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孔融让梨的真相
导言董卓入京之后,天下诸侯打着反对董卓的旗,各自独立百姓的生活则更加痛苦,沉寂了几年的黄巾贼再次兴起,在青州、兖州、幽州等地尤其蓬勃当时的孔融,在北海担任太守,面对城外汹涌的暴民,孔融依然吟诗作赋,不闻不问孔融的为政的无能和少年时期聪慧形成鲜明的比照
关于孔融,恐怕最熟悉的还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当代不少读者会有疑问,本文就来探讨下孔融让梨是否属实?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2926.html
孔融是古代名人,之所以有名,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是因为一件小事孔融让梨许多大人物在世的高尚德行,后人往往不知,些许小事,却被后人铭记世事之无常,让人一叹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2926.html
让梨的孔融,千百年来,都受到人们的褒奖,视为谦让典范,道德楷模可最近几年却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说,孔融让梨,是因为那个大的梨是坏的;孔融让梨,是因为不让梨,哥哥背后会打他等等,很少人相孔融真的会让梨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2926.html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孔融让梨的故事呢?值得怀疑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2926.html
《后汉书•孔融传》,汉末魏晋的一些史书当中都没有记载,最早的出处是在唐朝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做的注释当中,引用了一则《融家传》中的文字《融家传》是何人所作,又成书于何时,不得而知,不过,《后汉书》成书于南朝时期的刘宋王朝,之后裴松之又曾经为《三国志》做注释,也曾经在崔琰的传记之后记载孔融的相关事迹,可是依旧没有这则故事于是,这则故事是由孔融后人伪造的可能就比较大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2926.html
当然,也并非是说正史没有记载,就一定没有发生,章怀太子能选择这则故事,也必然有他的理由我们暂且相孔融真的让过梨吧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2926.html
那么,孔融为什么会让梨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2926.html
故事如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2926.html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2926.html
事情是说,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几个哥哥共同吃梨子,孔融选择吃其中的小的大人问原因,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一些,按照规矩我应该拿小的因此,族人都认为孔融很奇特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2926.html
整件事情当中,有一个词语很关键,叫做法当取小者按照常理,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面对一盘梨子,尤其是有众位兄弟在场的时候,应该是主动出手,拿大的,甚至大的小的都要拿可是孔融做了一件正常小孩不会做的事情,选择了一个小的梨子为什么呢?
因为四岁的孔融就已经独立思考,会按照法来行事了
那么什么是法呢?法简单来说,就是规矩汉代,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的朝代,对父母讲究孝,对兄弟讲究悌而兄长和弟弟之间,也是长幼有序按照这种标准,弟弟让梨给弟弟,是尊敬兄长;可是换个角度,哥哥让梨给弟弟,才是爱护弟弟
也就是说,孔融做了一件成人认为正确,而成人(更不要说小孩都很难做到的事情
那么孔融让梨究竟可不可呢?
个人以为,可
我们可以结合两件事情来辨析
在孔融十来岁的时候,曾经去拜访当时的名士李膺李膺见到孔融非常赞赏,邀请孔融一起吃饭,席间有一番对话,可以想见孔融的性情
膺大悦,引坐,谓曰‘卿欲食乎?’融曰‘须食’膺曰‘教卿为客之礼主人问食,但让不须’融曰‘不然,教君为主之礼但置于食,不须问客’膺惭,乃叹曰‘吾将老死,卿富贵也(《后汉书》
李膺很高兴,问孔融小伙子,你想吃饭了吗?孔融说是啊,我想吃李膺说我教教你做客人的礼节吧当主人问你想吃饭吗,你应该回答不想吃这样才行啊孔融回答说不是这样的我教教你做主人的礼节吧你只要把饭菜端上来,不需要问客人想不想吃李膺很惭愧,感叹道哎呀,可惜我老了,看不到你富贵的日子啊
李膺是汉末名士,更是一个人精我们吃饭喝酒,经常看到许多人讲一些虚礼,一如李膺所言如果孔融认为李膺所言正确,那么当初他让梨的行为,就很是虚假,者只是为了博取大家的欢心而玩的一个花样罢了可是孔融没有孔融说,做主人的要真诚,既然待客,就别问客人想不想吃,直接把东西端出来就好,而隐含的意思,自然是作为客人,肚子里想吃,那就大方的说想吃
孔融的真性情从此可见!
《后汉书•孔融传》中记载了另一件事,挺有意思
俭亡抵于褒,不遇时融年二六,俭少之而不告融见其有窘色,谓曰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之后事泄,国相,密就掩捕,俭得脱走,遂并收褒、融送狱二人未知所坐融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甘其罪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之诏书竟坐褒焉融由是显名,
俭,是汉末的一位官员名叫张俭,此人因为正直,得罪了当时的十常侍之一的侯览侯览下命令州县官员逮捕张俭张俭和孔融的哥哥孔褒关系不错,逃亡到孔家,希望孔褒收留自己可是,孔褒出门去了,只有孔融在家张俭因为孔融年轻,只有十六岁,就没有告诉孔融自己的来意,想继续逃亡可是孔融却看出张俭一脸窘迫,应该是遇上了困难于是,孔融作主,说我哥哥虽然在外地,可是我就不能招待您吗?把张俭收留在自己家
可是,窝藏罪犯的事情还是泄露出去了,州县官员秘密到孔家抓捕张俭孔融得到息,通知张俭逃走州县官员就把孔褒和孔融给抓了起来当时,州县官员不知道要判谁有罪孔融主动表示收留张俭窝藏罪犯的人是我,应当是我有罪哥哥孔褒却说张俭是来投靠我,不是弟弟的罪过,我心甘情愿接受惩罚官员又问孔融兄弟的母亲该如何处置母亲竟然也说家中的长辈管理家事,我作为母亲,自然罪责在我全家人都争着去死,郡县官员难以裁断,就向朝廷禀报最后皇帝下诏,判处孔褒有罪,为兄求死的孔融也因此名声大震
如果说,儿童时期的孔融让梨,只是把吃大梨的机会让给了兄长,少年时期的孔融,则是把活命的机会让给了兄长
孔融在当时做出了两个决定第一个是代替哥哥收留来人不管这个人是普通百姓,还是朝廷罪犯只要是哥哥的朋友,只要是求到自己门下,就出手相救,甚至是因为他人得到牢狱之灾,也毫无怨言
当初让梨,是因为按照法,按照不成文的规矩,大的梨子要给兄长吃那么收留张俭呢?孔融难道没有猜想到张俭可能是朝廷罪犯?不是在孔融心中,道德高于法律,法律许会因为奸佞(比如十常侍,而枉杀忠良,可是道德却存在世人心中
孔融的第二个决定,更是把生死置之度外孔融完全可以说张俭是哥哥的朋友,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留了张俭,推卸责任,何况事实如此但孔融没有那么做孔融不是一个出卖兄弟、出卖朋友的小人,即便是为了自己,为了活命,也不做如是行径这一点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曹操之流,实在是有天壤之别
既然孔融为人率性,不是那种虚情假意的人,在生死关头,也都能以道德自励,以情义为重,那么当初发生让梨这样的些许小事,就在情理之中了
最近的比较少,期待有心的朋友1次文末,
品孔融让梨的真相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