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伐张鲁,破阳平关,直入南陈,遂平汉中巴七姓夷王朴胡等率族来附主薄刘晔趁机进日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待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也今不取,后必为忧刘晔的分析的确很有见解,对当时的形势和对手的优劣都有正确的判断,极力主张要得寸进尺、挟东川胜利的余威,一鼓作气拿下西川,消灭立足未稳的刘备;但曹操不从,他不想有得陇望蜀的念头,仅留都护将军后转任征西将军的夏侯渊督平狄将军张郃、平寇将军徐晃守汉中以拒刘备,自己匆忙引军还师中原对于曹操的此举,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世人众说纷纭,尚无明确的定论究竟是刘晔的谋略高明,还是曹操的行动正确?世人也是各据其词
其实,曹操在胜利面前突然撤军,使刘备有了喘息之机,也是出于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早在当时,法正就直接看出其中的原因,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当时就汉中方向而言,曹操是取得了相当有利的可进取之机;但从当全局来看,曹操不但无优势可取,反而处处都是危机四伏在朝廷中枢,曹操谋士虽多,但缺少能替他把持局面的可之士本来曹操出征在外,家里的全靠荀彧看守门户,可荀彧在建安十七年就病故于寿春,连本来可以用作替补的荀攸也于建安十九年薨,许昌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忠于皇室的汉朝旧臣和曹魏新贵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暗中较劲也逐渐走向公开从而影响朝政的把持,危及到曹操的统治地位曹操离京近一年,难以保证这中间没发生变故必须回去看看才放心刘备虽然刚夺下西川,民心难稳,但其实力却正当顶峰不但荆州的旧部没有多大的损失,而且纳入了西川的精英和前来归降的马超余部,如果曹操真的入侵西川,那与征讨东川张鲁时的情况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了,别说短期拿下西川,恐怕连能不能打进去还是个问题一旦发生混战,主力如陷入泥潭而难以脱身同时别忘了关羽久据荆州,雄心勃发,养精蓄锐,虎视眈眈一心在寻找时机北伐中原,使深知内情的曹操如坐针毡,因此在曹操的心目中始终将荆州的关羽作为自己的心腹大患平定关中马超之乱一结束,便立即从关中调来征南将军曹仁和汝南太守满宠屯樊城、以镇荆州,遏制关羽的发展后又调来徐晃屯宛城作为后援进行严防死守,丝毫不敢松懈而东线合淝的战事自建安十八年以来就一直呈胶着状态,面对东吴的进犯,虽然有张辽、李典、乐进在抵挡;但刘备为了缓解汉中的险情,竟不计前嫌地主动与孙权连和,分出自己辛苦夺来的荆州中的江夏、长沙、桂阳于吴,暂时消除了两人的对抗阵势,使自己消除了来自东吴方面的危险,一心对付北方的曹魏;也使孙权能在对抗中抽出身来,更加倾全力用于合淝方向的进攻在当时的局面,如果曹操真的听从刘晔的进言,发兵取川的话,不但难以如愿以偿的夺下西川,反而极易是诸葛亮在隆中时规划的两路出兵成为现实再加上孙权在合淝的牵制性配合进攻,刘备极可能会占尽中原的先机而曹操即使能取得西川方面的胜利,也肯定丢了中原,与刘备易地而据曹操也应看出这一点,但他不会做以西川换中原的赔本买卖,所以他在胜利面前撤军了回过头先救合淝之急,击溃孙权然后留守邺,多在长安、洛阳两地居中策应各方,顺利地平息了许昌之乱后来,虽然被刘备在东川方向捅了个口子,夏侯渊阵亡就连自己亲自去救,也难以挽回颓势,丢了汉中但曹操在中原的根基还是没有受到震动,始终占据天下先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067.html
综上所述,刘晔所提的得寸进尺之计对前线的实际情况看得精准,也有远见,听起来很实用也挺诱人,但他缺少曹操那样统筹全面识大局的战略眼光,权衡轻重知得失的战略头脑,在小利前不忘根本的坚定立场,所以他只能当个出色的战术家,而成不了战略家曹操能开天辟地成就开国的大业,而刘晔只能在其位上尽忠职守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067.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