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魅力

评论字数 6580阅读模式

脂砚斋评林黛玉说:"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林黛玉之所以有魅力,不在于她是林黛玉,不在于她是寄人篱下的林黛玉,不在于她是大观园里的林黛玉,而在于她是灵性的集合,她是理想主义的化身,她的魅力正在于不是她本身她是精神的、超物质的她的精神又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如此深刻呢?我认为,是当时进步的文人意识、价值观念、主体意识乃至文采风度、浪漫情趣注入了她的精神,使她不仅仅是一个大观园里的才女,而接近一个理想意义的女人

在这方面,我以为有三点:一是恃才傲物、自命清高、目下无尘的文人骨气和精神洁癖;二是冲淡平和、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隐逸追求;三是感伤主义、人生虚幻的时代悲哀

文人骨气和精神洁癖

中国古代的文人,尤其是隐士,一般都恃才傲物、自命清高,我们把这叫做骨气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都是这样的他们这样做,虽然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却维护人格的尊严,觉得自己更区别于蝇蝇苟苟的世俗之人,从而确立自己独立的价值

红楼梦
》的作者曹雪芹,是文人,想来也是有骨气的,在主人公中注入他的意识也是理所当然的书中十六回写道:"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鶺鴒串珍重的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遂掷而不取"若细究鶺鴒串的来历,我们即知是御赐之物林黛玉由于目下无尘的精神洁癖,在有意无意间即蔑视了权贵甚至皇权

林黛玉之恃才傲物,我以为其"才"有两个方面:一是口才,强辞夺理,鸡蛋里挑骨头,本是她的拿手好戏,而逞口舌之利,也无疑是中国文人的专长林黛玉的口才大多给她树立了敌人,开罪了湘云、袭人、宝钗等,这都不自觉地影响到了她的命运有时口才的施展,却大有益处,若与宝玉的两次参禅"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此问实是刁钻,有通灵者尚不能答,况顽石乎?后来,由参禅所得宝玉的信息"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对她来说是最后的挣扎,也是最后的慰藉

林黛玉才华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诗才毫无疑问,《红楼梦》中她的诗最好但她的恃才傲物、孤芳自赏实在没有多大的好处不过,面子上的谦虚她还是有的,可那谦虚又显得做作,最终还是让我们觉得:她对自己的诗才是那么的自我陶醉幸好,还有人看她的诗否则,就是天下无对,古今无双了有才也不应傲啊?我们知道,诗是抒发性情的有一分真情,就有一分诗才她的情既真又苦,故而诗才也高,而这高无疑是苦水多,甜汁少若是苦情亦足以傲的话,那真是莫大的悲哀了

道家思想的注入与千古高风

冲淡平和、超然物外本是道家的思想,天人合一则是儒道释各有解释,按道家的观点是人的自然化,要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统一正是基于这一点,道家特别强调山水田园之乐,在山水田园中欣赏风光、陶冶性情、怡养天年这对中国文人大有影响,若谢灵运的山水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陶渊明的田园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床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诗的风格平淡自然,恬静穆,富有意境美,也正是这种风格对后世影响最大虽然陶渊明的成就不止这些,但他的诗文却以苏化的面目出现李泽厚讲:"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悟了的哲理高度"而最适合这的只有陶诗我相信,影响到《红楼梦》的必是苏化的陶诗

林黛玉在潇湘馆的生活本就是灵性的,那自然环境应该说是地主阶级最理想的了,因为它综合了山水与田园的特点山水一般是游览的,虽美,但劳人心力;田园一般是居住的,所择之地人烟稀疏、山林幽深,虽能得隐逸之乐,但不免生活艰难,缺衣少食而潇湘馆里,幽深、自然的景致有,生活又无足挂怀,若排除社会给她的悲剧,那真是神仙般的日子了

