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板错了,身为部属,或委婉相劝,或直言以谏,如果老板未能采纳,执意己见,最后失败了,此时部属对自己的先见之明,应该如何反应?只有一种方式,就是闭嘴。哀矜勿喜,决不出声。
这不是美德,是避免激怒上级,避免在伤口上洒盐。然而遇到器量狭小的主管,你不出声,还是难逃噩运。
信任够,才会言听计从
田丰和袁绍的关系正是如此。官渡兵败,袁绍后悔不听田丰的警告,反而把田丰拘押在狱,有人对田丰说:“您一定会受到重用。”田丰却很悲观,因为袁绍这个人善忌,失败后备觉羞愧,心生妒意,自己反而会因为先知先觉而遭处决。
田丰料事如神,从战场胜败到个人生死。奈何跟错主子,明知老板有错,劝不动,只能眼睁睁看老板溃败,被老羞成怒的老板杀掉。
田丰的建议(沮授、许攸也一样),对袁绍不起什么作用,袁绍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郭图,倒是言听计从。除了袁绍个人判断力差,对部属信任程度有别,也是一大原因。
曹操赤壁兵败后,哀叹说:“如果郭奉孝(郭嘉)还在,我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仿佛暗批活着的尽是酒囊饭桶。这样说当然不公平,早在用兵前,贾诩就曾建议曹操好好经营荆州,不必急着动兵,到时孙权自己会来归附。曹操如果采纳,也就没有后来的赤壁惨败。
但曹操特别提到郭嘉,或许有另一层意思。比如,鏖战之际,郭嘉献策,可帮助曹操获胜或脱困;比如,同样劝曹操不要开战,但郭嘉更有说服力,更得曹操的信赖。——这一点很重要。和贾诩相比,郭嘉显然分量重得多。史书写贾诩自认不是曹操旧臣,而又老谋深算,惟恐遭致猜疑,于是闭门自守,不结党派。可见曹操对贾诩多少有点顾忌。
看看吕布、陈宫这个组合,就更清楚了。吕布遭曹操团团围住,陈宫提议吕布出城布阵,他闭守城内,互为表里,相互呼应,这是死马当活马医的奇策,但吕布妻子提醒说,陈宫曾有叛离曹操的前科,难保此时不会叛离吕布。吕布被史书评为“无谋而多猜忌”,一听更不敢相信陈宫。陈宫后来落得陪吕布一道赔上性命。
分量够才能管理上司
当部属未获完全信赖,平日的变革方案便不易被主子接受,危急时死马当活马医的急智,主子更不敢采信。许多部属只知埋头苦干,忽略了管理上司的重要。管理上司,必须建立举足轻重的分量,然后取得老板的信任,平时做好上下属之间的公关,透过良好的沟通互动,让老板知道你的想法,相信你的人格,了解你的工作进度。
这是张昭敢这么大牌的主因。老板刚愎自用,部属大可一走了之。但张昭走不了,一来当时天下三分,大势底定,不像汉末,群英竞逐,分合重组,人才流动跳槽,司空见惯。二来前任主子孙策托孤给张昭,责任重大,岂可违背先主遗命?
张昭这个元老、长辈身份,成为他的包袱,也成为他强谏不成时,情感宣泄、立场宣示的利器。对张昭,孙权没辄。他的政治忠诚、人品道德,没得怀疑,但一再当着众面,据理力争,让孙权受不了。为了要不要派人封公孙渊为王,张昭和孙权争执不下,孙权抽刀怒骂:“吴国大臣进宫拜我,出宫拜你,我对你的尊敬到达顶点,你却多次当着众人之面折辱我,我常常怕自己忍不住,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孙权指的是对张昭不再客气。张昭听了,动情说道:“老臣我说话不中听,仍然直言进谏,只因为太后驾崩前托付我啊!”
一席话,说得孙权把刀掷在地上,和张昭相对,涕泗纵横。
尽管这样,孙权还是不采纳张昭的意见。张昭闭门装病,不再上朝,孙权气得用土封堵他的门,张昭赌气,也在里面用土封门。事后证明孙权错了,孙权很不好意思,想请张昭出来,张昭不理,孙权火大,放火。最后还是张昭的儿子把老爸扶了出来,孙权致歉,事情才落幕。
在孙权面前,张昭有耍性格的本钱,他人未必能够。但不管如何,伴君如伴虎,古代君臣关系,充满紧张。要把今日向上管理那套哲学搬回古代,难度更高。我们很庆幸生在民主开花结果的现代,饭碗没了,脑袋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