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风流话三国——陈酿三国之十三

 

  前几次聊到了很多有关三国时期的各色各样的话题,象人物呀,军事呀,外交呀,民族呀,科技呀,等等。说起来,这些都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本身,也是个值得一聊的话题。
  比如“七步成诗”这样的小故事,就挺有意思。它说的是曹操死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闹了矛盾,曹丕年长,继了位,称了帝,对曹操钟爱的弟弟曹植不放心,借个题目想除掉他,让他在金殿之上,走七步的时间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要治罪。曹植果然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讽喻他哥哥的这种做法,曹丕这次就没好意思下手。这个故事倒不是虚构出来的,《世说新语》里也有类似记载,不过诗的文字略有不同。流传下来,人们都知道曹子建是大才子了,其实他那个哥哥也是才子,和他们的父亲曹操一起,被称作“三曹”,和后来宋朝苏洵、苏轼、苏辙“三苏”先后辉映,都是文坛佳话。南朝时代有个大诗人叫谢灵运,性情非常高傲,独独佩服曹植。他说:天下的文才一共一石,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以后人们就用“才高八斗”来形容文才出众的人了,当然,也有拿来滥用以自吹或乱捧的。
  一部《三国演义》,描写的大多是金戈铁马的征战讨伐和勾心斗角的谋略计策,但其中也有不少写到文学艺术活动的,象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的“好为《梁父吟》”,赤壁大战前曹操的“横槊赋诗”,以及蔡邕赞赏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碑文等。这在表现人物性格、情怀方面,都是很有用的点缀。细心一些的读者不难发现,《三国演义》里这类描写还有不少。
  说起来三国时代虽然不长,但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地位却非常重要,它是以“建安文学”着称于文学史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正是曹操执掌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期,可知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是在曹魏方面,就是三曹父子兄弟以及他们身边的文士,如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旸等。这些人各着文赋数十篇,声名最高,被称为“建安七子”。文学史不能“尊刘贬曹”。事实上三曹父子的成就在文学史上带有转折的意义,直到今天还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响。比如青年人中喜欢抒情诗,抒情散文,抒情歌曲的人很多,遇到奇特的景象,体验到新鲜的情绪,也都想“啊什么什么”的来一下子,是吧?中国古典诗歌里有这个传统,当年李白见到蜀道之险,不也“噫吁唏,危乎高哉”吗?须知唐代毕竟比三国晚了几百年,而且李白素来推崇“建安风骨”。“风骨”二字文学史家的解释尽管还不完全一致,但大体说来,是指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中国自孔子以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文学崇尚理性,以说理,叙事为主,所以有“诗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成为传统。但三国时期却出现了“缘情”的主张,与“言志”并提。“缘情”大体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抒情。
  象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等等,就是这样的诗歌了。前人爱用“慷慨悲凉”四字来形容这种风格,读起来也确实有味道。鲁迅曾说:“因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后人称这一时期是“结束汉响,振发魏音”,就是说它标志着汉代文学风格样式的结束,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就是魏晋文学的时代。
  记得有一首着名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诗前面的小序里就点明这首诗写作在“汉末建安中”,也是在叙事中充满抒情意味的,还是我国四大叙事诗中的第一首。那是一首乐府民歌形式的长诗了。说起来,诗歌从四字一句的“四言诗”发展到今天仍然很通行的五字或七字一句的“五言”、“七言”诗体,也是在三国时期确立的。一般认为,曹操的四言诗是“压卷之作”,也就是说四言诗中最后出现,却又是最好的作品,他儿子曹丕《燕歌行》的灵活自由的七言诗则为后来的七言律诗开创了一个新时期。这说明三国时代文学艺术有着承上启下的特点。再比如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性文体,出现过司马相如、扬雄等辞赋大家,但三国曹植的《洛神赋》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也是辞赋的代表作品,而曹操又提倡简约的文风,言简意赅,朴素实用,扭转了两汉文学风气,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国时代艺术上也有多方面的成就,如书法,三国很多着名人物是书法高手,曹操的书法入于《书品》,不用说了,甚至还有张飞都有传世的书法作品。我祖籍是四川渠县,那里的八蒙山曾有一幅“八蒙摩崖”,上有“汉将军飞,大破贼首张合于八蒙,立马勒铭。”十七个字,隶书两行。传说就是张飞在这里杀败曹魏大将张合后乘着酒兴用丈八蛇矛在石壁上刻下的,书法史上称作“恒侯戈书”或“张飞立马铭”。其实,早在南北朝时代梁朝的陶宏景《刀剑录》中就记载:“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据说这也是张飞自书,称为“刀铭”。可见张飞不仅是员猛将,还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呢!
  这一方面也同样表现出承上启下的特点,比如蔡文姬的父亲蔡邕的八分书被视为隶书的最高境界,过去一般认为钟会的父亲钟繇是“真书”的创始者,乾隆皇帝汇刻历代书法珍品的《三希堂法帖》,第一篇就是他写的,被誉为“云鸥游天,群鸿戏海”。真书就是楷书,可以说是为后世汉文字的流传提供了一种规范,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音乐方面也各有特点,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吟就是吟唱了,可见“空城计”写他一曲琴声吓退了司马懿,虽然是虚构,但也出于人们对他音乐才能的深信不疑。周瑜精通音乐是史有明载的,当时甚至出现了一句谚语:“曲有误,周郎顾。”意思是说演奏音乐时,那怕出现了一点点失误,周瑜就会回头看看演奏者,表示出了问题。曹操在这方面更不落人后了,“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说明音乐和诗歌有密切关系。他对音乐迷恋到相当程度,“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他写的诗,全都可以配上音乐演唱出来。
  不仅如此,现在人们喜欢读的小说,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出现的。《三国演义》里有个故事叫“左慈戏曹操”,说明当时方术的盛行。因为感慨人生无常,所以求神求仙的风气很浓,就有方士出来说神道鬼,留在文字上,就是“志怪”小说,传说曹丕也作过《列异传》之类的书。此外,由于那时有品评人物的习气.留下很多以一言一行来表现人物思想、风貌、情怀的的记载,这又叫做“志人”小说。这两类就是中国传统小说的主要渊源。
  总的说来,三国时代虽然不是文学艺术成就的高峰,例如书法是在东晋王羲之,五、七言诗歌是在盛唐,文言传奇小说在唐宋才陆续达到最高成就的,但是它们都是在三国魏晋这一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酝酿发展起来的。
  这是一个改革精神相当突出的历史时期。创新是文学艺术的灵魂。陈陈相因的内容,司空见惯的形式,是不可能吸引人的。
  现在我们处于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学艺术也需要极大的繁荣发展,能否从对三国文艺的回顾中得到某种启示呢?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