三路伐蜀时,也没选择主动出击敌军主力,不过呆在家里看着魏军美滋滋的洗了一顿淋浴而已。不过考虑到司马和孔明的交战史,司马一直没有占孔明上风,反而损兵折将不断,上面已经提到汉晋春秋记载司马被孔明斩甲首三千级,中军使用的高级防具、武器(玄铠、角弩)损失极多,后来司马派大将张合追赶孔明,更是断送了张合残生,一代名将就这么变成了蜂窝煤,如果当时是司马亲自去追的话——想来司马念及这一点,脊背都会直冒冷汗。这就客观说明了司马并非单单是出于战略考虑避而不战,也实在是有没把握与孔明交兵并战而胜之的原因在内。诸位不妨换位思考一下,若是在下率领同样数量的蜀军与司马对峙五丈原,司马还会同样避战不出否?恐怕是在下的脑袋早被扔到魏明帝面前了。
  因此孔明第五次北伐,司马缩头不战,的确是战略上的最佳选择,不过原因不仅仅是出于战略考虑这般冠冕堂皇,还由于司马用兵确实略逊于孔明一筹,观其之前对孔明的战绩,不难得出此结论。由于司马实在对孔明没什么获胜的把握,也只能用这一招慢慢拖了。
  最终天不与寿,瑟瑟秋风之中,孔明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一时天地同悲。
  孔明逝世后,还有一个插曲。孔明遗命由杨仪、姜维等率蜀军撤军,司马见蜀军退兵,结合前面自己认定孔明已经蹦达不久的判断,认定孔明已逝,遂率军出战,想捡个大便宜(这也从反面印证了司马确实没把握击败孔明),结果姜维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命令杨仪挥师反攻司马,结果司马一下愣神了——莫非是孔明诈死,诱自己出战?眼前一下浮现了张合那蜂窝煤般的凄惨之状,于是乎,撒腿跑的比兔子还快。后蜀军入谷发丧,司马方知孔明确实逝世,又听说当地老百姓嘲笑自己“死诸葛吓跑活司马”,无奈只好自我解嘲,打着哈哈说:“我能想到他活着,哪能想到他死了”[41]——不久前认定孔明蹦达不了几天了的那份从容和自信,通通飞到爪哇国去了。
  此次战役,司马曾在给他弟弟司马孚的家书里面一顿神吹:“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结果却是被死诸葛吓跑,想来颇为郁闷,于是视察孔明留下的营垒处所,终于发出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天下奇才也!”[42]后来南宋思想家陈亮曾说司马此叹乃“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可备参考。
  七、孔明北伐对两国经济的影响
  孔明治国,强于用兵。在不断北伐魏国的同时,孔明也没有忽视对蜀汉经济的治理,从而为北伐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五次北伐,战争均在魏国土地上展开,蜀汉经济除去军费开支外,并未受到任何破坏。史载孔明“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43]
  孔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政治家之一,该结论众皆无异议。因此孔明的治国在下无需赘言,上面所给出时人的评价,便可说明一切。由于孔明不断北伐的同时注重治理国内经济,整顿吏治,是以蜀汉百姓负担虽重,但是由于蜀汉政治清明,孔明及其继承人以身作则、廉洁自律,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从而使国内阶级矛盾得到缓和,国内经济运转良好,民众几无怨言[十一]。
  上面观点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孔明殁后,蜀汉百姓纷纷要求为孔明立庙,四时祭祀,由于这一要求不合礼仪(昭烈此时都尚未立庙),被朝廷拒绝,于是百姓冒着与朝廷闹翻的危险——这搞不好可是要丢脑袋的——私下祭祀,直到后来朝廷允许在汉中沔阳立庙,达成妥协为止[44]。试想,若孔明穷兵黩武,导致国内经济萧条,民不聊生,怎会有百姓提出祭祀孔明的请求?——历史上的独夫民贼,哪个曾享有此等待遇?蜀中百姓为孔明戴天孝的习俗流传千年,武侯祠至今香火不绝,拳拳民心,可知矣。
  孔明的继承人蒋琬、费袆同样继承了孔明治国的政策,蜀汉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史书对二相也是赞不绝口[45]。即使在二相先后辞世十余年后,即蜀汉灭亡时,经过昏庸的后主和宦官黄皓努力地败家挥霍,蜀汉经济仍然令人羡慕的流哈啦子如庐山瀑布。史载蜀汉亡时,仍库存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46],共八十万匹丝织品。三国币制崩坏,后期通行货币主要是粮食布匹和丝织品,三国统一时晋武帝发给吴主孙皓的工资,便是金属货币、粮食、丝织品并列[47]。八十万匹丝织品,可想而知蜀汉富裕到什么程度,也可以想象孔明及其继承人给蜀汉留下了何等的财富。总之,孔明北伐,并没有像某些网友想象的那样,给蜀汉经济带来了致命打击。
  反观魏国经济,倒是刚刚从中原战乱有所恢复,便在孔明不断北伐的打击下,出现了经济萎缩的情况。毕竟孔明把战场开在了魏国土地上,魏国为击退孔明,到处调兵遣将,军费开支浩大。司马征公孙渊时,仅仅出兵四万,诸大臣便认为难以支撑[48]。
  然而孔明每次进攻,边地驻军抵挡不住,魏国不得不调用大规模的中央军,名将张合、司马先后赴西线救火,魏明帝曾对司马说西线局势非卿不可,司马的弟弟司马孚亦有西线局势需调遣中央军之言论[49]。至于调兵数量,张合攻街亭时人马是五万,救陈仓时为三万,孔明二出祁山,司马督雍凉兵马更是高达三十万之多,晋书.食货志提到“于时天下未并,戎车岁动”可谓恰如其分。因此,魏国与孔明北伐开练的军事开支确实是国库开支的大头,消耗之大,可想而知。加上孔明北伐频频祸及魏关中地区,役供费巨,由于关中地区是魏国传统经济区,关中受累即牵一发动全身,难免会放缓魏国整体经济复苏的步伐。