林黛玉由于寄人篱下的地位,孤僻高傲的个性,心灵深处的幽思,使她大致接受了道家的思想,并受到陶渊明的深刻影响对于林黛玉的恃才傲物,我确实反感,但她作为理想主义的化身,有两个法宝,一是爱情,一是诗才人言:她的一生像是为恋爱而生,也为恋爱而死她的生命除了恋爱几乎什么也没有而她的诗才又与她的恋爱紧密结合起来,最有代表性的即是题帕三绝和《红楼梦》中的"三绝"因此,若了解她这个人,必须懂得那些诗的内涵她的与爱情紧密相联的诗,受陶渊明的影响并不大她受陶诗影响最大的是元妃省亲时作的两首和以后作的三首菊花诗

不妨分析一下省亲时,她所作的那首《世外仙源匾额》,是应制诗,本不易大展其才,但题目却深和她的脾胃,故而前四句作得非常好"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能作此诗之人,必不是食人间烟火者从风格上讲,很脱俗、自然、新奇,而这正是陶诗的精髓后面的"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若单独看,较之前面没甚么新意大致被应制局限了吧可若与薛宝钗的那首结尾作比较,"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就发现林黛玉诗作的不卑不亢、有骨气、有傲气了而这与陶氏"不为五斗米折腰"无疑是相通的她代宝玉作的《杏帘在望》云:

杏帘招客饮,在望在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首联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移入,却又不落窠臼,另辟蹊径颔联、颈联既有山水气,更有田家风味,简直一幅绝美的图画由"十里稻花香",我们不难想起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而尾联正由此结此诗只是清新、自然的风格接近陶渊明,要论真实的生活,陶渊明也只有多读几遍自己的《桃花源记》了若说此诗的气象,很有盛唐之音,更接近王维所谓"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是真实的反映抑是理想的境界呢?我们只要看到下面点的四出戏:《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就明了了即那繁华,那盛唐之音,在末世都是虚假的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中,《咏菊》、《问菊》、《菊梦》,在大观园才女诗中,至少书上说是最好的不过,偏爱自有不同,据说湘云的那几首不错,口气大,无拘束,形容妙(若"一丛浅淡一丛深"),而说到感情真挚、深沉,技巧娴熟、灵活,终让潇湘卷三首诗,首首提到了陶渊明"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咏菊》)," 喃喃负手扣东篱"(《问菊》),"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菊梦》),当然,其他人的诗也有涉及的不过,从由菊引到渊明,再领悟其高风者,唯黛玉而已"孤标傲世"是秋菊的特点,也是陶渊明的个性,悟到此是一层"千古高风",谁人领略!孤标傲世,谁与同调?又是一层"圃露庭霜"唯有寂寞,孤独却无人诉情衷又是一层"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这是达观,是自慰,却另有深意她之所谓"解语""片语"即是三个字"你放心"我以为正是由宝玉与她互为知己,才促使她有此达观之见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416.html

显然,我是以为《问菊》最好的《咏菊》中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之"秋心"怎解?我以为"秋心"即"童心""真心"林黛玉是率真的人,也是至情至性的人她之所谓"秋心",必然离不开她的本心,而她的本心却寄托在宝玉那儿由于环境、家庭的因素,她是不能放心的,故而盼望着有人解得她的真心真意,而这人无疑应是宝玉这种"真心"也正是陶渊明所有的他请别人喝酒,结果自己喝得酩酊大醉,便说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如此率真,正构成了他的个性,而他的诗,也正是这种个性的自然流露,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们若细分析一下注入林黛玉个性中的率真,不免大为失望陶渊明因为太率真,故而隐逸,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甚至还要乞食林黛玉之率真,使她将贾府上上下下都开罪了,也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梅分析说:"假如我们将所有的人类,单用'真''假'两字来划分,黛玉毫无疑问地独占了'真',在她整个生命里,我们完全找不出一丝虚假成份她要做什么,就痛快地去做,从来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她想说什么,就毫无忌惮地说,更不在乎别人的反映如何,所以她开罪了宝钗、湘云、袭人,又不会讨好贾母,巴结凤姐因为林黛玉太'真'了!她相信真理的存在,而忽略人心的虚假,最使人拍案兴叹的,就是她唯一的红颜知己,竟是她生命的刽子手"(引自《台湾红学论文选》)

