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耐 庵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作者。生平事迹未可考定。传其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卒于明洪武三年(1370)。原名耳,后名子安,耐庵为其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又一说扬州。元至顺年间中进士。在钱塘为官二载。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着述。又传,曾参加元末在苏州起义的张士诚军,并与其部将卞元亨友善。因生当元明之际,目睹朝政腐败,社会不平,遂作《水浒传》以抒胸中之愤。
  2 施 耐 庵
  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体撰写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伟大的文学家施耐庵,本名彦端,字子安,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生于海陵县白驹场(今分属江苏兴化、大丰两市)、明洪武三年(1370)病逝于淮安,享年75岁。
  据传说,施耐庵是个贫苦的弄船人的儿子,童年时期随父到苏州,13岁入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到当时的京城大都(今北京)会试,结果落第。因国子监司业刘本善的推荐,到山东郓城县任训导,得以遍搜梁山泊宋江英雄遗事,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元至顺年间,施耐庵中进士,后曾官钱塘二载,由于与当事权贵不合,愤然悬印辞官而去,隐居着《水浒》以自遣。
  施耐庵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风云诡谲的时代。元朝统治者荒淫腐败,人民生灵涂炭,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元帝国开始分崩离析。韩山童首先发难于中原,“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接着,刘福通、朱元璋响应于皖北,方国珍点火于福建,陈友谅起事于江西,真正到了狼烟四起的地步。施耐庵的同乡张士诚也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在苏北草堰率盐民举起义旗,次年占据了高邮,建国号曰周,自称诚王。以后他渡江南下,攻占了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到元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定都平江(今苏州),称吴王。
  为了自己的事业,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张士诚,都曾礼贤下士,以笼络地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张士诚甚至以厚币招赍着名文士杨铁崖。许多抱着名种不同目的知识分子,纷纷投进了他们的怀抱。
  清代着名学者纪晓岚甚至认为,“适张氏据吴,东南之士,咸为之用。”施耐庵的朋友刘伯温投奔了朱元璋,作了朱的谋士,施耐庵的另一些朋友如鲁渊、刘亮则归张士诚麾下。
  而施耐庵自己及其门人罗贯中,也曾应张士诚之聘,作了幕僚。然而,张士诚却不是一个图有大志的人,偏安一隅,元至正十七年(1357)降元之后,张氏集团的领导成员生活上日渐骄奢淫逸,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就娶了七个小老婆。张士诚不仅降元,而且反过来攻安丰,杀刘福通,本来对张士诚抱有热切希望的知识分子开始感到失望,觉得他成不了大器,于是相继离去。好友鲁渊、刘亮离开吴中时,施耐庵作《秋江送别》全曲相赠。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施耐庵也离开了张士诚,隐居于今张家港市河阳山永庆寺和江阴市祝塘镇大宅里一带,靠教书为生,并继续《水浒传》的创作。1367年,苏州城破,张士诚兵败,自缢于金陵。朱元璋在苏州一带大肆搜捕张士诚的余部,为避祸,施耐庵回到江北,定居于白驹。据传说,因写了“倡乱之书”的《水浒传》,施耐庵被关进刑部大牢年余,后染病,晚年流徙淮安一带活动。清道光二十四年,淮安有人还能确指施耐庵的书斋,以及隔壁罗贯中的寓所。
  《水浒传》一书的创作,根据传说记载,张士诚入吴时,他已经写到四十五回;根据山东传说,从14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据《顾丹午笔记》,明洪武初年,刘伯温说施耐庵其“着《水浒传》甫竣”,又说他的一生精力都耗尽于一部书上了,看来,《水浒》的写作,前后经历了四十年之久。终于在他贫病交加逝世前,基本完成了这部巨着。
  施耐庵生前没有能出版发行这部小说。但在他写作过程中,小说的稿本就陆续以手抄本的形式流行了。《水浒传》的印刷本是在他死后180年才出版的。其时,兴化有个进士宗臣,被朝廷派到福建任“提学参议”,负责训练壮丁,抗御倭寇。这时,罗贯中的后人便以“乡谊”之名去见宗臣,请以家藏小说、经罗贯中修改过的《水浒传》付梓,让军民暇时看看,以激励士气。得到宗臣的许可后,才在福建坊间刻印出版。600年来,《水浒传》不但风行海内,而且流传世界。
  施耐庵陵园在今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仿施氏故居(施氏宗祠)改建的施耐庵纪念馆在今天大丰市白驹镇花家垛上。这正应验《水浒传》120回中所说的:“楚人怜其忠义,葬在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内,建立祠堂,四时享祭”。
  帖子相关图片: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0   回复此发言3 施耐庵写《水浒传》施耐庵,原籍江苏兴化。他出身船家,家境贫寒。童年时随父至苏州。13岁时在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二十九岁时中举人,30岁赴元大都会试,结果落第。经友人推荐,到山东郓城任训导。在山东他遍搜梁山泊附近有关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迹,熟悉了山东的风土人情。施耐庵35岁考中进士,到钱塘任县尹。但只当了两年,便因与当道权贵不合,愤然悬印回到苏州。张士诚农民起义队伍占据苏州以后,施耐庵投笔从戎,为张士诚的幕僚,这使他熟悉了农民起义军的军营生活和许多起义军首领。后发现张士诚等首领日益骄逸,料日后必败,随后离开张士诚部,随居在常熟河阳山和江阴祝塘一带以教书为生,并潜心创作《水浒传》。张士诚失败,朱元璋在苏州搜捕有关人员,施耐庵只得为避祸而回到苏州,到现属大丰市的白驹镇定居,并继续《水浒传》的创作。
  传说施耐庵写《水浒传》,有一段时间是在一座小楼上。他有一个习惯,当写作思路一时堵塞时,就情不自禁地“啧啧”有声。他家养了一条小狗,当它听到主人“啧啧”时,就以为是唤它吃食,连连跑上楼来。施耐庵一见,他咂嘴,狗上来;他跺脚,狗下去。时间一长,那块楼板竟被跺断,小狗也因找不到食物而饿死了。
