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告了什么密?冤比窦娥,几难昭雪

评论字数 4667阅读模式

花解语时语解花

一一试解花袭人的心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719.html

作者:林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719.html

小说多佳人,《红楼梦》亦然曹公为闺阁昭传,其笔下的女子美丽聪慧,各具天赋红楼中的人物极具生活气息,喜怒哀乐,优缺短长,个性逼真,如见如闻,是鲜活的人物,而非单调的形象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719.html

只有优点而无缺点,只言风花雪月而不食人间烟火,这样的人物《红楼梦》中没有秉笔直书,不避贤愚,不为臆断,但求真实,曹公刻画入木三分,红楼魅力光辉永灿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719.html

红楼中的女儿都有不足,就像美玉都有瑕疵一样瑕疵虽存,瑕不掩瑜,那些女子虽有不足,然终究是如花似玉相貌出众,品格高洁,且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故曹公不忍使其泯灭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719.html

一、是是非非话袭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719.html

袭人是曹公倾力塑造的人物,怡红院的首席丫鬟,倾心尽力为宝玉,却又争议颇多有人赞之贤,有人谓之奸,王夫人称之我的儿,身边人讽其哈巴儿,是贤是愚,是忠是奸,各有立场,皆有说辞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719.html

判词是评判人物的总括,袭人判词曰: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四句七言,二十八字,内容丰富,深意无限由于修辞上的原因,读者理解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719.html

判词或可这样理解:第一,袭人品性好,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第二,袭人品性虽好,时乖运蹇,公子无缘第三,枉自、空云二词,不是对好品性的否定,而是对好品性的叹息,因为它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至于为何无缘,文稿佚失,不作探究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719.html

有读者理解,枉自、空云是对袭人品性的否定理由是:既然品性好,为什么还公子无缘,既然无缘公子,可见品性不好读书万卷,各有己见判词后甲戌侧批:骂死宝玉,却是自悔言下之意,袭人无缘离去,作者自责自悔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719.html

二、倾心尽力侍宝玉

袭人出场较早,远远早于宝玉的其她丫鬟,第三回,宝玉出场时,袭人紧随其后不但如此,曹公还对袭人的身世人品专门作了补叙,可见袭人的戏份是多么的重要

袭人本名珍珠,原为贾母之婢因贾母溺爱孙子,遂将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的珍珠给了宝玉宝玉知珍珠姓花,便从陆游花气袭人知昼暖的诗句中为其取名袭人

袭人有个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伏侍年轻主子,尤其是贾母溺爱的孙子,没有过人的长处,是不会选择她的,可见袭人非常优秀

除了以上信息,书中还交待: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重要,这是理解袭人与宝玉关系的总论,也是以后两人故事的总括袭人的故事,多依着这句话展开来

三、良宵情切花解语

袭人久侍宝玉,知其性格异常,淘气憨玩自不必说,更有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儿,而且放荡驰纵,任性恣情,不喜正务,袭人每欲劝时,却哪里肯听

十九回,宝玉探视袭人,见到她家的几个女孩子,尤其那个穿红衣服的女子,宝玉赞叹不已,思之再三一个大家公子,不想着读书,专喜爱与女孩子们亲近,传了出去,惹人笑话故此,袭人做了一番准备,规劝宝玉

为探其情,压其意,袭人谎说家人要赎她回去,这让宝玉既伤心又难过,以至泪满面,独自睡去此时的宝玉,像个小孩子,急需感情的抚慰,这正是袭人进言的好时机袭人有见地,懂方法,故而,己卯夹批称其:贤而多智术之人

见宝玉哭的伤心,袭人好言安慰,要宝玉答应三件事,便刀搁脖子上也不出去一是不乱说狠话,不情爱死活整日挂嘴上;二是不批驳诮谤,要作出喜读书的样子来;三是不吃胭脂不爱红闻于此,宝玉心喜,满口答应袭人用心良苦,皆为宝玉,蒙本侧批:以此等心,行此等事,昭昭苍天,岂无明见

宝玉心性高洁,不同俗流,所以离经叛道,违背正统,有贾母溺爱,别人也不好说不谩言功名,委身钗黛,能理解宝玉的只黛玉一人晴雯未必理解,但她从不规劝,因为她尊重个性,尊重自由,不委屈自己,不屈服别人

宝钗湘云都劝过宝玉努力于仕途经济,袭人没有, 她只是说:你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

从思想认识上讲,宝玉未必就错了;从世俗观念上说,宝玉做的确实不对袭人劝宝玉做做样子,乃是出于好心,免得受到贾政及正统社会的责难袭人既要顾及世俗的眼光,又要顾及宝玉的感受,所以,她提出: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

花解语,用心良苦,人亦解花否?

