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职官类别与职能,你没注意的这里都列出来了

评论字数 4249阅读模式

班头 亦称“班首”。班头,乃第一位。领班人,泛指领头的人物。

提点 有提举、检点之意。是宋代所设的一种主管特种事务的官。有各路提点刑狱公事和提点开封府界公事,掌司法和刑狱。另设照管宫观的提点宫观和提举宫观,同为“祠禄官”。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1020.html

干人 官府的小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1020.html

堂候官 唐宋时代中书省中的官员,掌管案牍庶务。书中系指亲王府类似的人员。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1020.html

枢密院  中国封建时代的中央官署名称,五代后梁设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军事机密、边防等,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并设有枢密使,枢密副使等职。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1020.html

殿帅府  即殿前司,宋代统率军队的机构,和侍卫司分领禁军。置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各一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1020.html

衙将 即牙将,古代中下级军官。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1020.html

都军 武官名。宋代禁军中有马步军都军头,副都军头等职。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1020.html

监军 武官名,古代监军仅为临时差遣,唐代后期于各镇及出征讨叛之军中,以宦官为监军。《水浒传》中的监军,是宋代禁军中的官职。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1020.html

里正 古时乡官。自春秋后历代多设里正,但制度各有不同。隋畿外二十五家为里,置里正;唐以百户为里,每里置里正一人。宋代沿用旧制。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1020.html

提辖 宋代一路或一州所置的武职,有称为提辖兵甲者,简称提辖,专管统辖军旅,训练校阅,督捕贼盗之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1020.html

缉捕使臣 专门负责捉捕盗贼的官役。宋制,各州郡都设有缉捕使臣若干。

指挥使 官名,初设于唐中叶,称都指挥使。宋代殿前司属下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指挥使、副指挥使,皆为禁卫官。

殿司制使 殿司即殿前司,北宋时为禁卫之署。《唐律释文》云:“天子所使谓制使。”《宋史·职官志》云:“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蕃卫、戌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

推司  即推官,唐代在节度、观察等使下置推官,掌勘问刑狱。宋代沿置。

团练使  唐代中期以后,于不设节度使之地区置都团练使、团练使,掌本区各州军事。至宋代为武将兼衔,官阶高于刺使,低于防御使。

都监 宋代兵马都监的简称,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戌、训练、器甲、差使等事。资历浅的武官担任时称监押。

祗候 宋代掌朝会、宴幸、供奉、赞相、礼仪之奔走传达事务的官。

保正 保长。北宋时推行保长法。十家为一保,设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正副都保长。

押司 宋代官衙中的吏员,办理案牍等各种事务。其地位低于孔目等,而略高于贴司等。县吏中的押司,后世称为“书办”。

巡简 亦称巡检。始于宋代,主要设于关隘要地,或兼管数州数县,或管一州一县,以镇压人民反抗为专责。以武臣为之,属州县指挥。

相公 古代称宰相为相公。王粲《从军》诗:“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按指曹操。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四:“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后用于对上层社会年轻人的敬称。

郎中 官名,始于战国。后多代沿置。自隋唐至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丞以下之高级部员。

总管 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北宋马步军都总管(或兵马总管)由各级地方长官兼任,掌管路或府、州的兵马。

官家 封建时代对皇帝的一种称呼。西汉称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

统制 南宋初,于都统制下设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北宋时尚无统制,只有都统制。

孔目 原指档案目录,后即作为掌文书之吏员名称。宋时内外衙署,多设这种吏职,任检点文字之责。

统领  南宋时武职有统领,位在统制下。北宋时武职无统领名目。

提刑官 宋时朝廷派驻各地查勘刑法执行情况的官员。全称为“提点刑狱官”,掌管所属各州的司法、刑狱和监察官吏。

留守  自隋唐起,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留守京城,得便宜行事,称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则常设留守,以地方行政长官兼任。掌守卫都城、供应皇室需求、修建宫室等。

防御使 唐武则天时始设,宋时为武将兼衔,官阶高于团练使,低于观察使。

保义郎 北宋徽宗时重定武职官阶,分五十二阶,保义郎为第四十九阶。

虞侯 隋为东宫禁卫官,掌侦察、巡逻。唐代后期有都虞侯,为军中执法长官。五代时都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都设都虞侯,位次于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书中虞侯,系直呼吏人而已。

闲凉官 即闲官,职务清闲的官员。

判官 唐始置,为地方长官佐理政务的僚属。宋代沿置。各路经略、宣抚、转运和中央的三司、群牧等使均设判官,职位略低于副使。

节度使 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景云中始有节度使称号,安史乱后,各区节度使纷纷拥兵自大,不奉朝命,世称藩镇。北宋时,中央收回兵权,节度使始专作将相及宗室勋戚的荣衔,并不赴任,或赴任而无实权。

翰林待诏  唐玄宗时所置文学侍从之官。负责四方表疏批答及应和文章等事,后改称翰林供奉。

中书省 官署名,魏晋始设,为秉承君之旨意、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宋时沿用。

厢官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将京城都门外居民区划为若干厢,置厢官,掌管民间诉讼之事。

十将 宋时隶属于殿前司的一种武官。

太尉 秦至西汉时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历代亦多曾沿置,但渐变为加官,无实权。至宋徽宗时定为武官官阶的最高一级,其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职务。一般常用作武官的号称,而不问其官职的大小。

贴书 旧时书吏的助手叫“贴书”。宋制,府吏置贴书三十人,县吏亦设贴书。

都头 军职名。唐之中世,以诸军总帅为都头,其后,一部之军谓之都,其部帅呼为都头。宋代的都编制缩小,都头、副都头降为指挥使之下的下级军官。又州县的捕快头目也称都头。

