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错,往往错在一亲字何以出现用人唯亲?因用人者把事业视为一已之私,认为亲者既又得过,他对已忠,而疏者即便是有才干,因不过故不任用其实,亲者未必忠,有些善于奉迎阿谀之徒,用花言巧语取得其主任,如有变故,马上翻脸,另投新主且这些人善于看风转舵,唯主人的脸色办事,明知有错也不说,如所办之事有利可图,就把错误扩大化,弄得一塌糊涂东汉王朝之所以衰亡,出现的一些失误,都与用人唯亲有关
汉灵帝用十常侍乱了天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5028.html
《三国演义》一开头便指出东汉末年致乱之由桓帝禁锢善类,崇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杀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益横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5028.html
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为 ‘十常侍’帝尊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 人心思乱,盗贼蜂起话虽不多,却概括了东汉末年的政治斗争状况显然,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汉灵帝宠十常侍之故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5028.html
在桓、灵二帝统治时期,士族官僚集团与宦官集团展开激烈的斗争,而每次都以士族官僚集团失败告终经过二次党锢之祸,士族官僚集团势力大为削弱,宦官集团权力达到了最高峰汉灵帝竟尊称张让为阿父,其对宦官之宠敬可想而见为什么汉灵帝如此任宦官?由于政治**,人民遭殃,被迫纷纷起义,鲠直之臣议论朝政,想有所改革,以挽狂澜之于既倒,汉灵帝不仅不听,却认为这是造反,对士族更加不任他以为只有宦官才是心腹,所以事事听从阿父张让等的话;而他的这些心腹都是以媚上利己为业,只要能取悦上意,坏事也说成好事,闹出乱子又瞒着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5028.html
对于进谏者,不是驱逐,就是杀头首先向汉灵帝提出忠言的是议郎蔡邕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5028.html
他借灾异为辞,上疏指出灾异乃妇寺干政所致所谓妇是指外戚,寺是指宦官看了这一奏章,汉灵帝毫无悔悟,反听宦官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谏议大夫刘陶向他揭露宦官的罪恶说,四方盗贼并起,侵掠州郡,其祸皆由十常侍卖官害民、欺君罔上朝廷正人皆去,祸在目前矣!他听了大动肝火,对陶说汝家亦有近侍之人,何独不容朕耶?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5028.html
呼武士推出斩之司徒陈耽为救陶,以头撞阶而谏,指陈十常侍的罪恶他命牵出,与刘陶皆下狱,并纵容十常侍于狱中谋杀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5028.html
汉灵帝为什么对别人揭发十常侍的罪恶恼怒异常?这是因为十常待所干的祸国殃民罪行,都是在他授意纵容下酿成的汉灵帝为满足自己的穷奢极侈,便授意宦官去设法捞钱,宦官们也就趁机上下其手,从中大捞一把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5028.html
他们的私囊是无底的,所以其捞钱花样也就日益翻新出奇宦宫认为卖官捞钱最易、最快、最多,便索性开了一个叫做西园的官员交易所标出各种官价公开卖官地方官油水多,其官价也就比朝官高得多,而地方官所在州郡肥瘦不等,乃采取投标的办法,谁肯出高价谁就走马上任还允许欠帐,但限期加倍交还为增加卖官名额,卖出一官不久,又卖出一官去接任,有的州郡官一月内替换几次买官的怕任职不长,为回本赚利,一到任就拼命掠夺仅是卖官所得还赚捞得不多,又用各种名义,向州郡摊派,勒索财物,而负担最后还是落在人民头上为保存全家性命,穷苦人家只好把存下的一点谷子也卖掉上缴,因而出现了寒不敢衣,饥不敢食的惨状人民在活不下去的情况下,铤而走险,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敲响了东汉王朝的丧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5028.html
汉廷用国舅何进送了江山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5028.html
