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杨慎的一曲〈临江仙〉,为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兴衰过程作了最好的道白。
疑问一:奇女子貂蝉的结果到底如何?
貂蝉是这部以男性为人物主体的《三国》之中,出场的少数几位女子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貂蝉的出现,才有了王司徒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奉先大闹凤仪亭的风波,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才有了儿女情长武功盖世吕布的门楼上的陨命。貂蝉形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这个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里,成功地显示出了一个绝色女子的胆量与智慧,正是这种非凡胆量的展示与高度智慧的运用,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继续延续。
然而,自从吕布白门楼陨命之后,这位胆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见了踪迹。是随失败的吕布同赴了九泉?还是被胜利的曹操掳回了许昌?这个疑问从群雄争霸开始一直到归晋统一也没有解开,是作者无意间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还是出于某种考虑有意识地避开不谈?我们无从考证。笔者不甘于就这样让一位令人敬慕的奇女子从此无迹可寻,于是参考翻阅了大量社会上流传的稗官小说、野史评话,终于寻找到了有关貂蝉身世、结局的一点蛛丝马迹,在此记录下列,权作对自己好奇心的一种交待。
关于貂蝉的出身,有野史这样交待:其人本姓霍,无名,山西人,与名将关羽为同乡。自幼人才出众,聪敏过人,因而被选入汉宫,任管理宫中头饰、冠冕的女官,故称‘貂蝉’官。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并认为义女,方才成就了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的壮举。关于貂蝉的结局,有评话这样叙述:吕布死后,貂蝉被曹操带回许昌,作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关羽屯土山约三事暂时降曹之后,曹操为了笼络关羽之心,特赐美女十人,貂蝉便是其中一位,当关羽听到貂蝉报出姓名之后,感其胆识,撩髯称了一声“好”之后,闭目不言挥手令去,貂蝉听后,明白关羽全其名节之意,回房后遂自尽而亡。
以上说法,均来自传说,笔者认为,前者犹可信,后者多虚言。因此,我想还是不必追根寻源的好,心中留下一个有胆有识美丽的女儿形象就已足够了。
疑问二:离开曹营后的徐庶去了哪里?
徐庶作为三国前期为数不多的智者之一,在刘备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书中介绍,徐庶,颖川人,与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为同乡(也正是这位同乡造成了徐庶此生的悲剧),少好游侠,善击剑,师从司马徽,因杀人避难,化名为单福,在新野遇到刘备,任为军师。徐庶投奔刘备的时候,正值刘备孤穷落拓之际,兵不满千,城仅新野一座,将止关羽张飞赵云关平周仓等数人而已,面对的则是方才平定了袁绍,气势正旺的曹操。为了使刘备能够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有站脚之地,为使刘备能够在兵劣势危的局面下有争雄之心,徐庶大展才华,在数月之间巧施妙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使刘备的士气军心为之一变,使曹操的嚣张气焰为之一寒,从而为后来的诸葛亮出山,实施‘天下三分’的计划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只是可惜,如此聪明的徐庶,孝顺之心被人利用,在帮助刘备数月之后,为一封假造的书信轻易地骗到了许昌,此举不仅使贤良的母亲失望自尽,造成了徐庶终生的遗憾;也使曹操只落一场空欢,得到的是一位终生不为其设一计的旁观者。其实,最让读者惋惜的还是,在三国初期这谋臣智士纵横俾阖的较量场上,从此就失去了一位极其重要的军事家,失去了许多可令后人学习效仿的用兵之法。关于徐庶的结局,书中交待:在赤壁大战前夕,庞统过江巧献连环,为躲避战火的硝烟和曹操的迫害,徐庶听从凤雏之计,在曹营散布西凉马腾、韩遂造反兵犯长安的谣言,主动讨令,与大将臧霸一起,脱离了战场西去长安,从此,在风云变幻的三国史诗中,徐庶就像一条见首不见尾的神龙,永远地消失了踪影。