  魏明帝在孔明北伐时,想修整一下宫殿都不行,孔明逝世后,洛阳工程立即上马[50][十二]。在魏臣辛毗、杨阜的奏章中,不止一次提到孔明北伐造成的经济困难[51],另外部分魏臣的传记中也提到相关情形[52]。由于这些全部是魏国自己的资料,其中更有奏折这种第一手资料——而非蜀吴传抄夸大——孔明北伐时期,魏国经济情况之糟糕,可明矣。尽管魏国经济萎缩不能全部归功于孔明北伐,然而孔明北伐的频繁袭扰,确实给魏国经济的休养生息、持续发展蒙上阴影。由是观之,孔明北伐对魏国经济而言,确实是上兵伐谋之举。
  八、孔明北伐成败分析(兼议孔明的军事能力)
  从战术角度来看,孔明北伐所得,确实有限,土地仅夺魏国二郡,虽不能说是寸土未得,但相较魏国九州,实为九牛一毛。歼敌斩将,除魏延入西羌和第四次北伐大破司马两役外,没有其他大规模歼敌的记录,虽杀魏将张合、王双,但考虑到魏国人才的补充速度,同样意义不大。缺乏过硬战绩的支持,这是孔明无法跻身于中华一流名将行列的最主要原因。
  不过孔明在平定南中和五次北伐中,确实多次体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陈寿言孔明“治戎为长”,即指孔明善于治军——此为军事家的重要才能之一。至于 “奇谋为短”,是相对于其“治戎为长”而言,并不说明孔明不善“奇谋”或没有“奇谋”——南征短期内即收服南中民心;一出祁山,声东击西;攻打陈仓,牵制魏军,围魏救赵;二出祁山更是令王平孤军拖住张合,并军一向,直取敌酋,打的司马抱头鼠窜——此皆孔明之奇谋。至于子午谷一事,上文已有分析,此不赘言。
  孔明去世后,司马视察孔明留下的营垒,发出“天下奇才”的感叹;蜀亡时,钟会征蜀,亲至孔明庙祭奠,并对孔明墓加以重点保护[53]——敌人的看法,往往更有说服力。一国将领对敌国已故统帅如此尊敬,在中国历史上绝不多见。 而且裴注所引时人之言,更是对孔明的军事才能多所褒美[54]。
  另外,孔明的军事理论也在中华军事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后世兵书,多有托孔明者。着名的“武经七书”之一:《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的作者——两位中华超一流名将唐太宗和李靖,更是对孔明的军事能力和军事理论推崇备至。曾有统计,该书中涉及到的军事家有十七人,多次被提到的军事家有八人,被问及的次数如下:孙武21问、孔明13问、姜太公9问、曹操6问、司马穰苴5问、管仲3问、吴起3 问、韩信3问。由此可管窥孔明在军事史上的地位。
  综上,孔明具备优秀的军事能力、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军事理论、以及相对平淡的军事战绩,当然孔明的军事才能受客观诸方面原因所限,比起陈庆之七千白袍的潇洒、韩信背水一战的从容,还是有一定差距。综合考量,在下认为孔明作为军事家,在中华名将中居于二流中间的位置,在三国略高于司马,逊于曹操——当然,在泱泱中华如星辰般璀璨的名将中排名二流,已经是极为难能可贵。以上皆系个人观点,还望各位指正。
  以上为战术角度。然而从战略角度考量,孔明北伐是成是败,则颇为值得商榷。
  世人多以孔明北伐未能实现出师表既定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战略目标,即认定孔明北伐在战略上也是失败的,事实上,这是未能详细分析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缘故。
  请注意下面这段话:“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陈寿用曲笔这一史家笔法,委婉的道出了孔明的战略意图——即孔明的北伐战略,是包括两个层次的:高层次的战略意图即出师表的扫灭魏国,兴复汉室,这个通常为世人所关注;另一个战略意图则是低层次的,即在敌众我寡,无法兴复汉室的情况下,起码要做到震动魏国,使其不能对蜀汉加兵,以保蜀汉不亡,保留汉室的火种。
  这就好比我朝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不过在目前客观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低层次的目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中国跻身富强、民主、文明的中等发达国家之列——同属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无法实现,退而求其次,实现低层次的战略目标。
  如上所言,高层次的战略意图,孔明显然是没有实现,不过,孔明至少实现了北伐低层次的战略意图,通过不断袭扰魏国,使其疲于奔命,经济严重受损(考虑到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受损的经济总量,在实际中会被放大数倍,欲想恢复,需要更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再无暇顾及兵伐蜀汉。换言之,孔明是通过主动出击,御敌国门之外,拖慢对方的发展,使蜀汉避免坐以待毙(此为低层次的战略意图)的同时,苦苦寻觅历史契机,以求实现高层次的战略意图。两个战略意图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统一于孔明的北伐实践中。
