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清代子弟书和《金瓶梅》的关系及其研究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34.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34.html
子弟书也叫清音子弟书,是清代的一种曲艺形式,曾盛行于北京,沈阳等地
乾隆初年北京旗籍子弟在八旗子弟乐曲调的基础上,参照北方鼓词的形式创造出一种以七言句式为主,可添加衬字,没有说白,以叙述故事见长的书段,演唱时以八角鼓击节,称为子弟书
子弟书的曲调,早期以北京的东西城为界,分为东韵、西韵
东韵沉穆粗犷,善歌激昂慷慨的历史故事;西韵低缓萦纡,多唱委婉缠绵的爱情题材子弟书衰微后,它的作品多被大鼓书、牌子曲所吸收
子弟书的作品繁多,约有700多种,以西调罗松窗、东调韩小窗的作品较为著名
韩小窗被公认为子弟书创作的魁首,他创作的《露泪缘》、《长坂坡》、《宁武关》、《得钞傲妻》等篇在文学史上是毫不逊色于其他叙事文学种类的经典
子弟书的写作特点是篇幅不长,容量相当于一篇短篇小说
子弟书分回叙事,每回都是在八十句到一百句左右,每回限用一韵,隔句叶韵,多以一首七言诗开篇,称为诗篇,可长可短,然后敷衍正文,最后多有结语,呼应诗篇点明主旨
在说唱文学和曲艺作品中,《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和戏曲的《西厢记》六部作品是最热衷的改编题材,算得上是说唱文学作家或曲艺家眼中的六大名著
子弟书的题材来源,以说部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和戏曲的《西厢记》改编最多和最上乘
根据《金瓶梅》创作的子弟书,目前能够看到文本的达10种之多,其中半数出自韩小窗之手,他创作的《得钞傲妻》成为后人交口称誉的子弟书精品,
另一位子弟书名家鹤侣氏创作的《挑帘裁衣》也唱演不衰,流传后世,说明子弟书对《金瓶梅》的叙事呈现是非常成功的
子弟书因为文人创作,文学性强,在古代俗文学中一直占有较为重要的一席之地
早年的研究多集中于目录和校勘整理有傅惜华编《子弟书总目》(1957)辽宁曲协《子弟书选》(内部资料1979)关德栋、周中明《子弟书丛钞》(上海古籍1984)胡文彬《红楼梦子弟书》(春风文艺1983)
近年来随着古典文学研究目光有所向下,俗文学民间文学整理受到重视,对《金瓶梅》子弟书的研究渐渐趋热
最大的成果是文本古籍版本方面,出版了《清车王府钞藏曲本·子弟书集》(刘烈茂、郭精锐,江苏古籍1993)《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北京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国际文化1994)
《子弟书全集》(黄仕忠、李芳、关瑾华,科学文献2012)《清代八旗子弟书总目提要》(昝红宇、张仲伟、李雪梅,三晋2010)《新编子弟书总目》(黄仕忠、李芳、关瑾华,广西师大2012),此书为现阶段有关子弟书目录的集大成之作
曲艺史论专家任光伟在研究东北二人转的同时研究子弟书,发表论文讨论子弟书源流与历史分期的问题,国内重要辞书中有关子弟书条目释文大多由他撰写
来自台湾陈锦钊博士论文《子弟书之题材来源及其综合研究》(1977,政治大学)作为子弟书研究专著的开山之作,功绩甚著
笔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清代子弟书通论》(南开大学,1987年)把研究重点放在子弟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探讨
王晓宁《红楼梦子弟书研究》(2009,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研究子弟书对红楼梦的改编
车振华《清代说唱文学创作研究》(2007,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列出子弟书研究存目