徐庶离开曹操之后,到底去了哪里?是终生隐居在山水林泉之下,还是一直注视着魏蜀吴之间的纷争?真不愿意相信,如此充满智慧的徐庶,就这么轻易地退出了三国这样一座可以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大舞台,这似乎不合情理,也不符合徐庶的人物性格。不久前,看到一部有关三国的评话,倒是对徐庶离开曹营后的去向做了交待,颇具意味似可一听。
该书写到:徐庶和臧霸离开赤壁之后,来到长安,因为原本就是自己造的谣言,所以必然没有战事发生。一天,徐庶独自一人外出闲走,在山谷中发现一具头脸俱为野狼所伤至死的尸体。于是,徐庶计上心来,脱下自己的服饰,换上死者的衣冠,金蝉脱壳飘然而去。曹操赤壁大败返回许昌后,听说徐庶为狼所噬的消息后既好笑又痛惜,从爱才的心理出发,终生派人守护徐母之墓。至于徐庶,后来在三国中还有出现,就是刘备为关羽报仇伐吴之时,虢亭大战,关兴追赶吴将潘璋,夜宿山庄,遇到一位长者供奉关羽之像,这位老者,据说就是隐居的徐庶。
以上之说,明显有演义的成分,可信度不高,但是对于徐庶这样一位有智有情的人才来说,我却宁可相信这是真的。
疑问三:凤雏真的可以同卧龙齐名吗?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为数不少极具智慧的谋臣,如曹操手下有郭嘉、程昱、荀攸、司马懿,孙权手下有周瑜、张昭、虞翻、陆逊,刘备手下有徐庶、法正、马良等等,对于以上列举的众多谋臣,关于他们运用智慧、出奇致胜的故事,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给予了证实,在此,笔者不想多说。
对于道号凤雏的庞统,作为三国中着名的谋臣,他的智慧似乎应该与道号卧龙的诸葛亮等同。关于庞统,未等其在书中出现,其智慧的程度已经通过山林隐士司马徽之口告诉给了大家,所谓:卧龙凤雏,得一人即可定天下。从而使刘备由此生出了求贤若渴的心情,也使读者产生了极欲一领其才能的欲望。可以设想,如果司马徽所言是真,也肯定是真,因为,他在其弟子卧龙未出山之时,便已算定其‘得其主而不得其时’,算得是那么的准确;那么,我们也肯定可以这样推论:无论三国中是谁得到这位凤雏先生,那么统一天下的愿望则不难实现。所以,当卧龙、风雏双双归于刘备帐前的时候,我真的同关羽、张飞、赵云们一样,为刘备的统一事业有望而感到欢欣,因为,两人得一人即可得天下,现在当世最具智慧的两人全为刘备所得,那么完成统一的心愿一定不会落空。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刘备是这样想的,关张赵等人肯定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这位被其老师推崇倍至,令世人羡慕不已的凤雏先生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纵观整部三国,他那无限的智慧只得到了极其可怜的体现,可称两大两小,两胜两败。
大胜者:赤壁之战时,庞统单人过江献连环之计,靠一片花言巧语使惯于用兵的曹操上了当,铁锁连舟,最终使曹兵大败而归,遂成就了周郎火烧赤壁的佳话;小胜者:投奔刘备之后,因其貌丑不为刘备所重,被派到耒阳县充当县令之职,因心有怨愤,酗酒百天不理政务,直到张飞到来方大显其才,百日积案一日批完,遂得刘备重用,委以副军师之职。除此之外,实在看不出这位凤雏先生的智慧还能体现在哪里?又有何资格与统率全军克敌制胜的诸葛孔明齐名共列?在刘备手下,可以说庞统甚至得到了高于孔明的信任,因而,西取蜀中谋划策略的重任便落在了凤雏先生的身上,况且,凭着‘凤雏’这块金字招牌,凭着‘得一人即可得天下’的赞语,攻占西川应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真是可惜,凤雏先生在刘备手下的表现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同样也是一小一大两计,但两计划均告失败。
小败者:凤雏先生在刘备、刘璋涪城相会的时候,欲仿效鸿门之法,安排大将魏延席前舞剑,准备借机袭斩刘璋,结果被刘璋手下众将识破,闹得双方众将在席前斗作一团,害得刘备好生无趣,几乎无法收场,君臣二人差点闹翻。大败者,席间斩璋计划失败以后,凤雏先生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一计不成又生二计,一厢情愿地认为敌人七夕节必无准备,兵分两路偷袭雒城,结果计策又被刘璋手下大将张任识破,伏兵于落凤坡,不但使汉兵受到重大损失,自己也落了个万箭穿身的下场,造成刘备兵困涪城进退无路的境地。至此,庞统在刘备手下副军师的使命完成,大名鼎鼎的凤雏从此落地。
不容否认,在风云变幻的战场上,时刻都会出现意外情况,谁都有可能遇到挫折与失败,这对于一般的谋士或将领来说极其正常,否则就不会有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教训;但是,对于作为三国中智慧顶尖的凤雏先生来说,却绝对不应该也不可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所以,我只能认为,庞统其实不过就是一位空有其名却无其实的常人而已,称其为‘凤’则未必,视其为‘雏’倒是比较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