  《水浒传》书成后,民间广为传阅。朱元璋看到此书后很生气,很快施耐庵被捉,关进刑部天牢。后来在刘基的帮助下,托病就医被释放,由其弟子罗贯中接到淮安暂住养病,并继续整理《水浒传》。不久施耐庵去世,遗体安葬在淮安,后迁移到兴化白驹场施家桥。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抗日民主政权将施耐庵墓整修交立碑保护至今。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2   回复此发言4 施耐庵与《水浒》苏州城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有一户施姓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这一支传到施耐庵的父亲已是十四世。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施家添了一个男丁。一位老秀才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彦端,意思是这孩子长大了,定是位行为端正的才子。这个襁褓中的彦端,就是后来写出千古名着《水浒》的施耐庵。 施耐庵7岁时,家里贫穷,无法上学。但他聪明好学,经常借书看,请邻居教,有时还到学府去旁听。就这样,他读了《大学》、《论语》、《诗》、《礼》等许多书。13岁时,已能在大庭广众之中,对答如流,下笔琳琅。
  一次,邻居老人病故,约请在浒墅关教私塾的季秀才来写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彦端试试。耐庵少年气盛,欲显其才,也不推让,走过来一挥而就。后来,季秀才看了这篇兼有稚气和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主动提出,带施耐庵到浒墅关去读书,并且不收学费。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施耐庵。
  施耐庵在浒墅关读书,十分刻苦,他不仅熟读诸子百家,而且各种书都去浏览。当时刊行的《大宋宣和遗事》,讲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杨志卖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他常常在课余阅读。还同小伙伴们一起舞刀弄棒,练习武艺。那时,苏州城里经常说唱些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同乐院燕青搏鱼》、《李逵负荆》等话本和杂剧,施耐庵有时也去消遣,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敬佩之情。
  弃官专着书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春,年已36岁的施耐庵,上京应试。天从人愿,秋闱一举告捷,耐庵得中辛未榜进士。发榜后,他在拜谢师友中结识了同榜得中的浙江青田人刘基(伯温),两人常在一起高谈阔论,十分投契。不久,朝廷派施耐庵到钱塘担任县尹。但是,只当了两年,由于不愿昧心事权贵,便愤然辞官而去。
  施耐庵从钱塘弃官回来,在苏州城东南隅的施家桥开学授徒。四乡八邻,纷纷慕名前来投师。一天,一位商人领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前来拜谒施耐庵。这个商人姓罗,是山西太原人,经常往来于苏杭做生意,久闻施耐庵大名,这次专程把儿子罗贯中带来投师求学。施耐庵见贯中生得眉清目秀,谈吐温雅,心中十分喜爱。
  冬去春来,施耐庵痛感自己有志救民,无处展才。有一天,他路过书铺,看到不少手抄元人话本,其中有一本名叫《张叔夜擒贼》,是讲梁山泊宋江等一百零八人故事的。他不惜高价买了回来。打算以此为线索,把其他有关梁山泊故事的话本内容加以糅和,写出一部《江湖豪客传》。
  这时,施耐庵的父亲和元配夫人季氏相继病逝了,续娶的夫人姓申。申家比较富裕,也是个文墨世家,很支持施耐庵写书,特地花了一笔钱,请画家按照宋末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临摹成了三十六张人物画像,让施耐庵挂在家里,用以参考。有了岳家支持,施耐庵不再开学授徒,只留下了得意门生罗贯中,帮助自己整理书稿。
  后来,施耐庵出外游学,并到江阴祝堂大户徐麒家坐馆。刘伯温做了朱元璋军师后,打听到施耐庵隐居在祝堂,连忙向朱元璋推荐。朱元璋特派刘伯温前来召请。施耐庵只得避开,又回到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家中。这是朱元璋第一次派人去找施耐庵。
  为了避过战乱,完成自己写书的夙愿,施耐庵想到了先后做过松江同知和嘉兴同知的好友顾逖,这时顾逖已辞官回到兴化家中。兴化因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的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施耐庵给顾逖去了封信,信里还附去一首诗:“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叫李子结如瓜。”
  顾逖接到施耐庵的来信,赶快给施耐庵回了信,并答诗一首:“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逢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接信后,带着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学生罗贯中,搭了民船,冒着烽烟,悄悄渡江北上,直奔兴化而来。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3   回复此发言5 施耐庵与《水浒》赋联表心迹施耐庵觉得自己年逾古稀,要抓紧时间把书写完,于是又请顾逖帮忙,在兴化以东,靠近黄海边的白驹场买了房屋和田产,迁到白驹镇上定居。还在大门上写了一副对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烟”,表明自己从苏州迁来隐居此地,从事着书的心迹。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常遇春攻破了平江。朱元璋再次派人寻找施耐庵,打听到他已避居兴化白驹场的消息,非常高兴,让刘伯温带着御笔旨意专程登门恭请。这天,当刘伯温来到施耐庵的书斋时,忽听里面发出一阵阵激烈的撕打声和吆喝声,推门进去一看,只见施耐庵精神抖擞,抡起拳头,正和案头上一只栩栩如生的纸老虎拼打,不禁哈哈大笑。施耐庵忙上前拜揖,刘伯温一边答礼,一边笑着说:“我这是二次奉旨前来恭请师兄。”
  施耐庵知刘伯温的来意,忙命家人摆上酒席来,殷勤劝刘伯温吃酒,自己也喝得很猛,一连干了几大杯,然后装着酒醉,伏案睡了。刘伯温近前一看,桌上放着他还未写完的“景阳岗武松打虎”这一回书稿。他明白施耐庵是不愿为官的,就未再多加劝说,回去复旨了。
  施耐庵唯恐朱元璋再来征召,便到白驹场西边18里自己的庄田上,按苏州阊门外故居的格局,建了房院,迁来此地。并沿用故居的地名,东面叫枫桥,西面叫柳桥,北面叫板桥,总称苏家桥,亦称施家村。当时,村西有一芦苇荡,占地十余亩,荡中芦苇繁茂,水鸟甚多,每到秋冬季节,野鸭成群飞来。荡口直通河溪,沟河交岔,荡中有一土墩,高高露出水面。施耐庵便以此为梁山泊,常和罗贯中一起,乘着小船,登临其上,犹如画家写生一般,专心从事创作。
  书成坐天牢施耐庵在施家桥住了一年多,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写作和修改《江湖豪客传》上,眼看全书即将写完,他又觉得书名不够含蓄,想换一个。罗贯中看出了老师的心思,就向他建议说:“老师,书名就叫《水浒传》吧!”施耐庵觉得这个意见很好,说:“水浒,就是水边,含有‘在野’的意思,还有典故,诗经上有‘古公父,朝来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是歌颂周代发祥史的。这书是写起义英雄的,叫它‘水浒’,非常合适!”
