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西游记》研究述评(四)

评论字数 7054阅读模式
摘 要21世纪是中国《西游记》研究的黄金时代,承继前辈学人所开创的研究新路,在版本、作者、文本思想、艺术和学术史等诸多方面取得继往开来的新成就,仅从2006年至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3项,省级社科项目10多项,共出版专著40多部,发表论文180多篇研究机构4个,从事研究的人物100多人,更多的博士、硕士投入其中,外语类、翻译类研究方向的博士、硕士把《西游记》翻译作为其研究课题,涉及文学、历史、宗教、翻译、出版、艺术等多学科、多门类,开创了《西游记》研究新领域,预示着新一轮的研究正处于新的孕育期
关键词新世纪;西游记;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

杨俊,安徽芜湖市人,教授,任职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社科基金评审鉴定专家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代表作《西游记研究新探》等
四、思想研究
《西游记》的思想研究一直是持续性较长的重要研究,自作品问世以来400年间,对于其思想性质的判断总是出现不同的声音近10年来,学者们保持着十分认真、谨慎而审慎的态度,涌现出诸多新见
(一)东方文化的自觉载体
李安纲教授在《文化载体论李安钢揭秘<西游记>》著作中,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深刻剖析了围绕古典名著《西游记》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从而探讨其中的审美体验、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系统阐释出《西游记》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的自觉载体《西游记》旨在揭示性命双修的意义、三教合一的真谛,因此将神魔妖怪、情节结构都当做寓言象征,来演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唐僧八十一难的文化原型,九九归一是要体现《道德经》的宇宙之道《西游记》是以天人合一作为主题来加以表现的,它将道家的天体结构纳入人体之中,以头部描写天堂,以屁股表现地狱,以五脏揭示人间国度唐僧取经乃是一条人类心灵修行完善之路,作者让孙悟空所代表的金丹成为心性的象征,以大量金丹诗词、修行韵语建议刻画,将佛家、道教故事演入人体,让性命双修的主题得以始终贯彻(23)
(二)灭一切邪恶,开万世太平
刘森淼先生在《西游记通解》著作中提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是灭一切邪恶,开万世太平作品在宗教神话外衣掩护下,对封建帝制的腐败及社会弊病进行了无情揭露,认为人性本身的弱点与贪欲的无度,是导致战争为首的人类全部罪恶的根源只有通过尖锐斗争特别是武装斗争,才能推翻恶势力;只有采用健全的法制等必要手段与策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与修养,每个人都能做到对自我的适度约束,才能达到人人平等、世界和谐大同的目标围绕这样一个大主题,全书采用几十个故事,进行了分别阐述总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 七回)从反面放纵自己,就会怎样;第二部分(第八 一百回)从正面说应当怎样,主要讲人类要实现自身理想,必须如何做其中有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第八回),全书总纲西天取经代表了人类追求和平安宁、建设清平世界的理想第二层次(第九 十一回),对人性的探索,奠定了本书的思想基础通过鱼樵对话、人龙斗法集唐太宗魂游地府等故事描写,指出人类善恶两性相依相存,善性为神,恶性为魔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任何人都免不了有此两性人类只有抑恶扬善,诚实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小心处理一切事物,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第三层(第十二回 八十六回),从队伍组建到推翻恶势力的大致过程其中又以第二十二回为界,分为互相联系,不可截然分割的两个小层次第十二回至二十二回取经队伍的形成过程,包括领导者的筛选,人才的重要性,适度军事行动的必要性,法纪礼节与内部团结的重要性,农民与受压迫的下层官僚是可依靠的主要力量,斗争的对象等第二十三回至八十六回,队伍形成后,与自身杂念及各种妖魔鬼怪的斗争第四层次(第八十七回至九十九回),进入天竺国界,象征大众政权的初步建立第五层次(第一百回),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世上所有灾难),才能取得真经,成仙成佛,有望建成清平世界因此,说它是神话小说,还不如说是一部披着神话外衣的寓言式、式政治哲学著作,者说是一部有关历代农民革命的总结性与迈向成功的纲领性文件《西游记》一书具有重要的政治性、思想性、社会性、艺术性乃至寓言性(24)
(三)一部修心修行的心书,中国最伟大的心史
刘海燕女士在《心悟西游<西游记>里的密码》著作中首次提出《西游记》可以被看作是空悟净思想被称作孙大圣哲学;它剖析人心性脱变得历程,是一部修心、修性的心书,解剖心性,除心障,心生莲花,福至心灵的良知观;也是正念与恶念的斗争史,倡导行善必断恶,践行心无挂碍的理性思维,它是理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捷径《西游记》从表面看是文学作品,实际上在剖析一个人成长的内心及思想正念与恶念,包括誉、忠诚、痴狂、妄想《西游记》更是讲天道与人道关系的法则,《道德经》的白话版,也是《楞严经》的故事版它是揭示宇宙观与人类心性文化的思想史;是涤荡人间违道、逆天等恶丑行为的反光镜,其内含深蕴的老庄精神,集道家、法家和佛家思想大成《西游记》也恰当地运用道家的宇宙观,反映了中国古老的宇宙全息理论(25)
(四)一部《西游记》,半部《六祖坛经》

