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煮酒侃三国》之:倒霉的曹操”一文中曾经提到:“罗贯中根据“拥刘贬曹”倾向的需要,把曹操这个在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人物,完完全全写成了一个奸雄,多次有意的丑化曹操。”对于这样一个小说中的反面人物,罗贯中的刻划是非常成功的。他并没有对曹操一味的贬低,在深刻揭露其“奸”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曹操的“雄”,有时候为了表现曹操的“雄”甚至特意杜撰出一些事件来。象“孟德献刀”就是一例。
《三国演义》第四回介绍: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东汉小朝廷名存实亡。公元189年,董卓带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开始独揽大权,引起朝廷很多大臣的不满。司徒王允苦思无计,“掩面大哭。绝不说起胸中心事,突然放声大哭”。正在无可奈何之际,曹操自告奋勇,借得王允的七星宝刀,主动去行刺董卓。在董卓府中曹操机智的支走了吕布,眼看计谋成功,不料“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曹操灵机一动,谎称献刀,得以逃出生天,飞马出京。
这段情节可谓活灵活现,写的也是非常精彩。不过证诸史料却是子虚乌有。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期间并未发生过献刀之事。《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期间并未发生过献刀之事。
这段情节的设计,体现出罗贯中对历史上曹操性格的了解和把握。少年时期的曹操虽然放荡不羁,然而“少机警,有权数”,《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中就提到:
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世说新语?假谲篇》中也提到了另外一个故事: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耳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从这两段记载来看,历史上的曹操性格中就有机警、灵活的一面,罗贯中在参考史料的时候应该注意到了这一点,特意把曹操的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加以升华,杜撰出了“孟德献刀”的情节,把曹操在历史上恶作据的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提升到汉末董卓乱政这个重大背景进行刻划,无疑使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表现力增色不少:当王允等百官放声痛哭之时,惟有曹操“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体现出曹操对这些所谓朝廷重臣无能的一种嘲弄,显然曹操一早就想好了刺杀董卓的办法,毛宗岗点评到:“袁绍致书,孟德献刀,一样愤激,而操更壮。”献刀未果,曹操马上又能及时脱险,足见作者对曹操的一种赞赏。毛宗岗点评到:“袁绍致书,孟德献刀,一样愤激,而操更壮??????推托马羸,未必不为此时地也。奸雄妙算如神。”中国古典作家写作手法的高明之处于此也可见一斑:善于利用一些很细微的地方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这一点是很值得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