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颠峰之作,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当代价值《西游记》成书有一个漫长过程,从《大唐西域记》《大唐三藏法师传》到《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文学性逐渐加强此后又出现了话本、戏曲、说唱文学等等,直至明代中叶,《西游记》最终问世在这一过程中,唐僧取经故事的原有意蕴发生了重要变化,即从单纯的弘扬佛法演变成了具有多重意蕴的一部文学作品
关于《西游记》的这一特点,胡适在1923年所写《西游记考证》的结论部分说道《西游记》被这三四百年来的无数道士和尚秀才弄坏了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诀和尚说,这部书是禅门心法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这些解说都是《西游记》的大仇敌现在我们把那些什么悟一子和什么悟元子等等的‘真诠’、‘原旨’一概删去了,还他一个本来面目这部《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42.html
鲁迅在简略回顾了悟一子、张书绅和悟元子对《西游记》原旨的阐释史后指出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鲁迅比较客观地看到了小说本身三教融合的特征,所以也就难免三教之徒的附会然后,鲁迅又表示假欲勉求大旨,则谢肇淛求放心之喻,已足尽之这就是说,鲁迅对《西游记》原旨最少发表了三种意见游戏说,三教同源说和求放心说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42.html
袁世硕先生认为唐僧取经的故事,原是弘扬佛法的,后来加入了道教的神道,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原旨被冲淡了,但大旨没有改变《西游记》小说一开头就把热情赋予了孙悟空,借着原有的一点因由,渲染其对诸界神祇的轻慢、桀骜不驯,便显示了与取经故事原旨相悖的倾向,注定后面的取经故事也要发生肌质的变化在这既定的取经故事的大框架里,在许多与各种妖魔斗法的生动有趣的情节里,作者注入了寻常的世态人情在小说中,一切都被世俗化了,读者从神魔斗法里看到的往往是自己熟悉的社会诸相将神佛世俗化,时而投以大不敬的揶揄、调侃,也便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其原是人为的神秘性、神圣性,但觉得好玩,而丢掉了虔诚的敬畏这就是《西游记》小说的精髓、价值之所在袁先生从小说所叙写的实际内容和艺术效果入手,得出了以上结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42.html
林辰先生认为《西游记》是一部鼓励人们勇敢向上的神怪小说,是一部具有寓言性和讽刺性的作品笔笔不离世事人情尽管也有崇佛抑道的倾向性,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仍居于主导地位林先生所强调的寓言性是这部小说的本质特征之所在《西游记》本身就是一部寓言性的小说,其中的神也好,怪也好,只不过是象征手段而已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42.html
以上诸家之说都有一定道理,笔者认为,《西游记》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体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元素,具体表现为一、坚韧不拔的取经精神;二、强烈鲜明的主体意识;三、精诚互助的团队观念;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42.html
坚韧不拔的取经精神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42.html
唐僧取经是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1300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独自一人西行五万余里,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印度,求取佛教真经经过十几年时间,认真学习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玄奘回到长安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玄奘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玄奘奉诏匆忙上路,正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他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此后长期从事翻译佛经工作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42.html
玄奘取经之事经过历代累积,至明代中叶《西游记》问世,唐僧取经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佛教内涵已经淡化,取经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求取真理之意正是在这一意义层面,历史上的玄奘取经与《西游记》的唐僧取经相一致唐僧带领的取经队伍克服九九八十一难,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得真经,体现了热爱真理的进取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以及渴望学习的求知欲望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42.html
中华民族历来热爱真理、追求真理,为真理不惜付出一切直至生命,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精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重视伦理道德,如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又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受此影响,历代都有为仁义道德付出一切的仁人志士,如战国时期的屈原,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汉代的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42.html
唐僧取经之事则扩大了这种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玄奘取经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仁义道德民族气节,而是为了求知、为了真理这就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增加了新的内涵,其意义非常重大而深远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42.html
唐僧师徒尤其是唐僧为取经所受磨难伴随其一生,非一般人所能忍受,唐僧未出生时,其父母便有难,刚刚满月,其母又被迫无奈将其抛入江中取经路上的厄难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后取得经书了,还要克服最后一难这就说明要想取得事业成功,绝非易事唐僧一众之所以能够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是因为有求取真理的仰,者说是一种使命感、事业心这种仰,使命感、事业心,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发扬光大