《三国演义》引诗一首对何进的评价是汉室倾危天数尽,无谋何进作三公几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受剑锋这位无谋何进何人?他原是个屠户人家,本是不学无术,因妹妹被选入宫为贵人,生皇子刘辩,遂立为皇后进由是得任大将军之职为谋杀宦官十常侍,他召外兵入京,因其谋外泄,反被宦官所杀何进被宦官十常待所杀,并非其力不敌,而是因其愚不可及人们做错事,会接受教训,而何进却恰恰相反他干了蠢事,仍自以为明智,于是,一错再错,终于铸成大错灵帝逝世后,灵帝生母董太后与中常侍蹇硕密谋杀何进立皇子协为帝何进闻讯,当然不肯罢休,因太子刘辩是其妹妹何太后所生,便率御林军五千人入内殿,扶立刘辩即皇帝位,派袁绍入宫收拾蹇硕硕慌忙走入御花园,花阴下为中常侍郭胜所杀硕所领禁军,尽皆归顺这说明宦官并非铁板一块,正确处理之法,应区分首恶、附从和立功者,惩恶扬善,而何进计不出此,竟听袁绍之言,欲乘势尽杀之,把所有的宦官推到自己的对立面这是一错由于何进欲杀尽宦官,中常侍张让等便劝何太后垂帘听政,重用自己派系的人,以策划宫廷政变
这时,宦官已与何进势不两立,但何进在消灭董太后的势力之后,却因何太后的庇护而宽容十常侍这是再错后又听从袁绍的错误主张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并认为此计大妙!主簿陈琳反对说
若欲诛宦官,如鼓洪炉燎毛发耳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 却反外檄大臣,临犯京阙,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陈琳的意见是正确的,何进却轻蔑他说此懦夫之见也!乃派使赍诏召外兵进京以除宦官,终于铸成大错,导致天下大乱,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要诛杀敌手,不是密谋策划,迅速行动,而是大肆宣扬,迟迟不动手,使敌人能充分准备,从容反扑,何进的失败是势所必然的及知董卓等率兵到,张让等先伏刀斧手五十人于长乐宫嘉德门内,并假手何太后召何进入官,以便杀之何进得召便行曹操说,先召十常侍待出,然后可入进笑说此小儿之见也吾掌天下兵权,十常侍敢待如何?便昂然独自进宫他一入嘉德门,便彼砍为两段双方密锣紧鼓,杀戒已开,何进还独自进宫,世间之愚莫过于此
这时奉诏进京的董卓早已屯兵于洛阳近处,他为何不立即进京?因他懂得凡除君侧之奸,贵密贵速,但他偏不密不速他一到洛阳近处便按兵不动,同时故意上表泄露入洛阳是为除宦官 之事,好使宦官张让等与何进拼命,造成内乱及何进被杀,他便乘乱入朝,垄断朝政此人虽早有不臣之心,因恐群臣不服,故不敢马上篡位他先扶立汉献帝作为傀儡,以任其所为;接着收买士族,封官加爵以收人望,如重用蔡邕,一月之间三迁其官,拜为侍中由此,董卓把朝政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实际上成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在封建社会里,血缘关系盛行,一些人因家中有人被选入宫,得当贵人,得当皇后,于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全家人都成新贵,因是国戚而得到任,掌握大权,不管他是胸无点墨,十足草包因此,不知误了多少国家大事何进以一屠户而成为一国的大将军,便是一例由于何进无谋引外兵入京,不只他自己被宦官所杀,汉廷大权也就落入董卓的手里,从此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董卓用吕布搬了脑袋
请先看吕布的外表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 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这位无敌将军确是威风凛凛,一表堂堂!他的外表多美,谁又想到他灵魂深处的肮脏;董卓因其勇冠三军认为义子,他又哪里料到这位义子搬了自己的脑袋
董卓入京夺取军政大权后,在温明园召集百官,议废帝刘辩,另立新帝陈留王诸官吓得不敢出声只有带兵前来勤王的 荆州刺史丁原坚决反对 说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 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卓怒叱说顺我者生逆我者 死!遂掣佩剑欲斩丁原谋士李儒见丁原背 后吕布怒目而视,他知此人武艺非凡,急忙劝止众官也劝解丁原,丁原愤然上马 而去,次日,双方对阵,吕布挺朝飞马直杀过来,丁原率军掩 杀
卓兵大败,退三十里下寨,聚众商议卓说吾视吕布非 常人也吾若 得此人,何虑天下哉!帐下虎贲中郎将李说主公勿忧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
