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西游记》神话故事

评论字数 8933阅读模式

张晓康

百回本《西游记》问世近五百年了,我们一代一代的读书人读这本书,一代一代的读书人研究这本书;试问我们真正读懂和研究透了这本书吗?笔者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因为,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坛的两位泰斗级人物鲁迅、胡适已经对《西游记》作了这样的点评《西游记》被这三四百年来的无数道士和尚秀才弄坏了,并下结论盖定《西游记》是并无微言大义可说(引自胡适《西游记·序·八》)的神魔小说(胡适)神话小说(鲁迅)因此,笔者所能查询到的对《西游记》的评价与定论大多为《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的长篇神魔小说这种对《西游记》神话故事的权威性定论,就象压在孙悟空身上五百年的五行山,因此近代以来也就无人能够感悟与解读出藏在《西游记》中的哲学思辨方法和思想理论体系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350.html

难道真的会象百回本《西游记》的再创作者和增广者们在神话故事中所预言的那样,五百年后才会有寻求自性觉悟的唐僧来揭掉压帖儿,放出孙悟空,以悉发菩提心吗?其实,我们只要认真研读古今中外文、史、哲三学之典籍,再结合世间百态现象,让思想跳出纯文学的思维定式,就能读懂《西游记》这部以神话故事为表达方式的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寓意,重新认识《西游记》神话故事其实就是一部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引自《西游记》第一回诗句)的,类似于西方哲学现象学之类的哲学理论文章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350.html

今之所见的百回本《西游记》是阅读者最多,影响面最广的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于历朝历代流传于世的神话故事版本《西游记》较多,因此自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金陵世德堂梓行百回本《西游记》(简称世本百回本《西游记》)问世以来,引发了历代文人墨客对其版本、作者、主题等未解之谜不懈探求与研究,但终因这些文人墨客大多只为紫金钵盂之人事,故不可能感悟与解读出神话故事中所暗传之密谛其实,世本《西游记》作者是谁的问题只是皮毛之学,其神话故事的主题及其深刻寓意,以及其中的哲学思维体系,才是其重中之重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350.html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批评自古以来一些三教之徒对《西游记》皆得随宜附会,并明确指出(《西游记》)然作者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胡适先生在《西游记考证》中则称全书以诙谐滑稽为宗旨,是世界上的一部绝大神话小说,是有人的意味的神话,还称《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故并无微言大义可说(同前)这二位泰斗级学术大师的高谈阔论,虽引发后世学者的一些争论,但终因这二位大师级人物威高言重,后世的探讨者们又缺乏更有说服力史料予以论证,故至今《中国文学史》、《辞海》等教科书、辞典中,仍然以浪漫主义的神话神魔小说为定论,给《西游记》盖棺了后来虽有一些非的《西游记》思想文化爱好者们在神话故事和历史资料中找出了一些线索与证据,并以此提出了一些合符逻辑的学术观点,但终因是这两位学术权威所下过的学术定论,因此其中所列出的线索与证据,以及合符逻辑的学术观点,均被百回本《西游记》的学院派学者贬为牵强附会、街谈巷议、江湖之道、野路子之类,故未予以重视,百回本《西游记》的思想性与思想体系研究,也就很少有人涉足,因此至今毫无进展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350.html

笔者以为,胡适先生也曾点评过《西游记》是有人的意味、有一点爱骂人和玩世不恭之作,几乎就要走入了神话故事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唐僧师徒去西天灵山取经途中所遭遇的九九八十一难而成的众妙之门,但胡适先生毕竟只是与《西游记》思想擦门而过,故未能解得明代学者李卓吾所称《西游记》是在游戏中暗传密谛之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350.html

笔者从百回本《西游记》的版本研究中得知,明万历十年(1582年)前后的金陵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将此前已流传于世的朱鼎臣本《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简称朱本《西游记》)卷一的单句式开篇标题灵根育生源流出更改为灵根育孕原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的双句式标题,并将朱本《西游记》十卷六十八回神话故事进行整理改编和再创作,增广与完善为二十卷一百回神话故事之后,世本《西游记》的开篇标题就被明确为是讨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哲学类的命题了因此,世本《西游记》的百回神话故事,都是在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引自第一回提示性的诗词),即孙悟空大闹天宫,以及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描述,其实都是用来象形论述心性修持大道生这个宋明理学心性论命题的笔者的这种观点,自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世本《西游记》流传于世后的数百年间的《西游记》学术研究中,应该还没有人提出过,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百回本《西游记》确认为哲学现象学理论文章加以分析研究,让其神话故事入流,莫让古代先哲们期待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引自百回本《西游记》第一百回的结束语)的美好愿望,继续形同凤翥鸾翔形缥缈,金花玉萼影浮沉(引自百回本《西游记》第五回)的泡影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350.html

