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里,身怀绝技的好汉们劫富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任侠风格,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讴歌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民众生活及思想情感状态
忠义文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027.html
忠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为正义和真理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作为一种人格价值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灿烂文化的沃土,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众的行为价值取向《水浒传》以忠义贯穿始终,作品中的许多情节饱含着封建忠君思想,这在宋江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最终体现为报答皇帝,报效国家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027.html
而在兄弟间的真情实意,虽然多少地带有一些小市民的思想和感情,使小说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江湖豪侠气息但这种快意恩仇、笑傲江湖的兄弟之情,所表现的也正是兄弟之间的忠义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027.html
侠义文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027.html
侠义继承了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精神,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存在,从古至今才涌现出许多见义勇为之士侠义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正义的化身,在维护社会公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027.html
鲁达路见不平,倾囊相助金老父女,还拿出身上仅有的五两银子,觉得不够,又向史进借了十两银子,全部送与金老父女再后来,鲁达在赤松林还了史进那十两银子林冲为大义火并王伦,反映了侠义之气等高尚品格;后让位于晁盖,则是以大局为重侠义风格的体现书中还讲到,史进打抱不平救了王义,为其报仇深陷华州;鲁智深为朋友华州救史进;史进侠义之气,义释草寇;鲁智深野猪林救林冲;武松替兄报仇,敢作敢当;林冲休妻,发配沧州等,这些都是侠义文化的具体体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027.html
天义文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027.html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替天行道,是《水浒传》中很重要的天义思想,也是天人合一文化的显现儒家思想向来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唯心论,认为天是有意识的,天的意志是绝对的,人的意志符合天意就会受到护佑,否则会遭到惩罚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027.html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古人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人必须尊重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规律等,这种天义思想千百年来贯穿于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之中梁山好汉高扬替天行道的大旗,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就是替苍天、替皇帝行德政,施仁爱,实行以人为本,实施仁爱之行,努力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目标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027.html
仗义文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027.html
《水浒传》之所以有着无穷魅力,流芳千古,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梁山好汉的仗义这种仗义,是梁山好汉所特有的崇尚勇武阳刚的侠士风范吉凶相救、患难相扶,是《水浒传》着力表现的一种文化
这样一群仗义的好男儿,勇武无比,豪气凌云,丝毫没有世俗之气,而独有雄伟、劲烈的仗义之气好汉们为患难兄弟抱打不平,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武松杀死西门庆、杨志杀死牛二、石秀打跑张保等所表现出来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仗义精神,让人动容并为之感叹
聚义文化
《水浒传》作为世界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反映的聚义文化,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彰显着小说所特有的中国文化精髓
义指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否适宜,与人们对待利益的态度有关义还被内化为强调道德责任的伦理准则,由于人们的文化根基、伦理判断准绳和社会等级不同,使义呈现出同中有异的文化现象
聚义则是忠义侠义天义仗义等义文化的组合,五义相涵、相体、相连是水浒尚德文化的有效展现,更是水浒文化的精髓《水浒传》中五义有着密切联系和内在逻辑,并通过聚义而体现出来聚义是一群具有强烈正义感的精神高尚的人,作为个人意识觉醒表现义的集中体现,共同形成了水浒尚德文化,丰富了尚德文化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文明进步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