卓大喜,乃派李赍礼 去说吕布吕布因见董卓势大,又被名马、金珠玉 带所收买,便杀义父丁原来投靠董卓他一见董卓便下拜说公若不弃,布请拜为义父刚杀了旧义父,又迫不及待地认新义父,吕布为人确如李所说见利忘义只要有利可图,他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董卓以为有了吕布这个非常人,何虑天下,且今又认为义子,必死心塌地事义父,从此,视吕布为心腹,使其警卫左右,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大凡以利相交的,也必因利而相绝吕布认丁原做义父,只是为图利我靠山以便向上爬,所以吕布对了原毫无父子感情可言及见掌握朝政大权的董卓,投靠之大可飞黄腾达,比依赖丁原其利更大,因此,杀旧义父认新义父,对于见利忘义的吕布来说,并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事而在历史上,弃旧主 的人,往往因利之故,这非吕布一人如此董卓之愚在于不懂得这个道理
既然,吕布因利能杀旧义父因更大的利而宰新义父,而董卓竟以为义儿吕布捍卫左右便可高枕无忧,这便是他的悲剧之所在司徒王允也和李一样,看透了吕布的灵魂深处见利忘义,于是巧施连环计,昌布为了和董卓争夺美人貂蝉,便把董卓宰了董卓是个刮民脂膏、杀人放火的封建统治者他被吕布所杀后,王允将其尸首令通衢,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可见人民恨之入骨,故其死也宜不过,董卓用吕布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教训对于见利忘义之徒,要千万当心!
这事也从反面说明一个道理上下之间,要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目标,才能共同奋斗,至死不渝刘、关、张桃园结义,誓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任何利诱都不能改变其初志,故能同心同德,同生同死孔明因和刘备都有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壮志,不图私人之利,故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与因利而交、因利而绝的吕布之流相比,真是伟大与渺小,美善与丑恶,泾渭分明
曹操用夏侯渊掉了汉中
夏侯渊是曹操的同族兄弟一姓曹一姓夏侯何以说是同族兄 弟?因曹 操父亲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过房与中常侍曹腾为养子,故曹操与夏侯渊同族所以,夏侯渊得到曹操的任,他取得汉中后,便委任夏侯渊驻兵镇守,曹操占汉中时,西川百姓一日数惊,担心操兵入川,司马懿劝曹操乘胜取蜀,曹操叹说‘人若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因他被蜀道山川险峻震慑,不敢贸然入川,汉中是西蜀的咽喉,如能守住汉中,对西川刘备是个巨大的威胁,一时不能取蜀,以后可取之而曹操委任镇守汉中的夏侯渊是一勇之夫,使之冲锋陷阵则可,使之驻守汉中则非其力所能胜任因他远非刘备的敌手
可是,智如曹操,却缺乏知渊之明,竟因兄弟之情而任之刘备兴 兵取汉中,屡战屡胜,夏侯渊坚守定军山不出战,并派人向操告急,操乃起兵进驻南郑操认为若不出战,是示懦也并作手书与之说,吾今屯大军于南郑,欲观卿之 ‘妙才’,勿辱二字可也在操的鼓励下,当黄 忠兵临山下时,夏侯渊决定出战张郃劝他说黄忠谋勇兼备,况有法正相助,不可轻敌此间山路险峻,只宜坚守他也不听,便分军来围黄忠所占领的山头,结果被黄忠所杀黄忠乘胜夺取定军山由于曹操的妙才
被杀,战略要地定军山失陷,曹操虽率大军来战,也无能为力,终于失掉了汉中曹操身边多名将,如非因亲用夏侯渊而用其他名将,汉中也许不至于失落
不过,用人唯亲并非曹操一人如此,封建统治者大都如此出于用人的策略,有的在一定时期也能用贤,而最终还是用人唯亲因为封建统治者总是把天下视为一家之私,故都想用亲属亲来控制国权,以巩固其封建统治昔楚汉相争,项羽就非亲莫,他所重用的人不是项氏族人即妻室亲人,连一外姓的范增也不能用用人唯亲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时,也能采取五湖四海的用人政策,故得到韩、英布、彭越等拼力相助,开创了西汉基业但他得天下后,狡兔死,走狗烹外姓王还不是一个个破除掉,另封刘氏的人为王他还立下约今后非刘氏莫王
可是,他所封的刘姓王却不能帮他安邦治国,后来还不是酿成七王之乱
这一方面说明,用人唯亲是封建统治者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也说明,用人唯亲是不足取的
曹操之失汉中,不正也是失在用人唯亲上么
刘备用关羽失了荆州
孔明入川前向关羽交割印绶孔明问倘曹操引兵来到,当之如何?