  《水浒传》成书后,很快被借阅、传抄到社会上去。到了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冬天,抄本传到朱元璋皇宫里来了。朱元璋因为几次派人请施耐庵出来做官都没有来,所以看了这本书很生气,随即作了批示:“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于是秘密派人把施耐庵抓来,关进了刑部天牢。
  不久,这件事让刘伯温知道了,便以同榜身份,到天牢里来探望施耐庵。施耐庵要刘伯温想个办法放他出去,刘伯温沉思了一下,狡黠地笑了笑说:“你是怎么进来的还是怎么出去吧。”说完就走了。
  施耐庵反复琢磨刘伯温这两句话,心想:“我是因为写书坐牢的,还是要通过写书才能出去呀!”想着想着,他逐渐悟出道理来了:为什么朱元璋要抓我,主要是《水浒传》写了宋江一伙人在梁山泊树起义旗造反,歌颂了落草为寇的英雄,触犯了他的忌讳。要是把宋江等人写成像张士诚那样,接受元朝招安,不是就行了吗?得到刑部的允许后,他就在天牢里,以张士诚降元为背景,把《水浒传》续下去。
  施耐庵写了宋江接受招安,替宋王朝去征服田虎、王庆、方腊,最后和李逵一起,服用御赐药酒自尽,至死不反叛。施耐庵用了整整将近一年时间,才把这部《水浒传》的后五十回续成,送呈朱元璋阅览,加上刘伯温从中帮忙,终于以“年老有病,交保就医”的名义,被释放了 。
  病死淮安城施耐庵在天牢关了一年多,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很大摧残。出狱时,已是瘦骨嶙峋,步履艰难了。幸亏弟子罗贯中赶到南京来接他。施耐庵在途中就染了病,到淮安后,在一个姓王的隔壁,租了间房子,暂且住下来养病。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春天,施耐庵越发病得厉害,茶汤不进,人事不省。直至此时,施耐庵的二弟彦才接到信从白驹场赶来了,见此情景,不禁落泪。施耐庵对彦才说:“我一生都累在一部《水浒》上,我死了,子孙只叫种田,有口饭吃就行了,……”说到这里就与世长辞了,终年75岁。他的遗体临时葬在淮安。到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他的长孙文呈才把他的墓迁到白驹场施家桥,并请淮安王道生写了墓志。
  巨着传后世施耐庵死后,罗贯中在淮安又住了几个月。他把施耐庵留下的书稿做了番整理后,即动身到全国的刻书中心——福建的建阳去,准备把《水浒传》刻印出来。可是,这里所有的书坊,没有一家敢承受。罗贯中无法,只好在建阳住下,等待时机。这时,他又将《水浒传》重新做了纂修和编次,同时集中精力,写成了《三国演义》。不久,他也染病,《三遂平妖传》只写了二十回,没有写完,便离开了人世。
  过了150年,兴化有个进士叫宗臣,被朝延派到福建去担任“提学副使”,负责训练壮丁,抗御倭寇。这时,罗贯中的后人便以“乡谊”去见宗臣,请以家藏小说(即《水浒传》)付梓,让军民暇时看看,以激励志气。得到宗臣的许可,才由坊间刻印出版。
  可惜的是,这个最早的《水浒传》版本,几经改朝换代,人世沧桑,现在只剩下一个五回残本。明万历十年,有个化名“天都外臣”的人,根据民间抄本,自己写了个序,重新刻印问世,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本《水浒传》。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3   回复此发言6 张士诚与施耐庵张士诚是元末泰州白驹人。白驹这个小镇,当时属泰州,现在属盐城。史书说张士诚是泰州人,现在说他是盐城人,也可以。我一直认为地方为个什么人什么事争来争去毫无意义。 1353年,在乱世英雄起四方的时候,32岁的盐贩子张士诚和两个弟弟揭竿而起,称帝称王,雄踞东南14年,最后败在朱元璋手下。张士诚是个复杂的人物,我觉得他大抵属于失败的草莽英雄一类。
  施耐庵也是白驹人,近年在兴化施家桥出土了他的墓碑,使过去的传说更为可靠。这一来,施耐庵与张士诚便成了小同乡。因此,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水浒传》与张士诚的关系。我不是专家,考据上的事情,也不宜轻易下结论。《水浒传》源于《宣和遗事下》,这不错。但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作者没有生活的补充,单靠书本,绝对写不出如此生动的作品。所以,把一些较为可靠的线索列出来,还是有点意思的。
  白驹一带,属里下河地区,是着名的水乡,多为浅水,又多滩、岛,比梁山更像水泊。北宋末年山东的梁山好汉张荣领兵来泰州抗金,在兴化水上大获全胜,此湖后称得胜湖。张荣受命任泰州知州。这故事当地人都知道。有人说施耐庵在张士诚军中干过,有时间、地点的可能性,无实据。但说他听到张士诚的一些事,则是完全可信的。作为失败的英雄,张士诚与水浒传的一些人物、情节有暗合之处。如水浒有招安的情节,张士诚曾降元,失败后他的一些部将又降明。张士诚三兄弟在水上操舟贩盐,有点象阮氏三兄弟。张士诚部将有十条龙、五太子一类绰号,而这正是水浒的一大特色。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3   回复此发言7 施耐庵与罗贯中施耐庵和罗贯中都是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的着名小说家。 施耐庵(约公元1296——约1370年),兴化白驹场(在现在江苏省)人。他是《水浒传》的作者。罗贯中(约公元1330——约1400年),原籍山西太原人,他是《三国演义》的作者。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名着,在人民中有很大影响。施耐庵和罗贯中为小说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虽贫爱学
  元朝末年,太湖边上有一户姓施的人家。这家人以摆渡船(把行人送过江)为生。施家虽然贫穷,但是他家的儿子施耐庵却很有志气。
  每天,施耐庵送父亲去湖边上船,总要经过一座学堂,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他羡慕地对父亲说:
  “爸爸,让我也去读书吧。”
  父亲为难地摇摇头,没有说话。后来,父亲见他太想读书了,就借钱让他上学。
  施耐庵读书用功,记性又好,他读过的经书和史书,很多都能整篇背诵。遇到教师提问,他能对答如流。
  有一次,邻居家的一位老人去世了。照当时的规矩,要请一位文笔好的人,写一篇祭文(纪念死者的文章),来表示对他的哀悼。于是有人就去请李秀才。可是等了半天,李秀才也没来。邻居家的人着急了,提议说:
  “平日常听人夸施家的儿子有文采,何不叫他来试试呢?”
