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际平:《西游记》的生死观

评论字数 4835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

龚际平,1957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原江苏海洋大学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原淮海工学院中文系(现文学院)主任,新闻学创始人,长期从事新闻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江苏省写作学会会员、江苏省明清小说学会会员、江苏省连云港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连云港市《西游记》研究会会长、江苏省连云港市历史文化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旅游文化学会常务理事先后在中文(新闻学方向)与新闻学主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学说》、《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舆论学》、《新闻文化》、《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学与新闻写作》、《报刊史略》、《新闻作品选读》、《马列文论》、《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等课程
生与死是全人类文化的永恒母题,而由此派生出来的文艺叙事主题亦属必然《西游记》中表现的生死观,说不定正是小说被人忽视的主题我们以往研究《西游记》的主题,得出许多答案,诸如游戏说、造反说、金丹大道说、寓言说等等,龙首龙尾,见仁见智,但都是从人与社会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着眼,即从生的角度入手的然而,《西游记》里从孙悟空的诞生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成正果,经历了生与死的双向磨难尤其是《西游记》里儒释道叙事体外壳形式,使宗教性的生死观体现在宏观与微观叙事的各个方面,因而不能不使人这种情形对主题形成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生死观可以反映小说叙事的许多不解难题,此点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西游记》主题悖论及其自觉不自觉地自我解决
《西游记》究竟是阐释佛教、道教还是三教合一,历来众说纷纭许多论者认为《西游记》不懂佛教,实际上《西游记》采取的叙事策略是在揶揄道家的外表下,以民间通俗的认识将道家思想暗暗偷换了佛教原教旨的内涵如果《西游记》是由某位作者参照过去的有关素材撰述的,这种情况就是自觉的;如果是世代累积的结果,最后的集成者将素材融合成一整体,可能是不自觉的有论者认为《西游记》是道家所撰,主旨与金丹大道相合,甚至更具体到是《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的原型而实际上小说的叙事策略,已决定了《西游记》不大可能单纯到仅仅阐述全真教的经典,处处暗合道家的阴阳八卦性命修行题旨
这就形成了小说的主题悖论《西游记》中的文化符不尽统一,比如三教合一(如四十七回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嘲笑道教(如四十五回孙悟空与三道士斗法),揶揄佛教(如九十八回阿傩、伽叶向唐僧要人事)佛道一起嘲弄(如十六、十七回和尚们骗取唐僧的袈裟并企图烧死他,后袈裟又入妖怪与道人手中)的内容,儒释道在小说里都有体现,充斥了许多矛盾,造成研究者无法在小说主题内涵上自圆其说这实际上也是好事一是证明《西游记》确实是世代累积的作品,反衬出将小说从宏观至微观,诠释成某种神秘结论的必然性外现的荒谬;二是如果主题虽然是不统一的,而其中微观层面上某种观念却是一以贯之的,就会恰恰证明这个问题在《西游记》最后一位定稿人那里得到了自觉的统一在世代累积的基础上出现不自觉的统一,《西游记》的生死观许就是这类情况的反映从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视角来看,中国古人生死观与各种宗教生死观并不一定重合道教侧重于生的追求,佛教侧重于死的解脱,而中国人在生死两重天里,将两者统一在了长生不老这一被民间通俗化了的道家理念之中,《西游记》体现得十分充分

01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49.html

《西游记》主题悖论可从两方面来看

1、孙悟空大闹天宫到取经之路的皈依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49.html

世代累积的结果,可能使最终的集成叙事产生悖论叙事的主体,叙事的主角,叙事的对象,叙事的时空,在不同的时代侧重点不尽相同叙事的主题当然也在相应变化,集成定稿者再创作与集成的程度比例是多少,决定着主题悖论的产生同时,明代中叶的文化变迁过程中出现的新旧文化习俗的冲突矛盾也会有所显现孙悟空前七回的思想行为与后来被骗戴着额头上的紧箍协助唐僧西天取经,说成是统一的,这无法使人完全服

2、佛道偏向的随意性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49.html

唐代统治者在道佛排座次问题上,因是李性,故扬道倾向重玄奘法师晚年为道佛排序曾向高宗进言,但被以祖宗定制无法改变的理由而驳回明代由于开国皇帝出家当过和尚,以及拜火教因素,问题较复杂《西游记》对佛道口开河相互混淆比比皆是,东方玉帝与西天佛祖也是联系紧密,中国许多佛教名山常常儒释道并存,其间必有关联
《西游记》没有佛教对生死的本质理解,也缺乏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的理念,只有对道教生死观世俗化的理解这就说明作者在生死观上对儒释道的偏重,儒释道相互影响中的消长 也许是道家占上风时期的反映

02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49.html

以生死观进行悖论的自觉不自觉自我解决
但是,《西游记》中的生死观却是统一的贪生怕死,追求永生仅在小说前十回里就能找到有关内容,如

第一回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49.html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 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49.html

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猿猴道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噫!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朝餐夜宿,一心里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49.html

第二回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49.html

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祖师道你今有缘,我亦喜说既识得盘中暗谜,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49.html