节级 唐宋时低级武职人员。《宋史·兵志》河北强壮编制:“百人为都,置正副都头二人,节级四人。”

教授 学官名。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

军政司 宋时军队中的执法官。

经略 唐于边州置经略使,宋有经略安抚使,皆简称“经略”,掌一路兵民之事,率其属听狱讼、颁禁令、定赏罚,稽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之以法。

总兵 明代遣将出征,始立总兵、副总兵官。以后军务日紧,总兵统军镇守,遂成武官要职。

仵作  旧时官署中检验死伤的吏役。

牙将  古时行军安营时,立牙旗为军门,称“牙门”(即衙门)。牙将即军中偏裨将领,即中下级军官。

客帐司  专门负责迎送宾客的小吏。

直阁 原本为编修官名,宋、元时期用作对贵家子弟的称谓。

押番 北宋时禁军中低级头目押官的别名,后多指缉捕盗贼的衙吏。

使臣 宋代对部分低级官员的称谓。有用于特定职务的,如巡教使臣、缉捕使臣等;有用于表示官阶地位的,如高宗绍兴中重定武臣官阶,其第四十三、四十四两阶训武郎、修武郎称为大使臣,第四十五至五十二阶(自从义郎至承信郎)为小使臣。

承局 北宋殿前司属下将校之一种。后常用以称衙役或当差的。

相官 北宋时在现场负责作监理、查伤验尸之事的吏员。

都寺 北宋佛寺中地位较高的职事人员。负责总管或监理财物的收入、保藏和开支等事宜。

都管 北宋指总管勤杂事务的人,即奴仆的头目。

部署 唐宋时军营中擅长技击的低级武官名,之后也用以称呼率徒练武或主持擂家相扑的教师。

教头 北宋时军队中专门传授教习武艺的教官。

堂头 即“方丈”。寺庙中住持和尚的别名。

尉司 北宋时主管缉捕盗贼的官署或官吏。

维那 佛教名词。佛教寺院里一种僧职的名称,管理僧堂中僧众的一切修持事务,亦称“纲维师”。

殿头官  北宋皇帝上朝时在廷殿前值卫、司仪之官。

管营 宋时管理牢狱的官吏。

待制 宋制于正式官职之外,另以诸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加给文臣,作为衔号。待制之名始于唐代,本为轮番值日以备顾问之意,至宋而成为定名。

参政 宋时为参知政事的简称。

廉访使 元代有肃政廉访使,与按察使职掌略同。宋时廉访使原名曰“走马承受”,以三班使臣及内侍充任。《宋史·职官志》:“走马承受,诸路各一员,隶经略安抚总管司,无事岁一入奏,有边警则不时驰驿上闻。”政和六年改为廉访使者。

观察 唐代于不设节度使的区域设观察使,为州以上长官,掌考察州县官吏政绩,后兼理民事。至宋代,仅成为武官迁转的职衔。

令史 汉代为郎以下掌文书的官职。隋唐以后变为三省、六部及御史台低级事务员之称。宋代令史,即衙门中的书吏。

通判 宋初始于诸州府设置,即共同处理政务之意。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但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监州”。

太史院、司天监  “太史院”,宋代称“太史局”。太史局、司天监,都是专掌推算历法的官署名。两个名称为不同时期对同一官署的不同称谓。

朝奉 宋代官名《宋史·职官志九》:“朝  奉大夫,正五(品)。”又:“朝奉郎,正六上。”另,系对富人或土豪的称呼,如《水浒传》中对祝家庄庄主称祝朝奉。

御史大夫 秦汉时系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隋唐以后虽置,与汉制不同,专掌监察、执法,为御史台的长官。明洪武中改御史  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名遂废。

大理寺 我国南北朝至清代的中央审判机关。寺指官署。其职掌是审核刑狱案件。宋代分左右寺,左寺复审各地方的奏劾和疑狱大罪,右寺审理京师百官的刑狱。

长史 秦汉时置,职任颇重。其后历代均置。唐宋时州郡设长史,职任亦甚重。大都督府之长史往往即充节度使。

同知 宋代于枢密院不设枢密使及副使时,其主管称知枢密院事,佐官则称同知枢密院事,或简称知院、同知院。

右正言 宋初改唐代左右拾遗为左右正言,仍掌规谏,分隶门下、中书两省。

武学谕  为训导武学的官员,隶国子监。《宋史·职官志》:“武学博士、学谕各二人,掌以兵书武艺训诱学者。”

皇城使 五代时设,为皇城司的主官,用君主亲信担任,以拱卫皇城。宋代沿设。然宋代以官寄录,号为正官。徽宗政和中改皇城使为武功大夫,在五十二官阶中为第二十六阶。高宗绍兴中改定次序,又以武功大夫为第十五阶。

招讨 唐宋多以大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兼任招讨使,掌管镇压人民起义和招降罚叛等事,事后即撤销。

都督 汉末始有此称,系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南宋时亦偶用都督、同都督,督视各路兵马等。

评事 汉代始置廷尉平,与廷尉正、廷尉监同掌决断疑狱。南北朝改“平”为“评”,隋以后改称评事,隶大理寺。

武德大夫 宋徽宗政和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二阶,武德大夫为第二十七阶,低于武功大夫。高宗绍兴时改定次序,列为第十六阶。

承宣使 宋初沿唐制,置节度观察留后,位在节度使之次。后均成为武臣加官的虚衔。政和七年(1117年)改称承宣使,无定员、无职任,虽冠有军名,并不赴任。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