  事实也的确如此,孔明殁后,魏国长期没有向蜀汉用兵,一方面孔明提拔的继承人蒋琬、费袆、姜维尚在,继续孔明发展蜀汉经济,吏治清廉的政策,蜀汉国力未可小视。另一方面,魏国尚未从孔明北伐对魏国经济的沉重打击中恢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或曰孔明北伐搞垮了蜀汉,然孔明逝世后,魏国为何不立即出兵攻灭蜀汉,而是一直等到孔明的继承人都死光光后十余年才进行呢?答案不言自明。
  直到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魏大将军曹爽举兵伐蜀,而且此次伐蜀并非魏国已万事俱备,不过是曹爽利欲熏心,想借此在仕途上大捞一票,对抗司马懿罢了[55]。结果是蜀军严阵以待,曹爽轰轰烈烈伐蜀的结局跟他老爸比,半斤八两而已。后来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诛杀曹爽[56],迈出了司马氏篡魏的第一步,此举激起魏国旧臣的强烈反抗,先后发生了淮南三叛,司马氏忙于平定内乱,更是无心加兵蜀汉。直到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司马昭才出兵灭蜀,此时,已是孔明逝世三十年后了,蒋琬、费袆早撒手人寰,蜀汉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独剩姜维一木难支——此等局面,总不成还是让孔明北伐来负责任吧?相反,孔明生前的北伐战略布局,加上其继承人的继承和发展,又保蜀汉多生存了许久时日,直至蒋费二相辞世,蜀汉才走上不归路。
  综上所言,孔明在敌我力量众寡悬殊的情况下,生前以一州之地,屡屡欺凌大国,力保蜀汉不亡,已是十分难能可贵,其身后留下的战略布局、治国之策,又让蜀汉多支撑了近三十年。世人可以说孔明北伐确实没有成功,但是至少,孔明不是个失败者。
  引注:
  1、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先主传)
  2、在孔明全面掌握蜀汉军政大任之前,已先后多次指挥军事行动,计有:
  1、以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通典·职官志》有云:军师将军,有兵权,资浅者为军师中郎将) 2、(先主)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3、刘备入蜀,诸葛亮留镇荆州 4、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即着名的截江夺阿斗5、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 6、诸葛孔明至益州,战于石室。
  7、诸葛亮定德阳。璋帐下司马蜀郡张裔距亮,败于柏下。 8、刘备东下,与孙权争三郡,留诸葛亮镇蜀中。时曹操取汉中,蜀中大惊,诸葛亮出屯江阳,布置抵抗,迅速控制了局势,使曹操知难而退。
  9、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以上6、8条出自《金缕子》——由琅邪中华文化论坛杨文理提供,7出自华阳国志,其余皆出自三国志)
  3、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4、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华阳国志》也有相似记载: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
  5、“ 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於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即为无当飞军。王平任无当监。”(华阳国志)
  6、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三国志.诸葛亮传)
  7、东汉分十三州:冀、幽、青、并、司、兖、豫、徐、交、扬、荆、益、凉,后又分出雍州,三国时蜀汉占据益州,东吴占据扬州、交州、荆州(偷袭关羽,从蜀汉手中夺得),其余九州均为曹魏占据,其中,荆、扬长江北部亦属魏。(图大,地址见下)
  http://www.ty518.com/ycf/ditu/images/dt03.gif8、甘露……二年夏五月辛未,镇东大将军诸葛诞杀扬州刺史乐綝,以淮南作乱……帝……乃表曰:“昔黥布叛逆,汉祖亲征;隗嚣违戾,光武西伐;烈祖明皇帝乘舆仍出:皆所以奋扬赫斯,震耀威武也。陛下宜暂临戎,使将士得凭天威。今诸军可五十万,以众击寡,蔑不克矣。”(晋书.文帝纪)
  9、遣宣王督张合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余万,潜军密进,规向剑阁。(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五事)
  10、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三国志.李严传) 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五事)
  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袁宏论)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吴大鸿胪张俨默记)
  11、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三国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
