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名字的佛教内涵

评论字数 8714阅读模式

李洪武

(山东潍坊学院中文系 山东 潍坊 261041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02.html

内容提要西游记》表达了大量的佛教义理,也给孙悟空这一名字注入了丰富的佛教内涵,它反映了作者以猴说法的心理历程和作者般若性空的佛学思想本文以孙悟空的成佛经历为主线,从作品中许多诗词和回目所包含的佛教含义、金箍棒和金箍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某些章节和情节所具有的哲理意义,以及作者对孙悟空师父的选择、行文中许多谈空的诗句和《心经》内容所以大量出现的原因等多个方面,对孙悟空的这一佛教内涵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解析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02.html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佛教;以猴说法;《心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02.html

西游记》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吴承恩以《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基础,结合元杂剧,再创作而成为今天的《西游记》南宋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取经故事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开始把各种神话传说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书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它原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身白衣秀士,自动来护三藏西行它神通广大,足智多谋,一路杀白虎精,伏九馗龙,除深沙神,使取经故事得以功德圆满,这是取经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变为猴的开端,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雏型,吴承恩以此为基础,经过自己的加工改造,塑造了《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孙悟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02.html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形象,作者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也是作者表达自己哲学思想最为重要的形象载体作者在《西游记》中表现了丰富的佛教义理,同时也给孙悟空这一名字注入了丰厚的佛教内涵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名字如猪八戒沙和尚等,都具有一定的佛教含义,但任何一个人物名字都比不上孙悟空所含的佛教内涵之丰厚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02.html

首先,它突出反映了作者佛学思想中以猴说法的心理历程,我们且看孙悟空姓氏孙的来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02.html

悟空乃一天生石猴,无名无姓,到西牛贺洲学道时,师父须菩提给悟空取名时说你身躯虽是卑陋,却象个食松果的猢狲我就与你身上取个姓氏孙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吧由此观之,孙是由猢狲演化而来,而整篇《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就是孙悟空这只猴子如何修心、降魔和成佛的过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02.html

猢狲、猴子,与佛教有着深切的渊源首先,许多佛经中早就有把人心比作猴心的比喻《大日经·住心品》分述六十种心相,最后一种为猿猴心,谓此心如猿猴,攀缘外境《心地观经》卷八心如猿猴,游五欲树《维摩诘经》曰难化之人,心如猿猴佛本生故事中有很多关于猕猴的故事,释迦牟尼曾多次自称自己的前身曾为猕猴猴王佛告诸比丘‘猕猴王者,吾身是也’[1]p220大猕猴者,我身是也[2](p56)《经律异相》中有许多猕猴与佛教关系的记载《猕猴奉佛钵蜜》、《猕猴为五百仙人师》、《五百猕猴效罗汉起佛图》、《猕猴等四兽与梵志结缘》、《猕猴学禅堕树死生天》[3](p255)这些,都记录了猕猴奉佛法成道的故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02.html

中国禅宗中有许多以猴说法的公案仰山慧寂问中邑洪恩如何是佛性义,洪恩曰‘我与汝说个比喻,如一室有六窗,内有一猕猴,外有猕猴从东边唤猩猩,猩猩即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仰山礼谢,起曰‘只如内猕猴睡着,外猩猩欲与相见,又且如何?’师下绳床,把仰山手作舞云‘猩猩与汝相见了’[4](p162)这是禅宗中一则著名的公案,以此公案,中邑洪恩被誉为睡猴子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02.html

禅宗中还有许多把猿比作心意的禅诗,如法眼的悟道偈理极忘情谓,如何有喻齐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谿果熟兼猿重,山长似路迷举头残照在,原是旧居西[5](p195)《西游记》十八回衔花麋鹿失来踪,摘果猿猴迷在外,与上诗体现了同一理趣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02.html

《西游记》继承了佛教这种以猴说法的方法,作品中有许多有关猴子与佛性关系的阐释

猿猴道体配人心,这一句直接透露了作者的用意,整篇《西游记》就是以心猿代表了人的心性禅宗把身外觅法比作抛却家宝舍父逃走,认为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西游记》表达这方面的义理时说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作者还以心猿为喻阐释了许多坐禅方面的问题修禅何处用工夫?马劣猿颠速剪除意马胸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乖猿牢锁绳休解,劣马勤兜鞭莫加性烛须挑剔,曹溪任吸呼,勿令猿马气声粗昼夜绵绵息,方显是功夫

《西游记》中有大量的诗词和回目,这是作者表达自己哲学思想最为重要的载体,我们可以从中进一步看出作者这种以猴说法的心里历程作者在猿猴道体配人心这一以猴说法的主导思想指导下,用大量的诗词和回目对悟空从出生到成佛这一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诠释

