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普遍的观点,刘备夷陵之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轻敌,也就是说,这个一世枭雄并没有把陆逊这个年轻的书生放在眼里,很轻视这样的意见其实是没有多少根据的,于理也不甚相合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人,本名陆议,为江东大族孙策亡,孙权续其任,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陆逊时年二十一岁,始仕幕府,并担任过东、西曹令史、海昌屯田都尉等职,后领海昌县事,其县当时连年干旱,陆逊上任后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民赖其利,显露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于时吴郡、会稽、丹杨多有山贼伏匿,会稽山贼头目潘临,历年不擒,陆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又鄱阳贼帅尤突作乱,陆逊复将兵讨定,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华,孙权因而拜其为定威校尉,后又将孙策的女儿许配给陆逊,数访世务,可见孙权对他的重视陆逊针对山越贼寇为乱甚重的问题向孙权建议道方今英雄釭跱,财狼闚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这是很高的认识和谋略,显示出了陆逊高超的谋略,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两点一是稳定了后方山越贼寇为乱之忧,可专注于外;二是收复贼寇为我所用,又增添了精壮,军力大增孙权深纳其策,采取了陆逊的计策,将他留在了身边,任其帐下右步督,后受孙权之命讨丹杨贼帅费栈,陆逊根据费栈支党虽多而往兵少的特点,采取了益施牙幢,分布鼓角,以虚张声势,而夜潜山谷,鼓噪猛攻,袭其不备的策略,费栈等破散,陆逊又率兵入东三郡,收其精壮为兵,有数万人之多残弱的则安排补户,推动了生产,这与曹操收编黄巾军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规模、影响不及前者罢了从中,不难看出陆逊作战谋勇双全,有很有政治远见,及后吕蒙称疾回建业,路过陆逊屯兵的芜湖,陆逊前往看望,言关羽可擒之要,深受吕蒙赏识(心中,当时吕蒙为保障阴袭荆州的计划周密,而加以敷衍),对孙权说陆逊可以替代自己孙权立刻诏陆逊,拜其为偏将车右部督,代替吕蒙,屯陆口陆逊既至陆口,书与关羽,主要是夸赞其功,言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提醒关羽不要因为已擒于禁、斩庞德,围襄、樊就小视徐晃所将少数魏军,这样做的目的,自然不会是对关羽的善意提醒,而是意在将关羽的注意力集中在魏军身上,言闻徐晃等少骑驻旌,闚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原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谦下自讬,言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有以察之关羽见,以他的个性,又对陆逊素无,自然意大安,无复所嫌,陆逊则向孙权报告他的成果,言关羽可擒之要,孙权当机立断,潜师西上,使陆逊与吕蒙俱为前锋,吕蒙将兵智得江陵、公安(南郡),陆逊则趋师西上,别取宜都,刘备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获秭归、枝江、夷道,又还屯夷陵,守峡口以防蜀军,也封锁了关羽由江入蜀之路之后又攻蜀将詹晏、陈凤,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皆大破其军前后斩获招纳数万,孙权嘉其功,拜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087.html
刘备这个人向来有识人之明、深知用人之要,其性格也并非关羽之类,陆逊之前的诸多优异表现使孙权、吕蒙等人极为重视和赞赏,刘备又怎能一无所知?尤其是陆逊在孙权阴袭关羽、争夺荆州的战争中,起着仅次于吕蒙的作用,声名早已今非昔比,有当年周瑜之风,这样的一个人,刘备怎么会轻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087.html