关羽说以力拒之孔明又问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
关羽答分兵拒之孔明说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荆州关羽问哪八个字?孔明说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关羽说军师之言,当铭肺腑外结孙权以拒曹操,是孔明未出草庐前为刘备制定的战略决策隆中对的重要内容之一,因关羽接任镇守的荆州是处于曹、孙夹缝之间,故特重申之关羽并不理解这一决策关系到荆州的存亡,也没有把军师之言,铭之肺腑,而是恃己之勇,想用两个拳头一齐出击,既北代曹操,又东得罪于孙权因此在曹、孙夹击下,他只能走麦城,兵败身亡,失了荆州
关羽英勇绝伦,被称万人敌他温酒斩华雄,万众中刺颜良,三通鼓斩蔡阳,英名闻遐迩但他刚愎自用,缺乏战略眼光北拒曹操既是蜀国的既定决策,东和孙权是必然之理,而关羽却计不出此孙权原想求关羽女配其子,两相结好,并力破曹,乃派诸葛瑾去荆州求婚关羽大怒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遂唤左右逐出关羽奉令取樊城权出兵相助,权许之但迟迟不出兵关羽对来使破口大骂说貉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关羽屡次蔑视孙权,权深恨之他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操议迁都以避之这时,如果能争取孙权的支援,局势将对蜀、吴大利,可是因他和孙权的矛盾甚深,操才能乘二人有隙,遣使以割地相封请孙权夹击关羽孙权乃潜师密发袭荆州事前,权用陆逊代吕蒙,以麻痹关羽陆逊抓住关羽骄做自大、喜戴高帽的特点,遣使赍书卑辞奉承他关羽轻蔑地对来使说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
便撤荆州的大半兵赴樊城听调,无复有忧江东之意,使吕蒙得以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荆州既失,已无后援,关羽孤军深入,经不起曹、孙两军前后夹击,便陷入既不能战又不能守的绝境显然,荆州之失,是因关羽刚愎自用,违背了孔明的八字方针
命孔明入蜀支援,令关羽守荆州,是刘备所决定因此,荆州之失,当与刘备有关当时刘备尚未得西蜀,荆州不仅是他图天下的战略要地,且是其唯一的根据地,荆州的安危对刘备集团关系甚大入蜀支援,派关羽也行,何以派孔明?镇守荆州的重任,为何不委之智多谋深的孔明,而托于刚愎自甩的关羽?这里有个任问题对此,王夫之早有议论他说先主之入蜀也,率武侯、张、赵以行,而留羽守江陵,以羽之可而有勇刘备之关羽,是因以同起之恩私,矜其勇而见可任刘备虽也孔明而不让他镇守荆州是因疑武侯之交固于吴,而不足快己之志也王夫之指出
先主之武侯也,不如其羽,明矣故失岂在羽哉?先主自贻之矣 (《读通鉴论》)王夫之的意见是正确的,荆州之失在于刘备错用了关羽 3.知人始能用人知人美谈
知人是用人的前提,用人必须在知人的基础上,知人始能用人,不知人则用人不当;大才小用,小才大用;视奇才为庸人,视庸人为奇才;把忠贞当作奸佞,把奸佞当作忠贞知人,不仅能用人,且能料敌制胜因在与敌斗争中,首先要知彼,知彼才能拟定制彼之策,胜利则有把握,不知彼,则不知何以对彼,将使己陷于盲目被动,甚至失败
曹操煮酒论英雄
一日,青梅正熟,曹操乃邀刘备至小亭,二人对坐,煮酒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刘备凭栏观之操问