  施耐庵被叫来了。他刚写好祭文放下笔,李秀才进了门。人们就把文章拿给李秀才看。
  “这文章写得挺流畅,只是有些孩子气,不知哪位才子写的?”李秀才问道。
  众人指指施耐庵说:
  “就是你眼前那位少年。”
  李秀才惊奇地瞪大了眼睛,称赞道:
  “小小年纪,竟有这等才气,难得啊。”
  仗义救人
  施耐庵长大以后,看了不少民间流传的杂书,特别是关于历代兴亡和战争的故事。书中描写的那些重义气、舍己助人、武艺高强的英雄,让他十分敬佩。他也学着英雄大侠的样子,经常舞刀弄棒,练习武艺,还为遭受冤屈的百姓仗义执言,打抱不平。
  有一回,一个农民受了恶棍的欺负,去找当地头领评理,没想到理没评成,反被毒打一顿。这个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打算跳水自杀。施耐庵正巧路过那里,拦住问:
  “为什么事,你这样想不开?”
  那农民一五一十地诉说起来。听了农民的话,施耐庵气愤地说:
  “不要寻死,要找官府评理去。”
  于是,施耐庵把这个农民带回家,替他写了状子,让他去官府喊冤告状。那个恶棍怕施耐庵把事情闹大,托人来说情。施耐庵让他付一笔银子给那农民,了结了这件事。为此,恶棍的儿子把施耐庵恨死了。有一天,他带一帮打手,埋伏在路边,等施耐庵一走过来,就一拥而上,挡住了他的去路。恶棍的儿子气哼哼地说道:
  “你让我们丢了脸,我要让你尝尝管闲事的滋味。”
  说完,他一挥手,那帮人就围着施耐庵动起手来。施耐庵毫不畏惧,左手挡,右脚踢,动作又快又有力,没有几个回合,就把他们打得抱头逃走了。
  辞官
  施耐庵不仅乐于帮助乡里人,对待父母也很孝敬。父亲生了病,他和妻子守在床边,送水喂药,彻夜不眠。这样,到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地方官推荐了施耐庵,说他是个品德好,才学高的读书人。
  施耐庵考试中了进士,被派到钱塘(在现在浙江省),做了个小小的地方官。本来,他想认认真真为百姓办几件好事。可那时候,元朝的统治者规定,做官的汉人,一定要由一个蒙古人或色目人(指西域各族人及西夏人)来监督,实际上是他们掌握实权。所以,各地的官府里,都设了达鲁花赤(官名。蒙古语的意思是镇压者、制裁者、盖印者)的职位。施耐庵到任以后要办什么事,都得先经过达鲁花赤的批准。谁要是违背了达鲁花赤的意愿,就会受到处罚。
  有一次,一个跟随达鲁花赤的蒙古人来告状说,有几个汉人打了他,要求判他们死罪。施耐庵一问那几个汉人,他们都说,这个蒙古人干得坏事太多了,大伙儿忍无可忍才打了他。施耐庵又问那个蒙古人:
  “他们说的是真的吗?”
  那个蒙古人点了点头。
  “那我怎能判他们死罪呢?”施耐庵说。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4   回复此发言8 施耐庵与罗贯中于是,施耐庵放了这几个汉人。达鲁花赤知道了,把他叫去,大声斥责一顿,竟要他重新审理这个案子。 平日,施耐庵受够了达鲁花赤的气,眼下又见他这样以权压人,不讲道理,索性辞去了官职,离开了钱塘。
  替“盗贼”作传
  施耐庵回到苏州,开了个学馆,靠教书为生。
  苏州是个文化古城,城里有很多书场,说书的艺人们讲古道今,说起历代英雄豪杰的故事,绘声绘色。听的人津津有味,一会儿悲哀,一会儿欢喜。施耐庵也常去书场,和小贩、市民们坐在一起听人讲书。他最喜欢听梁山泊英雄的故事。北宋末年,宋江等人在梁山起义的事,后来经过民间艺人的编讲,流传很广。当时舞台上也经常上演李逵、燕青、武松等人的戏。
  有一次,施耐庵在一家书铺里,发现有不少手抄的话本(宋元年间,说书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中间夹着一本书叫《宋江三十六人赞》,书中完整地记录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施耐庵如获至宝,立刻掏钱买下这本书。从此,他产生一个想法,要把梁山英雄的事,编成完整的一本书。于是,他就四处搜集材料,并且动手写了起来。
  有些朋友知道了,担心地对他说:
  “你写的那些英雄,都被官府称作‘盗贼’,替他们扬名作传,可是冒风险的事啊。”
  施耐庵坚定地回答:
  “我就是要写这些‘盗贼’为百姓申冤,杀贪官的事。当然,为了减少麻烦,我不会提今朝一个字。”
  为了一心写书,施耐庵关了学馆,请人依据《宋江三十六人赞》,画了三十六张人物画像。他把这些画像挂在房间里,每天仔细观察,用心琢磨,想象这些人物会怎样行动、说话。有时候,他还和画上的人物“对话”,人们常可以听见他一个人自问自答。
  写累了的时候,施耐庵就到酒楼茶馆去坐一会儿,喝上一杯酒或一碗茶,听人们天南地北地聊天,或者到戏园子看戏。他把人们的传说和演员的扮相、表演都用心记住,然后再把这些人物加以变化,写进书里。
  参加起义军
  在施耐庵的家乡,还流传着他参加过反抗元朝的农民起义军的事。有一次,施耐庵的表弟卞元亨悄悄来找他,说:
  “我特来向你辞行,今日一别,还不知哪年哪月才能相见呢!”
  “怎么,你要出远门吗?”施耐庵问。
  “不,小弟要参加张士诚的起义军了。”
  “啊?你想造反!”施耐庵忍不住惊叫起来,“你可是个武举人呐!”
  原来,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各地农民都起来反抗统治者。白驹镇一带的盐民在张士诚领导下起义了。卞元亨看到元朝不可救药,也加入起义军。他这次来,一是辞行,二也是劝施耐庵参加的。他说:
  “天下的人都不满官府,这朝廷还能长久吗?表兄还犹豫什么?”
