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64回,黛玉因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最后一共写了五首,其中第一首是咏西施的,全诗如下: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304.html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304.html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304.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304.html
西施是越国的美女,因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为使吴王惑乱沉湎而献于吴可见她是勾践卧薪尝胆、复兴越国的牺牲品西施的结局,一说沉江而死,一说随范蠡遨游江海这首诗的第一句,则多认为是写西施沉江而死,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陈文新《红楼梦诗词曲鉴赏》、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王士超《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王旭初《红楼韵文说》、闻荃堂《红楼梦诗词今译》和梁归智《红楼梦诗词韵语新赏》无不如此,《红楼梦大辞典》也说她一旦身殒江中,不过徒然令人怀念而已[①],蔡义江则说一代绝色的美女终于如浪花般消失了,诗中只是泛说逝去[②],没有在两个传说中作出选择,但同样认为是写西施的最终结局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304.html
笔者认为这个看法有待商榷古人用逐浪花,多用引申义,为了讨论的方便,且就笔者所知罗列如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304.html
1、隐见看山色,浮沈逐浪花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304.html
2、飘落随风絮,优游逐浪花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304.html
3、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304.html
4、似伊才貌实堪夸,踪迹无常逐浪花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304.html
这几个例子中,有几个词的意思,在今天有了变化,容易导致误解,需要费点笔墨,逐条解析一下
第一例:隐见看山色,浮沈逐浪花见清人陈田《明诗纪事》,全诗为:舟一江流急,望中日已斜入云惟鸟道,傍水少人家隐见看山色,浮沈逐浪花片帆吴地近,到岸即天涯[③]隐见,即隐现;浮沈,即浮沉;逐浪花,用本义结合全诗看这两句,颇有超然物外的意味
第二例:飘落随风絮,优游逐浪花见清人黄之隽《生日对菊述怀》,该诗凡生平官位及所更历事,俱藉一‘花’字传出[④]诗文长,不备录简言之,黄之隽在五十三岁中举,诗中陶宅毵毵柳,申江瑟瑟花嗜违羊矢枣,踏欠马蹄花飘落随风絮,优游逐浪花乾坤乡外客,山水道旁花数句,是写中举前的清贫无奈优游,在这里不是指悠闲自得,而是指委从、顺其变化的意思,《淮南子·原道训》:沕穆无穷,变无形像,优游委纵,如响之与景《淮南子·本经训》:古之人同气于天地,与一世而优游高诱注:优游,犹委从也足资佐证,可见逐浪花亦用本义不过,与第一例比,这一例少了闲情逸致,却多了人生的无奈
第三例: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见苏东坡《和子由中秋见月》曲折,指曲调的高低,亦指曲谱;低昂,指音节的高低;赴节,指应和着节拍;歌板,是唱歌时用以打拍子的乐器据苏东坡自注是夜贾客舟中放水灯,可能还有梵呗钟鼓一类的佛教音乐,这两句是说:曲谱并非存心跟随浪花起伏不平,音节的高低是因为要应和着节拍——还是用逐浪花的本义
第四例:似伊才貌实堪夸,踪迹无常逐浪花见明无名氏《赠书记》第19出《认男作女》回末诗其第18出《认女作子》回末诗则说:怜伊漂泊逐孤蓬,抚育朝昏伴老翁这两出戏里,生、旦角皆身世飘零,逐浪花与逐孤蓬对举,都是形容漂泊无根的李频《长安书怀投邢员外》:霜天摇落日,莫使逐孤蓬武元衡《送温况游蜀》:游人西去客三巴,身逐孤蓬不定家[⑤]皆可佐证
以上四例,前三例用逐浪花的本义,第四例直接引申为身世飘零,都挨不着沉江而死的意思基于对西施吟的整体把握,一代倾城逐浪花应该是用引申义,就是写西施的背井离乡的经历
再看第二句:吴宫空自忆儿家儿家有三义,一是古代用来称呼女子,二是古代女子用来自称,三是古代女子自称其家林黛玉取第三义寒山《诗三百三首》说何须久相弄,儿家夫婿知,辛弃疾《江神子·和人韵》说儿家门户几重重,记相逢,画楼东,郁达夫《春闺》诗之二说明知此乐人人有,总觉儿家事最奇,梁恭辰《北东园笔录三编》说忆儿家阿父为南浔通判时[⑥],皆取此义以往注家多取第二义,盖因误解逐浪花为沉江而死所致,其实,这一句是说西施来到吴宫后只能空忆若耶溪畔的老家
要之,黛玉既说感慨终身遭际,在能解释的情况下,还是兼顾西施的生前身后比较好基于此,笔者认为全诗是说:虽然西施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但离乡背井,身世飘零,来到吴宫后只能空忆若耶溪畔的老家;世人啊,莫笑话效颦的东施,与西施的离乡背井、孤苦早丧相比,东施可幸福多了——直到头发白了,还能在若耶溪畔悠然浣纱这首诗未明写西施之死,而西施之死已隐于全诗,既以东施之生比西施之死,又以东施之安定比西施之飘零,复以东施之自由比西施之拘束
如果把逐浪花解作沉江而死,则西施可悲可叹处惟在一死,与东施互比之处亦惟在一死;如果把第二句解释为后人追忆西施,则莫笑东村女异常突兀,因为后人虽然空忆,毕竟还带有同情、惋惜等美好感情,这前两句诗就有点有的人活着,她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她还活着的走向了,与之对应,应该是可笑东村女才对——与诗意既不谐,与初衷亦有违,黛玉何所为而非如此不可呢?
最高明的用典手法,可以做到不着迹,照字面也解释得通,找出隐藏的典故,则可以理解得更透彻黛玉用逐浪花亦如此惟中华文化浩如烟海,谁也无法通阅文献古籍,各注家在把逐浪花注为沉江而死时,因一时疏忽而未注明出典,笔者草此小文,其实未敢自是,目的乃在于抛砖引玉,以就正于学界时贤
林黛玉的西施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