悟空又道我当年别汝等,随波逐流,飘过东洋大海,径至南赡部洲,学成人像,着此衣,穿此履,摆摆摇摇,云游八九年馀,更不曾有道;又渡西洋大海,到西牛贺洲地界,多时,幸遇一老祖,传了我与天同寿的真功果,不死长生的大法门众猴称贺都道万劫难逢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49.html

第三回

悟空道睡还小可,我梦见两个人,来此勾我,把我带到幽冥界城门之外,却才醒悟,是我显神通,直嚷到森罗殿,与那十王争吵,将我们的生死簿看了,但有我等名,俱是我勾了,都不伏那厮所辖也众猴磕头礼谢自此,山猴都有不老者,以阴司无名故也

第五回

大圣看玩多时,问土地道此树有多少株数?土地道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大圣闻言,欢喜无任,当日查明了株数,点看了亭阁,回府自此后,三五日一次赏玩,也不交友,也不他游

第八回

瑞霭漫天竺,虹光拥世尊西方称第一,无相法王门!常见玄猿献果,糜鹿衔花;青鸾舞,彩凤鸣;灵龟捧寿,仙鹤擒芝安享净土袛园,受用龙宫法界日日开花,时时果熟,习静归真,参禅果正不灭不生,不增不减烟霞缥缈随来往,寒暑无侵不记年诗曰去来自在任优游,也无恐怖也无愁极乐场中俱坦荡,大千之处没春秋

第十回

言毕,命掌生死簿判官急取簿子来,看陛下阳寿天禄该有几何?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先逐一检阅,只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却将簿子呈上十王从头看时,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阎王道陛下宽心勿虑,还有二十年阳寿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返本还阳

我们从孙悟空入冥府一笔勾销生死簿上猢狲名,以及取经之路众妖精千方百计要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应该悟出点什么息小说中那些有点身份地位的人物,一般都要强调其养寿功力比如第七回佛祖对孙悟空说的话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可以这样说,尽管《西游记》里出现那么多悖论,但是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却是统一的
小说中这种对主题悖论的不自觉自我解决,是建立在对儒释道世俗理解的基础上的,是明代中后期文化变迁,市民阶层追求世俗享乐的曲折反映说明《西游记》最终的叙事定稿人对上述认知的认同,以已经进入世俗理解的道家养生学说化解各家深奥哲理,在表面化的儒释道知识铺陈中,不自觉地统一了叙事材料的矛盾因素
这种对主题悖论的自觉不自觉解决,造成了小说的消极面
1、给予金丹大道论以口舌,金丹大道论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就是由于上述情况造成的
应该承认,凡属将《西游记》主题与金丹大道挂钩者,都是极其聪明的,以自圆其说的诡辩技巧与机智,使全真教旨覆盖《西游记》全部文字,这种情况是《西游记》全文自觉不自觉的长生不老意识充斥而成全的虽然《西游记》中对儒释道都有揶揄的成份,但世俗化的道教以长生不老的通俗理解,在中国古代世俗文化意识中赢得了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全面深刻理解的普通读者甚至知识分子,也不会去深究《西游记》成书的过程、作者是谁、叠架复杂的主题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儒释道混杂的叙事形式,那种表层的主题不统一与内层道教通俗意识的贯穿,使走火入魔的研究者很容易以呓语般的文字编织五行八卦神秘主义的幻觉
2、小说中各类妖魔精神世界低下自不必说,其生死观多少也反映了取经队伍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影响了《西游记》主题取经历程的局限性;终极关怀的狭隘性
取经之途充满艰险,为达到取经的目的,其勇气精神自不必说,不仅践行了孟子所谓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要加上女色不能近,除了猪八戒间有所动摇,其团队还是坚定不动摇的但是目的呢?唐僧临行前对唐王作了阐述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西天佛祖下达的指示我现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巨芦洲者,虽好亲生,只因糊口,性拙情流.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赠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观音菩萨选好唐僧为取经人临走飘下颂子说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着重作者所加)
这样一种取经的宗旨,除了让大唐江山永世长存的使命之外(放在当时应该说还是崇高的,是小说中的宏大叙事成份),其余就带有自私的一面了,固寿也罢,正果金身也罢,很难说是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之义取经历程九九八十一难,人们总是说孙悟空如何机智勇敢,正义在身如果我们回忆一下孙悟空在前七回追求什么,取经路上被吊着的胃口是什么,就会发现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和尚为什么要奋不顾身,他们的理想追求是封建农业社会小生产者的功利主义,他们与一路上所遇妖魔们欲食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行径的最大区别,在于取经团队是统治者恩准的,妖魔们是未被准许的另类;一个要到西天极乐世界去求正果,一个是在自己的山洞里创造享乐境界这样就产生了《西游记》中貌似终极关怀的终极关怀小说人物奋斗一生的最终归宿并没有让南赠部洲所有人脱离苦海,而是成旃檀佛、斗战佛永生,成实惠受用的净坛使者,成金身罗汉、八部天龙马,师徒五位同生极乐国,尽报此一身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