因此,我们必须从几个方面,重新认识《西游记》神话故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350.html

一、《西游记》中以人的意味为主体的思维体系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350.html

自古三教为儒、道、佛,九流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则被排挤在了九流之外因此,世本《西游记》的作者许也无奈地认为神话故事是未入流之作,故连名字都不愿署上,搞得后世学者不断推测并争论其作者究竟是谁近百年来的世本《西游记》作者之争,除成就了一些学术论文,成就了一些专家学者外,百回本《西游记》还是人们拿来消闲解闷读着玩的,并无微言大义可说(同前)的神话神魔小说好在胡适先生在《西游记考证》中还有句《西游记》是有人的意味的神话的评价那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西游记》神话故事中究竟有什么人的意味吧!在中国古代,有人的意味,应该就是泛指人的心性所导致的世间百态现象,故用人的心性所导致的种种世间百态现象,来系统分析百回《西游记》神话故事,即可解读出其中所深藏之密谛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350.html

首先,分析第一至第七回从心性修持大道生到五行山下定心猿的一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神话故事,其实就是在象形论述人的心性修持过程中,由于欲望的不断发展变化,所导致的逐渐超出了天理的极端化的人欲现象《西游记》中所描述的天宫是什么?其实就是众生想入非非的,象形的精神王国万神殿(引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术语索引》)人的心性产生于人心;人心则是众生精神之本体,众生的一切行为,莫不由此而产生,故可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引自百回本《西游记》第十三回)人的心性则是众生肉身之心的内在之物,也是解剖学意义上能够看到的人的心脏模样,但其中的心性,则是解剖学意义上看,摸不着,也琢磨不透的,故百回本《西游记》第一回神话故事中有诗曰称其为内观不识因无相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内观不识因无相的,人心中的心性构成及其现象呢?百回本《西游记》神话故事中巧妙地假借了一只人格化肉身的石猴, 并用石猴一系列活动及行为,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这种没有外观形象与之对应的,人的内心世界的活动及其现象对此,百回本《西游记》第一回中有有诗为证,诗曰予以明确注释,这是在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因此,在神话故事中看似玩世不恭的猴性,实为象形论述自我意识就是欲望(引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第120页)这种人的心性发展变化过程及其现象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350.html

一场孙悟空大闹天宫写了七回,就好似《庄子·内篇》七章,形成了一个以人的内心世界,即心性为研究对象的百回本《西游记》内篇,应该可以称之为较为完整的,具有人的意味的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引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第23页)等,关于人的意识、思维精神现象研究的哲学现象学理论体系了(注有学者考证《庄子》古本为二十八篇,均以七篇一组,《内篇》、《外篇》各为七章,其余为《杂篇》,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后人增补过的《庄子》)

其次,分析第八至第十四回神话故事,作者从观音奉旨上长安寻找取经人唐僧写到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由于在前七回神话故事中,已经用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的诗句明确注释,猴正是《西游记》开篇标题心性修持大道生所要讨论的对象,即将道变成肉身(引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第9页);那么石猴、美猴王、孙悟空、齐天大圣等称,都是在借指人格化肉身的心性顺理推论之,观音菩萨在赴东土大唐寻找取经人的途中先后劝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和孙悟空皈依佛门,是对人格化肉身之心性的劝觉过程;观音菩萨在水陆大会上呵斥玄奘不知大乘教法,并送袈裟、锡杖和一张简帖(颂子),是在劝众生觉悟,即劝觉的过程唐太宗能于地府还魂,是由于鬼判崔珏(谐音催觉)引导其游鬼蜮后被鬼现象催觉过程玄奘立志要去西天灵山求取真经,是对众生自性觉的理性精神的象形论述六贼,是借指众生眼耳鼻舌身意所形成的六欲,众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因六欲所致唐僧还有个借指的寓意,那就是借指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引自百回本《西游记》第一回)的人格化肉身的,但被观音菩萨劝觉后,自愿去西天灵山寻求自性觉的众生之心因此,在唐僧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才会有众多妖怪争相要吃这块吃了之后能够长生不老的唐僧肉因为,能吃到唐僧肉者,就能占有众生之心;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之喻意也!(注此观点出自《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观音寻找取经人的这段神话故事也写了七回,也好似《庄子·外篇》,形成了一个以唐僧为愿觉的众生之心,即以人心为研究对象来外合明知作有形的百回本《西游记》外篇因此,百回本《西游记》神话故事中的唐僧,已经不是指有真名实姓的唐朝高僧玄奘,而是借指假他名姓配丹成的愿觉的人格化肉身的众生之心的概念了