使君知龙之变化否?刘备答未知其详,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龙之为物,又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刘备陆续例举袁术、袁绍、刘表、刘璋以及张绣、张鲁、韩遂等辈,操皆一一否定,认为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好谋无断,刘表是虚名无实,刘璋是守户之犬,都非英雄;而张绣、张鲁、韩遂等只是碌碌小人,何足挂齿!操认为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便是著名的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曹操关于英雄的概念,概括起来就是要有大志,有良谋,并要象龙
一样能大能小、能升能隐,这是说干事情要能适应客观形势,随机应变,不拘守于一格曹操正以此作为标准,用以衡量是否英雄因为具备这些条件才有可能成大事,称英雄如徒有大志,而无良谋,也不能成气候,有志有智是英雄应具有的素质,如不能从实际出发和有应变之才,也将会遭到挫折失败袁术据淮南,兵粮足备,称霸一方,他虽有大志,僭称帝,但无智无谋,不自量力,不识时务,终以兵败粮尽饿死,操称为人家冢骨,确是适评袁绍虎踞冀州,因其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智谋之士多归之,兵多粮足,是当时中国最强者;他他有吞天之志,但好谋无断,致屡次失去图天下的良机,是时操虽比他势弱,却因此看不起他,不把他视为英雄后来,袁绍军被曹操打败名称八俊、威镇九州的刘表,既无大志,又缺良谋,所以曹操说他是徒有虚名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对刘备既非过誉,对曹操也非自夸因他俩都有大志,有良谋,有应变之才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是扶汉室以达己志曹、刘之志都是取而代之,只是巧妙有所不同!操为离间刘备和吕布的关系,用两虎竞食之计,使他两人火拚;刘备心知其谋,表面许之,暗中却告知吕布彼此计谋,堪称棋逢敌手!刘备听曹操说他是英雄,吓得不觉筷落于地下,后借雷声巧妙地掩饰过去,操征张绣,道上缺水,将士皆渴,操以鞭虚指说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两人应变之才,确是半斤八两!
曹操的英雄之论,不仅是识英雄的标准,也是英雄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许劭评曹操
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未达时往求见之,问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操闻言大喜如果 许劭只赞操是能臣,大喜还可理解;而说他是奸雄,却也大喜,确令人费解其实,曹操并不以奸 雄为可耻,因奸雄亦雄也 在群雄逐鹿的时代,英雄无不奸,不奸亦难成为英雄刘表人不奸,一派名士气,故不能称雄刘璋人较老实,心地仁慈,也不成雄
而董卓夺汉廷大权,无恶不作,能否称为奸雄?董卓只能称为强盗,配不上奸雄之称因奸雄也能行仁义,董卓却一味杀人放火倒是曹操和刘备才能称雄虽操被称为奸雄,刘备被赞为英雄,但既都是雄,心有灵犀一点通为图天下,必须讲究权谋于略,而权谋干略和奸字往往混淆不清,难于严格区别,如刘备的摔阿斗、遣众将、要投江、托孤话,曹操的三笑一哭、焚书、割发代首,都是弄诈,而这些诈又何其相似乃尔!