  施耐庵虽然正在写梁山农民起义的故事,可从没想过自己要走上反抗的道路。他想起自己做官的时候受的窝囊气,觉得卞元亨说得很对,就点点头说:
  “好,这世道太黑暗,我也要逼上梁山了。”
  不久,施耐庵随卞元亨参加了张士诚的起义军,当了军师。起义军接连打了胜仗,声势一天天壮大。可张士诚目光短浅,又缺乏能力,后来竟又投降了元朝。施耐庵非常失望,就离开了张士诚的队伍,回家乡去了。不久,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推翻了元朝。
  施耐庵亲身参加农民起义,这对他写反映梁山英雄的故事有很大帮助。
  写成《水浒传》
  当初,施耐庵开学馆的时候,有位从山西来的商人,把自己的儿子罗贯中送来,请他教导。施耐庵见罗贯中谈吐不俗气,又踏实好学,就收他做了学生。罗贯中也喜欢历史和文学,和施耐庵志同道合。施耐庵写梁山英雄故事的时候,每写好一回(长篇小说的一个章节),都和罗贯中一起,仔细推敲,认真修改。几年以后,施耐庵终于写成了这部长篇小说,取名叫《忠义水浒传》,后简称《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歌颂了一百零八位起义英雄,每个人都有一个绰号,像“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花和尚鲁智深”、“浪里白条张顺”等等。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4   回复此发言9 施耐庵与罗贯中书中的故事十分动人,特别是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英雄人物,更使人敬佩,还有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故事,也特别精采。 《水浒传》在民间广泛流传,为后来的小说、戏剧、民间文艺创作提供了经验,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优秀的代表之一。
  杭州交友
  罗贯中从小就喜欢民间艺术,爱看戏,爱听说书。他的祖籍是山西,可他一直在杭州一带生活。
  罗贯中性格内向,不喜欢和别人交往。但是一旦有了好朋友,他待人又非常真诚。初到杭州的时候,他人生地不熟,总是独自一人出入戏园和书场。
  在那里,罗贯中发现有个穿戴整齐的人,长得相貌英俊,比自己年轻许多。每逢他一出现,那些文人都朝他拱手,打招呼。
  时间长了,罗贯中知道这个人叫贾仲明。他写的传奇(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剧本),句法细致精巧,一般人都不如他写得好。所以文人们敬重他,把他看作是首领。
  贾仲明也发现罗贯中老是孤独一人,显得与众不同。这一天,他们在路上相遇,聊了起来。
  “请问尊号?”罗贯中客气地说。
  “小弟是‘云水散人’。”
  “这是取自杜甫诗‘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之义吧?”
  “不错,”贾仲明高兴地点点头,“这与先生自称‘湖海散人’,取其飘零之义,本是一样的。”
  他们越谈越投机。两个人有共同的情趣,又有丰富的知识。罗贯中为交了这样一个朋友而高兴。他们经常来往,并以兄弟相称。罗贯中的年纪比贾仲明大很多,他们成了“忘年交”。
  后来,罗贯中离开了杭州。据说他参加了反抗元朝统治的斗争。
  立志写“三国”
  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罗贯中看到国家安定了,就带着家人离开喧闹的城市,避开亲朋好友,找了一个荒凉僻静的地方住下。
  朋友们知道后,都说他脾气古怪,与众不同。其实,罗贯中是为了集中精力,专心写书,才这样做的。在新的住所,他整天埋头写作,写出了好几部长篇小说。
  有一天,罗贯中兴致勃勃地对一个朋友讲起了三国故事,什么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啦,董卓之乱、赤壁大战啦,讲得绘声绘色,非常动听。朋友听着听着,突然打断他的话头问道:
  “怎么,看来你又准备把三国故事写成书啦?”
  “是啊。魏、蜀、吴三国鼎立,战火连绵,人才辈出,倒是写书的好材料呢。”
  “陈寿已经写过《三国志》,裴松之还为它作过注解,你又何必再写呢?”
  “他们是以写真人真事为主,内容简单,不够生动有趣。我想在他们的基础上,把三国故事写成演义小说,真中掺假,假中有真,让天下男女老少,都爱听爱读。”
  有关三国的故事,早在三国后期就开始流传,隋唐时代传播已经很广,到了宋元年间,三国故事深入民间,在元朝人写的杂剧、诗歌散曲中,有不少三国的题材。
  听罗贯中想写一部有关“三国”的小说,朋友高兴地说:
  “这件事可不是一年半载能完成的,要花大工夫呢。”
  “是啊。这部小说从东汉末年黄巾造反写起,到晋朝统一三国为止,要写将近一百年的大事,里面要有几百个人物,确实要花些工夫才是。”罗贯中精神抖擞地说。
  不朽的名着
  从这以后,罗贯中就开始写作了。他除了熟读《三国志》等历史书外,还收集了描写三国故事的戏曲剧本和说书人的底本。在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罗贯中对三国故事重新进行了艺术加工。书里的主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都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书里描写的基本事件,如黄巾起义、官渡大战、三顾茅庐等,也都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但是,罗贯中并没有完全受真人真事的局限,他充分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虚构了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如“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献密计黄盖受刑”、“七星坛诸葛亮祭风”、“关云长义释曹操”、“空城计”等。罗贯中把这部小说取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书写成以后,人们争相传抄,很快流传开来。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成功地描写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场面。这些描写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书中还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义给人的印象最深。直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还是百读不厌。
