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群山环抱,蜀道险阻,旧时代境内没有一寸铁路,似乎应该是闭塞保守的,其实不然,四川人是很趋时、很会赶新潮的从电影事业来举个小例上世纪30年代初期,除了上海有几家电影公司,广州有家大概叫粤华的影业公司专拍粤语古装片以外,四川忽然冒出一家由私人出资兴办的峨嵋电业公司(黄氏电影公司,记不真了),出了一部相当轰动的四川风情故事片《峨嵋山下》,由黄候、黄今、黄美三姊妹主演就在这部蜀地风情影片中,人们看到了头上缠着白布巾的四川农民看电影看得仔细的观众是会发现这种头饰的乡土风情的
上海抗战前公共租界马路上有头束红布的印度巡捕,俗称红头巡捕,也谑称红头阿三南亚人如印度、巴基斯坦某些区域的居民至今还有束头布的服俗在我国,则陕甘一带的老百姓头上束着额前打个蝴蝶结似的羊肚巾,唯有四川老百姓则头上缠着白布,厚厚的围绕好几圈,北路入川到广元,南路入川到綦江,看到的农村人民第一个特征就是头上束着的白布,而北邻的陕西人和南邻的贵州人就没有这种头饰,界限非常分明四川中小城市里也有,但成都、重庆等大都市里只能偶尔见之,大都市里头扎白布巾的人大抵是进城的乡下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2369.html
上世纪末我回四川,发现头扎白布巾的人很稀罕了,在乡场和偏僻的农村还可看到个别的老人保持着这种老装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2369.html
缠着这块白布巾肯定不是为了保暖,否则夏天就用不着扎,而当年,确实无论冬夏都不离的我曾经看到一位成都的中学教师,出门不扎,可一回到家,就扎上白布,连睡觉也扎,他说从小习惯了,扎着舒服些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2369.html
这个风习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说法是比较近理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2369.html
一种是蜀汉人民为诸葛亮戴孝遗留下来的风俗说诸葛亮死后,四川人民感念他的恩德,自发地举行祭祀纪念活动,这种哀悼祭祀遭到了后主刘禅的禁止,百姓于是以白布裹头为之戴孝这举动里分明有人民不满当政者禁止追悼的抗议情绪凡是带有群众逆反情绪的行为,一般反而会播散、推广,绵延下来,便成了习俗这事于史颇有据,《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讲到诸葛亮初亡,中书郎向充等上表,建议在墓地的沔阳立庙,以断民间私祀,后主勉强同意当时因蜀汉王朝不许立庙,百姓才到处野祭刘阿斗之所以不肯为诸葛亮立庙,推测其心理,大概因为诸葛亮活着时,国中只知有诸葛亮不知有他;诸葛亮掌政时,他也不敢放肆任性,心里是不满的后来他宠宦官黄皓,把国政搞得一塌糊涂,正是诣葛亮死后无人能管束他的结果蜀汉的局势愈糟,群众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也相应更深,自然会影响到这一纪念他的风习的绵延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2369.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