英雄与奸雄有相通之处,金圣叹早就指出夫豪杰必有奸雄之才,奸雄必有豪杰之气一个人往往能以豪杰兼奸雄,以奸雄兼豪杰(《水浒》第五十五回回评)叶昼评点曹、刘时,也运用这个观点他既大骂曹操是大奸雄,又多次说老曹是个豪杰(第十二回回评)他在肯定刘备仁厚、英雄的同时,也常说他奸雄、大奸大诈毛宗岗的评点,对奸雄曹操屡次说他奸得可爱,赞他雄才大略,也是说他有英雄本色,对仁君刘备也多次揭其诈处,说他假得不为人所知,其假处也是其好处刘备和曹操虽有共同之点,但两人并非一个样,就是说英雄和奸雄还是有区别的叶昼在第十三回回评中则指出刘备似奸雄,非真奸雄也
在第一回回评中则明确指出曹操的本性是奸滑毛宗岗也指出,曹操暴处多是真,其仁处多是假(第三十三回回评)奸诈是其主要的一面
但刘备有时虚伪却怀有长者的心肠,仁义是其主要的一面评价是英雄奸雄,当然以其主要的一面来论定
许劭说曹操乱世之奸雄并非尽是贬语,弄清楚英雄和奸雄异同之处,有助于正确评价曹操评价人物,决不能绝对肯定绝对否定,而是既要有两点论又要有重点论,评价曹操如此,评价其他人物也如此
刘备谈马谡
刘备临危,孔明等入宫探病刘备以目遗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旁,刘备令且退谡退出,刘备问孔明说丞相观马谡之才如何?孔明说
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刘备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刘备在垂危之际,特别向孔明叮咛此事,可见是非等闲视之因马谡亦荆州学派,与孔明等一起随刘备入蜀谡才器过人,好谈兵,孔明深加器异,视之如子,他亦视孔明如父刘备担心孔明将重用马谡,故郑重告诫之
刘备认为马谡不可大用,是因其言过其实马谡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故他谈兵时未免夸夸其谈,不大切合实际刘备是个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知道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做到随机应变
如拘守兵书的片言只语,轻于言兵,未有不栽筋斗的赵奢之子赵括因纸上谈兵招致失败的教训,刘备是不会忘记的,放刘备对马谡的看法不是没有根据的
孔明重视马谡也不是盲目的,马谡曾给他出过一些好计谋孔明南征时,马谡向他献了攻心为上之计,孔明七擒七纵孟获,使南人不复反,正是采取这一战略方针但是,马谡作为参谋则可,因其未有战争实践,让他独当一面则难于胜任孔明委之以守街亭重任,这是扎明用人不当
马谡之失,正是失在言过其实上对于如何防守街亭,马谡与其副将王平看法大异马谡以兵书为由,王平以实践为据王平主张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棚,以图久计谡说当道岂是下寨之地?
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说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一军以保?
谡大笑说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若破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说今处此山,是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说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当百可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对于街亭地形、来犯敌人是谁都不考虑,这是典型的教条式理解兵法王平恰恰与之相反,他因富于实战经验,能根据地形布置防守他坚决反对弃守当道而屯兵于孤山下,是因他预料到如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再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通过描述马、王两人的争论,突出了马谡这个纸上谈兵的形象,也指出他致败之由
马谡的错误是严重的,因失街亭,蜀军处境极危,如果孔明不用空城计,必被司马懿所擒街亭之败,孔明深悔错用马谡,更服刘备有知人之明
徐庶议刘表