  除了《三国演义》以外,罗贯中还写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书,创作了《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剧本。这些作品都是以历史为题材,可在成就上都无法和《三国演义》相比。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4   回复此发言10 遇“贼”写时迁(民间故事)
  施耐庵平时最痛恨偷鸡摸狗的人,因而他在写《水浒》里的时迁时,开始曾把这个绰号叫鼓上蚤的地贼星,写得既可恶,又没甚武艺,后来虽经多次苦心修改,都没能把时迁写好,连他自己看着也不满意。 有一次,他正坐在窗下苦思冥想,两眼盯着窗外的芦花老母鸡出神,这时有个人从门口一闪,老母鸡不见了。施耐庵心里想:真见鬼啦!不曾望见人偷,鸡凭空没了,这事倒蹊跷呢!他跑出门一望,原来是东庄的李大。他便喊了声“李大”!俗话说:作贼心虚,李大听见施耐庵喊他,吓得“扑咚”往地上一跪,乖乖地从布口袋里把鸡拿了出来,连声求饶。施耐庵的老婆听见门口有人说话,也跑了出来,一见是贼偷了她家生蛋的芦花老母鸡,气得抖抖的。 施耐庵晓得李大是个硬汉子,挑私盐时跟张士诚一块造反的,很有本领,张士诚兵败后才逃回家,便问他为什么偷鸡? 李大说:“不瞒先生说,我家里有个九十岁的瞎老母亲,已三天没得一粒米下肚了,不得已才做了这种下贱事,真对不起先生。” 施耐庵一听,对李大很同情,连忙叫老婆盛饭给他吃,并对李大说:“我有二两银子用红布包了放在房间里的大梁上,你今晚如能偷到,偷鸡的事恕你无罪,银子也送给你拿回家奉养老母,不过今后可别再干这种营生了。” 李大一听忙说:“请先生放心。我今生再也不干这偷窃的事了,但先生的银子我不要。” 李大不晓得,施耐庵叫他偷银子有用意呢。原来施耐庵写时迁盗徐宁的传家宝,写来写去都不象,他宁愿用二两银子买个见识,便对李大说:“我早听说你是条硬汉,今儿一定要显一手把我望望。” 李大不好再违拗,只好答应了下来。 施耐庵的这一举一动,可把站在一旁的老婆急坏了。到了晚上,施耐庵晚饭一吃就上床睡觉了,他老婆可有心眼哩,把房门和窗户关得严严实实的,睡在床上灯也不敢熄,两眼死盯住梁上的红布包。她心里话,除非你李大变只苍蝇飞进来,要不然这银子你莫想偷到。她哪里晓得,这时李大已躲在房间里的衣柜后头了。她眼睁睁的一直看到半夜,实在困了,便打了个盹。这时,施耐庵可两眼睁多大地睡在床上呢,他先听到几声老鼠叫,又见李大象只跳蚤似地往梁上一蹿,把银子偷走了,空红布包还是在梁上。第二天天亮了,他老婆望望红布包还在那里,心里蛮欢喜的。 门一开,只见李大来了,手上捧着二两银子送给施耐庵,施耐庵老婆再把红布包一捏,里头空空的,银子已经偷走了。 施耐庵叫李大把银子拿回家去奉养老母,李大一听双眼流泪,怎么也不肯要,拜别施耐庵就走了。施耐庵没法,在第二天大早,又派人送了二斗米到李大家。据说,打这次以后李大便做起了小本买卖,再也没干那偷窃的事。 传说从这事以后,施耐庵把《水浒》中有关写时迁的章节全部撕掉了,重新写了一遍,鼓上蚤时迁就是取的李大的原形。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5   回复此发言11 千日着《水浒》 三日写《封神》(民间故事)
  据记载,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而《封神演义》的作者叫许仲琳。但是民间却流传着施耐庵“千日着《水浒》,三日写《封神》”的传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元朝末年,盐丁张士诚率众扯旗造反,自称“诚王”,施耐庵是他部下的一位谋士。后来,张士诚受元朝诏封,朱元璋来了张士诚,又推翻元帝国,统一天下,建立明朝,自已做了皇帝。施耐庵不愿乞食于朱元璋门下,躲在家中,一面读书,一面搜集素材,费了一年多时间,写成了《水浒传》前六十回,把三十六天罡写了进去。 施耐庵家境贫寒,他女儿要出嫁了,就问爹爹:“你拿什么作陪送呢?”施耐庵四壁空空,两袖清风,一无金可陪,二无银可送。不过他倒觉得:贫寒人家应有贫寒人家的节操,书香门第要有书香门第的骨气。于是就把刚写好的《水浒传》送给女儿,说:“孩子,爹爹穷,没有什么可陪送的,就把这部书稿赠送给你吧!平时想看,就看看。如果生活上碰到了困难,还可以拿到书馆里,换几个钱使用。” 女儿高兴地把书稿收下了。后业,果真生活上遇到困难,她就把书稿拿到书馆变卖。谁知书馆老板一看这部书十分珍贵,就用计把书稿骗下,留在店里放了三天,派人全部偷抄下来后,说这书稿他们早有了,还给了施耐庵的女儿。 施耐庵的女儿十分懊丧,埋怨父亲不该拿旁人的书稿哄她,害得她在书馆丢丑。她回到娘家,把书稿朝父亲面前一摔,就抽抽噎噎哭起来。施耐庵莫明其妙,忙问是怎么回事。女儿把去书馆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施耐庵听了,略一思忖,就明白了,哈哈笑道:“孩子,不是爹爹骗了你,是你上了书馆老板的当了!”女儿不解其意,愣了半天,问道:“爹爹,你说什么?”施耐庵说:“他们在三天之内所书稿偷抄了。” 女儿这才恍然大悟,悔恨莫及,立刻要去找书馆老板算帐。施耐庵安慰道:“算啦,孩子,你别难过。那稿只写了六十回,算不得全书。我再给你续写六十回,把七十二地煞写进去。”于是,施耐庵又花了一年多时间,续写成《水浒传》后六十回,共一百二十回,交给了女儿。 女儿把一百二十回《水浒传》的书稿,拿给另一家书馆。书馆老板看了,大加赞赏,认为是稀世珍宝,立即以重金购买,很快印成了书。这书一经问世,人们纷纷抢购,争相传阅,都称赞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抨击朝廷的昏庸腐败。你传我,我传你,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
  朱元璋读了《水浒传》,勃然大怒。心想:这不明明是在鼓吹犯上作乱,煸动造反,颠覆我大明江山么?再一想,施耐庵原是张士诚的部下,俗话说,白菜叶枯心不死,对了!肯定是他心怀不满,发泄私恨,含沙射影!想到这里,立即下令将书查禁,并把施耐庵囚禁起来。 朱元璋手下有个得力谋士刘伯温,是施耐庵的同窗好友,两人交往甚深,情同手足。他钦佩施耐庵的为人,称赞施耐庵的才学。得知施耐庵被囚禁,刘伯温焦的灼不安,想出面为他讲情吧,又恐触怒圣上。怎么办呢? 这刘伯温是个博学多才、深谋远虑之人,他苦苦思索怎样才能既救朋友、又不得罪圣上的法子。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锦囊妙计,立即提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圣躬盛怒,其情难讲;你咋来,还咋走!