林黛玉受影响最深的是道家思想和苏化了的陶渊明千古高风,她学到了;孤标傲世,她学到了;超然物外,天人合一也在她思想里打下了烙印然而,有一点她没学到,即冲淡平和、达观知命《庄子》讲:"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若不系之舟"林黛玉是巧者,故而劳心;是智者,故而忧伤劳心、忧伤必是心情抑郁,再加之贵族式的生活,殊乏野外体力活动,这样的女孩子极易得肺结核,林黛玉的小心眼儿是出了名的,其实她并不是小心眼,她只是不会运用自己的言语,不懂得在合适的地方说合适的话罢了不管怎样,肺结核、表面上的小心眼,再加忧伤、悲吟,构成了林黛玉的一生而这亦是文人意识和时代精神的注入

明代的浪漫主义思潮在进入清代后,已经消沉,继之而起的是感伤主义、人生空幻意识若《桃花扇》中哀江南的那套曲子,《长生殿》中弹词而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红楼梦》的根基就是感伤主义,最终的归结则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人生空幻意识

感伤主义和人生空幻意识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讲:"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这就是明清文艺思潮三个不同阶段,这是一条合规律性通道的全程在第三阶段(乾隆),时代离开解放浪潮已远,眼前是闹哄哄又死沉沉的封建统治的回光返照复古主义已把一切弄得乌烟瘴气、麻木不仁,明末清初的民主民族的伟大思想早成陈迹,失去理论头脑的考据成了支配人间的学问......那是没有曙光、长夜漫漫、终于使中国落在欧洲后面的十八世纪的封建末世"(引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因而那个时代阴风惨惨、鬼哭狼嚎的感伤主义必反映在文艺的创作上,而《红楼梦》无疑是其最高代表

若论《红楼梦》中最大的感伤,自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没落,封建社会的没落,可以说这本书就是封建社会的一曲挽歌若论《红楼梦》中感伤性最大的人物,无疑是林黛玉,而她感伤性层面却小得多,她大概还不会自觉到时代的没落,她的感伤性在于深度然而,她感伤的究竟是什么呢?寄人篱下,无父无兄,无依无靠,并不是故作司马牛之叹,而是"红颜薄命古今同"的感伤这并不是主要的,我们看了她所"喜、惊、悲、叹"者即明了: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密厚热,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剖心铭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知己,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这是颦儿一生心病的剖析,她的喜怒哀乐皆根源于此,她那凄绝千古的感伤也根源于此很值得注意的是,她之感伤、哭泣最深时,恰是别人最乐时,我们从二十七回的回名即可看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林黛玉的感伤首先基于她被包裹的浓郁的文化感伤气氛从木石前盟起,她即是西方灵河岸上的绛珠仙草,投世就是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德在她进贾府前,已被告诫不能看到别人的泪水,不能为外人流泪,然而她却在那里哭了一辈子如果我们细看的话,会惊奇的发现,她是"还泪一生一笑终"许多文化内涵很深的东西与她联系在一起,使我们觉得她亦真亦幻,凄迷难辩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416.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416.html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那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做'潇湘妃子'就完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416.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416.html

从此,湘妃竹、潇湘妃子在文化意义上等同了林黛玉,她们的悲伤、命运也预示了林黛玉的悲伤、命运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416.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416.html

她作诗说:"门前亦有千竿竹,不识泪渍也无"是啊,风流云散,旧迹难寻,湘妃如此,自己又将怎样呢?我们不会忘记,林黛玉花——芙蓉,"莫怨东风当自嗟",她喜欢芙蓉,也只她配作芙蓉,但她却为此感伤,所以她特别欣赏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416.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416.html

