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九死一生

 

  江南的七月,天气闷热而潮湿。
  越往南走,高宠的心情越是焦虑。
  再行一段,便要到江边了,梅乾在淝水畔就带着斥候离开南下,现在算算也有二天多时间了,可是却还没有带回一点最新的消息。
  “我想梅乾没有消息,并不是说他没有打探到消息,而可能是他探询到了很重要的消息!”刘晔宽慰道。
  徐庶点头道:“以梅乾的机敏,当不会一点消息都没有,子扬的话有道理。”
  是什么消息让梅乾连回报的时间都没有?高宠皱起眉,额角上一道细细的浅纹显了出来,连番的恶战已使年轻的他有些心力交悴。
  “宠帅,梅乾将军回来了!”在前开道的丁奉策马而回,一路高声喊道。
  高宠急忙上前,却见梅乾如同一个行乞的乞丐,满身的泥泞,正跌跌撞撞的跑过来。
  “宠帅,石印山失守了!”梅乾神色灰暗,哑声道。
  梅乾的话如同睛天霹雳,高宠只觉胸口一闷,一股气血从心头翻涌而上,喉咙口发甜,嘴上再也扼止不住,“哇——”的一口鲜血直喷而出,淋满了前襟,素白色的征袍上顿时图染出一朵艳红无比的血花。
  “孙策出动了多少兵力?”一贯沉稳的徐庶这时也变了脸色。
  梅乾惨然道:“祖郎叛变投敌,子义将军中了孙策的调虎离山之计,敌人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就拿下了关隘!”
  梅乾的话将高宠尚存的最后一点幻想都击得粉碎,在高宠眼中石印山就是座永远也攻不破的要隘,现在它居然失陷了。
  高宠久久的怔在原地,木然无语,他没有想到最坚固的堡垒会被敌人从内部突破,石印山的险山恶道、层层守御、霹雳车的威力、太史慈的勇武,这一切的一切在敌人的精心谋划面前,统统都失去了作用。
  “子义现在何处?”高宠涩然问道。
  梅乾黯然道:“乾四处打探,只听说太史将军率部在泾县遭遇了孙策的伏袭,现在的情况不得而知!”
  “阳土,快拿石印山一带的地图来!”刘晔赶紧说道。
  密密麻麻的黑线布满了整个地图,高宠知道那一条条的曲线代表着山岭和溪流,他曾经以为这曲线便是保护豫章的屏障,现在想来却觉得可笑之极。
  “宠帅你看,太史慈可能被困在泾水、舒溪、水阳江这一带的山岭里。这里山高林密,渺无人烟,如果没有接应,即便是突出重围,也无法活着出去。”刘晔道。
  徐庶点头接道:“子扬所说甚是,依庶来看孙策既然精心布置了这样一个计谋,那么他断不会再放太史慈一条生路,我想他必然会布下重兵对试图突围的太史慈军进行绞杀。”
  高宠双眉紧锁,眼睛紧紧的盯着地图上点与线,心中思绪起伏,难以平静,现在太史慈的处境一定极为艰难,迫切的需要援兵来营救。没有考虑的时间了,已经身经百战的他知道自已最想做的事是什么,迟疑一刻,太史慈的危险就会增加一分。
  “兴霸,你速速带一支人马从鸠兹一带登岸,然后沿着泾水向上游寻找,我想太史慈如果能够突围而出的话,一定会在这个方向。”再抬起头时,高宠的目光中流露出一股决不放弃的毅志。
  鸠兹,又称芜湖,位于虎林以东、横江津以西,乃是水阳江南岸一带侵蚀残丘向北延伸的尽头。这里地势低平,多为湖塘沼泽地区,因湖沼草丛,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在鸠兹附近有一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又得名芜湖。
  甘宁大声应了句:“是!”
