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评价?牛逼起来连自己的脸都打!

评论字数 3217阅读模式
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评价中,被观众吐槽最凶的应该是攻心联
关于攻心联,易中天教授后来自己都发现这个硬伤有点大,强行给自己解释了一波,只不过圆得嘛,啧啧啧,我这里小小的得罪一下易老师
易老师给自己解释的全文在此
易老师先来一招撒泼打滚

< class"">

标准答案只有赵藩能够给出,可惜我们问不到从这个意义讲,任何学者的解释便都是猜测性意见,任何人也都不能以权威自居,把不同意见说成是错误的
那么,前面说的这些,是赵藩的意思吗?这就不知道了赵藩先生早已作古,我们没法求证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4839.html

易老师的意思嘛,虽然学术界公论都说赞扬诸葛亮,但我偏不这么认为,只要赵藩不诈尸,谁敢说我错?
啧啧啧,这打滚姿势,小伙伴们都看呆了
紧接着,易老师又是一招吹毛求疵

< class"">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4839.html

遗憾的是,在这个问题上,他还是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首先是过严诸葛亮的执法之严也是有记载的《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就说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武侯执法也有不够公平的时候比如他对法正,就很宽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4839.html

诸葛亮根本没你们说的那么好,哪里有100分,明明只有99分!我不该黑?
而且这段最厉害的地方,易老师引用的这段史料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是出自著名郭冲五事,但易老师不说郭冲五事,而是含糊的说是裴松之注引《蜀记》,为啥呢,因为易老师在《品》的时候写过,郭冲五事是一个亮粉写的,裴松之驳斥过,不可
现在易老师偷偷摸摸把郭冲五事换个壳,断章取个义,把自己当初否定了的史料,接着拿出来用了不起!易老师牛逼起来连自己的脸都打
然后易老师就开始扯淡了,总结起来,就是蜀汉已死,曹魏当立,岁在东吴,天下大吉
咱问问易老师说蜀汉士族百姓离心离德,曹魏东吴上下一心,但刘禅在位四十二年,几乎没经过过什么政变、反叛,位置坐得稳稳当当,再看曹魏、东吴,政变、起义那是家常便饭,单看孙权立太子就是鸡飞狗跳曹魏被篡,可有大批忠于曹魏之臣前赴后继?
若真如易老师所说,曹髦犯得着带一群东方不败做最后的挣扎?
晋伐吴,孙皓十万大军还没开打就跑个精光,甚至被晋人嘲笑诸君亡国之余,得无戚乎?
再看蜀汉灭亡的时候是啥场景?上至北地王以身殉国下到将士咸怒,拔刀砍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甚至有连李昭仪等妇人亦自杀殉身,这是离心离德的表现?
东吴灭亡,吴人得无戚乎,蜀汉灭亡,蜀人闻蜀曲而旁人皆为之感怆,哪边更得人心?
攒足CD,易老师放最后一个大招选择性失明+强行甩锅
且看

< class"">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4839.html

其中之一,就是由于连年战争而人民甚苦据《志·薛综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当时出使蜀国的薛珝回国以后就对孙休说,我看蜀国是差不多了为什么呢?走进他们的朝堂听不到正义的声音(入其朝不闻正言,走进他们的田野看健康的脸色(经其野民皆菜色
另一个名叫张悌的人,也在邓艾和钟会刚刚出兵的时候断定蜀汉必将灭亡理由之一,就是当局穷兵黩武(玩戎黩武,人民苦不堪言(民疲卒敝
他的话,记载在《志·孙皓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也记载在《资治通鉴》如果说薛珝和张悌是吴人,其言不足为训,那么,蜀国自己的统计数字总能说明问题吧!这种状况,并不能只由刘禅姜维来埋单,因为他们执行的正是诸葛亮的政治遗嘱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4839.html

