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不篡汉称帝?

2字数 4132阅读模式

曹操虽有条件和能力,但始终不篡汉称帝,究竟为什么?这当然要引起人们的疑问

首先,曹操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但他不是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人生的终极目标,而是有一个逐步的变化过程;并且他异于常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能在临界点戛然而止,没有得陇望蜀之欲举孝廉时才20岁,因担心自己年青,又不是清流、处士出身,怕被别人看不起,只想做一个地方官,用自己政治教化的显著政绩,来确立自己的形象和威望这一点他任济南相时做到了,但其中也得罪了不少权贵和宦官为避祸及家族,他托词辞职回乡,欲春夏读书,秋冬射猎,以待天下清平,方出仕耳然而国家多事,边塞诸侯谋反,黄巾军风起云涌,遂被朝廷征召为典军校尉,遂更其意,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此时最大愿望是做个征西将军,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第五十六回)之后,南征北战,东讨西杀,基本荡平群雄,随之也升迁为丞相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曹操是属于自知者明之人,他深知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已达顶点,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这恰好说明和证明了为什么当时只有他才是如史学家陈寿所说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9.html

其次,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全社会的统治思想,博学多闻的曹操不能不深受其影响,尤其在道德观念、礼仪规范等方面,以儒家教诲来约束、要求自己病逝前,孙权致愿俯首称臣,属下也乘机再次劝谏顺天应人,早正大位,他又一次明确宣布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他常用齐桓公、晋文公、燕国大将乐毅、秦国大将蒙恬等人的典型事例来警诫自己,甚至当读到有关他们的书时,未尝不怆然流涕另一方面,他又严格自律,知恩图报他说,从祖父到本人,祖孙三代都很受任,担任重要的官职,连同子桓(曹丕)兄弟这一代,都超过三代了,如此累世隆恩,我怎么敢有不逊之志呢?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9.html

第三,曹操不仅有明确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而且也有清醒的政治头脑,能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准确判断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比如冀州刺史王芬等人要谋废灵帝,立合肥侯,曹操当即拒之,并告诫他们说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托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势,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3)即使在自己生死攸关之际,也不贸然行事,比如他发现御医吉平欲毒杀自己,并由此发现汉献帝破指密授给董承殄灭奸党的衣带诏,便与众谋士商议,欲废却献帝,更择有德者立之程昱上谏,曹操就采纳了他的话,终止了自己不理智的行动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9.html

第四,其实,说到底,曹操也并不是什么贞节烈女,他在有生之年所以不篡汉自立,并不是因为他是汉天子的忠实保卫者、守护神,而是主要出于考虑一是他虽然看透了汉王朝气数已尽,改朝换代是早晚的事,但现在时机未到,主要是雄据江南的孙权、偏据西南一隅的刘备两个集团,不仅非一时能克胜降伏,而且他们还时时刻刻在伺机进犯;如果此时代汉自立,不仅取消了原来自身存在的道义上的合法性,而且反过来增加了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御我的口实,这当然不是明智之举;二是他看到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正因如此,他才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事实证明,朝廷内忠于汉室的大臣尚不在少数,就是说还未形成群卿同欲之势,故如上述他劝阻王芬、许攸所说的那样,废立尚不可行,自立更不待说三是他自诩孤为周文王,其实还有另一深层含义,那就是象周文王那样在自己身前尽量削平群雄,增强国力,以为后嗣者一统天下,统御国家,打下坚实基础这一点,曹操的有些谋士曾看出了一些端倪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9.html

有这样一句哲言知道自己想要的,是本能;知道自己不该要的,是智慧不管人们怀着怎样的愤恨去诅咒曹操奸邪篡逆,但曹操毕竟在事实上没有代汉帝而自立,因此,我们不能不承认曹操是有自知之明的智慧之人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9.html

欺君篡政挟天子以令诸侯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9.html

前面我们以事实论证了曹操不是奸邪篡逆之人,又探讨、分析了他为什么不篡汉自立的种种原由,但做为有理想、有作为的政治家,曹操又该怎么办呢?他既不能游离于激烈动荡的现实斗争之外,又不能象文人雅士那样,纵情于山水之间别无他途,曹操只能义无返顾地祭起权利的大纛-――挟天子以令诸侯欺君篡政的确切涵义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人们抨击曹操的主要口实,也是说他奸邪祸国的主要依据其实,挟天子以令诸侯既是曹操的主观愿望,同时也是客观形势所使然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9.html

其一,汉献帝继位时方才九岁,是被董卓废却其兄少帝后而扶上皇位的,董卓以虎狼之心专断朝政,少年献帝自然是掌中之玩物王允设计除掉董卓,但献帝又陷于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肆意作践的骚乱之中,其间颠沛流离,饱偿困辱,甚至被劫持,休说保持皇帝尊严,就是自身生命安全也时时有不虞之忧就在面临绝境之时,兵威将雄的曹操从山东赶来护驾,自此献帝脱离厄难,但时年也仅15岁,既无亲政能力,又经数年朝廷变乱,缺乏亲政基础,故而此时曹操大权在握,挟天子以令诸侯势所必然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9.html

其二,献帝虽然过上了暂时安定的日子,但群雄尚在,各地诸侯拥兵自立,尤其是迁都于许的第二年(197年),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袁术即僭越称帝,真正统一天下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这个历史任务只能由曹操担负而曹操除了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之外,假天子之名以讨不臣,自然更具有道义上的合法性名正则言顺,言顺事乃成,曹操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收张绣、张鲁等,除孙权刘备之外,可以说基本上荡灭群雄,平天下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9.html

