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武
(山东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24.html
内容提要《西游记》通过多种载体,表达了丰富的佛教内容作品在运用回目、诗歌、偈语、情节、细节、对话佛经等多种载体表达佛教内容的同时,连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也没有放过尤其是唐僧的三个主要徒弟的名字悟空、悟能、悟净,都有着深刻的佛教寓意空、能、净三者结合起来,既有佛性之体,又有佛性之用,又有佛性之修,构成了《西游记》佛学思想体系的总框架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24.html
关键词《西游记》 唐僧 徒弟 佛教 悟空 悟能 悟净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24.html
《西游记》表现了大量的佛教内容,其中主要有佛教历史,佛教人物,佛教义理,佛教宗派,等等这些佛教内容,主要是通过作品的回目、诗歌、偈语、情节、细节、人物对话直接引用佛经表现出来作品在通过上述载体表达佛教内容的同时,就连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也没有随意放过,尤其是唐僧三个徒弟的名字,即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也承载了丰富的佛教内涵《西游记》涉及的佛教宗派,有净土、天台、唯识、华严、三论、律宗、密宗、禅宗纵观全文,对《西游记》的佛教内容起支撑作用的,是禅宗禅宗的特点是讲究顿悟,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一悟而至佛地,唐僧也强调说禅者静也,法者度也静中之度,非悟不成所以唐僧三个徒弟的名字,都有一个悟字那么,要悟什么内容呢?悟空、悟能、悟净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24.html
空佛性之体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24.html
空,是佛教基本名相之一,在佛教的修证中有重要意义玄奘《八识规矩颂》曰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界分身息苦轮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范古农《八识规矩颂贯珠解》曰凡圣之途,系于迷误迷者为妄,悟者解空执妄为识,解空为智若诸识于所缘境,能不起迷执,而观察我空法空之理,此即转识成智之功,超凡入圣之功也[1](p2) 修道者须去除我法二执,悟彻空理,进而达到空有不二的境界,方能真正悟入佛法知见因为空在佛教修证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西游记》给予空以极为重要的地位,有大量反映佛教般若性空的内容,也因此,《西游记》作者给唐僧的大徒弟取名为悟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24.html
佛教的空在《西游记》中有很多表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24.html
首先我们看《西游记》作者对孙悟空师父的选择历史记载释迦牟尼有十大弟子,各有专长,其中目犍连被誉为神通第一孙悟空如果拜师的话,应该是目犍连,但作者却偏让须菩提做了他的师父须菩提,也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解空第一,《西游记》称须菩提为大觉金仙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作者对须菩提作了高度的评价作者不选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而选择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做悟空的师父,并不是作者不知道目犍连其人,作品十二回就曾提到过目犍连,并且作品多次提到过盂兰盆会我有一宝盆,盆中俱设百样鲜花,千般异果等物,与汝等享此盂兰盆会[2](p90)昼夜休离苦尽功,功完赶赴盂兰会[3](p783)作者明知目犍连其人但还是让须菩提做悟空的师父,它反映了作者对佛学般若性空思想的偏爱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24.html
我们再看悟空名字的来历须菩提在给悟空取名时说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小徒矣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取个法名叫‘孙悟空’[4](p14)这位解空第一的师父又给弟子取名为悟空,这并非是纯粹的巧合,而是作者的有意安排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24.html
再次,作者还把自己对佛学般若性空思想的偏爱,外化为作品中大量言空的诗句逍遥万亿年无计,一点神光永注空悟得色空还本性,诚为佛度有缘人三五年前归正宗,吃斋把素悟真空自从别驾投西去,秉教迦持悟大空鸿蒙初辟原无性,打破顽空须悟空悟出空空真正果,炼成了了自逍遥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24.html