久闻刘景升善善恶恶,特往谒之及至相见,徒有虚名,盖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故遗书别之这是第三十四回写徐庶深夜拜访水镜时对他说的话刘表是个大官僚大名士,很有名气,为人也明事理,喜善厌恶,但柔懦寡断,处理问题总是怕前怕后,疑此疑彼,犹豫不决其用人也如此,有才能的人,他虽喜欢却不能用,做坏事的人,他虽厌恶却不能撤换因此,只能安于现状,无所作为
刘备和刘表是汉室宗亲,刘表敬佩刘备是个英雄,表面上对刘备也很亲热,称兄道弟,心里对刘备却存有疑虑,不敢重用所以,刘备的才干始终得不到发挥,刘表欲用刘备的三将关羽、张飞、赵云保卫边疆,蔡瑁恐刘备得势对已不利,便入告其姊蔡夫人,说若此久必为患蔡夫人乃于夜间在枕边进谗言,要他遣刘备他去经蔡夫人的挑拨,刘备嘴里虽说玄德仁人也, 心里却有所疑,次日便让刘备带本部人马到新野县屯扎曹操统兵远征乌桓时,刘备劝他趁许都空虚,以荆襄之众袭取之刘表却说吾坐据荆州足矣,岂可别图?他缺乏宏图,安于现状,是其不同意袭取许都的原因之一,但另一个原因是他对刘备不尽任,不敢放手让他统兵出征
正因此,致失去了这一大好战机操统一北方后,刘表知其将南征,又后悔不已,对刘备说近闻曹操提兵回许都,势日强盛,必有夺荆州之心昔日悔不听贤弟之言,失此好机会当时,天下分裂,干戈日起,逐鹿中原者不乏其人,你不图人,必将被人所图,这是乱世一条规律刘表岂能长据荆州荆州这块肥肉,迟早被人所吞,这是势所必然的
对于妻党察瑁等人,刘表虽知其作恶,他也无可奈何蔡瑁等嫉贤妒才,屡次设计陷害刘备刘表请刘备来相会,蔡瑁与蔡夫人密谋,准备于馆杀之,刘备知情逃回新野,蔡瑁又假刘备名写一反诗于壁上,刘表一见大怒,拔剑说誓杀此不义之徒!但又想起吾与刘备相处许多时,不曾见他写诗
猛省觉此必外人离间之计,便制止蔡瑁点兵去擒拿刘备,蔡瑁见此计不成
又与蔡夫人密议,借请刘备到襄阳赴会之机杀之,幸得伊籍告密,刘备乃得逃席而去刘备后来致书将此事告知刘表,刘表大怒,急唤蔡瑁责骂说
你焉敢害吾弟!命推出斩之可是当蔡夫人出面哭求免蔡瑁死罪时,刘表心便软了,责而赦之刘表也明知妻党羽毛已丰满,荆州军权都掌握在蔡氏族人手里,后必为乱,但他因爱蔡夫人而怕蔡夫人,事事受其牵制,不敢撤换蔡瑁等坏人正因刘表恶恶不能去,使蔡瑁等人后来献出荆州,助曹为虐!
刘备赵云不叛己
刘备在当阳长板大败,只剩下百余骑,奔到天明,未见来追敌人,才得歇马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刘备叱道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说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刘备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扶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糜芳说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张飞说
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刘备说休错疑了,岂 你二兄诛颜良、文丑之事乎?子龙此去,必有事故我料子龙必不弃我也
关于子龙投操事,糜芳说是亲眼看见,张飞说是因我等势穷力尽,都有据有理,而刘备却坚子龙决不叛己事实证明,刘备确是知人子龙不是去投曹操,而是去找主母、幼主去了
子龙的过去,并没有忠于其主的历史在投刘备前,子龙已二易其主
他本是袁绍辖下之人,不久弃绍依托于公孙瓒,后又弃瓒投奔刘备子龙既在前二易其主,他弃刘备而投操并非不可能,为什么刘备能如此子龙不叛己呢?正如刘备所说子龙从我于患难,故认为他决不会去投操患难见人心,在患难中是最能考验人的刘备是在北平太守公孙瓒处认识赵云的,当时刘备兵少势弱,官不过平原相,属于公孙瓒所管,而赵子龙却弃较有权势的公孙瓒去投一个平原相小官刘备,是因他和刘备志趣相投子龙是个忠汉派,他择主是以是否忠于汉而定他因见绍无忠君救国之心,乃弃之投公孙瓒他原来以为公孙瓒是个英雄,后来见其所为,亦不过是袁绍一流人物,故甚感后悔他一见刘备,与话甚投机,因刘备是汉室后裔,是忠于汉室的刘备对他也很敬爱,一见便有不舍之心正因子龙和刘备有共同的目标,故能从刘备于患难之际也因此子龙心如铁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始终忠于刘备
诸葛瑾知子