孙越《金瓶梅子弟书研究》(2016,河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梳理了《金瓶梅》子弟书文献列出14种
指出子弟书应取材于第一奇书本的版本而非词话本,重点论述了子弟书的文本改造如叙事策略的详略、取材跨度等,韵语形式,世俗主题等,其中论述不乏亮点,
论文另一个亮点是对于以往研究很少的两种所谓艳曲子弟书作品《升官图》和《葡萄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论述《升官图》与民间游戏的关系,清代葡萄架俗曲意象和子弟书《葡萄架》的独特性等发前人所未见并对子弟书的传播形式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李洵《明清金瓶梅题材戏曲研究》(2014南京师大硕士学位论文)中挖掘考察了清初边汝元杂剧《傲妻儿》和李斗的《奇酸记》,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期刊论文中《金瓶梅子弟书的母题接受与满汉文化融合》(王立、刘芳芳,2014)提出《得钞傲妻》中牛氏的形象与北方满族女性姑奶奶的火爆脾气,哭官哥与汉族传统哀悼文学的母题承继关系等
《略论韩小窗及其《金瓶梅》子弟书》(李洵,2014)考证了韩小窗的生平大约道光年间是可信的,金瓶梅子弟书有关注底层人物、人物形象扁平化处理、雅俗互见的语言艺术的突出特色,是为民间曲艺的优秀作品
《情节模式的承继与改造——论《金瓶梅词话》中的常时节故事与韩小窗《得钞傲妻》的改编》(赵兴勤,2015)比对小说与子弟书的文本,子弟书通过对常时节名字身份的更换,拉低身份置于底层社会,真实再现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生活场景和细节
二是子弟书比之小说,凸显了人情冷暖三是强化了常牛夫妇间的感情冲突总之韩小窗此作在原著基础上删增有据,不仅形象和主题得到强化和深化,而且非常感人
金瓶梅子弟书研究过去不被重视,至今研究也嫌薄弱,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证、考量和深入,而且在研究中要注意结合说唱文学特点,而非一般作家文学研究的方法
《金瓶梅》子弟书是子弟书创作中的突出现象,也是说唱文学的独特现象,表现了清代下层文人对《金瓶梅》作为一部世情奇书的厚爱,然而却止步于子弟书,其中即使如《得钞傲妻》并未像其他名著题材的子弟书如《忆真妃》《黛玉悲秋》等成为世代传唱的经典
统治者对禁书的勒令禁断固然是最首要的原因,但涉及说唱文学的叙事伦理原则也是我们应该提出来而要加以研究的
同样作为叙事艺术的戏曲、小说,曲艺三者之间存在着文本的互文性与互动性,形成了名著的板块效应,在《金瓶梅》板块中表现得也是相当突出的
如乾隆五十年(1785年)吴长元在《燕兰小谱》中记载(白二)常演《潘金莲葡萄架》,甚是娇媚,自魏三《滚楼》一出,此剧不演
黑儿,姓刘氏,大兴人,年仅弱冠,紫棠色目,闪闪动人,常与白二演《葡萄架》,作春梅旖旎之态[1]
这出戏只在清中叶春光乍泄,昙花一现,子弟书《葡萄架》当是受其影响而作
至于子弟书《挑帘裁衣》也是接受了戏曲的影响,乾隆嘉庆时代涌现了许多名伶几乎都演过《挑帘》、《裁衣》,嘉庆以后被列入淫戏被京城及各地禁演[2]
单弦及其他曲艺形式的《挑帘裁衣》在1949年以后也基本被禁演了
小说改编的两条道路——戏曲和曲艺,可以花开两朵,平行发展,各有其演绎路数有交集,但一般是戏曲影响曲艺较多
比如《金瓶梅》戏曲之对于子弟书的影响,《挑帘定计》、《葡萄架》、《得钞傲妻》即见一斑
而曲艺对于戏曲也有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曲种转化为剧种而实现的,不可否认,很多地方剧种的雏形是来自说唱曲艺的
但是单个曲艺作品的影响则很少见,所以《金瓶梅》子弟书基本上没有对戏曲产生过影响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34.html
-
2.1.1 迄今可见的《金瓶梅》题材子弟书到底有多少篇?