  随后便急急的召集将士而去,虽然他与太史慈一直为“高宠军中谁才是第一武将”的排名互不服气,但此时此刻,他心中的焦虑绝不亚于高宠。
  云岭。
  云里美人雾里山。
  薄薄的雾气笼罩在青弋江上,透过若隐若现的一点阳光,可以看到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正在进行。
  迎上太史慈的是“虎胆”周泰,身为孙权左右的第一勇士,周泰经过这二年时间的磨炼,武艺比神亭岭时已大有长进,信心十足的他正需要太史慈这般强悍的对手来检验自已,更何况若能一战斩杀太史慈,那么在江东众武将中,就没有人再敢与自已争夺第一的称号。
  “劈风斧!”周泰双臂贯力,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
  太史慈虽然已负了重伤,但周泰依然不敢有丝毫的大意。
  这一战对于他来说,是决定以后地位的关健一役。
  戟在,在周泰连着劈下第二十一斧后,重伤之下的太史慈犹在支撑,尽管每一合都十分的吃力,但太史慈知道,只要自已不倒下,身后的将士们就会战斗到最后的一口气。
  两边对阵的兵卒也为各自主将之间的恶战而不自觉的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就连在后督阵的孙权也情不自禁的瞪大了眼睛,紧盯着战局的进展。
  周泰不住的狂笑,讥道:“太史慈,汝以为自已还是在神亭岭上吗?”
  在自已疾风暴雨的进攻下,太史慈的攻势已经没有了,只要再加一把劲,相信在十合内就可以解决对手了,周泰心头有着从来都没有的自信。
  “哼——”太史慈的肩头再一次鲜血迸现。
  周泰已经胜券在握,孙权松了一口气,前一次在皖城大意中了高宠的埋伏,折了吕蒙,回到江东后孙权一直抬不起头来,这一回向大哥请缨围追太史慈不容得再有什么闪失,为了保险起见,孙权从部曲中精心挑选七百悍勇之士。
  正得意间,忽然间战局突变,一直疲于应付的太史慈大喊一声,马鞍上冲天而起半空之中一个飞旋,大戟如风车一般旋动着刺向周泰的头颅。
  周泰失声惊呼:“回旋戟!”。
  自始至终都在节节进攻的周泰已无法止住自己战马前进的脚步,他的整个人仿佛自动送入对手的大戟下一般。
  情急之下,周泰也顾不得姿式如何,一个懒驴打滚从马上翻落地上,方才险险的避过太史慈这一杀着!
  再起身时,周泰的脸已涨得通红,在以逸待劳对手又重伤的情况下,自已竟然被逼落马下这面子实在丢得不堪,周泰恼羞成怒,大喝一声,两臂挥动如双斧如鲛龙出海一般,猛扑向旋涡中的太史慈。
  太史慈见周泰斧来,正要翻戟抵挡,却不料突然间后背处一阵疼痛,身形一滞,戟法也慢了下来。
  这是方才全力一击牵动了箭伤!
  就在这片刻的迟缓,周泰锐利的斧锋已闪着寒光到了眼前,刚劲的斧势一下扫到胸口,太史慈吃劲不住,只得也弃了战马,向后翻落到地上。
  周泰得势,冷笑一声,大喝道:“留下性命!”
  话刚喊出,周泰就觉得眼前一花,却见太史慈手里一扬,一张明晃晃的弓箭已擒在手中,弓弦响处,一支利箭直取周泰面门。
  用斧挡开已是不及,周泰急低头躲过,刚一抬头,却是又一箭射向咽喉,周泰只得一个大哈腰,狼狈不堪的闪躲过去,再一次挺身而起时,太史慈第三箭又持在手中,这一次的方向径取周泰的腹部,周泰再想俯身避过已不可能。
  就在周泰闭目等死之际,那厢孙权紧盯着早看得真切,身旁的孙军兵卒也一直张弓以待,看见两人先后从战马上翻落拉开了距离,孙权一声令下,数枝箭矢顿时破空射出。
  面对射来的漫天箭雨,太史慈纵有万般的本领,也躲不开去。
  刹那间,太史慈身上又连中四箭,已是强弩之末的他再也坚持不住,身躯斜斜的倒下。
  “将军!”仅剩的二百士卒惊叫出声,在太史慈身后观战的黄楚俯身扑上,挡在太史慈身前。
  黄楚大叫道:“快送将军突出去,这里有我断后!”
  一军卒呐喊道:“我们跟敌人拼了!”
