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曾经有过犹豫,为此也引发了一些人的选边站队,甚至可以说,在此问题上,曹魏集团内部明显地分成了两大派
不过,曹魏宗室的人似乎没有参与其中,至少我们没有从史书中看到这方面的记载
曹丕的优势是在诸兄弟当中最大,立嫡立长,所以才说是最大的优势另外曹丕有军事和行政履历,早在建安十六年就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和副丞相
曹植的优势在于文采好,很得曹操喜欢当然,曹植还有一些潜在优势,因为不是题中之义,也没有必要详细论述
因为曹操没有早早确立太子,并且还在这个问题上征求过大臣以及身边人的意见,所以很多人明确表示了支持某一方的意见
现在可知的是,杨修、丁仪兄弟公开且坚决地支持曹植,曹丕有个所谓的四友,则是坚决地支持曹丕,这些都属于年轻一代
老一代则一般不表态,只有当曹操问起来才说出自己的意见,像辛毗、崔琰等人
还有些人比较圆滑,比如贾诩,曹操问他,他就是不回答,进一步追问,他说他在想事情问他想什么事情,他说他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们的事情这两个人都是立了小儿子,死后家业很快丢掉曹操会心一笑
为什么说主要是两个人呢?因为曹操还有一个儿子曹彰,比曹丕小,比曹植大,他可能文采上比不过哥哥弟弟,但军事才能肯定超过他俩,也难说他就没有想法
曹操去世,贾逵主持治丧,曹彰就在这时候向贾逵问先王的玺绶在哪里贾逵严地说,魏王太子在邺城,这些不是你该问的不用说,贾逵原本也是支持曹丕的
一是对于老曹家(包括世代姻亲夏侯家族的人来说,不管是曹丕还是曹植,谁当魏王都是自己家人,支持谁都有风险,只有不表态才是最为保险的
反过来说,谁当都少不了自己的好处,万一表错了态,站错了队,那才是得不偿失比如说两人的母亲卞氏,那个儿子当他都会成为王后,正所谓是手心手背都是肉
其他人都一样,只要不表态,将来该是兄弟的还是兄弟,该是叔叔的还是叔叔,反正都是臣子,都是宗亲
选拔太子这种事,名义上是征求意见,其实对于一个有实权的皇帝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他自己说了算再说了,自己都有所犹豫,大臣们的意见能完全一致吗?
在自己家人当中征求意见,那不是在自家制造矛盾搞分裂吗?有智如曹操,又怎么能干这样的傻事呢?不仅不能征求他们的意见,就是宗亲之人有这样的意思流露也不行
要是这个人在儿子当皇帝中起了关键作用,那将来这个儿子要怎样对待这个父辈之人?所以,曹操决不允许主导权掌握在宗族人手中,哪怕是想染指也不行
不参与不等于没有个关系来往疏密,更不等于心里的喜欢程度一样,但即便是这样,恐怕史家也不敢写出来
毕竟,这种事没有弄到明面上,也没有制造一个什么事件出来,史家回避还怕来不及呢,为什么还要去蹚浑水?
所以,就是有那么一两个只站队不表态的人,史家也绝不会写要不怎么就有个春秋笔法了呢!
现在有人说曹洪被曹丕治罪,恐怕不仅仅是当年不借钱给他那么简单,很可能是当年他就站在曹植一边,不能说就一点道理没有
还有曹真,曹操把他认为养子,打小和曹丕住在一起,他能不支持曹丕反过来去支持曹植吗?曹丕要治曹洪的罪,曹真在身边,说今天杀了曹洪,他一定会认为是我进的谗言
为什么曹洪一定就会把曹真联系上,难道他也向曹洪借过钱?
外臣司马懿吴质,宗亲曹真曹肇,姻亲夏侯尚,曹丕身边亲近的人多了,怎么就只有曹真把事情向自己身上扯?
总之,这种事情很可能就是一种永久的历史迷雾了,不知道读者诸君怎么看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5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