据孙越的硕士学位论文《金瓶梅子弟书研究》称《金瓶梅》题材子弟书共有14种作品,其中三篇《武松杀嫂》[3]、《子虚入梦》、《热结十兄弟》仅见于存目,但笔者以为《武松杀嫂》并不应列为《金瓶梅》子弟书
《武松杀嫂》讲述武大被害后,武松根据何九叔情报,杀死潘金莲和王婆,祭兄报仇,而《金瓶梅》的情节在此处有所逆转,并无杀嫂之梗
《武松杀嫂》戏曲亦有此剧目,单弦及其他鼓书亦有多见,是曲艺传统曲目,内容明显取材于《水浒传》而非《金瓶梅》
故此篇不应列入《金瓶梅》题材子弟书,总篇目应减少为13种
在11种可见正文中,《得钞傲妻》和《续钞借银》分别是两篇独立的作品,孙论和其他论文中还列出了一个合订本的版本
因为此二篇存在内在连续性而刻本把两个作品放在一起合编为一种,此乃书商经营策略,单独列出实际意义不大,况且本文以篇为单位,故不另列,所以列出篇目为10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九回、第二十七回,第三十回,第三十九回第四十一回,第五十四回,第五十九回《西门庆露阳惊爱月 李瓶儿睹物哭官哥》
|
|
|
|
|
子弟书全集(5),俗文学丛刊,子弟书选,子弟书丛钞
|
|
|
|
|
|
|
|
|
|
|
|
子弟书全集(5),俗文学丛刊,子弟书选,子弟书丛钞
|
|
|
|
|
|
|
|
|
|
|
|
子弟书全集(5),俗文学丛刊,子弟书选,子弟书丛钞
|
|
|
|
|
|
|
|
以上篇目除《升官图》以外,大多与原小说回目同名以下有两点说明:
《升官图》是满汉兼子弟书,满汉兼是子弟书的特殊形式
最早的子弟书可以使用满语和汉语两种文字,一句韵文之中汉语和满语混合使用,也叫满汉合璧,《升官图》和《螃蟹段儿》是两篇十分珍贵的子弟书,也是不可多见的妙文,写作技巧高妙之表现,实即在于满汉语双关之运用[4]这种写法可以增加知识性、趣味性
《升官图》创意来自古老的民间游戏习俗,明代中期谢肇淛《五杂俎》写到:唐李郃有骰子选格,宋刘蒙叟、杨亿等有彩选格,即今升官图也……
清代乾隆年间史学家赵翼的《陔余业考》说:世俗局戏有升官图,开列大小官位于纸上,以明琼掷之,计点数之多寡,以定升降……今升官图一名百官铎,有明一代官制略备,以明琼掷之定迁擢,有赃则降罚,相传为倪鸿宝所造
清代用于博戏,有文官升官图和武官升官图之分,亦有实物流传至今
下面举例说明《升官图》的满汉兼[5]和官名游戏文字寓意
苏拉——满语,闲散之意,这里只是谐音汉语拉的动词意思,满语的意义可以忽略
大致如此混合文武官名(有的只是低职并无官位)和满语,描写西门庆和潘金莲第一次幽会,此篇弄风吟月全借升官图流行游戏,是《金瓶梅》子弟书中色情意味最浓者描写大胆,字句猥亵,不减于《金瓶梅》[7]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34.html
清百本张《子弟书目录》(二)注曰满汉兼升官图西门金莲春一回,五百所谓春字即作艺人所说的春口,粉口,书商乐于标榜此字以图厚利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34.html
子弟书《挑帘定计》对后世说唱曲艺影响很大,单弦牌子曲传统曲目《挑帘裁衣》属于《水浒传》题材还是《金瓶梅》题材?
在后世流传中,艺人的传播口径一致说此曲目取材于《水浒传》,若细研之,其中潘金莲人物形象的定位乃是第二回而非《水浒传》第二十五回,比如对武大的百般嫌弃,
比如这一段【罗江怨】对潘金莲举止轻佻的描写:见她模样儿风流,淡雅的梳妆,腰肢袅娜,举止呀轻狂,玉腕双扶,就在楼,哎呀窗,楼窗上杏眼乜斜,秋水一汪,桃腮含笑,带露的海棠,她微探身形,就往楼,哎呀楼,楼下望[8]
作艺人声明取材来自《水浒传》显然是一种传播策略,从另一方面来说,子弟书及戏曲曲艺对潘金莲形象的演绎是偏于《金瓶梅》的,
最终导致这一形象的大众接受为淫妇的刻板印象和固化观念[9],其污名化叙事在后面的叙事伦理中再详论之