另外,《西游记》中的般若空观,还通过一再提及《心经》而表现出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髓,佛法的心要《心经》云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心经》一路空、一路无,直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心经》中的般若空观,深得作者喜爱,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作品中穿插了大量的《心经》内容作品第二十九回全文引用了《心经》,之后又加以评论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给《心经》以极高的评价二十回开头是一篇含有丰富佛教义理的偈子,偈子之后,作品说这一篇偈子,乃是玄奘法师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那长老常念常存,一点灵光自透作品把这首偈子归功于玄奘法师悟彻了《心经》唐僧师徒还以《心经》为谈资,相互勘验对方的佛学修为作者佛学思想中的空观,还表现在行文的叙述语言中作品十七回观音菩萨教育悟空说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同样反映了与《心经》一脉相承的空观
般若空观是《西游记》中的一条红线,一直贯穿着作品的始终
能――佛性之用
佛性之体是空,佛性之有是用,体性是空,用性是能,这是一体的两个方面,这就是佛性的空有不二禅宗在阐述佛性的体用关系时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5](p61)禅宗称佛性为珍宝无价珍,用无尽,对物应机终不吝[6](p143)这个珍宝的用能,是活泼泼的,有着神奇的大机大用,它物来则现,物去不留,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这就是佛性的能,所以《西游记》作者把唐僧的二徒弟取名为悟能
佛学修为,首先是悟空荆棘丛中行放脚,月明帘下暗藏身,但悟空之后还要悟能,悟能甚至比悟空还要困难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从空到有的这个转身,重要且很有难度《西游记》行文中一再提到转身,如行者心下顿悟,转身却就变做一粒仙丹三藏方才省悟,急转身,反谢了三个徒弟不一时,稳稳当当的过了凌云仙渡三藏才转身,轻轻的跳上彼岸联系上下文可以发现,如果删除转身这个词,意思不会有任何改变,但作者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罗哩罗嗦地让人物转身?这就隐寓了作者佛学思想中的悟能,也就是由空到有的重要性
人的佛性,有神奇的大机大用大能永嘉玄觉的《证道歌》说人的佛性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傅大士的《心王铭》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它随人心意,应物现形,真正是有大神力禅宗的机锋就是佛性的用禅宗的机锋,不是宿构在胸,而是临机对答,语语从天真中流露;机锋的运用,都在当时现场的一语、一默、一动、一静之间来表示
《西游记》把金箍棒比作人的佛性,金箍棒的神通变化就是佛性的用钉耙棒杖乃即人心之主杖,故随心变化,任意卷舒[7](p326)佛教常把佛性叫做光明、寒光、神光、灵光一段光明烁古今,有无照破脱情尘有求有相俱是妄,无形无见堕偏枯堂堂密密何曾间?一道寒光烁太虚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生死浮生不相关佛教也常把佛性称作拄杖昨夜三更过急滩,滩头云雾黑漫漫一条拄杖为知己,击碎千关与万关这拄杖,在天也与日月并明,在地也与山河同固在王侯也以代蒲鞭,在百姓也防身御恶《西游记》也继承了佛教把人的佛性称做灵光、拄杖的传统,如《西游记》第七回有一首赞颂金箍棒的诗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可长可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8](p79)孙悟空的棒被老魔头用包袱包去,扑棱棱两眼滴泪,叫道‘岂料如今无拄杖,空拳赤脚怎兴隆?’悟空只好上天求助,葛仙翁问悟空何以何前倨后恭,悟空说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失去了佛性的用,就什么也干不成这金箍棒可长可短,要大弥于宇宙间,要小却似针儿节,粗如南岳细如针,长短随吾心意变;还随人用,随孙悟空心意的要求,变现出各种急需的工具,想变什么就变什么,如绳子、戒刀、剃头刀、钻头等等,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金箍棒的这种变化,就是佛性的用
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同样也是佛性的用《西游记》曾说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猴子代表了人的心佛教修行,首先要悟空,悟空之后,再转到有,这就是用,空与有,体与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佛教经常提到一个数字,就是八万四千悟空曾说我身上有八万四千毫毛,以一化十,以十化百,百千万亿之变化,皆身外身之法也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有很多变化,能变化出很多物象这些变化,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孙悟空心性的用,即心的变现,正如大阳警玄禅师说的夜半乌鸡抱鹄卵,天明起来生老鹳鹤毛鹰嘴鹭鸶身,却共乌鸦为侣伴高入烟霄,低飞柳岸向晚归来子细看,依稀恰似云中雁[9](p871)
净佛性之修
