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时,刘备旗下的猛将谋士们都去哪了?

评论字数 1226阅读模式

逆向思维夷陵之战时,刘备旗下的猛将谋士们都去哪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690.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690.html

夷陵之战,作为时期的大战役之一与之前的官渡、赤壁一样,决定了一个势力的最终命运官渡决定了北方的主导权,赤壁决定了东吴与刘备的存活,而夷陵则决定了蜀汉再也无力北伐灭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690.html

我们都知道的是,作为荆州集团核心的诸葛亮赵云等将领都是明确反对刘备东征的而我们看一下刘备东征所带领的武将谋臣,文有马良、黄权,武有冯习、张南、傅彤、沙摩柯等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690.html

刘备亲征,却未带上最核心的将领群体,这为一谜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690.html

而我们熟悉的诸葛亮赵云、魏延都去哪了?刘备为何不带自己的亲部队伐吴,反而带领一批刚归降的蜀地旧臣呢?让我们来一一解读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690.html

刘备旧将们都去哪儿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690.html

整个夷陵之战我们都没有看到刘备原从集团的身影,露面的基本都是益州集团与荆州集团的人员,那些我们熟悉的名将名仕都跑哪去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690.html

名将都去哪儿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690.html

赵云当众反对刘备伐吴,刘备派赵云前往江州督军事后勤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7690.html

诸葛亮留在成都主持蜀汉政局,负责战事后勤工作

魏延驻守汉中,北拒曹魏

马超镇守蜀汉西北方向,防止羌氐的叛乱

至于张飞、法正、黄忠等人,不是病亡就是在战前就已被叛徒刺杀了

其中,赵云与诸葛亮是明确反对伐吴,而魏延与马超是无可取代,这也逼使刘备也能带领新降的益州集团将领发起这一场战争

而对于刘备来,选择益州集团的核心力量东征也是确保蜀汉政坛安全的一个手段

诸葛亮坐镇成都,旧将各守四方,就是为了保证蜀汉的安全

作为一场刘备认为必须打胜的战役,夷陵之战几乎动用了蜀汉当时的全之力(这其实也变相导致了随后的南中之乱,而作为刚立不久的蜀汉,内部政治派系纷杂,各政治势力都在谋求在蜀汉政坛上的实际掌控权如果此时,刘备东征带领的是以诸葛亮为首的心腹集团,那等于将刘禅、将蜀汉政局交由新投降的益州与东州集团掌控,这一仗打完之后,不定蜀汉早就不是刘备的根据地了

也正因此,刘备做出了布局

诸葛亮坐镇成都主持大局,因为也只有诸葛亮有此能力,同时也是刘备所最任的集团成员;

而魏延坐镇汉中,为蜀汉北方大门,防止曹魏借机偷袭南下;

马超坐镇汉中陇上,镇压西北异族;

赵云坐镇江州,为刘备军与成都中间,作为策应

其实刘备不带核心集团将领最大用心在于力保蜀汉根本不失!而这一点,相可以很好地回答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刘备东征为何不带诸葛亮、赵云等人?

原从集团和荆州集团是刘备最为任的

其实就是因为任,刘备选择将蜀汉腹地交由这些最亲的人员,而此时小编又默默有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难道刘备东征,正是为了削弱原刘璋阵营中的益州与东州集团势力,从而使荆州与原从集团能够更好地掌握蜀汉的政局,为刘禅的继位铺好路??

当然,并非刘备故意打输了夷陵之战而是指,刘备希望通过东征吴地,一来加强与益州、东州两大集团的亲密度因为一旦打胜仗,刘备便可以论功行赏,提升自己在这两大集团参战人员中的地位二来可以将这些人员分散出蜀地,通过异地就职,从而能够更好地分散与管理这些官员从而一步步削减反对的声音,达到蜀汉政坛内的稳定和平衡

最终,夷陵之战惨败刘备的算盘没能够打响,一切的准备都化为了无用之功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