再次,分析第十五至第一百回中三十多组神魔争斗的神话故事神好乎?魔坏乎?莫可言赏罚也这正如《庄子》之风格,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傥,不以畸见之也用神话故事之幻笔和戏笔,描述神魔变幻恍惚之事,且亦每杂解颐之言(鲁迅言),实为在游戏中暗传密谛(李贽言)因此,《西游记》用神话故事为表达方式,应该是效仿《庄子》,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以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的社会效应由此而推论,这三十多组神话故事的寓意,也应该是在效仿《庄子·杂篇》的表现手法这三十多组描述唐僧师徒一行从大唐出发,耗时十四年,行程十万八千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灵山成了正果的神话故事,读之诙谐滑稽,有些玩世不恭,但确实有人的意味(胡适言);殊不知,这正是在用神话故事为表达方式,象形论述人的心性修持大道生的心路历程;若是用西方哲学家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理论思维来解读,即可将百回本《西游记》神话故事感悟与解读为关于人的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绝对精神五个阶段,由现象经过矛盾发展达到本质的辩证过程(引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第10页)的意识发展史(引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第16页)

因此,这三十多组关于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求正果的神话故事,更象是《庄子·杂篇》,所描述一组组神话故事涉及范围广泛,寓意深刻,充分揭示出了由于人的极端心性所导致的九九八十一难的形成过程及其现象,从而形成了以这些世间百态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百回本《西游记》杂篇

至此,笔者可以断言百回本《西游记》是用神话故事为表达方式,借用古代老庄学派的思维模式,所构建的一个完整且系统的,关于人的意识发展史(同前)的精神现象学思想体系;其真实寓意是,通过这个系统且完整的精神现象学思想体系,来象形论述人的心路历程(‘意识发展史(同前)’),并对中国古代三教九流思想进行具有批判性地扬弃,让人们能在欣赏神话故事的轻松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成为若有见闻者,并能从百回神话故事中悉发菩提心(引自百回本《西游记》第一百回结束语)因此,百回本《西游记》绝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神话故事小说,而应该入老庄学派之流

这里有个问题需要加以说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慧能等,都是古代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学说所形成的理论体系,既是花,又是果,故在《西游记》中被描述为花果山因此,我们不能将古代先贤们的系统思想理论和思辨方法定格为三教,并崇拜他们为教主因为,将他们拜为教主,只是后世的愚昧无知,故在百回本《西游记》神话故事中,就用了很多调侃的描述手法,来一再强调了这点

搞清楚了百回本《西游记》中的这些思想内涵和寓意,我们就不要再企图在神话故事中去考证什么大学之道、金丹大道、佛老之理了,而应该在花与果、名与实、神与魔的辩证思维中,去探讨真正有人的意味的意识形态精神现象学说

二、要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

除了用百回本《西游记》的章回结构,以及其中有人的意味的意识形态精神现象来证明《西游记》不仅仅是神话故事,而是与《庄子》相类似的理论文章外,我们还可以用考古法则,即用各朝代学者对《西游记》的评论文章,以及百回神话故事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来点评其究竟为何书

