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宝玉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他说男和女: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就觉得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大概算是千古新奇之论了,广大女同胞一方面可能会引宝玉为知己,另一方面又恐怕又会嫌他的标准未免太高
如果说上面所论还属于审美观范畴,则他对于生与死的讨论,则也许可算人生观的体现了
对于生,就是如何活着的问题,宝玉已经在表达对女孩儿的态度里表明:要活得像水那样纯净,像宝珠那样无瑕
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做到活出自我,尽量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与女孩儿们混在一起玩,乐意为她们做小伏低;吟诗作赋读西厢,撇开高头讲章;追求与黛玉的自由爱情,拒绝外力干预
当然,他其实并未真正活出自我我们曾经说过,他的人生整体上是被动的,尊贵如他,也至少有三个缺乏:人生道路选择权缺乏,爱情自主权缺乏,用人决定权缺乏他追求的自由,不管是道路,还是爱情,还是他身边的人,都是被外力调整、改变甚至剥夺的
他不可避免地还是要参加科考,不可避免地还是要与薛宝钗结婚,不可避免地失去那些他满心疼爱的女孩儿
也许有些出现在续书里的内容并非曹雪芹的本意,比如宝玉中举,但是宝玉的人生陷于被动则是一贯的:无论是中举还是出家,都是宝玉作为一个追求人生自由的人不得自由的体现
但是我们必须说,宝玉为此努力过,尽管他的努力可能脆弱得可笑就像我们知道西西弗斯把大石头推到山顶后,它还是会滚落下来,但我们还得说,他毕竟为此努力过
对于死,宝玉的理解是人谁不死,只要死得好,不用避讳,就是说只要死得其所就行那么怎样是死得好呢?下面展开讨论一下:
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拼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
同样是死,司马迁曾说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据后人的理解,恐怕宝玉所说的文死谏,武死战是属于重于泰山之死的,该千古流芳才是,但宝玉却认为这样的死不是正死,简直不如不死
为什么死谏?为什么死战?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名节,还是为了维护国家(皇室)的利益?
这好像很难区分啊!按宝玉的说法,就是看这些文官武将死谏和死战是在什么时候
他说,那些文官一定要到出现昏君(国家出现危局)了,才出来拼死一谏,来个意图挽狂澜于既倒,换得一个忠臣的名声;而那些武将,要到发生战争了,才出来拼死一战,来个醉卧沙场君莫笑,换得一个为保国立下汗马功劳之勋赏
看起来好像很正常,当权者昏庸而谏之,发生刀兵而战之,不是文官武将的使命吗?这没错但是宝玉要强调的是谏和战应该在太平盛世就好好做
有一次魏文王向扁鹊求教: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因为事实上扁鹊江湖声誉最高,所以魏王有点不理解,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这个小故事不知真假,但其理值得思考:扁鹊家三兄弟,名声最大的就是他,最没名声的是老大,但他家里的医术排名,却推老大第一,因为他能治未病
这是成本最小、损伤最小、效果最好的,但却又是最不能显名的,因为治了却看不出治了什么,等于没治嘛!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但事实上这种认识太有市场了:没有治病,怎么算医生?没有名声,怎么可能是好医生?我是真的听说过,有病人去看医生,医生看了说,既不用打针,也不用吃药,多喝水多休息就行了,然后病人吵着要退挂号费因为他觉得医生没给看
皇帝圣明、海晏河清之际,怎么显得出文官的忠直、武将的威风?可不得等皇帝犯错、干戈将起的时候才能大显身手,才能名声大振?
但这仍是错误的作为大臣,就该在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之时,发现稳定局面之下存在的隐患,及早弥补、修整,确保这种局面延续甚至改善;发现和平形势之下涌动的暗流,及早采取措施,维护局势平衡
只不过,要在太平时期发现并解决问题,更需要敏锐的意识和判断的能力,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这也就意味着,当问题解决后,大家很可能还是不知道
等到大家都知道了,就往往是大家都骂皇帝昏庸,担心身被刀兵的时候了,这时其实一切问题都摆在面上,不用多敏锐的意识和多强大的能力,就能充分展现自己是如何忠君爱国
这只是对忠臣良将最好而已,也就是说,对显扬名声最好
当时宝玉说这番话时,袭人表示反对,说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但宝玉说: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如果知大义,他们就该在不需要死谏和死战的时候进谏和止战,那才是真正的忠君爱国,而不是博取忠君爱国之名
而就宝玉自己来说,他认为自己死的最好的方式是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得得时了
这实在有点疯言疯语,但是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不想要什么轰轰烈烈名扬天下的生与死,他只要与他喜欢的姐妹们在一起结束此生,尽管籍籍无名甚至名声狼藉
我觉得,宝玉的观点以及所举的事例,对我们的现实来说是有意义的
红楼梦:贾宝玉的生死观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2983.html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