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书本旨,都在这首诗里

评论字数 1542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解说正文第一回中的第一首诗,这首诗是被弃于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历尽一番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之后,又复归于青埂峰下时,刻于顽石后面的一首偈语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5443.html

无材可去补苍天,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5443.html

枉入红尘若许年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5443.html

此系身前身后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5443.html

倩谁记去作奇传?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5443.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5443.html

这一首七绝很好理解,作者先是借顽石口吻,说自己没有能力去补天,是被遗弃的无用之材,看似是妄自菲薄之语,言语之中却又隐藏着不甘、无奈和悲愤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5443.html

这个不甘心,从女娲炼石补天的经过可知,当日女娲炼成了补天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但最终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下了一块未用,别人都有了用武之地,成了有用之材,唯独剩下这一块顽石,其内心之不甘可想而知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5443.html

作者这是以顽石自喻,表达自己不容于世,被弃之道旁,未能成为有用之材,表达自己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的无奈和悲愤,他觉得自己白白地在这尘世走一遭,到头来却百无一用,真是不甘心就这么被遗忘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5443.html

甲戌本对第一句有一句侧批书之本旨也就是说无材可去补苍天这句话是红楼一书的主旨什么意思呢?我们反过来思考,也正是因为顽石的无材补天,所以才有了它的幻形入世,也才有了这些身前身后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5443.html

对照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我们就更容易懂了宝玉在警幻仙子眼中,正是 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也就是说,宝玉是不容于世的,是富贵闲人,是贾政眼中将来的酒色之徒耳,对世人来说自然是无用的

既然他不为世所容,不为世所用,他干脆去经历一番红尘中的荣华富贵,说的就是宝玉从小在女儿堆里厮混,从来不想着读书考功名,甚至极为厌恶此道

没想到这一去就是若许年说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这也是作者用枉入二字的原因,脂砚斋批语对此句也批道惭愧之言,呜咽如闻虽然我这个无用之材经历了那红尘中事,到头来却终究要依然回归本我,还原成为原来的自己

虽然如此,但对顽石来说,这段枉入红尘的经历却也是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在问世传奇只是谁能来抄写了我的这些经历,拿去红尘作为一件趣事奇闻流传呢?

作者虽借顽石口吻说自己无材补天,但幻形入世有了一番经历后,已然已不同于以往,虽然觉得自己的一番经历也许并无奇特之处,但如果能有人帮我将此流传出去,给世人看到,也许对世人会有一些帮助呢?那样是不是就不算是彻底的无用了?至少以我之经历,能够供人茶余饭后谈资,街头巷尾之热议,也比让我沉睡在此从无人知晓要好的多

对照红楼一书来看,作者的意思就是这样的你们之所以能看到红楼梦这本书,是因为我对社会没用啊,既然这个现实的社会容不下我,我只能钻到红尘中去经历一番,然后我把这番经历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我的故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知道我曾真实地活在富贵场中,我现在就缺一个可以让这个故事流芳百世的人,那个人何时才会出现呢?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在今天来说也许就是一段心灵鸡汤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段话用来总结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再合适不过也许曹雪芹先生正是因为不容于世,被认为是无材之人,所以他才写出了《红楼梦》,这叫芹溪见弃于世,乃作《红楼梦》一书

曹公当年写书时,也会还在担心这本书不会被流传,所以有倩谁记去作奇传?的顾虑,他哪里会想到,自从红楼一书问世以来,两百多年间,它早已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名著,它的忠实传播者以亿计

红楼一书本旨,都在这首诗里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