  写毕,暗中差人送给施耐庵。施耐庵天资聪颖,像那窗户上的纸,一点就破!“你咋来,还咋走!噢!我是为写书被囚禁,还得靠写书脱身啊!”于是他精神大振,立刻取来文房四宝,铺纸挥毫写起来。那真是笔走如行云流水,文章若水泻泉涌,落笔风掣电闪,书成鬼哭神号!仅用了三天三夜时间,就写成了一部完整的《封神演义》,呈送给朱元璋观看。 朱元璋一看,《封神演义》里又是神妖鬼怪,又是风雨雷电,不觉哈哈大笑起来:“这个施耐庵,自命不凡,却原来是个疯子嘛!”刘伯温接话说:“他真是一个疯子,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万岁,关一个疯子,有什么用呀!”朱元璋把手一挥:“放了,放了!”立即命人把施耐庵放了出来。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6   回复此发言12 施耐庵惩恶--类别(民间故事)
  《水浒》的作者施耐庵,不仅是小说家,而且是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好汉呢!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一座茶山上游玩,正遇见一个恶霸在强夺农夫的茶园。他十分气愤地赶上前去阻止。恶霸见来人理直气壮,只好偷偷地溜了。可是事后,恶霸打听到来人的住处后,便花钱雇了一帮打手,围住施耐庵的居所。施耐庵见此情景,只是微微冷笑,便坦然自若地迈出了门。打手们见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其中一个黑脸大汉,手举根铁棒挟着风声朝施耐庵的头顶劈来。施耐庵侧身摆头,一个“顺风扯旗”,让过了棒锋,双手就抓住了铁棒,同时飞起右脚,正好踢在大汉的小腹上,那家伙便滚出一丈多远。施耐庵舞起夺来的铁棒,一阵旋风般的横扫,吓得那帮家伙四处逃窜。有一年的元宵节,施耐庵上街观花灯。忽然看见一个恶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妇女。他怒火顿起,用右手将那家伙提起,尔后象摔死狗似的将他摔在地上。恶少吓得连连磕头求饶,施耐庵这才饶了他。谁知第二天,那家伙纠集了七八个无赖前来报复。施耐庵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粗绳,让无赖们用绳子拴住他的双腿,然后叫他们用力拉。可是,尽管他们一个个累得脸红脖子粗,施耐庵的双脚像生了根,纹丝不动。接着,他取出铁棒,一记“乌龙摆尾”,便将身旁的一棵大杨树“咔嚓”一声打断。无赖们见他有如此功力,才知道是遇上了高手,个个叩头认输了。后来,施耐庵在写《水浒》时,还将这段亲身经历融进鲁智深在大相国寺降伏众泼皮的情节中去了呢。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6   回复此发言13 施耐庵巧联治心病(民间故事)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一位着名的文学家,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水浒》的作者。几乎是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同情穷苦百姓,有高超医术的良医。 相传,施耐庵曾一度居住在江苏兴化城里。当时,有位病人叫顾斐,患病数月,面黄肌瘦、神情恍惚、整日口中不断念叨着:‘五月艳阳天……’。经多名郎中整治,都认为病人脉搏微弱,舌苔焦红,是肝火太旺之故,均开出去火药之方,但使用后其病情非但不见减轻,反而日甚一日。如此怪病,使得施耐庵亦感到难以对症下药。
  一日,他坐在顾斐的床前,仔细冷静地观察了病人的病情与神态变化,当病人自言自语‘五月艳阳天’时,他立即对上了‘三春芳草地’。
  奇迹在瞬间出现了,病人顿时神清气朗,精神振奋,竟像常人一样,且口中又吟出一句:‘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施耐庵又对上一句:‘冷水酒,一滴,二滴,三滴。’这时,病人病容荡然无存,掀开被子,起身下床,郑重地给施耐庵施一礼后说:‘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即柴。’施耐庵稍一思索,即时对上‘白水泉中月日明、三日是晶’。至此,病人便痊愈了。
  原来顾斐患的是心病,他所爱慕的姑娘是位才女,但姑娘要求,必须对上三副对联后,才答应与他成婚。他苦思冥想、越想越急、越急越难思就佳联,因而急出病来。而多名郎中虽能诊出其是肝火上炎,但究竟为何引起肝火上炎他们却未作思考,结果是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无法从根本上医治病痛。而施耐庵则通过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意识到病人患的是心病,因而对症施治,以渊博的文学知识和精湛的医道,拯救了这位久治不愈的病人。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7   回复此发言14 施耐庵练武(民间故事)
  施耐庵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小说家,他在小说《水浒》中塑造了108位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故事在民间久久流传,《水浒》也成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施耐庵本人的武艺也很不错呢。
  施耐庵13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私塾读书。私塾先生是个武举出身的老人,壮年时因打抱不平,误伤了一个“鞑子”,才隐姓埋名,到此地教书。
  一天早上,施耐庵到后院内听见风声,却不见树叶飘动,他对着门缝朝院内望去,原来是先生在练功。先生手舞钢鞭,风声“呼呼”,人影难分。 先生练完鞭后,又打起拳来,只见他挥掌向一块大石劈去,“咔嚓”一声,掌到石裂,施耐庵惊呆了。先生练完功后见到他,问他为什么呆在这儿,施耐庵见瞒不过去,只好直说:“学生看先生练功入了迷,站在这儿发呆。”并求先生教他武功。 先生不肯教他,施耐庵并未灰心,从此他每天早起偷看先生练功,白天学习,晚上就模仿着练,这样坚持了三年,竟也练出了名堂。 有一年清明节,先生放学生一天假,让他们到郊外春游。施耐庵和同学正在赶路,忽听到“救命”的喊声,原来是个恶少在强抢民女,好多来劝阻的人都被恶少打伤了。施耐庵见了,怒火中烧,他赶忙上前喝道:“光天化日强抢良家女子,天理难容,快放了她!”那恶少见是个书生,不放在眼里,举起一块石碑,朝施耐庵猛砸过来。可施耐庵并不慌乱,闪身跳出圈外,同时挥掌朝石碑劈去,只听“咣当”一声,石碑劈成两半。那恶少大吃一惊,见势不好,吓得抱头鼠窜。施耐庵刚要追,被先生叫住。 施耐庵连忙跑来,跪在先生面前说:“学生出来惹事了,望先生恕罪。”可先生并没有责备他,还称赞道:“我因几个败家的徒弟而冷了心,本不想再收徒,今见你如此见义勇为,我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从此,施耐庵在老先生精心培养下,不仅能写一手好文章,还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28 《水浒传》作者之一----罗贯中
  (约1330一约1400),名本、才本、道本,号湖海散人,太原人。元末明初着名的戏曲、小说家。
  罗贯中父罗锦,任元代河东道肃政廉访司司吏。1350年(元至正十年),贯中沿大运河南下杭州,一度着《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等三个剧本。未几,投张士减起义军中,结识施耐庵,拜其为师。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从鲁渊辞义军,后足涉江、浙、赣、皖等地,搜集三国时期东吴的故事传说。1368年(明洪武元年),与施耐庵居淮安,游览汉代遗址。三年,施耐庵病卒,携恩师未竟之作《宋江》和自己未竣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书稿返故里。罗贯中一生撰有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水浒全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全传》(待考)和杂剧剧本三种。罗贯中的小说开拓和确立了中国古代白话长篇章回小说的新体制。
  帖子相关图片:
  作者: 218.198.167.* 2005-5-2 16:08   回复此发言29 《水浒传》作者之一----罗贯中作者:狄少英
  帖子相关图片:
  作者: 218.198.167.* 2005-5-2 16:09   回复此发言30 《水浒传》作者之一----罗贯中作者:狄少英
  帖子相关图片:
  作者: 218.198.167.* 2005-5-2 16:11   回复此发言31 《水浒传》作者之一----罗贯中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日臻完善的阶段。中国的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椽笔诞生并风行于世的。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意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作者: 218.198.167.* 2005-5-2 16:11   回复此发言32 《水浒传》作者之一----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据考订,一般认为,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明初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中称其与己“为忘年交”,“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鲁迅定罗贯中生活年代为约1330至1400(《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郑振铎定为约1328至1398(《中国文学论集》上册《三国志演义的演化》),即大致从元文宗到明太祖这一时期。