悟澹在《西游记的禅文化》著作中提出,《西游记》是一本遗留在尘世间的经书,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994.html

是一面镜子冥冥之中让我们在这本巨著中寻找禅者的智慧人生西行是修行,我们曾为孙悟空行为喝彩的那份童心并没有随着时间和社会消失,而是被这三千大小世界给消磨的圆融了,在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字,更多的是对人生的几分淡然和豁达(26)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994.html

(五)《西游记》是探讨人生游历成功的书,一本解释人生厄运的书,一本探讨

人生为什么不成功暨怎样成功的书,一本能左右人生的书,一本能改变人生命运的书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994.html

王魁先生在《全面解析<西游记>》、《答187疑问解析<西游记>》、《解密<西游记>中的人物》、《揭秘<西游记>中的八十一难》和《解析<西游记>探讨人生成功》专著中,全面、系统提出探讨人生为什么不成功,及怎样成功便是著书《西游记》的目的,而静定思虑的过程,是用静虑的获得获得自己人生不成功精神上的解脱著《西游记》主要是吴承恩记录自己的感悟,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用以探讨解脱自己人生不成功的灵魂(27)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994.html

(六)《西游记》是儒家仁爱精神的象征
张洛先生在《<西游记>中的儒家仁爱精神解析》中提出,先秦儒家的仁爱精《西游记》小说中首先通过对儒学中仁爱精神负价值嘲弄来实现唐僧式的仁爱体现出佛学中单向度、非实践性,唐僧的仁爱之爱是寄托在唐僧这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和尚身上的,他不近女色,与儒家宣扬的食色,性也完全相反,而且其天生就具有了某种超越世俗的本性,例如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而身体具有的这种功能和走了多少路、念了多少书没有一点关系,丝毫没有先秦儒家思想荀子所言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后天实践意义,他的八十一难只是考验其本性,并没有增加拔高其仁爱的厚度与广度相比之下,像杀人无数的沙僧和好斗泼皮的孙悟空却在实践中真正地提升了自己灵魂和境界,不仅从性本恶转变为一心向善的仁者,而且证明了儒家仁者道德行为实践的可行性与佛学仁者修炼的软弱性、苍白性(28)
(七)孙悟空的心路历程,求心 束心 放心 收心 正心过程,正是小说的主旨
樊庆彦先生在《孙悟空的名与<西游记>的主旨》中,从作者对主要人物孙悟空的塑造入手,以名为参照,如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孙悟空的名变化,是心与魔之间相交的变化,一部《西游记》可以说是孙悟空的成长史、战斗史、精神发展史(29)
(八)《西游记》中蕴含着吴承恩的和谐社会理想
李宇林先生在《从<西游记>看吴承恩的和谐社会理想》中,认为,吴承恩的和谐社会理想在《西游记》中表现得较为鲜明突出,从中可以窥见作者的社会意识和生态意识其社会理想在孙悟空斩妖除怪、恢复宁静生活的数十次斗争中得到最充分体现唐僧师徒克服八十一难得全过程,同时也成功地表现了吴承恩的和谐社会理想吴承恩的和谐社会理想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上,更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他主张人既要顺应自然,也要改造不利于人生存的恶劣环境,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可以窥见作者的生态意识两个层面的叠加,正是吴承恩社会意识和生态意识的综合反映,而这两种意识亦正体现出东方文化的特点,无疑是《西游记》中的闪光点(30)
(九)佛、道二教的宗教理论和《西游记》的创作意图、艺术构思有着密切的关系,决定了作品的情节架构的逻辑走向与基本命意的表达
吴光正先生在《试论<西游记>的宗教特质及其理论分野》中认为,《西游记》宗教内涵的种种争论导源于学术界对于《西游记》所传达的宗教理论特质及其理论分野缺乏同情的理解只要对作品中所一再强调的修性修命之分野、大乘小乘之分野、正道旁门之分野、人身妖躯之分野有了清晰地认识,就会发现《西游记》宗教描写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统一体从宗教史和文学史的立场来观照《西游记》这类有着复杂宗教内涵的作品,有助于人们清理作品中的宗教派别和理论分野,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达到对于作品的还原解读(31)
(十)改造犯罪分子,巩固封建社会制度
康江峰先生《西游记新论》中认为,从政治学和国家政权管理的角度看,《西游记》的主题是改造犯罪分子,巩固封建社会制度理由一、西行取经是天庭政权和释道两教对取经队伍的改造,二、对西天路上的妖魔,天庭政权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1.下凡为妖、从事犯罪活动的天庭政权要员如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星,在被军事镇压之后,一般将其收回天界,着有关部门根据犯罪情节加以处理,给予安置,并未从肉体上消灭他们;2.天庭政权要员身边的奴仆走兽下界为妖的,不管是私自逃下凡界为妖,还是接受派遣下凡为妖,一律由其主子收回天界,仍任原职;3.对于凡间自己成长起来的草根妖魔,部分军事镇压之后,安排了工作,给予了出来三、从《西游记》结构看,杨本41回,吴本100回吴本《西游记》100回,用了84%的章回,94.9%的篇幅来讲述取经队伍降妖伏魔,天庭政权和道、佛两教镇压改造犯罪分子的故事,从篇幅的重心与解构看,《西游记》的主旨和创作动机绝对应该是改造犯罪分子,使其重新做人四、《西游记》中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妖魔,用天庭统治阶级的眼光看就是天庭社会的异己力量,是天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制度的破坏因素,对天庭政权构成实际威胁(32)
(十一)一部孙悟空从妖仙到神佛的转变史,借此表达善恶有别、善恶适中这一人生主旨
王志武先生在《中国人的善恶困惑<西游记>人物善恶论》中指出,至幻至奇的《西游记》蕴涵着至真至诚的人生哲理,《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和悟空二人在取经过程中的善恶消长,借此表达善恶有别、善恶适中这一人生主旨唐僧善恶不分,悟空惩恶过当,都会给取经事业带来挫折,二人也难成正果中国人正是在善恶的困惑中不断思索,前行《西游记》正是通过孙悟空与妖魔、孙悟空与唐僧、孙悟空与猪八戒等矛盾冲突,揭示了善恶相克、善恶互补、善恶转化、善恶有度、善恶归一等生活辩证法和人生哲理孙悟空的转变从五个方面变现出来对神佛,从被迫服从到自觉服从;对唐僧,从三心二意到一心一意;对妖魔,从自己为妖到降魔伏怪;对皇权,从推翻到维护;对众生,从伤生到救生(33)
(十二)《西游记》是稀有难得的专门讲心的艺术作品,是人类心灵世界的三国演义
陈铁桥先生在《新解西游》中从西游之谜取经之谜唐僧之谜悟空之谜妖魔之谜和西游与人生五个方面论述《西游记》是人生禅,是讲人生事业心灵净化的大作,也是照亮心灵的心灯一部《西游记》,不仅是神魔大斗法、人妖大搏斗,也是人性与魔性的生死较量,更以故事谈人生,以文学讲心学《西游记》是回归心性的妙药,降服妖性魔心的法门,立志开慧的心路,事业成功的智慧,返观内照的心法,修德行善的心灯西天取经是一所大学,如来是校长,观音石导师,八十一难是课程表,十万八千里是学费,经历十个国家是十份答卷,西天取经,也是五个有前科的人干了一件行善的正经事它使我们明白,所有灾难都是心灾,人生百态,善恶美丑,都是一颗心的作用(34)
(十三)《西游记》创作思路中有圣人立象以尽意 之意,应该具有中国古代意象学成分
张晓康先生在《感悟<西游记>神话》中认为,从哲学现象学的深度来感悟和解读《西游记》神话故事,《西游记》的本质就是心性,石头变猴子的故事,其中暗传谜谛,就是近代中国哲学所讨论的存在产生意识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果用古今中外的哲学知识来感悟与解读《西游记》第一回至第七回神话故事,这正是通过美猴王所作所为的诸现象,来讨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心性这个本质,即用象形思维方法诠释中国人过去、现在、将来所发生的,具有中国古代内圣外王文化特色的意识的发展史(35)
客观审视,新世纪对于《西游记》思想的研究逐步走出了封闭、狭小的格局,从哲学、文化、政治、宗教、文学和艺术等视角介入,赢得诸多非同一般的认识,超越了《西游记》文本本身的内涵与外延,朝着现代阅读、阐释的新领地迈进,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成为经典的永恒存在