  12、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13、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三国志.诸葛亮传)
  14、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合所破。(三国志.诸葛亮传)
  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三国志.张合传)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三国志.王平传)
  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三国志.向朗传) 谡……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三国志.王平传)
  15、(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三国志.马谡传)
  16、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马谡传)
  17、令曰:“司马法‘将军死绥’ 一,故赵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一魏书曰:绥,却也。有前一尺,无却一寸。(三国志.武帝纪)
  18、昭字伯道,太原人,为人雄壮,少入军为部曲督,数有战功,为杂号将军,遂镇守河西十余年,民夷畏服。……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余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于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余日,亮无计,救至,引退。(三国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
  19、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合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合到京都。……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合,……合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合晨夜进至南郑,亮退。(三国志.张合传)
  20、真以亮惩於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三国志.曹真传)
  21、《水经注.渭水注》——亦见于诸葛亮集,由琅邪中华文化论坛杨文理提供22、休果信鲂,帅步骑十万,辎重满道,径来入皖。鲂亦合众,随陆逊横截休,休幅裂瓦解,斩获万计。鲂初建密计时,频有郎官奉诏诘问诸事,鲂乃诣部郡门下,因下发谢,故休闻之,不复疑虑。(三国志.周鲂传)
  23、由琅邪中华文化论坛辽东管宁提供
  24、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三国志.曹真传)
  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合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绝,真等皆还。(三国志.后主传) 与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晋书.宣帝纪)
  25、子午之役,霸召为前锋,进至兴势围,安营在曲谷中。蜀人望知其是霸也,指下兵攻之。霸手战鹿角间,赖救至,然后解。(三国志.夏侯渊传附夏侯霸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26、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魏延传)
  27、建兴八年,(懿)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三国志.杨戏传)
  27、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合交战,射杀合(三国志.诸葛亮传)
  28、汉晋春秋曰: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合、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合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合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合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29、遣宣王督张合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余万(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五事)
  30、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合、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晋书.宣帝纪)