她也喜欢菊花,最重要的不在于"衰草寒烟无限情",而在于"孤标傲世偕谁隐"她对海棠的欣赏是别具一格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足以弥补海棠没有芳香之憾了,可这却无情地涉及到了"花魂",我们自会想到葬花吟,想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她之于桃花,关系也挺密切,"桃花薄命,扇底飘零",她有《桃花行》,她所葬的花也是桃花她之于柳絮,亦感身世飘零而又无可奈何,若"凭尔去,任淹留",此于薛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大异其趣

文化上,大概有三层:一是积极向上,一是冷淡冷漠,一是消沉萎靡林黛玉的诗作,林黛玉的文化意识,无疑呈现出消沉萎靡,虽然她骨子里并不是这东西,最明显的是她那至死不悔的精神追求,若"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不管怎样,林黛玉的感伤很大层面是借助文化来的,这正是文人意识的注入

中国古代文人的感伤意识,大致有两种:一是伤春,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一是悲秋,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燕南归","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伤春和悲秋有很大的相通性,它们都是生命的自觉与执着,它们都有很大的感伤成份古人云:"春女思,秋士悲"伤春更多体现了女性特质,悲秋更多体现了男性特质一是闺中幽思、年华流逝、青春不再;一是世路坎坷、他乡羁旅、白首功名然而,伤春和悲秋两种感伤意识,在林黛玉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葬花吟是伤春,这是绛珠一生的悲苦,深度自不待言脂砚斋读此诗后批道:"余读葬花吟凡三阅,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诗云:

心事将谁苦,花飞动我悲
埋香吟哭后,日日敛双眉

林黛玉在凄风苦雨的潇湘馆所作的《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是明显的悲秋若排除感伤色彩,以人间最大的好奇心来读,我觉得颦儿不简单,这么会玩文字游戏《桃花行》是伤春的,也是鄙人最喜欢的"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这大概运用顶真、勾连的手法,再加之感情的凄怆欲绝,一步步把人推向绝望的深渊,许,也只有如此,才知道什么是"心碎"

从这三绝中,我们明显地看出一个轨迹,伤春——悲秋——伤春,在前八十回中,这至少是一个循环然而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以为是悲秋,因为《秋窗风雨夕》中的悲秋意识、摇落之感,不仅早已蕴含在葬花吟中,而且注入到了《桃花行》中,这三绝所折射出来的无疑是西风飒飒的时代之秋如果说这个循环中,还明显地看出伤春意识浓于悲秋意识的话,在后四十回的续著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四首诗,就可以看出悲秋意识的归结也正基于林黛玉诗作中悲秋意识的浓厚,我以为曹雪芹将自身的主体意识注入到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里

从林黛玉的悲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人生空幻意识那首曲子《枉凝眉》所云"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从两句的对比中,我们分明地感到了人生的无奈正所谓"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竟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心事终虚化",即是"情也成空,宛如挥手袖底风",即是人生虚幻林黛玉的悲剧就在于"情也成空",就在于追求自由幸福婚姻不得黛玉的失败,不是爱情的失败,而是婚姻的失败薛宝钗的成功,不是爱情的成功,而是婚姻的表面成功这许是林黛玉最后的精神胜利而这渺渺茫茫的精神胜利,不正是人生虚幻的一大体现么?人生虚幻在《红楼梦》中是以封建末世繁华的落尽为基础的:由社会的末落,最终归结到人生的虚幻而这点对林黛玉来说是不重要的,因为在贾府最终破败之前,她早已"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了

自始至终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内心注入了进步文人意识的林黛玉最终死去了然而是谁害了她呢?我以为,她与中国古代文人一样,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封建社会的压抑与摧残;二是自误我甚至想把自误摆在第一位又由了文化的圣洁、文人的圣洁,我想把林黛玉的死,归结为自杀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3416.html

林黛玉的魅力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