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婉如清扬
历史长河中,皇后数不胜数,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她们的历史记录并不完整,有的甚至只有寥寥几句被记入史册,并比较详实的,实在不多而能得到最高评价的,更少,长孙皇后是一个特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2416.html
长孙皇后的名声很响,几乎是历史上接近于完美的皇后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2416.html
她的履历完美长孙皇后出身高,父祖任高官,母亲家族显贵,与李家门当户对她从小就爱读书,事事循规蹈矩,虽然是跟着舅父长大,但接受过当时最好的教育十三岁嫁给李世民,后册封为秦王妃,李世民登基,成为皇后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2416.html
和所有的名人一样,她也有神秘光环相传她回舅家省亲,高士廉(她舅舅)的小妾看到她住所外有一匹高二丈的马,高士廉大惊失色,请人来占卜卦辞相当好,说长孙氏是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这家伙,说得太赞,贵不可言这种事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她后来的表现,的确是符合厚德载物这一点,给大唐带来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2416.html
李世民能由秦王而皇太子,终至登顶,与长孙皇后的相助有莫大关系玄武门之变时,长孙发挥了一个贤内助的角色,安定人心,抚慰将士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2416.html
她的理智相当难得李世民登基后,常与长孙后谈论朝廷大事,长孙后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对妻子的拒绝,李世民是不在意的,他继续与她谈,但长孙竟然真的做到了不干预朝政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2416.html
当然了,在适当的时候,她也会出马,但参与相当有限,度把握得很好比如说众所周知救魏征其实可以想象,除了魏征,还有许多其他人,都得到过长孙后多少的帮助,毕竟,在李世民眼里,妻子不但是枕边人,更是他登顶最亲密的伙伴,任何人都有可能背叛,但长孙后永远不会,他们的利益永远一致,没有分歧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2416.html
唐太宗李世民除了加封长孙晟外,他还要提拔重用长孙无忌长孙后认为自己已经尊贵之极,实在不想看到家族中兄弟子侄们遍布朝廷的情景,也不想看到大唐重现吕霍这样的局面,所以反对长孙无忌成为宰执,在知道劝谏无用后,她又在哥哥面前,不断地请求哥哥不要上任不过,唐太宗没有听,长孙后也无可奈何长孙无忌位极人臣,也因此被外甥李治给惦记上,最终给干趴下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2416.html
贞观之初,大唐其实并不很稳,且不说外敌环伺,就是内部,经历了多年动乱,也急需安定下来前朝要相对无为,不过度干预,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后宫,也需要有绝对的节制,才能稳定人心这一点,长孙后做得很好,就以教育太子为例太子的奶娘遂安夫人常常感叹东宫可用的东西太少,希望能增加点预算长孙后没有答应,说太子最重要的是德名不传,奢华的东西少一点有什么关系?她病重时,一再强调,生死有命,人力无可奈何,还希望死后不要厚葬,劳民伤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2416.html
当然了,有人会说了,看看长孙后的几个儿子斗得那叫你死我活,这就是没教好的原因嘛但是咱们平心而论,这还真不能怪她杨坚的五个儿子,倒都是一母同胞,可是斗得那个狠,比谁差?李渊的儿子,也个个优秀,斗起来还不是一样你死我活?宝座只有一个,谁都想坐,没办法,生在皇家不斗不行,长孙也无力改变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2416.html
长孙后打理后宫,井井有条,有限度地参与朝政,庇护那些逆了龙鳞的忠臣,助力君明臣贤,她与丈夫生死与共,情深意重,几近完美
不过,接近完美的长孙后,也有过一次徇情枉法
长孙后的母亲是长孙晟的继室,长孙晟去世后,她和长孙无忌就不怎么受待见,甚至被她异母兄长孙安业给赶出了家族长孙被封为皇后以后,却以怨报德,请求厚待长孙安业
长孙安业不是什么大才,相反,倒是个喜欢喝酒不务正业之辈,但他姓得好,当上了右监门率,后来还升为右监门将军,负责宫殿门禁及守卫
按常理来说,这已经很不错,该知足了
不过,不知道长孙安业怎么想的,贞观元年,他竟然跟随刘德裕、义安王李孝常谋反这李孝常在利州造反可以理解,毕竟他是李建成的人,而长孙安业走的这步,无解
无论人们明不明白,这谋反的事,放在哪个朝代都是要掉脑袋的李孝常被杀死,作为党羽的长孙安业,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长孙皇后却一反常态的,请求李世民宽恕异母兄的罪过,她说:安业之罪,万死无赦然不慈于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极刑,人必谓妾恃宠以复其兄,无乃为圣朝累乎!长孙安业谋反,犯了死罪可是,在不明真相的天下人看来,他的死,就是因为长孙兄妹富贵已极的报复,毕竟当年赶他们离长孙家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一旦这样的看法传开,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无论如何不能杀他
李世民最终没有下杀手,而是选择将长孙安业流放到巂州,长孙安业最后不知所终
李世民本身就是靠政变上位的,所以,对于叛乱是相当敏感的,这一点,长孙后也知道,但她为什么要替谋反的长孙安业求情呢?
如果说割舍不下手足亲情,估计还是有点不通,看看长孙后随同丈夫杀兄杀弟,可没怎么劝谏可能更多的原因是她很爱惜自己的名声,不想因为长孙安业,背上报复兄长的恶名
再者,在贞观元年的这场谋反中,长孙安业不过是一小人物,根本就不是什么主谋,要放的话也是可以的而且玄武门之变才过去多久?杀人太多总是于名声有碍,放掉一个边缘人物,根本不影响国家稳定,反而还可以让人看到李氏君主的宽仁,多好
果然是夫妻同心,长孙后一点,李世民就懂了
在咱们看来,这惟一的一次枉法,反而让长孙后有了点接地气的意思,完美的圣人,只适合供着,而平凡人,才有自己的弱点许,这正是人们喜欢并尊重她的原因所在吧
哪位皇后堪称千古一后?此人唯一一次徇情枉法是为了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