《挑帘定计》开头:淫妇淫心本不良,况遇那知趣的牵头可意的郎潘金莲因下帘笼误触西门庆,被那王婆子偷观在一旁扬声儿道大官人唱的好肥诺,小娘子打的也合当潘金莲眼角一撒忙回避,西门庆笑入王婆的小茶坊向王婆控背躬身将干娘叫……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是为写武松而设,掉落帘竿之时并无勾引西门之心,而《金瓶梅》中的潘金莲生性淫荡,其人物形象是扁平化的
二是从定名来看确实出自《金瓶梅》回目,虽然西门庆、潘金莲、王婆故事是两部小说所共有的,但是《水浒传》的第二十三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
并无挑帘裁衣字样,而第二回回目《俏潘娘帘下勾情 老王婆茶坊说技》赫然出现帘,技字样,也有另一名称《王婆说计》
结合明清戏曲,晚明沈璟《义侠记》有《挑帘》、《裁衣》两出,应是取材于当时风靡文坛的《金瓶梅》小说[10],
而且清代菊坛——无论民间还是宫廷演出都经常搬演这两出叫座率极高的折子戏,实是子弟书《挑帘定计》以及其后单弦牌子曲《挑帘裁衣》之得名出处
叙事会产生道德安全问题,大众的文学因为影响面广,更要有统一的明确的价值取向,而不是像作家文学那样把作者隐藏起来不动声色地叙事
那种隐晦作者观点的伟大性在说唱文学这里被视为晦涩难懂,所以说唱文学更要用意识形态眼光叙事,所谓说书唱曲劝人方,主体创作意图明显,说唱文学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是非原则
比如说不可诲淫即是说唱人所要坚持的道德底线,对于食色性也不可为写性而写性,而是有着更深刻的主题存在,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金瓶梅》时说:然《金瓶梅》作者能文,故虽间杂猥词,而其佳处自在
《金瓶梅》之所以不同于《肉蒲团》那样的色情文学是自有它的精华佳处
子弟书等说唱文学要呈现《金瓶梅》,必然要有所取舍,强调其正面的表现,而不是嗜其痂痈
子弟书的改编做到了娱乐功能与叙事伦理的统一,成功的呈现了奇书《金瓶梅》的精髓,并创新和丰富了人物形象,升华了思想感情
子弟书中取材于《金瓶梅》故事的达10种之多,除了三种涉及色情以外,涉及的人物有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春梅、吴月娘、官哥、常峙节、牛氏、应伯爵、王婆、小玉等
以潘金莲为主人公的有三篇,李瓶儿为主人公的一篇,庞春梅为主人公的四篇,常峙节为主人公的两篇
选材的跨度从第二回到九十六回,堪称是《金瓶梅》的微雕小品
从取材的内容来看,情色娱乐有《挑帘》、《升官图》和《葡萄架》,反映市井社会众生相有小人物《得钞傲妻》和《续钞借银》,
反映人生否极泰来的有春梅三季——《不垂别泪》《永福寺》《旧院池馆》,满含力透纸背的悲情抒发一腔幽怨的有《哭官哥》
尤其是韩小窗所创作的子弟书摹写市井百态,反映人间常情,感叹人生境遇比较集中在对小人物常峙节夫妇的赤贫生活,被遣丫环春梅志高心大,弱女子李瓶儿的丧子之痛的描写,来反映这些被欺凌者的命运
即使是涉及色情的三种《升官图》、《葡萄架》、《挑帘定计》,在艺术上也是上乘之作,在文字上比小说要节制得多,可谓娱乐有道焉,可以说金瓶梅子弟书篇篇皆为佳作
《金瓶梅》子弟书是子弟书作者按照奇书读法,领略原著整体意图后进行的加强版创作
《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第一回读法中说《金瓶梅》是一部炎凉大书,解释何为热与冷,无非是人情世情的冷暖
韩小窗作《金瓶梅》子弟书,从情节到人物到环境描写和语言,无一处不在写世态炎凉,写人情冷暖
《得钞傲妻》第二回中有语:冷语摧残怀恶妇,热心周济感西门
关于《金瓶梅》中两大欲望叙事之一物欲钱财的主旨,五十六回读法云写财的厉害,有‘酒肉朋友,柴米夫妻’八字同声一哭也
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看得也非常透彻,在《得钞傲妻》的诗篇中说:英雄气短为钱财气短,红粉情深是柴米的情深今日有银子你居然又是个贤良妇,将来无银子你依然还是个夜叉神!