诸葛瑾之子诸葛俗,人极聪明,善于应对年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在座权见诸葛瑾面长,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说诸葛子瑜众皆大笑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说诸葛子瑜之驴
满座之人,无不惊讶权大喜,遂将驴赐之从此,得到权宠爱,及长命辅太子陆逊、诸葛瑾病亡,一应大小事务,皆归于恪,官至太傅孙权死,恪掌握东吴大权,诸葛瑾在日,见诸葛格聪明尽露于外,恪虽得权器重,瑾甚为担忧,叹说此非保家之子也确是知子莫若父
诸葛格掌握军政大权后,权高压主,吴主孙亮见之,心甚恐怖,常欲除之,未得其使诸葛惜兴师迎战来犯魏军,在东兴取得胜利后,冲昏了头脑,竟不自量力乘胜进军取中原,结果失败受伤恪恐人议论,先搜求众官过失,轻则发遣边方,重则斩首示众,于是内外官僚无不惊俱又令心腹将领张约、朱恩管御林军原来掌管御林的孙峻大怒,乃奏孙亮说恪将有不臣之心,要早图之,孙亮乃设宴召恪,于席间杀之全家老幼也皆被斩首
郭嘉料敌制胜
敌人,是取胜的重要环节,郭嘉是一个了不起的谋士,他能料事如神,提出不少奇策,正因其能从研究敌人、认识敌人入手,并从自己一方的实际出发,进行对比研究,去确定战略战术,故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在宫渡决战前,袁绍强大于曹操曹操要统一北方,必须与袁绍决战,而操恨力不如.乃向郭嘉求良策郭嘉说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租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俱也绍繁礼多议,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德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郭嘉十胜十败之说,坚定了曹操取胜的心,后果在官渡大败袁绍
曹操征乌桓前,曹洪等以恐刘备、刘表虚袭许都为理由反对远征
可是,郭嘉认为刘表决不会袭许昌他说刘表座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刘备不为用故主张曹操征乌桓说虽虚国远征,公无忧也后果如郭嘉所言,刘表按兵不动,曹操西击乌桓大败蹋顿,取得了统一北方的最后胜利
孙策转战千里,尽有江东,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策准备渡江以袭许都,曹操部下皆惊郭嘉料之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于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见《志·魏书·郭 嘉传》)策临江来济,果为吴郡太守许贡家客杀害
孔明论知人
孔明有一篇《知人》论文,谈知人之道他认为人是复余的,好坏悬殊,情况不一外温厚而内狡诈,外谦恭而内险恶,外勇而内怯,外积极而内不忠诚,故知人不易因此,选拔人才,要先精心考察,其人
他根据其用人经验,提出知人要从志、变、识、勇、性、廉、七方面去进行考察,即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期之以事而观其
孔明正是根据其知人七条去考察和选拔人才的孔明用人很强调其志
和变,如他说蒋琬托志忠雅,说费祎志虑忠纯,说姜维敏于军事,心存汉室,都是从志、变方面去考察后得出的结论,因而托以军政重任孔明知其人,才用得其人,他任用蒋琬、费祎、姜维等都成为蜀国后朝的支柱因孔明以廉考察人才,其下属大多是清廉之士又如孔明任用邓芝出使东吴,是经咨以计谋而观其识后才决定的第八十五回写孔明正在考虑派人出使东吴以重申蜀、吴联盟,拟派邓芝但未知其见识如何,乃请他来,问道今蜀、魏、吴鼎分,欲讨二国,一统中兴,当先伐何国?芝说以愚意论之魏虽汉贼,其势甚大,急难摇动,当徐徐缓图,今主上初登宝位,民心未安,当与东吴连合,结为唇齿,一洗先帝旧怨,此乃长久计也,未审丞相钧意如何?孔明大笑说,吾思久矣奈未得其人今日方得也!因邓芝理解与东吴联盟的重要意义,故孔明认为今得其人,邓芝出使东吴,果不辱使命,使蜀吴又重申联盟抗操
孔明的知人七条,对于今天预测人才还是有启迪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