其三,曹操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杀伐无数,既在统一国家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又树敌多多,欲置其死地者当不在少数挟天子以能令诸侯者,关键是兵权,是枪杆子、刀把子故而曹操率直坦诚地宣布但欲孤委捐兵众,归就所封武平候之国,实不可耳诚恐一解兵柄,为人所害而且还有更重要一层孤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第五十六回)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9.html

其四,从东汉的历史来看,皇室一直处于颠簸动荡之中,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势,轮番操纵天子,专断朝政,皇帝处于两强之间,只能苟活度日我们不妨简略追溯之公元76年汉章帝刘炟即位,次年(77年)大臣窦宪之姊立为皇后,窦宪也被任命为郎公元89年章帝之子、年仅十岁的刘肇继位为和帝,窦太后临朝,其弟窦宪以侍中操纵朝政,因其弟兄横暴京师,胁迫和帝,永元四年(92年)和帝与宦官郑众合谋诛灭窦氏郑众以功封鄛乡候,为东汉宦官参政之始和帝死,其皇后邓绥先后迎立殇帝刘隆、安帝刘祜,她本人临朝执政,使其兄邓骘居要职因其权势熏天,邓太后死后,安帝与宦官李闰定议诛灭邓氏安帝死后,其子刘保继位为顺帝,大将军梁冀的两妹分别为顺帝,桓帝(刘志)的皇后顺帝死,梁太后临朝,其兄梁冀把持朝政二十余年,先后立冲、质、桓三帝,梁氏一门先后有七候、三皇后、六贵人、一大将军,其权势之隆,可想而知延熹二年(159年),桓帝与宦官单超等五人定议诛灭梁氏,并清除其党徒三百余家,抄没其家资值钱三十余亿桓帝死,桓帝皇后之父窦武迎立刘宏为灵帝,时年12岁,窦武任大将军,常居禁中,掌握朝政同以往几任先帝一样,由于外戚胁迫,成年后的灵帝只有借助宦官夺回皇权宦官也借此专横弄权为此窦武与太傅陈蕃合谋诛杀宦官,但事泄兵败只好自杀从此宦官得势由于宦竖横行,造成田野凋敝,仓廪耗空,终于激发黄巾军大起义,把延续四百年的汉王朝推到崩溃边沿灵帝之后即是9岁的刘协登位为献帝,其间何太后与董太后之间势不两立的争斗,大将军何进与宦官蹇硕等十常侍的相互谋杀,在《三国演义》中已有描述东汉王朝自章帝以来,就是这样在外戚专政与宦官弄权的相互交替中循环往复,形成说不清、解不开、理更乱的恶性循环,而身处其中的皇帝,从汉献帝之前的百余年中的六、七任皇帝,都不过是虚有其名的傀儡而已曹操顺应了这种历史延续;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汉献帝,还是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冲破这历史的恶性循环的

其五,挟天子以令诸侯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且最早建议曹操这样做的正是反对曹操进封魏公的荀彧当年,曹操在山东,闻知天子车驾已还洛阳,与众谋士商议下一步如何走的时候,是荀彧第一个向曹操进言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第十四回)曹操很高兴地采纳了这不世之略这不世之略的真正意义就是奉天子以从众望,换言之,质言之,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曹操欺君篡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他虽然借此残酷地镇压了阴谋反对他的人,如伏皇后,董承等,但也假此灭群雄,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使中国北方人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战争的直接摧残和蹂躏,获得了安定生活、发展生产的喘息之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对以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功绩的;汉天子虽然依旧是名义上的皇帝,失去了皇家应有的威势,但也从李傕、郭汜之乱中挣脱出来,结束了长达五、六年的朝不保夕、食不果腹、困辱不堪的痛苦流离生涯,比较起来亦算是幸事

就其对待君主的态度来说,曹操与诸葛亮似乎是对立的两极诸葛亮不分大事、小事,一律自己悉心处理,为的是在对刘氏父子问题上,怕别人不如自己尽心诸葛亮因此而被活活累病死在前线的军营中,年仅54岁,可谓英年早逝此可谓敬君代政欺君篡政与敬君代政,从性质上看,似乎截然相反,但从实际做法与客观效果来看是完全相同的都是把皇帝做为最高名誉领导人,而他们自己才是最高决策者所以在这一点上,二人之间可以划等不但如此,有时敬君代政反不如欺君篡政比如刘禅实际一直做着安乐公,但有时也听谄言,胡乱下诏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时,连取胜利,曹军大司马、征西大都督曹真屡被诸葛亮挫败,因不堪败辱而病亡,诸葛亮正要乘胜进击,后主刘禅忽诏令班师回朝诸葛亮明知后主必有佞臣在侧,但又怕担我如不回,是欺主之名,尽管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只好忍痛撤回请看,在如此重大问题的如此关键时刻,因敬君而不得不忍痛放弃一次日后再难得的机会,此敬君可取否?从国家的根本利益上考虑,这种敬君实际上是忠君还是害君?想不言而喻

【作者】玫瑰园主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评论  2  访客  2
    • 真王子

      曹操作学当年的西伯侯姬昌,生前不称帝,去世后被其子周武王尊为文王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