《得钞傲妻》把游手好闲的常峙节和贪爱富贵的牛氏女二人写得活灵活现
韩小窗在叙事中运用他最擅长的对照手法,在银子与情义的对比中体会人世间的冷与暖、仇与恩
从韩小窗子弟书中我们可以听到清代批判金钱至上文学思潮的回响[11]其现实主义手法及批判力度也是非常令人震撼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34.html
《金瓶梅》以西门庆纵欲而亡为一大转折点,《金瓶梅》子弟书涉及到后部故事情节的有三种,《不垂别泪》《永福寺》《春梅游旧家池馆》《金瓶梅》八十五回读法云:夫写春梅,原为炎凉翻案
春梅为西门旧人,吴月娘打发她净身出户,她不垂别泪,是一腔愤懑
后来成为守备夫人,永福寺相遇吴月娘,不可十分于得意时太扬眉吐气后面故旧家池馆之游,春梅形愈下而心愈悲矣这样的春梅三季可谓步步惊心
这三篇子弟书紧扣读法的意图,调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渲染和呈现了春梅在这三种不同境遇下的愤懑,大度和悲伤情绪
如《不垂别泪》中春梅无端被卖,主母金莲要去评理,春梅讲出一番理论:
谁保得终身长富贵,谁料定一世受清贫?好男不吃分家的饭,好女不穿陪嫁的裙,有志气重立一番新世业,那时节不来亲者也来亲
你看我今日里低三下四出门去,怎见得到将来我不烈烈轰轰来进此门?……切不可只将俗眼定终身,你看那黄河尚有澄清日,岂有人无得志辰?
依我说凡事还须留地步,落得个将来会面好相亲……倘一朝高低贵贱翻了局面,那时节也有个追悔当初认错人
说完这番话遣春梅一腔盛怒无留恋,也不管主母金莲痛碎了心兴匆匆对镜梳妆来均粉面,气昂昂开箱寻觅换衣裙,急切切床前自己把包囊裹,乱腾腾匣内还将活计寻……见春梅佯长决裂跟薛嫂,头也不回面带嗔,并无留恋的心情绪,那有离别的泪点?
从春梅的言谈举止中看出她对被遣这件事认识得非常透彻,她看穿了,也说穿了,所以并无半点留恋此桥段《金瓶梅》小说中着墨不多,限于对神情和举止的描写,子弟书由此生发出人物性格如此丰满、言说诉求如此犀利、画面感如此强烈、语言形式如此美的作品,使竹坡所发见的金瓶梅的宏旨得到超强的展示,令《金瓶梅》改编十分有声有色,其揭示之深刻剖析之精辟甚或超过了子弟书对同样作为世情书的《红楼梦》的改编
说书唱戏劝人方,说唱文学具有较强的娱乐功能,但同时要寓教于乐,所以作品具有两面性,一面要娱乐,一面要化俗,表明同步于意识形态的高台教化
因此说唱文学在主题构成上有叙(事)议(论)合一的特点,它的叙事与其他叙事文学一样是虚构的事件,但不能把事件说成一场梦,而是时时拍响惊堂木,唤醒听众,跳出事件,进行品评议论
这就要求说书人采取全知全能的视点而不是小说叙事者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只是相对来说的)
从文本结构上看,先诗篇后结语的结构自带议论的功能如《得钞傲妻》的诗篇:
故事结束后写一句结语小窗氏笔端怒震雷霆力,欲唤醒今古鸳鸯梦里人
《不垂别泪》的结尾语:真果是运去黄金无宝色,时来顽铁有精神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34.html
本是套用原著语言,但是不是出现在旧家池馆的桥段而是提前了,因而起到预示作用,引起读者的悬念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34.html
子弟书诗篇的内容多是超于故事之外议论感叹,或作者叙述写作缘起一般来说都是在诗篇之后才真正的进入故事本身,加之末尾的结语,子弟书的作者很多情况下都是在有意地创造一种间离效果
作者先站在现实的角度叙述、议论、感叹几句,然后把听众(读者)带入所要讲的故事中,极尽铺陈描写之能事,尽力使听众(读者)沉溺于其中,
故事完结之后,忽地跳回到现实当中,再叙述、议论、感叹几句,一笔煞住,余音袅袅
读完一篇子弟书的佳作,让人掩卷慨叹,怅然若久之,很大程度上是子弟书的这种前诗篇后结语的结构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即使是涉性之作,《金瓶梅》子弟书作者、说唱者在开端诗篇中明确表明他们对涉性的态度,写性不是诲淫,而是为了诫淫的,如《葡萄架》的诗篇:
诗篇即是入话,导入听众的话头,自古人生被一个字牵缠,这一个字便是色,而色即是空,作者从佛教色空观的角度切入,强调西门金莲之间的孽缘,苦海,劝诫世人解脱风流债,证得自在禅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34.html
欲海情天生魔障,男女苟合有玷纲常都只为寻花问柳,窃玉偷香,全不想强谋的夫妻不久长!