  关于他的名字清嘉庆翻刻明代杨美生本《三国英雄志传》署“元东原罗贯中演义”,明代高儒《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着录《三国志通俗演义》,署“明罗本贯中编次”,各以其跨越元明,而分署两个朝代。关于他的名字,《录鬼簿续编》只记“罗贯中,……号湖海散人”,未言其名、字。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三国、宋江演义”条、《西湖游览志□》卷二十五及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己未本《隋唐两朝志传》、李卓吾批点本《残唐五代史演传》等均称“罗本贯中”或“贯中罗本”,一般认为本是名,贯中是字。
  关于他的籍贯,《录鬼簿续编》称罗贯中“太原人”,而明刊《三国》、《水浒》等小说则往往署“东原罗贯中”。东原,相当今山东东平、汶上、宁阳一带。《七修类稿》称“杭人罗本贯中”,《西湖游览志□》称“钱塘罗贯中本”,清初周亮工《书影》卷一称“越人罗贯中”,疑《录鬼簿续编》所记“太原”是罗贯中的祖籍,杭州则是罗贯中实际生活和活动的地方。“东原”当由“太原”致讹,一如《水浒志传评林》署名由“东原”再误作“中原”。桃园结义选自明代崇祯刻本《英雄谱》关于他的生平,《录鬼簿续编》记载罗贯中“与人寡合”,“遭时多故”,与贾仲明“各天一方”。王圻《稗史汇编》谓罗贯中与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因值朱元璋这样的“真主”统一了天下,葛就“寄神医工”,罗则“传神稗史”。大约罗贯中生当元末社会动乱,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东奔西走,参加了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即结束了政治生涯,而专心致力于小说创作。清代徐渭仁《徐□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又谓“罗贯中客伪吴,欲讽士诚”,以为罗贯中曾入吴王张士诚幕,虽系传说,但亦不无可能。明代天启三年黄正甫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关于他的着作,《西湖游览志□》称罗贯中“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有《十七史演义》的巨着。今存署名由他编着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七修类稿》、《西湖游览志□》、《续文献通考》、《书影》及清钱曾《也是园书目》卷十“通俗小说”等,都说罗贯中编着《水浒传》,明清多种《水浒传》刊本亦署罗贯中“编辑”或“纂修”。《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着录《忠义水浒传》100卷,则题“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天都外臣序本与袁无涯刊本《水游传》均并署施耐庵与罗贯中之名,所以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有罗贯中是施耐庵“门人”之说。但胡应麟批评《七修类稿》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是“大谬”,以为“二书深浅工拙,若霄壤之悬,讵有出一手理”。除了清初金圣叹(见金人瑞)伪称发现了70回《水浒传》的“施耐庵的本”,而谓罗贯中续为120回之外,一般多以《水浒传》为施耐庵作。
  最足以代表罗贯中创作成就的作品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以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罪行,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表现了群众所理想的重义守信、平等互助的人与人的关系。它善于运用传神笔法去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尤其擅长于描写战争。它的影响极其巨大深远,长期以来产生着历史教科书、军事教科书、生活教科书的作用。今见最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本子是明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订本。
  除小说创作外,罗贯中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着录他创作的杂剧三种:《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其中仅《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流传了下来,有明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嘉靖时李开先《词谑》全部转录此剧第三折曲文,谓“出于罗贯中之笔”,而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却将此剧归入“古今无名杂剧”之列,可见明初对于戏曲家的罗贯中知之尚少。《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把赵匡胤与赵普作为忧国忧民的圣君贤相来塑造,描写君臣之间“相交至密,结为弟兄”。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雄争霸”、“各举征伐”所造成的“尸骸遍野”、“民力疲乏”的局面,其基本思想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相同的。
  作者: 218.198.167.* 2005-5-2 16:21   回复此发言33 回复:〓施 耐 庵(贴区)〓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着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着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quot;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作者: 小梅超风 2005-5-5 12:44   回复此发言34 回复:〓施 耐 庵(贴区)〓施耐庵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施耐庵的原名彦端,为什么后来又改称“耐庵”呢? 施彦端在江阴游学时,碰上了祝塘镇大宅里的大财主徐麒。徐麒既有万贯家私,又有才学见识,听说施彦端品学兼优,便请他来到徐家庄教馆,叫儿子徐清、徐涛两人拜他为师。施彦端看这两个孩子长得圆脸大耳,一副伶俐的样子,心中也十分喜欢。 第二天,徐麒新自陪同施彦端去看坐馆的地方。他们走到徐家庄东边的东林庵,见这里三面环水,绿树成荫,十分幽静,施彦端高兴说:“徐兄,恕我无礼,不必远去,我就选定这个好地方了。”徐麒一听,立刻吩咐家人将东林庵打扫干净,并将一切用具布置停当,安排施彦端在东林庵开馆讲学。 自此以后,施彦端一边讲学,一边写书。每当闲时,便与徐麒一起论诗下棋,纵谈国事,宾主相处,甚为融洽。 有一天,施彦端在《江湖豪客传》中写到石秀乔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笃、笃、笃……”,一下子想起东林庵也有木鱼木槌,可自己从来没有见到过,心中疑惑不解。后来,他趁与徐麒下棋的当儿问道:“徐兄,你这庄院里怎会有庵?一副木鱼槌为何像宝贝那样珍藏?” 徐麒忙叫家人取来木鱼木槌,告诉他道:“施先生有所不知,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法名叫慧能,三十年前我请他住到庵里,拜佛念经,超度祖宗亡灵,保佑子孙安宁。这个慧能和尚,用心极诚,潜心念经,坚持不懈。”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处道:“穸看,这就是敲了三十年的结果。我常带了两个孩子来看,想让他们懂得,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日积月累,工夫不负有心人呀!”施彦端听了,连连点头,若有所思。 徐麒走后,施彦端又接着写《江湖豪客传》。写着,写着,忽然叹了一口气:“真难呀!”接着又暗暗想道:“我们办事也好,写书也好,都要有慧能和尚那种刻苦耐劳的精神才行啊!”说着快步走到案头,提笔蘸墨,写了“耐庵”两个斗大的字,贴到门楣上面,意思是告诫自己要潜心于书室之中,排队一切困难,写好《江湖豪客传》。外人不知其意,渐渐传开,时间长了,大家都习惯地称他为“耐庵”先生。他觉得这个名字也不错,后来就干脆改名“施耐庵”了。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