从刘备与陆逊交战、对峙的情形来看,也丝毫看不出刘备很轻视陆逊璋武元年秋七月,刘备率诸军伐吴,时陆逊督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刘备遣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李异等,军次秭归,璋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遣部将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刘备在遭此失利后,便还军秭归,又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控制住水路,于二月率众进军,缘山截岭,分据险地,自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又于夷道猇亭驻营,与陆逊相拒从双方的行动来看,在初期,是互有胜负的,刘备使吴班、冯习自巫攻破李异等,得以次于秭归,而陆逊亦使宋谦等攻刘备五屯,大破,斩其将,但陆逊却是步步撤退的,由陆逊言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可见,陆逊并非单纯的不敌而退,而是有意图的战略撤退,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避其锋锐,后发制人,孙子有云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二是使敌人远出国境,却自罢于木石之间,势不得展,无法灵活变化,求进不能,欲退不得,孙子有云兵贵胜,不贵久曹操又说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可见,时间越长,形势对刘备是越不利的,亦如陆逊所言,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三是使敌人拉长战线,分散敌人兵力,增加敌人后方供给的难度,我方则缩减了战线,可以集中兵力致力于守卫一处,减少后方的供给难度,立于不败之地以寻可胜之机 刘备见陆逊军退,便大举向前,为了稳妥起见,采纳了黄权的建议,没有从水路直前,而是从陆路缘山而进;战线过长,刘备深知后勤运输会受到威胁,固而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这样做一来保障了后勤运输的安全,二来保障了自己的后路不会被陆逊切断使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一是防止魏军,二是使吴军不得不分兵相应,史载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东西岸,控制住了水陆,使敌人无法从水路断地后路针对陆逊的壁垒不战,刘备没有盲目地强攻猛打,这无疑是他冷静地分析、判断局势,知自己战线过长,第一线兵力并不很多,而陆逊由于退守一处,兵力集中,二者强弱对比并不十分巨大,强攻未必能攻下,却会有很大的伤亡,结果无非是损兵折将、影响士气因此刘备做了两种努力,一是使吴班(水军可能交由陈式一人以他人代替)率千余人于平地作营,意欲挑战,而暗中布置伏兵八千,东吴诸将欲击,但被陆逊识破其计,没有成功;二是使前部张南攻孙桓于夷道城,围攻甚急,意欲使陆逊分兵相救,这样刘备便可以袭其营者继其后,与张南合力,击败歼灭援救孙桓的这支援军但陆逊以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为由不去相救,这显然没有说到重点,当然,这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陆逊不分兵的立场十分坚定!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刘备只能先固守,据载(吴军)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可见,刘备的营防很坚固,吴军突然发动进攻,不但没有攻下,自己反倒伤亡了很多陆逊却与诸将之见不同,在看到攻营失利之后,说吾已晓破之之术按这段记载,意思仿佛是陆逊因为攻营不利而心生火攻之计,但这不太合逻辑,依我看恐怕是灵光一闪、心生一计,而加以实施史载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087.html
从中可见,刘备此战极为谨慎,舍船弃步、缘山而进、分据险地、步步为营、控制水路,皆是这种谨慎思想的体现又两军相拒,陆逊壁垒不战,刘备也没有冲昏头脑,进行强攻,而是施展计略,不过是没有成功罢了而刘备若轻敌的话,怎能如此?很多人根据刘备这句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来肯定刘备轻视陆逊,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得看怎么理解根据以上对此战的描述,不难看出,蜀军长趋直前,进驻猇亭,虽长期对峙而无破敌之策,但也实在是据有险地,皆加固守,立于不败之地,东吴诸将就说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而结果不也是乃先攻一营,不利?虽然诸将谋略不及陆逊深远,但也总是道出了刘备之军不易攻,而刘备自然也是这么想的而结果呢?陆逊以火攻,一举大破刘备,刘备甚至都来不及组织一次有力的反击,这样突然、迅速的失败,使刘备无法立刻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而心中惭恚,把原因归结于时运不济,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087.html
刘备戎马一生,虽算不上一个大军事家,逢战多败,无法同曹操相提并论,可也总是一世枭雄、天下知名,亲自率兵平定江南四郡、略取益州、终获汉中,没有人可以轻视他,而他,似乎也从未轻视过他人,又在这样重大、关键的一战,他怎么会轻视年已三十九岁、正值壮年、屡建功勋、声明远扬的陆逊?因此,刘备此战的态度是极其认真、谨慎、尽责,并没有轻敌之嫌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