易老师一言以敝之,诸葛北伐加速了蜀汉了灭亡
诸葛北伐的成就以及必要性以及展现出来的军事才能,很多前辈多有论述,我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我就说说所谓易老师史料论据
易老师的证据之一,薛珝访蜀说入朝不闻正言,民有菜色
恩恩恩,说得太对了,但是,这时候诸葛亮都死一二十年了,你拿诸葛死后十几年的情况,来反映诸葛北伐时候的情况?诸葛亮丞相真是人在汉中睡,锅从天上来
而且,非要从东吴方反应诸葛执政时候蜀汉的情况,也行啊,诸葛时候有著名的张温访蜀,为啥易老师不直接拿来用,非要用诸葛死后一二十年后的事?
嘿嘿,那因为诸葛时期东吴张温访蜀,回去说的都是好话,还因此被权二帝收拾了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
于是易老师大招发动,看啊看!
证据之二张悌评价玩戎黩武,民疲卒敝
还是说得对啊说得对,但还是老问题啊老问题,这个时候的蜀汉北伐距离诸葛死了多久了?十年?二十年?张悌评价的是诸葛北伐吗?而且,非要从东吴方反应诸葛北伐时候蜀汉的情况,也行啊(这句话大家是不是耳熟,吴人有评价啊,吴大鸿胪张俨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然后易老师就又发动大招了看看
当然啦,易老师脸皮也没厚到忽视时间的差距,于是放了最后一个大招强行甩锅,他们执行的是诸葛亮的政治遗嘱诶?
诸葛亮啥时候硬点姜维作为接班人了?而且,按照易老师的甩锅行为,曹魏也没比蜀汉长多久就灭亡了,这一定是曹髦等人执行了曹操的政治遗嘱,打倒曹魏罪人曹吉利!
易老师一番连招下来,在下真是跪着给易老师递茶
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易中天在《品》三顾茅庐中也有两个奇葩观点
一是说凡三往中的三有可能不止见了三次
是这样说的

< class"">诸葛亮去找了刘备,有了那一番谈话,而且刘备也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还是没把他当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后,刘备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这个人才是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我必须把他请回来,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请回来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4839.html

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见了三次,很可能还不止去了三次,这个三是多次的意思,因为在古书里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说只有三次嘛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4839.html

一开始,我还觉得颇有道理,但是后来仔细推敲,联系下这个凡字的意思,发现了端倪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4839.html

凡这个字主要有平常、普通;所有、总共;大概,要略;人世间、尘世;古国名这几个意思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4839.html

凡在这里的意思最有可能的就是总共、大概的意思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4839.html

所以,易教授这么厉害是怎么把凡三往中的三解释称多次的,翻译文言文要联系上下文这应该是个历史文学方面的普通常识吧?更别提在后来的《出师表》中诸葛明明白白逻辑清晰地写了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随先帝以驱驰

两者相加,三顾茅庐这事儿有什么可纠结的

二是说诸葛亮的目标是一步登天,成为该集团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是这么说的
< class"">另一方面,在诸葛亮这方面有心理障碍因为诸葛亮给自己设计的这个目标,是到了这个集团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要当首席谋士,要当这个集团的二人物,而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过于密切,食则同器,寝则同床,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你很难挤进去,他也要犹豫

易教授的牛逼,我们不否认,但是那么多研究了一辈子的正牌历史教授都不敢说诸葛亮一出仕就一定要当二人物的意向,易教授以不足一年的史接触时间,成功抓住了1785年前诸葛的心理状态,我等只能叹服
其实,这篇易老师的自辩还有很多槽点,比如这段

< class"">

《出师表》一开始就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是实话也就是说,诸葛亮出师北伐,是因为蜀汉政权受到了威胁那么,威胁来自何方?来自孙吴吗?不是诸葛亮执政后,吴蜀盟好已经恢复,双方和平共处,相安无事来自曹魏吗?也不是赤壁之战后,曹魏从来就没主动攻打过刘、蜀反倒是,刘备攻汉中,关羽围襄樊,孔明出祁山,屡屡挑衅所以,这笔账也不能算在曹魏头上曹魏不进攻,孙吴没威胁,所谓蜀汉政权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就只有一种可能──他们内部出了问题套用孔子的一句话说,就是吾恐诸葛之忧不在曹魏,而在成都城中也

曹魏不进攻,不代表没有威胁,因此魏蜀始终是对立状态,要不然诸葛亮又何必以攻为守北伐呢
大家可以看着乐,我就不一一吐槽了
得罪了!易老师,再次给您递茶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