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出自清朝袁枚《子不语》
一、鬼物怕盐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506.html
袁枚有一个朋友叫丁宪荣,此人乃山东诸城人据丁宪荣所说,在诸城县有一个殷家村,殷家村附近有个煤矿,一度非常繁盛,足足开采了二三百年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506.html
那地方不时发生矿难,不少人死在矿道中老百姓都说在矿道中有一种怪物怪物外貌像人,却没有实体,就是一团黑气,高有三米多,经常夜出昼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506.html
每当有路人经过矿道的时候,黑气一般的怪物就会忽然出现,出现时还会爆发出犹如鬼叫一般的笑声,让人心惊胆寒笑声结束那团黑气就会扑向人群黑气中满是腥臭,让人一嗅就会晕倒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506.html
殷家村的老百姓互相告诫,都提醒不要从古矿上方经过一旦到了黄昏,那地方就再没有人来往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506.html
有一个盐贩到乡间贩盐,因为贪杯醉酒,迷了路径,胡乱中走到了古矿所在当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左右,盐贩走着走着,忽然前面发出厉声长啸,一团黑雾涌出,朝那盐贩扑去
盐贩大惊失色,停下担子抽了扁担,打向那团雾气,但那鬼雾只是一团阴气,并没有实体,扁担根本打不伤它心惊胆战之时,盐贩抓起一把盐向鬼雾洒去,那鬼雾竟然如被剑士射伤一般,立刻退去,盐贩大喜,将筐中的盐尽数泼出,然后转身就逃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506.html
第二天天亮,盐贩子叫上了亲戚朋友,返回那地方他丢弃的盐袋还在地上,击中鬼雾的盐却都变成了红色,地上还有点点血,空中迷雾着腥臭之气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506.html
从此后,那怪物竟然就消失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506.html
众人都不明所以,后来还是一个路过诸城的茅山道士解释说矿道中怪物,当是阴魂凝聚,此等鬼物最忌阳气,盐与鸡血狗血一般,皆有辟邪之用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506.html
在西方的故事中,牧师经常用盐来驱散恶灵,与茅山派的观点如出一辙
妖鬼奇谈遇上僵尸厉鬼作崇怎么办?茅山道士传下三种妙法
二、金能退鬼
乾隆年间常熟县有个百姓二更天回家,忽然看见有一个人穿着红色裤子黑色靴子,手持火把当街站立怪物有腿有脚,从腰以上却都看那人大吃一惊,知道是见鬼了,立刻逃入附近的亲戚家中,怪物感知动静,疯狂追击那老百姓抓着身边的一个铜盆,朝怪物打去,那怪物竟然一化为五百姓心惊胆战,将大门紧锁,大声呼嚎,四周邻居纷纷跑出家门观看,那五个没有头脸的怪物才消失
几乎同时,巡城士兵看到河面上有船只浮现,船上坐着许多人,都穿着红裤子黑靴子,同样没有头脸巡城士兵也很害怕,开火枪射击,每个怪物都化为多个几个呼吸间,河面上到处都是红裤黑靴的怪物
凌晨时分,那些怪物还涌上岸来,冲入城内,常熟县县令惊惶不安县令与城中一个道士颇为相熟,立刻前去请教,道士登上城楼观看,说此阴兵也!
按那道士所说,那没有头脸的怪物是过境的阴兵,县令询问用什么方法才能驱散怪物
道士说军队闻鼓而进,鸣金收兵!
于是县令招来士兵,让他们用力敲锣,整个县城哐哐哐响了一夜清晨,那群怪物果然消失了
其实,道士并没有对县令说实话阴兵之所以会退散,并非因为鸣金收兵,而是因为锣声响亮,茅山派捉鬼驱邪,经常要摇动镇魂铃鬼没有实体,却无法逃避音系攻击
三、枣核治僵尸
河南一带有个风俗,人死之后都将棺材停放在野外,并不及时埋葬尸骸吸收月之阴气久了,必然发生变异僵尸作崇的事情时有发生,当地百姓常受其祸,苦不堪言
后来有位茅山道士路过,传授他们一个治僵尸的法门,既简单又有效
僵尸攻击人类,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双手搂抱,张口啃咬僵尸的力气极大,凡是被它搂抱的人,都再难挣脱,就算将僵尸的两只胳膊砍断,僵尸的指甲也会深入那人肌肉,始终不会脱下许多人都是因此被僵尸活活勒死
茅山道士所说的法门非常简单,就是将枣核七个钉入僵尸的脊背,僵尸的手必然会松开如果仅仅是刚死不久的尸体诈尸,那么,仅需一枚枣核就够
这是因为僵尸是凝聚阴气才能行动,枣核乃至阳之物,因此能克制僵尸
遇上僵尸厉鬼作崇怎么办?茅山道士传下三种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