  31、自注:甲首指带甲士兵的首级。带甲士兵显然属于高级部队,不同于一般士兵。玄铠、角弩时皆为中军装备之高级护具、武器。此战单单带甲士兵的脑袋就被砍了三千,其他一般兵士死亡、杀伤还没计算在内,加上中军高级货色被蜀军缴获如此之多,可想而知战况之激烈,也可以想象这次战斗司马被扁的有多惨。
  32、合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合右膝,薨一。一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合追之,合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合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合髀。(三国志.张合传)
  33、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合攻平,平坚守不动,合不能克。(三国志.王平传)
  34、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晋书.宣帝纪)
  35、《古今乐录》曰:“《宣受命》,言宣皇帝御诸葛亮,养威重,运神兵,亮震怖而死。”
  “宣受命,应天机。风云时动,神龙飞。御诸葛,镇雍、梁。边境安,夷夏康。务节事,勤定倾。揽英雄,保持盈。渊穆穆。赫明明。冲而泰,天之经。养威重,运神兵。亮乃震毙,天下宁。” 《晋书·乐志》曰:“改汉《将进酒》为《平关中》,言曹公征马超,定关中也。”
  “平关中,路向潼。济浊水,立高墉。斗韩、马,离群凶。选骁骑,纵两翼,虏崩溃,级万亿。”——由琅邪中华文化论坛辽东管宁提供36、嘉禾三年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三国志.吴主传)
  37、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三国志.辛毗传)
  38、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39、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晋书.宣帝纪)
  40、及辽东太守公孙文懿反,征帝诣京师。天子曰:“此不足以劳君,事欲必克,故以相烦耳。君度其行何计?”对曰:“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距大军,次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天子曰:“其计将安出?”对曰:“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今悬军远征,将谓不能持久,必先距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天子曰:“往还几时?”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晋书.宣帝纪)
  及宣王至辽东,霖雨不得时攻,群臣或以为渊未可卒破,宜诏宣王还。帝曰:“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三国志.明帝纪)
  41、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42、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43、以上皆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及裴松之注
  44、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於是始从之。(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45、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三国志.蒋琬、费袆传)
  46、禅……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王隐蜀纪)
  47、诏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三国志.三嗣主传)
  48、初,帝议遣宣王讨渊,发卒四万人。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三国志.明帝纪)
  49、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 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晋书.宗室传)
  50、是时,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三国志.明帝纪)
  51、帝方修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巿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诗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唯陛下为社稷计。”(三国志.辛毗传)
  是时大司马曹真伐蜀,遇雨不进。阜上疏曰:“……今年凶民饥?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