佛性之体是空,佛性之用是能,佛性之修是净净是佛教中著名名相之一,要想达到真空妙有,空有不二的境界,就要悟净净心、净语、净行、净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修行、实践、行履,就是净净在佛教修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西游记》的作者给唐僧的第三个徒弟取名为悟净怎样才能悟净呢?《西游记》也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悟净就要执持戒律佛教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唐僧尤其注重戒律无论是孙悟空打死妖怪还是盗贼,唐僧都赶孙悟空走人,因为孙悟空开了杀戒作品中经常出现饮酒场面,但他们都严格执持戒律,都饮素酒唐僧怕犯妄语戒,所以从不撒谎
悟净要管住自己的妄念,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这就是净心《西游记》说一念才生动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 但凭洗涤无尘垢,也用收拴有琢磨退万缘归寂灭,荡除千怪莫蹉跎管教跳出樊笼套,行满飞升上大罗张拙亦言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悟空刚开始踏上西天路时,管不住自己的妄念悟空戴上金箍时,先是用手摘,然后用金箍棒撬,一看见肉生根了,竟然举棒要打唐僧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这是行者反抗师父所产生的妄心《西游记》五十七、五十八两回,作品描写了真假行者的故事真假悟空也是悟空的妄念二心的表现如来对身边的菩萨、罗汉、比丘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那个轮铁棒,打长老,宣称要自己上西天,拜佛求经的假行者,实际上是行者妄心的表现,这与前边悟空刚戴上金箍时望长老就欲下手一脉相承,是行者对师父反抗所产生的一念之差
悟净要自净其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怎样自净其意呢?就如《西游记》所说必须头头放下坏事放下,好事也要放下为了取经,唐僧经常想家自恨江流命有愆,生时多少水灾缠不知徒弟能来否,可得真经返故园?皓魄当空宝镜悬,山河摇影十分全万里此时同皎洁,一年今夜最明鲜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为了取经,唐僧经常哭泣(孙悟空)伏在上面,听了一会,只听得三藏在里面嘤嘤的哭哩为了取经,唐僧僧经常做梦徒弟,我刚才伏在案上打盹,做了一个怪梦行者跳将起来道师父,想从梦中来你未曾上山,先怕妖怪;又愁雷音路远,不能得到;思念长安,不知何日归程,所以心多梦多似老孙一点真心,专要西方见佛,更无一个梦到我唐僧为了取经,想了多少家,做了多少梦,流了多少泪!这都是因为唐僧执着于取经带来的烦恼
悟净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西游记》三十六回,八戒作了一首批评唐僧的诗这月啊缺之不久又团圆,似我生来不十全吃饭嫌我肚子大,拿碗又说有粘涎他都伶俐修来福,我自痴愚积下缘我说你取经还满三途业,摆尾摇头直上天!取经还满三途业的含义,我们可从禅宗的临济宗开山祖师义玄对众说法的一段话来加以印证求佛求法,即是造地狱业求菩萨,亦是造业看经看教,亦是造业佛与祖师,是无事人[10](p209)义玄这是从最高的觉悟境界中破除对佛法、对修行本身的执着八戒的意思是师父不应执着于取经,更应单刀直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唐僧执着于取经,不重视明心见性的重要性,象未悟道的元安被临济批评一样,受到了八戒摆尾摇头的批评
悟净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达到了即空即有,即有即空,真空妙有,空有不二的境界,就到了禅宗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丝纱不动身心而日应万缘,端拱无为而妙用恒沙的境界,这就是禅宗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日用是道,就是云门禅师所说的日日是好日
《西游记》表现了丰富的佛教思想,有佛教历史,佛教人物,佛教义理,佛教宗派,等等作者在运用多种载体表达自己佛教思想的同时,就连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也没有放过唐僧的三个主要徒弟的名字悟空、悟能、悟净,各自有着深刻的佛教寓意,三者结合起来,既有佛性之体,又有佛性之用,又有佛性之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学思想体系,这也是《西游记》中佛教内容的总纲
参考文献
[1]南怀谨.楞伽大义今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3][4][8]吴承恩.西游记[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5] [9]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
[6]石竣楼宇烈方立天许抗生栾寿明.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M],第二卷,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
[7]朱一玄 刘玉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10]吴立民,徐孙铭.禅宗宗派源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