清代道士、秀才在点评《西游记》时,大多称其为修身讲道参禅的奇书,具有代表性的有幔亭过客袁于令、张书绅、悟一子陈士斌、悟元子刘一明等

清康熙年间幔亭过客袁于令在《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题词》中称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为怫,未佛皆魔魔与佛力齐而位逼,丝发之微,关头匪细摧挫之极,心性不惊此《西游》之所以作也说者以为寓五行生尅之理,玄门修炼之道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生之处引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道不洽?而必问玄机于玉匵,探禅蕴于龙藏,乃始有得于心也哉?至于文章之妙,《西游》、《水游》实并驰中原今日雕空凿影,画脂镂冰,呕心沥血,断数茎髭而不得惊人只字者,何如此书驾虚游刃,洋洋纚纚数百万言,而不复一境,不离本宗;日见闻之,厌饫不起;日诵读之,颖悟自开也!故闲居之士,不可一日无此书

清乾隆年间学者张书绅在《新说<西游记>总评》中称《西游记》实寓春秋之大义,诛其隐微,引以大道,欲使学业焕然一新其实《西游》又是《西游》,理学又是理学,文章又是文章,三层并行,毫不相背,奇莫奇于此矣爱理学理,究其渊微;爱热闹者,观其故事;好文墨者,玩其笔意是岂别种奇书,所可得同日而语也!还声称《西游》一书,其事则极幻,其意又极隐,若再不明白解说,深文浮衍,读者愈疑而莫知从入之处矣是以开解处,只求明白爽快,即三尺之童子,读之亦显然易知,方上不负前人之作,下有稗于后之学者也良多矣

嘉庆年间道士,著名内丹家悟元子刘一明在其所作的《西游原旨序》称《西游记》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其造化枢纽,修真窍妙,无不详明且备自悟一子陈先生《真诠》一出,诸伪显然,数百年埋没之《西游》,至此方得释然矣但其解虽精,其理虽明,而于次第之间,仍未贯通,使当年原旨,不能尽彰,未克尽美而未尽善耳

张书绅在《新说西游记总批》中将《西游记》点评为儒学经典《大学》,而且是一笔写三意的奇书刘一明在其所著《西游原旨叙》中,将《西游原旨》看作是一部深奥的参禅讲道的奇书,还称其:怪怪者,在儒可成圣,在释可成佛,在道可成仙因此可证,清代是道士,是秀才,都认为《西游记》决不仅仅是小说,而是一部尊儒参禅讲道的奇书

明万历年间为金陵世德堂梓行《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作序的陈元之在其所作的《刊<西游记>序》中称故以大道观,皆非所宜有矣以天地之大观,何所不有哉?故以彼见非者,非也;以我见非者,非也人非人之非者,非非人之非;人之非者,又与非者也是故必兼存之后可於是兼存焉,而者乃示以他认为世本《西游记》是不欲其志之尽湮,而使后之人有览,得其意、忘其言的奇书

明代点评百回本《西游记》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李贽、谢肇淛等明代的思想家李贽,卓吾,著有《西游记总批》一书,他把《西游记》看成决不是以单纯的娱乐、消遣为宗旨,而是在游戏中暗传密缔的文章我们可读一读李贽的《焚书》、《藏书》等,就能感觉得到途殊理同世本《西游记》写的孙悟空这个心性,在《焚书·解经文》中则有以为吾之真心如太虚空之论与之对应;世本《西游记》中写了包括唐太宗在内的自性迷的众生之身,《焚书·解经文》中则有既以妄色妄想相交杂而为身之谈与之对应,二者观点妙合也!谢肇淛在其所著的《五杂俎》中称《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心之驰,其始之放纵,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以此说明人自由放纵的本性与社会法理伦常必然产生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矛盾,故称《西游记》中有盖亦求放心之喻,也未将《西游记》界定为神话小说

若再品味和赏析《西游记》中的300余首诗词赋偈颂等,更能说明历朝历代的思想家创作与增广《西游记》的良苦用心;他们决不可能仅仅是为了写一部神话故事小说,而是为了借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求得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百回本《西游记》第一百回结束语)笔者认为,历朝历代的《西游记》创作、再创作和改编与增广者们既不崇儒,也不媚道,更不迷佛,但对于儒道佛三教的义理并不排斥,而是主张三教合一,九流融通,并在扬弃中以求共存与发展

因此,应该将百回本《西游记》定义为百回本《西游记》是一部以神话故事为表达方式,象形论述人的心性修持大道生及其过程的意识发展史(同前)