佛教有所谓十二因缘,认为人的生命一开始,六根领受六尘,对所接触的事物妄加分辨,就产生了爱憎和我执,开始追逐外境我们从悟空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悟空一出生,无名无姓且无性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罢了,一生无性悟空出生后与众猴一起在花果山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着,渐渐地对外界有了分辨,开始了对外境无止境的追逐当听群猴说谁能进水中找到源头而不伤身体,大家就尊之为王时,连呼曰我进去,我进去之后对群猴说列位啊,‘人而无,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自此,无名无姓的石猴变成了美猴王这是悟空对外界追逐的开始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究其原因,原来是怕死一旦身亡,可不妄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仙人之内?于是赶紧漂洋过海而修道,学成七十二变化和筋斗云,勾销阴籍得以长生不老渐渐的,人间住够了,又想到天上玩玩,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上天后被玉皇大帝封作弼马温当听说弼马温是个未入流的小官,是专门为人养马的贱役,一怒反下天庭,回花果山做了齐天大圣后来被宣上天看守桃园,嫌别人瞧他不起而搅闹蟠桃宴,还要夺玉皇大帝的位子灵宵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真是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与外界接触以后的孙悟空,再也不是无性,而是有性,而且性得相当厉害,悟空对外界无止境的追逐终遭遏制五行山下定心猿后皈依佛教,护着唐僧,踏上了漫漫西天取经路心性修持大道生但修持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一个降妖除魔、既要消灭外在的妖魔、又要消除内在的心魔的过程,总会出现反复和挫折猴与魔,齐打仗,这场真个无虚诳,驯猴秉教作心猿,泼魔欺天弄假象,仙道未成猿马散,心神无主五行枯,心猿空用千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道高一尺魔一丈,奇巧心猿用力降修行之路渐渐出现了光明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获宝伏邪魔,心猿正处诸缘伏,劈开旁门见月明,心猿钻透阴阳窍,魔王还归大道真,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最后终至到了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的成佛境界,也就是《西游记》二十回的开首偈所说的人牛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经过一番实践的修证和理论的契入,孙悟空这只猴子终于完成了由邪而正、由凡而圣、由猴而佛的修证次第,作品在让读者享受到精美的故事情节的同时,又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毫不枯燥地认知了作者的另一以猴说法的心理历程,完成了孙悟空无性有性无性的回归,即禅宗的所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修证次第

禅宗有言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6](p276)五祖演和尚示众云譬如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为什么尾巴过不了这是禅宗中一则著名的公案,《无门关》颂这则公案说过去堕坑堑,回来却破坏,者些尾巴子,直是甚奇怪[7](p867)过不去,回不来,置之死地而后生,直要人打破漆桶,彻见本来《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变化时屡吃尾巴的亏,如第六回二郎神大战孙悟空,孙悟空被逼无奈,最后滚下山崖,变作一座庙宇,但尾巴无法收拾,只好变作一根旗竿竖在庙后,结果被二郎神识破,终遭擒获猿猴化去尾难逃,这在作品中不仅是一些有趣的情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佛教含义,它与上述公案有着相同的理趣

悟空的作战工具如意金箍棒,实际上是暗喻了人的心性这金箍棒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可随着孙悟空心意的要求而变化,大时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小时可变做绣花针,藏在耳内,真是大则弥于六合,小可退藏于密八戒的耙子和沙僧的禅杖,都无此能悟空在与对手打斗时经常夸耀此棒老孙有分取将来,变化无方随口诀,要大弥于宇宙间,要小却似针儿节[8](p1123)老孙得道取归山,无穷变化多经验时间要大瓮来粗,小些微如铁线粗如南岳细如针,长短随吾心意变[9](p964)作者还以诗赞曰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可长可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10](p79)金箍棒的这种神通变化,实际上是对人的心性体用关系的诠释悟空得此棒后从不离身,用他自己的话就是降龙伏虎谨随身有次金箍棒被妖魔得去,作者评论曰道不须臾离,可离非道也神兵尽落空,枉费参修者[11](p1125)这里,作者明白无误地透露了金箍棒神兵心性的关系

《西游记》中的以猴说法,还表现在悟空的金箍上值得注意的是,这金箍八戒、沙僧都没有,是作者特意加给悟空的,这金箍象征着悟空受了戒律唐僧在一首追悼孙悟空的诗中说明了这一点徒弟孙悟空!自从受戒入禅林,护我西来恩爱深指望同时成大道,何期今日你归阴[12](p602)这里的受戒,就是指戴上金箍悟空皈依佛教了还不行,还要给他加上戒条金箍,神不守舍要拴猴,这样其野性才会牢锁牢收,精神谨慎,变成乖猿悟空刚戴上金箍,何曾受得了这个戒律,先是用手摘,然后用金箍棒撬,一看见肉生根了,竟然举棒要打唐僧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又念了几遍,这猴子才跌倒在地,哀告道‘我愿保你,再无退悔之意了’[13](p185)这在作品中是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情节,却大有宗教上的含义,正是作者的用意所在戴上金箍,才算是真正踏上了修持的大道孙悟空在以后的经历中,特别尊敬师父,受得委屈再大,对师父总是毕恭毕敬即使被无情地赶回花果山,也是身回花果山,心逐取经僧这金箍在完成了它的作用悟空成佛后,自行化去‘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趁早念个松箍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14](p1261)