未完待续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994.html

注 释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994.html

(23)张艳姝,《西游记佛禅思想考释》,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6.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994.html

(24)刘森淼,《西游记通解》(上),第3-10页,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年版;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994.html

(25)刘海燕,《心悟西游<西游记>里的密码》,第13页,团结出版社2016年版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994.html

(26)悟澹,《西游记的禅文化》,第1-12页,华文出版社2015年版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994.html

(27)王魁,《全面解析<西游记>》、《答187疑问解析<西游记>》、《解密<西游记>中的人物》、《揭秘<西游记>中的八十一难》、《解析<西游记>探讨人生成功》,白山出版社,西游记解析文丛,2015年版、2016年版

(28)张洛,《<西游记>中的儒家仁爱精神解析》,《西游记文化论丛》(第1辑),第6-9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9)樊庆彦,《孙悟空的名与<西游记>的主旨》,《西游记文化论丛》(第1辑),第10-13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0)李宇林,《从<西游记>看吴承恩的和谐社会理想》,《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1)吴光正,《试论<西游记>的宗教特质及其理论分野》,《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2)康江峰,《西游记新论》,第137-14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33)王志武在《中国人的善恶困惑<西游记>人物善恶论》,第184-190页,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

(34)陈铁桥,《新解西游》,第5-6、封底,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版

(35)张晓康,《感悟<西游记>神话》,《西游记文化论丛》(第3辑),第79-86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参考文献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