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再思考——高层次的管理者要有民主作风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从用人角度讲,表现孙氏家族信赖和善用人才;从素质上讲,表现了孙氏家族高度的民主作风。
  高层次的管理者之所以要有民主作风,是因为他对全局和长远负有重大责任。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他才能充分发挥“外脑”或叫智囊人物(或机构)的作用,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所谓“外脑”,就是决策者本人之外的,协助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个人或团体。他们通过主动建议或接受咨询,将其知识、智慧和经验应用于决策过程之中,用输出智力成果的形式为决策者提供服务,帮助决策者做好决策工作。
  决策者利用“外脑”,就等于延伸了自己的神经,扩大了自己的头脑。这样,第一,可以拓宽专业领域和知识范围。决策的对象不论是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大多需要广博的知识。作为个人,竭尽毕生精力,也不能成为真正的“通才”,严格地讲,只能成为相对广博的“偏才”。而许多人的综合,却能够弥补个人知识的不足,为正确进行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有利于掌握和加工信息。决策需要掌 握大量信息。如果这些信息都靠决策者自己去搜集、整理,贮存,记忆、处理,无论怎样精力充沛和博闻强记的人,都是不能胜任的。这就要求一个决策者善于利用“外脑”扩大自己对信息的贮存量,并通过“外脑”对信息进行初步加工,自己最后再做出决断。第三,作为“外脑”,大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利用“外脑”,可以大大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堵塞思维的漏洞。决策需要考虑诸多方面,需要处理诸多联系,需要安排好各个环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贯正确的领导者是不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外脑”可以补漏,可以矫枉,可以纠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用“外脑”特别要注意听取和运用他们的反面意见,是十分重要的。有句格言说得好:“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层,只看他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民主作风,是一个高层次管理者真假聪明的试金石。我国古代有所谓“文死谏;武死战”之说,正是把敢于直言君主的错误作为智囊人物的职业道德。同时,我国古代还有“从谏如顺流”的说法,把纳谏作为衡量君主是否贤明的重要标准,要求一个决策者有闻过则喜,闻争则喜,从善如流的好品质。
  利用“外脑”帮助决策,古今中外同此一理。横看魏、蜀、吴,都罗致和集中了大批智囊人物:魏国先后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刘晔、贾诩,司马懿等。蜀国先后有诸葛亮、庞统、马良、蒋琬、姜维、董允、费祎等,吴国先后有周瑜、鲁肃、张昭、顾雍、吕蒙、陆逊等。综读《三国演义》,利用“外脑”,做出高质量的决策而取得胜利的,俯拾皆是;不纳良言,压制和迫害智囊人物从而导致决策错误,遭致失效的,不胜枚举。东吴的孙策临死之前嘱咐:“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刘备得诸葛亮,自比“犹鱼之得水”,提出“智赖孔明”,言必听,计必从。可见他们对“外脑”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