四、良言娇嗔箴宝玉


宝玉年少,心性天真,晚上答应的事,早上就忘了二十一回,湘云来,住黛玉处,宝玉至晚不归,一早便起,得空便伴两人左右那日,天未亮,人未醒,宝玉一早赶来,就着湘云的水洗脸,央请湘云梳头打辫,避着湘云偷吃胭脂,这一切都被赶来的袭人看到

宝钗至怡红,见袭人,问:宝兄弟哪去了?袭人笑道:宝兄弟哪里还有在家的工夫!又说: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宝玉与姊妹们亲切,缘于深情,也不为过,但事情总有个度宝玉的所做所为,袭人隐隐之中有些担心

为劝宝玉,袭人采取不理不睬的法子,打击宝玉的热情度,麝月默契配合偏偏宝玉未能明白,所以就打起了冷战生气之余,宝玉既不出门(一样),也不和姊妹丫头厮闹(二样),只摆弄笔墨、以书解闷(三样)此处,庚辰夹批点明深意,道:此虽未必成功,较往日终有微补小益,所谓袭卿有三大功也

袭人麝月以冷言寡语警醒宝玉,小丫头四儿聪明乖巧,却趁机笼络宝玉,端茶递水,不离左右此处,庚辰夹批:又是一个有害无益者,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于开卷凡见如此人,世人故为喜,余反抱恨,盖四字误人甚矣

袭人不睬,四儿承欢,宝玉气愤之余,仿庄子文章,写了一篇焚花散麝的文字,以示对袭人不满脂批有云: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也此时的宝玉尚不能理解情的真谛,袭人箴谏,正是不欲其陷情太深也

五、袭人告了什么密

因为情,宝黛之间常常闹的不可开交三十二回,几经波折,宝玉向黛玉作了表白:你放心两人吃下定心丸,感情从此趋于稳定宝玉情痴入迷,把袭人当作黛玉,说了很多私情话,还说: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宝玉的话,吓得袭人魄消魂散袭人知道宝玉是因为黛玉才这样说,担心两人将来难免不才之事花解语,箴宝玉,那时还只是胡闹,如今宝玉动了真情,袭人的担心果然应验一片苦心付之东流,想到这里,袭人不觉怔怔的滴下泪来,心下暗想如何处置,方免此丑祸

袭人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三十三回,宝玉流荡优伶,表赠私物,荒疏学业,淫辱母婢,被贾政打个半死事后,袭人劝宝玉说:你但凡听我一句,也不得到这步田地宝玉用情太深太广,又不注意分寸,留下把柄,遭人谗陷,这正是袭人日常担心忧虑的

袭人劝宝玉无效,瞅住机会,把心中的事告诉了王夫人宝玉被打,王夫人向袭人了解情况,袭人却说:宝玉纵性,理该教训,不然,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袭人所言,正是王夫人所想,两人在宝玉的教育方向和方式上高度一致,袭人深得王夫人赞许蒙本侧批:袭卿之心,所谓良人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能不痛哭流泣以成此语?

接着,袭人又提出让宝玉搬出园子的建议袭人说出自己的理由:君子防不然,钗黛己大,虽是亲戚,男女有别,起坐一处,多有不便,行者无心,观者有意,倘若传出不好的话来,宝玉的声名品行就完了蒙本侧批:远忧近虑,言言字字真是可人袭人又道:近来我为这事日夜悬心,又不好说与人,惟有灯知道罢了

袭人提出建议,说出道理,虽是针对宝黛之事而来,但并没有直言宝黛恋情,不算告密,更不是出卖袭人这样做,是对事不对人,她担心宝玉有私情,因为当时社会私情非礼,她担心宝玉处事不慎,损名毁誉关于袭人的品行,脂批作了定性,蒙本侧批:袭卿爱人以德,竟至如此字字逼来,不觉令人静听看官自省,且可阔略戒之

有读者认为袭人反对宝黛爱情,从此处文字看,只能说明袭人反私情,不能说明袭人反黛玉袭人一片苦心,对待宝玉,就像母亲对待儿子一样,唯恐其惹事犯错袭人讲话,字字句句,光明正大,读者理解袭人,一要从文本理解,二要从脂砚批语理解,三要从语言逻辑理解,如此,便不会怀疑袭人的贤与徳