强烈鲜明的主体意识
主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一种关系,传统儒家文化历来十分重视群体与社会,而对主体与个人则有所忽略梁漱溟曾尖锐指出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主体意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体的优长之处,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西游记》问世的明代中叶,儒学思想发生明显转变,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1529),主张心即理 致良知,他所说的良知,是指每个人的独立人格与自我意识,致良知就是发挥自我意识的作用其具体方法则可归纳为一静一动,既要息除念虑,专注于内心,又要事上磨炼,在心体上下功夫嘉靖年间,王守仁的心学思潮占据了主导地位
王守仁倡导的心学对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突出代表便是《西游记》《西游记》问世时,王学已成为社会主要思潮,而王学左派尚未形成,因而《西游记》带有王学思想的鲜明印记《西游记》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体意识、事上磨炼的功夫和求放心的题旨,从而超越了以往所有以取经故事为素材的文学作品
唐僧师徒四人每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孙悟空尤为鲜明在取经故事的发展演变中,孙悟空是一关键性的人物形象刊行于宋元之际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虽然神通广大,其反抗精神和放纵不羁的性格特征却极为有限与《西游记》中那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形象,相去甚远此后的元明杂剧也好,《西游记平话》也好,虽然孙行者的反抗精神不可谓不强烈了,但他还未与玉皇大帝一争高下,还没有自封为齐天大圣,还没有喊出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惊世之语由此可见《西游记》突出了强烈的主体意识
按照王学的主张,磨练过程就是致良知的过程,既要息除念虑,专注于内心,又要事上磨练,在心体上下功夫为了控制悟空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小说作者在以往铁戒箍的基础上,让观音菩萨给悟空戴上了紧箍,并传授给唐僧《定心真言》从小说情节的进展来看,每当唐僧念《定心真言》时,又总是冤枉了悟空对此人们总习惯于理解为这是对唐僧是非不辨的讽刺,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作者通过紧箍和紧箍咒告诉人们,修心不能完全依赖于强制性的措施,更需要内心的自觉试看,每当唐僧不分青红皂白念紧箍咒时,悟空嘴上虽说不敢了,但内心并不服气,他那降妖伏魔的行动也并未因此而停止九九八十一难的描写似更注重于事上磨练,以各种艰难困苦来考验取经的诚心,来说明求放心之难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对王学的理解与接受,客观上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精诚互助的团队观念
但是,仅仅只有主体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团队精神关于团队、交友乃至于人际交往,古人有许多精辟言论《诗经·小雅·伐木》曰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大雅·抑》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这些诗句表达了寻求知音、知恩必报的愿望和理念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这些名言阐述了相似的道理,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可过于密切,否则可能对于各自的缺点互相容忍,对于对方的错误互相包庇,发展下去必定是互相勾结,沆瀣一气,朋比为奸所以庄子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历史上玄奘取经基本上是玄奘一人的独立行动,《西游记》则写了师徒四人以及白龙马的集体行动,体现了崭新的团队观念一是求同存异,二是相互帮助,三是取长补短,四是大局为重这一切极大地扩展了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的内涵
求同存异,取经的目标相一致,但取经的态度却有所不同毫无疑问,唐僧最为赤诚,但又略显迂腐悟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但有时又略显高傲八戒虽然缺乏定力,但又能吃苦耐劳沙僧虽然能力有限,却能够任劳任怨正因为四人各有长短,所以才能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他们四人也曾闹过矛盾,但最终能够以大局为重,取得成功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波折与艰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于事业成功至关重要《西游记》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一方面取经团队饱受磨难,另一方面却始终没有气馁,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四圣试禅心真假美猴王车迟国斗法平顶山盘丝洞,这些情节既无比险恶,又充满乐趣唐僧与悟空的矛盾、悟空对八戒的戏弄,都为枯燥的取经之路平添了许多乐趣
《西游记》写唐僧师徒四人尽管吃遍各种苦头,但始终不气馁,只有猪八戒偶尔发些牢骚,嚷嚷着要散伙,但那只不过是调侃之词,增加乐趣而已师徒四人之所以能够具有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首先决定于坚定不移的仰,其次是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三是要具备解决困难的智慧和本领孙悟空的金箍棒、七十二变、筋斗云不必说,就连猪八戒的九齿钉耙、沙和尚的禅杖也都具有一定的威力
古人讲知足常乐知足不辱,这是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游记》最后的结局很好地表现了这种人生态度如来封唐僧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为净坛使者八戒口中嚷道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如来道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猪八戒便不再争辩又封沙僧为金身罗汉,使者封白马为八部天龙马,两人也毫无怨言孙行者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什么《紧箍咒》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什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唐僧等人虽然功成名就,但并不居功自傲,孙悟空仍然是那个顽劣的泼猴,猪八戒也依然难以摆脱斤斤计较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