三、《西游记》研究需文史哲三学合一方可为之

笔者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百回本《西游记》神话故事与西方哲学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思想体系作比较研究后,认为二者都是论述人的意识形态精神现象的理论文章,只是表述方法存在东西方文化差异,即百回本《西游记》神话故事用的是形象思维方法,《精神现象学》用的则是逻辑演绎方法由于百回本《西游记》一直被近代以来学术天宫的巨灵神们盖定为没有什么微言大义的神话神魔小说,因此人们一直将其当作消遣类的读物来阅读,也就不可能感悟与解读出神话故事中深刻的,能让人们在其中悉发菩提心(引自百回本《西游记》第一百回)的思想内涵和在游戏中所暗传之密谛了

马克思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若想重新认识《西游记》的思想价值,学术界就必须文、史、哲三学合一地百回对神话故事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方可感悟与解读出百回本《西游记》开篇灵根育孕原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的命题与神话故事之间的关联,其实就是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引自百回本《西游记》第一回),即用神话故事为表达方式,对人的心性产生、发展过程及其现象进行象形论述的理论文章因此,百回本《西游记》神话故事具有对人的意识发展史(同前)作全面系统研究的学术价值,许还能从中揭示出未被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发现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精神现象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西游记》百回神话故事中设下的种种文字谜、诗词谜、景物谜、人物谜、故事情节谜等,又有几人能够感悟得到,解读得出?百回本《西游记》第一回中仙石化育石猴的神话故事哲学意义,就是对存在产生意识这个西方哲学基本问题的象形论述;石猴发现花果山水帘洞中的九件石器,唐僧手持的九环锡杖,沙僧脖子上挂的九个取经人骷髅,八戒的九齿钉耙,孙悟空那根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一三五之数之和为九的寓意,正是在暗喻潜移默化于中国人意识形态中的九流文化;美猴王翻山过海找到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大家都知道是个心字的字谜,但拜须菩提为师的寓意,就不一定有人知道了,其实美猴王找到的须菩提祖师,就是必须觉悟这四字真言(注须即必须;菩提为佛教语,即觉悟、智慧;组合而成的,就是必须觉悟四个字)因为,只有觉悟,才是人类思想成仙了道,不老长生的灵丹妙药神话故事中对于长生不老之方的描述,最多的是唐僧在西天取经途中经常会被妖怪抓去当作能长生不老的唐僧肉吃掉,其寓意如前所述,是在象形阐述《孟子·离娄上》中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的观点,因为唐僧肉就是寓意人格化肉身的众生之心由于想吃唐僧肉的妖怪都是自性谜者,故最终结局不是被孙悟空消灭,就是被其主子收降并控制

还有一个《西游记》研究学界还没有人涉足的问题,那就是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的开篇标题为灵根育孕原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这应该是一个关于宋明理学心性论的哲学类命题,但其创作者和增广者们为何不直接用逻辑演绎方法,而是要用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来象形论述人的心性修持大道生的过程及其现象呢?心性修持大道生的寓意又是什么呢?不就是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用逻辑演绎方法所论述的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绝对精神这五个人类思维,由现象经过矛盾发展达到本质的辩证过程(同前)的意识发展史(同前)吗?

因此,只要将中国人所熟悉的形象思维方法来个脑筋急转弯,转换成为西方哲学家的逻辑演绎方法,即可将石猴、美猴王、孙悟空、齐天大圣等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转换为心性(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等宋明理学术语西方哲学概念,将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途中遭遇九九八十一难的神话故事,转换为是对人的精神现象的辩证思维,就能揭示出关于千百年来中国人向往理性精神的心路历程[称意识的发展史(引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第18页)]之密谛了

在《西游记》神话故事描述中,就连刚从仙石中蹦出的石猴都知道运用《论语•为政》中人而无,不知其可也!的人类社会最基本道德准则来治理花果山猴群,可当今的中国人似乎把这种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都忘记了纵观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中国世间百态现象,无处不在遭遇六耳猕猴的疯狂肆虐,假冒伪劣的商品充斥市场,假冒伪劣的思想泛滥成灾因此,当今的世间百态现象可谓已经到了妖为鬼蜮必成灾的危险境遇,已经到了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的危急时刻,已经到了必须将《西游记》神话故事中能够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求正果的思想文化内涵发掘出来,让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引自《毛泽东诗词》)的关键时刻了

2019年7月改于长沙)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