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志三国演义》构成了一种周期性的叙事结构,这一叙事结构自身蕴含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志三国演义》的故事,起自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终于降孙皓三分归一统毛宗岗的《读志法》说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938.html
叙不自始也必有所自始则始之以汉帝叙不以终也,必有所自终,则终之以晋国(毛宗岗《三国演义》卷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938.html
的确,小说虽然标题为《志三国演义》,但是它的故事,却始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的黄巾起义,东汉政权逐渐趋于分崩瓦解,终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的归晋,天下统一,前后历时113年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938.html
一个历史故事,从什么地方讲起,到什么地方结束,这鲜明地表现出历史叙事者截取历史阶段的独特的象征意蕴所有的历史叙事都源于因果的追溯,由果搠因,原本就是历史叙事的机杼所在人们都是先已知道了历史发展的结果.以此为依据,反过来去追溯这一结果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在历史叙述中,叙事者总是将充满偶然性的历史事件当做在必然律支配下肯定发生的事实,于是原本不确定的历史便成为朝着历史的理性目的行进的必然过程,原本充满着多向性、变异性的元序的历史便成为单向性、规律性的有序的历史进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938.html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任何历史叙述所呈现的都不是历史的本然状貌,而是历史的必然状貌;不是历史的客观状貌,而是历史的主观状貌历史,总是要体现历史家的历史决定论观念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938.html
民间流传的《志平话》,原来构想了一个历史富言因为西汉初年高祖刘邦残杀功臣,所以功臣们托生成为诸侯,最终颠覆了汉王朝这种不切实际的前世因缘,蕴含着冤冤相报、道德报应的历史宿命,表现的是民间的善恶观念和因果观念而《志三国演义》却用黄巾起义、归晋这种确凿的历史变迁,取代了《志平话》的历史寓言那么,它的开端和结局又蕴含着什么样的象征意蕴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938.html
就开端而言,黄巾起义对中央政权的冲击,不仅表征了王朝兴衰循环的道理,而且揭示了一个王朝最终灭亡的种种原因桓、灵二帝用人不当,特权集团,包括宦官和外戚败坏朝政,激烈的朋党之争.膨胀的个人权欲等等毛宗岗《读志法》说得很详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938.html
一书,有穷本追源之妙之分,由于诸镇之角立;诸镇角立,由于董卓之乱国;董卓乱国,由于何进之召外兵;何进召外兵,由于十常侍之专政故叙必以十常侍为之端也然而刘备之初起,不即在诸镇之内,而尚在草泽之间;夫草泽之所以有英雄聚义,而诸镇之所以缮修兵革者,由干黄巾之作乱,故叙又必以黄巾为之端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938.html
这就是说,正因为东汉王朝乾纲紊乱,让十常侍之类的宦官横行霸道,这才激起了黄巾起义,才有了英雄聚义,有了诸侯的兵备,有了诸侯讨董卓,也就有了诸侯割据的局面这里的因果关系是环环相扣的,表现出《志三国演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938.html
《志三国演义》小说的结尾,呈现出一种对小说开篇情节的回应,正如毛宗岗所说的又有读至终篇,而复与最先开卷之数行相应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叙事者常常运用闲笔,提到远在众多章回之前、标志小说开篇的一些情节比如第一百一十二回,提到了董卓的部下李催、郭汜;第一百一十四回,曹髦大喝吾乃天子也,这跟第一回刘备幼时同乡中小儿在树下游戏,自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遥相呼应;第一百一十五回,提到十常侍乱政,暗示蜀汉王朝即将灭亡;第一百一十八回,姜维与钟会的政治结义,可以跟第一回的桃园结义相呼应;第一百一十九回,象征性地重现了黄巾起义历史,仿佛在转了一圈以后,又回到了它的起点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938.html
从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来看,分合分合分合构成了一种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就是毛宗岗所总结的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柬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井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毛评本第一回)
这种分合循环的历史宿命观虽然并不高明,但比起《志平话》因果报应的历史宿命观来,确实已经是一种切切实实的历史观念了《志三国演义》在总体上将历史概括为分(乱)、合(治)两种形态,的确是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观照
再进一步看,如果说这种分合循环是铁一般的历史规律的话,那么,《志三国演义》的作者着意截取从合(统一的东汉王朝)到分(鼎立)再到合(西晋统一)的历史过程来结构整部小说,既写出了从合到分的必然趋势,更写出了从分到合的必然趋势,这归根结底显示出的是对动乱必将趋于安定、分裂必将达致统一的渴望和心小说家极力要揭示的是致乱之由和平乱之术,因为在他看来,动乱和分裂尽管是必然的,但却是暂时的、不正常的历史现象,而安定和统一才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必然趋向
但是,正因为《志三国演义》作者瞩目于致乱之由与平乱之术,所以小说描写的重点并不在合,而是在分整部小说120回,有90%以上的篇幅描写的是分换句话说,小说家实际上是着眼于合来写分的如果做一个统计,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乱与分的时代,并不比治与合的时代短多少所以乱与分,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例外,不是昙花一现这部大书重点写的恰恰就是乱世
的历史,据《三国志》的记载,是个民不聊生、甚至到了人相食地步的时代在《志三国演义》中也写了刘安杀妻子招待刘备的事情没有人愿意生活在那样的动乱时代后代的人们对这个动乱时代津津乐道,这可能是因为那个乱世出了许多让他们佩服的英雄豪杰,这些人物都活得有声有色,这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一种与常人不同的活法而文人士大夫喜欢谈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种分裂割据的局面在历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成了这些分裂时代的典型,人们谈论,实际上是在思考他们所面临的动荡的现实社会
以后,中国历史上大的分裂有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金,而中小叛乱更是不计其数元朝虽然统一了中国,但在统一以后的90年时间里,后40年基本上都在忙于对付国内的种种叛乱元末和汉末的情况尤其相似,这时群雄并峙,北方有红巾军、扩廓帖木儿、李思齐,长江中下游有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四川有明玉珍因此,在故事中多多少少飘游着元末社会动荡的影子
(文章摘自郭英德《四大名著演讲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