红楼梦主旨言情,并不是说情深情真就一定对宝玉的情感经历了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肤浅情到深刻情的发展过程,从弱水三千到只取一瓢饮,曹公劝戒世人的是悟情,而不是博情(笔者曾在《情到极致情却无》中做过探讨)袭人日夜悬心,是怕宝玉陷情太深,为情所累

六、一片真心反误解


花解语,袭人真情一片;箴宝玉,袭人用心良苦;笞挞宝玉,袭人向王夫人陈晓利害袭人关心宝玉生活,维护宝玉声誉,好言相劝,好语相谏,做尽了自己所能做的事情二十一回,回目为贤袭人娇嗔箴宝玉,庚辰侧批:当得起袭人的贤,是曹公脂砚公认的

袭人尽心,深得王夫人赞许三十六回,袭人的月例钱不再从贾母处领,而是从王夫人月例中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袭人月例银等同姨娘,虽未开脸,己是准姨娘了袭人上位,不是读者想象的告密,而是贤德,有见地,会做事

袭人遇事有主见,行事有分寸,深得王夫人赞赏,周围的人也说不出她的不来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晴雯、四儿、芳官因谗被逐,袭人、麝月、秋纹丝毫未损,这和她谨小慎微、倾心做事、低调做人有关晴雯等爱憎分明,率性直真,这是其优点,但心直口快,出言无忌又为自己招来祸灾

抄捡大观园时,宝玉和丫鬟们的私房话,王夫人尽知,宝玉深感奇怪袭人道:你有甚忌讳的,一时高兴了,你就不管有人无人了我也曾使过眼色,也曾递过暗号,倒被那别人已知道了,你反不觉除了袭人的分析,还有作者的交待:原来王夫人自那日着恼后,王善保家的去趁势告倒了晴雯,本处有人和园中不睦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王夫人皆记在心中

精读细读,思前想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芳官出言无忌,不知防范;婆子听者有心,随机趁便;作者云遮雾罩,欲语还休;读者望文生义,失于察辨很多读者怀疑袭人告密,但一直找不到明显的证据,周思源先生有篇文章——《晴雯之死袭人冤》,建议大家读读你可以不喜欢袭人的个性,但不应该怀疑袭人的品性

宝玉问: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袭人听了,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宝玉似在怀疑袭人,袭人不好再劝,叹道:天知道罢了!袭人劝谏在先,宝玉只是不听,待到事发,却又怀疑别人很多读者都据为铁证,袭人之冤,几难昭雪

宝玉怀疑,袭人听了心一动,半日无语有读者便认为,袭人被说中了,所以心动无语其实,此处若说袭人告密,只是怀疑,尚无证据另一方面,袭人心动,乃是宝玉被打后,她与王夫人之间有过交流互动,王夫人赞许她,又怎么可能挑出她的不是呢宝玉的话,触动了袭人的心事,袭人又无法向宝玉说明,这便是袭人心内一动,半日无语的原因

七、多说一句题外话

竹韵老师审阅后,建议对贾宝玉初试云雨情进行评析本文题目界定为花解语,云雨情与花解语关系不密,本不打算提及,但考虑到是袭人的一桩公案,争议比较大,所以在此多说一点题外话,抛砖引玉,讨论交流,与大家共提高

云雨情事,既干天理,又涉人欲人欲方面,宝玉和贾珍不同,宝玉是人欲, 是意淫;贾珍是兽欲,是滥淫,这些观点,警幻仙姑有论述宝玉的意淫,是爱慕,是怜惜,是体贴,是尊重,发之于情,止之于礼,是正常的本能欲望,是健康的情感愉悦,警幻称其:情种,天下古今第一淫人

宝玉初试云雨情,问题不只出在宝玉和袭人身上,茗烟有之,秦钟有之,司棋亦有之,这不只是道德问题,更是天理人欲的矛盾王阳明讲:人欲即天理,人可以批判,人欲又怎么刻求呢?发乎情,止乎礼,可也;人之欲,天之理,又何必以天理深责之!

品读红楼,各有领悟曹公著文,轻轻点点,㐲脉千里,剑走偏锋,声东击西,一拍两合,似是而非,所以脂砚常说:读者又被作者瞒过矣!曹公用笔如此,乃是创作需要,如果一看就懂,那就不是《红楼梦》了红楼的魅力,就在于百读不厌,常读常新作者微信QQ号:563511540,欢迎指正

喜欢此文,长按二维码, 关注四大名著小说

微信号:

袭人告了什么密?冤比窦娥,几难昭雪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