  黄楚挥刀挡开箭矢,怒喝道:“现在我说的话就是军令,你们谁敢不听?”
  说罢,黄楚舞动手中刀迎着逼近的敌军而去。这一刻他的耳边响起兄长黄越的话语:“照顾好太史将军,不要让敌人的冷箭伤了他!”
  “大哥,我负了你的嘱咐,将军被敌人射伤了——,大丈夫一诺千金,我负了一次,我决不负第二次,就算拼了性命,我也要让将军突出去,啊!”黄楚大叫一声,挥刀杀入敌军之中——。
  云岭旖妮的风光遮挡不住甘宁急冲冲的身影,在辞别高宠后,甘宁率一千锦帆将士从鸠兹一带登陆,随后沿着水阳江、泾水向上游搜索。
  “前面就是云岭了!快一点划。”甘宁大喊道。
  “将军,你看!”一名眼尖的士卒叫喊起来。
  甘宁顺着手势看去,却见前方的河谷开阔地上,五六个浴血的士卒携扶着一个被箭矢射的象刺猬一样的人蹒跚而来,而在这五六个人身后不远处,一群孙策军兵卒正紧紧追赶。
  “是子义!”甘宁虽然没有看清楚人的模样,但直觉告诉他中间的那个人就是太史慈。
  “快去接应!”甘宁大喝一声,不等战船靠岸,便纵身跳下船头,踏浪而行,后面的锦帆军将士见主将冲出,也是个个争先跳下,在齐腰深的河水中趟步而行。
  一看到泾水中战船上飘扬的“甘”锦色旌旗,周泰就知道截杀太史慈没有希望了。
  方才若不是黄楚的死缠,自已本可以很快的追上太史慈的,这一路上,死在自已斧下的敌军兵卒已不下百人,想不到就是这片刻的延误,使得整个围歼计划功亏一篑。
  “撤——!”周泰很不甘心的下令道。
  甘宁是高宠手下数一数二的大将,有这样的对手在,周泰知道硬拼会是什么结果。
  “子义怎么样了?”能够接应着太史慈,甘宁先是一喜,待看见太史慈后,心头却又是一沉,太史慈负的伤实在太重了,面如金纸的他深陷昏迷之中,也只剩下了一口气。
  建安三年七月夏,高宠军回师过历阳。
  历阳,又名“亚父城”,乃是楚汉相争时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的故里,闻知石印山失守后的高宠经过此地,感受到的是一如项羽当年失去范增后的懊悔与惆怅。
  “将军用兵,非奇即险,如此虽能屡破强敌,却也可使已军陷入困境,倘若一旦被敌利用,则后果不堪矣!”鲁肃冷静的表情和毫不留情的谏言这些天来一直索绕在高宠心头。
  回头再看当初作出的北伐决定,其中确实有诸多不曾注意到的隐忧存在,皖城的李术刚刚归降,其心未固,如果能够选派一员得力大将出镇皖城,相信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次的皖城兵变;而东线石印山方向,自已又过于依赖关隘的险要和霹雳车的威力,没有充分考虑到人在战场上所起到的作用。
  只有人,才是战场上的灵魂。
  人可以发动战争,当然也可以左右战争的走向。
  虽然太史慈的能力无须质疑,但一个人若是在一个地方呆的时间久了,难免会生出厌倦来,太史慈就是这样,对于石印山的重要性,太史慈自然是知道的,但长久压抑在心头的那一股热血与冲动却又在时时的诱惑着他。
  而在这个时候,高宠却一次次的放弃了他。
  所以,当祖郎并不高明的伎俩实施时,渴望荣耀的太史慈已失去了辨别的能力。
  石印山的失守,虽然说太史慈要负很大的责任,但身为一军统帅的高宠,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或许,是因为打退孙策和黄祖的喜悦让高宠放松了警惕,又或许是徐庶、刘晔等谋臣的没有及时劝诫,年轻的他还没有学会去揣摸属下的心思,还不知道适当的轮换对于调动将领积极性的好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宠还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
  现在,追悔这一切都已没有了意义,重要的是如何弥补过去的失误。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