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束手无策,只好派人远赴西天,特请如来救驾在玉皇大帝面前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却始终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孙悟空经常向人吹嘘自小生来手段强,乾坤万里有名扬,学成无量变化法,宇宙长空任我狂但一提到如来,态度立马发生变化其实如来多法力,果然智慧广无量手中赌赛翻筋斗,将山压我不能强孙悟空谁都不服,只就佩服如来,且佩服得五体投地一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多是去请教如来南怀谨说即以《西游记》而言,孙猴子代表此心,变化无穷如来之手代表真如本体,无边无际[15](p145)如来佛降服孙悟空这个情节,可说是猴性终被佛性降,只有真如才降得了心猿

西游记五十七、五十八两回,作品围绕着真假行者的故事而展开如来对身边的菩萨、罗汉、比丘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二心真假行者,之所以上天入地,大搅乾坤,就是要分个真假,那个变了脸,发怒生嗔,轮铁棒,打长老,宣称要自己上西天,拜佛求经的假行者,实际上是行者妄心的表现,这与前边悟空刚戴上金箍时把那针幌一幌,碗来粗细,望长老就欲下手一脉相承,是行者心乱神昏的一念之差对悟空来说,外在的妖魔容易消灭,内在的心魔最不易克服,观音、地藏等各大菩萨都分辨不出,只有如来方能识破源流,认出假猴心魔

作品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作者把佛教上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化作六个人物形象,且这六个人物形象都是以拦路贼的面目出现在作品中,挡在悟空前行的路上,他们是眼见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悟空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结果被孙悟空这只猴子尽皆打死这不仅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故事情节,同时也说明了出家人与六贼的关系,若要悟道,必除六贼

三十七回三藏道徒弟,我刚才伏在案上打盹,做了一个怪梦行者跳将起来道师父,想从梦中来你未曾上山,先怕妖怪;又愁雷音路远,不能得到;思念长安,不知何日归程,所以心多梦多似老孙一点真心,专要西方见佛,更无一个梦到我梦是妄想的一种,《心经》云远离颠倒梦想禅宗师父接引徒弟,经常问梦中做得主吗?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如果梦中做得主,修行才有了一定的基础,妄想消除,真如方现

贾平凹说原来西游记并不是为孩子们看热闹写的,却是在写人,是把人性一分为五份六份甚至七份八份,人就是佛性、魔性、猴性、猪性、马性的综合[16](p207)

我们从孙悟空的姓氏孙上,读出了作者佛学思想中以猴说法的心理历程孙悟空名字的佛教内涵,还体现在悟空上,即还体现了作者般若性空的佛学思想

空是梵文Sunya(舜若)的意译,意谓无实自体,离诸相,理体空寂,为佛法真谛的基本思想,是佛教基本名相之一《大乘义章》卷二云理寂名空绝众相故名空空在佛教的修证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修道者须去除我法二执,首先证入空的境界,真正理解空的含义,再进而达到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真空妙有、空有不二的境界,方能真正悟入佛法知见玄奘《八识规矩颂》曰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界分身息苦轮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范古农《八识规矩颂贯珠解》曰凡圣之途,系于迷误迷者为妄,悟者解空执妄为识,解空为智若诸识于所缘境,能不起迷执,而观察我空法空之理,此即转识成智之功,超凡入圣之功也[17](p2)佛教中有所谓二空、三空、四空、七空、十八空之说正因为空在佛教中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西游记》的作者给予空以极为重要的地位

历史记载释迦牟尼有十大弟子,各有专长,其中目犍连被誉为神通第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神通广大,如果拜师的话,应该是目犍连,但作者却偏让须菩提做了他的师父须菩提是谁?须菩提,又译为须浮帝、苏部底、须扶提,意译善现,空生、善观,拘萨罗国舍卫城人,从释迦牟尼出家,证阿罗汉果,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善解诸法空性,常入无诤三昧,被誉为解空第一佛经中的主角各不相同,《楞伽经》是大慧,《楞严经》是阿难,《心经》是舍利弗,而以阐发般若性空为主的《金刚经》,代表众弟子向世尊提问的则是须菩提《大智度论》中说智慧第一舍利弗,无诤空行须菩提《西游记》称须菩提为大觉金仙,并专门有一首诗描写他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作者对须菩提作了高度的评价

作者不选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而选择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做悟空的师父,绝非是作者不知道目犍连其人而犯了常识性错误,因为作品十二回就曾提到过目犍连摩诃五祖游天阕,萝卜寻娘破地关并且作品好几次提到过盂兰盆会我有一宝盆,盆中俱设百样鲜花,千般异果等物,与汝等享此盂兰盆会[18]p90昼夜休离苦尽功,功完赶赴盂兰会[19](p783)由此观之,作者明知目犍连其人但还是让须菩提做悟空的师父,是有一定用意的,爱屋及乌,它反映了作者对佛学般若性空思想的偏爱

我们再看悟空二字的来历

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小徒矣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取个法名叫‘孙悟空’[20](p14)

须菩提这位解空第一的师父又给弟子取名为悟空,这并非是纯粹的巧合,而是作者的有意安排进而,作者又把自己对佛学般若性空思想的偏爱,外化为作品中大量言空的诗句

貌和身自别,心与身皆

佛在清静仁恕,果正佛

为僧者,万缘皆罢,了性者,诸法皆

逍遥万亿年无计,一点神光永注

悟得色空还本性,诚为佛度有缘人

三五年前归正宗,吃斋把素悟真空

自从别驾投西去,秉教迦持悟大空

趁清凉,熄火焰,打破顽空参佛面

鸿蒙初辟原无性,打破顽空悟空

悟出空空真正果,炼成了了自逍遥

《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髓,佛法的心要《心经》云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心经》一路空、一路无,直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心经》中的般若空观,深得作者喜爱,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作品中穿插了大量的《心经》内容

作品第二十九回全文引用了《心经》,之后又加以评论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给《心经》以极高的评价二十回开头是一篇含有丰富佛教义理的偈子,偈子之后,作品说这一篇偈子,乃是玄奘法师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那长老常念常存,一点灵光自透作品把这首偈子归功于玄奘法师悟彻了《心经》

唐师徒取经路上,每遇一座高山,唐僧总要徒弟小心妖怪,悟空常以《心经》对之,八十五回唐僧勒马道‘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地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悟空把师父害怕妖怪的原因归之于忘记了《心经》

唐僧师徒还以《心经》为谈资,相互勘验对方的佛学修为唐僧又惊惧道‘徒弟,那山岭峻峭,是必小心’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的《心经》给忘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哪一日不念,哪一日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道‘猴头,你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吗?’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这一段文字充满禅机,大有临济四宾主中之主看主之意韵悟空以《心经》为谈资,勘验师父的佛学修为,其结果是三藏行者再不作声,即六祖所谓的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悟空的悟道,得到了师父的认可,而师父的悟彻《心经》,悟空也用再不作声而加以承认

作者佛学思想中的空观,还表现在行文的叙述语言中作品十七回观音菩萨教育悟空说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同样反映了与《心经》一脉相承的空观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形象,也是作者表达自己哲学思想最重要的形象载体,作品围绕这一形象,表达了丰厚的佛教内涵,就连孙悟空这一名字也没有放过,我们从中实实在在地读出了作者以猴说法的心理历程和作者般若性空的佛学思想,这也是作品中佛教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读孙悟空名字的佛教内涵,对于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评判作品的宗教倾向,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欣赏一些故事情节的哲学理趣,正确理解许多诗词和回目的哲学含义,分析作品的内外结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蒲正.六度集经·猕猴本生[M].四川巴蜀书社,2001.

[2]常任侠.佛经文学故事选·虬与猕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僧旻、宝唱.经律异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6]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

[5]南怀谨.如何修证佛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禅宗语录辑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9][10][11][12][13][14][18][19][20]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5]南怀谨.习禅录影[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6.

[16]贾平凹.怀念狼[J].收获.2000.3.

[17]南怀谨.楞伽大义今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李洪武,(1962-),男,山东安丘人,山东潍坊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写作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The Buddhist Connotations of Sun Wu- kong

LI Hong-wu

(Chinese Department of Weifang university,Weifang261041,China)

Key words:Journey to the west;Buddhism;Sun Wu- kong;Remark with Monkey as Focus;The Heart Sutra

Abstract: Journey to the west embodies a lot of Buddhist philosophies and ao adds abundant Buddhist connotations to the name Sun wu kong,which reflects authors Rremark with Monkey as Focus psychological process and the Buddhist ideas of Ban Ruo xing kong.This article revolves around Sun wu kong,s pursuit of Buddhism making full expiation and analyses around Sun wu kongs connotation according to the Buddhist Meaning expressed by vast poems and chapters,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Goldenhoop and Stick with golden hoop,the philosophy ideas of some plots,a quantity of verses about a lot of Emptiness,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s choice of Sun wu kong,s teacher and the reason for something about the Heart Sutra appearing in great quantity and so on.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