直接从风化纲常的角度抨击男女偷情淫奔之事,作为口头文艺,道德劝诫的色彩比子弟书来得更加直白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34.html
在剪裁方面,《葡萄架》也做到力求呈现更多的美感,占篇幅比较多的是写景喻情,铺叙花园内的夏日景色(并未突出葡萄架),春梅扑蝶、摘花的活动及她与潘金莲西门庆的对话,刻画春梅的青春活泼,
其后醉闹葡萄架的艳情文字大大弱化到只有9句的可删文字,点到为止在作者的苦心经营下,这个曲篇成为一幅工笔重彩的市井豪门风俗画,但艳而可观[12]
所谓污名化叙事是指叙述者从自己一方的正义伦理出发,把对方污名为敌人,或非正义的一方,以便给后来的这些敌人被屠杀留下正义的理由,让读者得到杀而快之的美感
《水浒传》小说中也有表现,潘金莲形象在由《水浒传》转化为《金瓶梅》中彻底被污名化了,而且是伴随着民间普通妇女被厌女男权情绪妖魔化成天下第一荡妇这样双重的污名化
《得钞傲妻》中为了增加抨击爱富嫌贫的价值观力度,常峙节妻牛氏也被污名化为十足的泼妇夜叉,她口中念念叨叨大段的骂夫词,而且连哭带嚷,叫地嚎天声如牛吼驴鸣不可闻,越劝越嚎越央越嚷,那光景若要不哭除非有现银
第二回常峙节带孔方兄回来后牛氏见银眼开,秒变贤良妇
潘金莲和牛氏的形象经过了污名化的过程具有了性格鲜明的特征,是符合说唱文学作为民间叙事的爱憎分明情感寄托需要的
然而即使有污名,黑化现象的存在,但不同的作者、不同的篇目中人物的性格并不一致,如《哭官哥》中的金莲的狠毒和《不垂别泪》的金莲的柔情,略呈现复杂性的情况
我国说唱文学属于通俗文学的范畴,冯梦龙古今小说序中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
风即是人伦风俗,市井风情《红楼梦》第五回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子弟书作者尤其是韩小窗深谙人情事理之壶奥,因事生情,理出于事,以叙事为中心,唱情明理,撼动人心是说唱文学的最高审美层次
从韵文类说唱文学的写作特点来看是旋律性叙事,抒情与叙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叙事是抒情的叙事,抒情是有叙事的抒情
庞春梅重游旧家池馆,可以说是《金瓶梅》画龙点睛之处,作者写庞春梅一寻旧游,再现了千里长蓬,也没个不散的筵席的败落结局
作者描写陈敬济到周守备府前,先插入春梅重游旧家池馆一节,如下:
春梅向月娘说:奶奶,你引我往俺娘那边花园山子下走走月娘道:我的姐姐,还是那咱的山子花园哩!自从你爹下世,没人收拾他,如今丢搭的破零零的石头也倒了,树木也死了,俺等闲也不去了春梅道:不妨,奴就往俺娘那边看看去这月娘强不过,只得叫小玉拿花园门山子门钥匙,开了门
月娘、大妗子陪着春梅,到里边游看了半日但见:垣墙欹损,台榭歪斜两边画壁长青苔,满地花砖生碧草山前怪石遭塌毁,不显嵯峨;亭内凉床被渗漏,已无框档石洞口蛛丝结网,鱼池内虾蟆成群狐狸常睡卧云亭,黄鼠往来藏春阁料想经年人不到,也知尽日有云来
韩小窗子弟书借春梅一游,将萧条破败的花园自然写出:
闪秋波留神细看园中的景,说呀这一种凄凉可不叹死了人!艳浓浓的夭桃郁李全干死,娇滴滴的细草鲜花无一存,一枝枝芍药凋残堆败叶,一丛丛牡丹憔悴剩枯根,韵萧萧翠竹飘零丹凤足,碧森森苍松退却了老龙鳞,冷凄凄庭前红叶无人,空落落三径黄花何处存……
作者就这样用叠音词和三三四的句式,饶有兴致地描绘着园中破败的景象,一气儿写了三十多句,当写到狐狸黄鼠这些小动物时,排比儿韵的描写堪称有旋律的画面
亭儿前鹿儿也死鹤儿也云,池儿内藕儿也烂鱼儿也沉,门儿外帘儿也收钩儿也落,镜儿边人儿也散影儿也昏,炉儿里香儿也尽灰儿也冷,琴儿上弦儿也断声儿也扪,窗儿前栏儿也折风儿也透,地儿下苔儿也厚土儿也屯
构思精致,汉语音韵的运用娴熟,十分富有旋律感,而且富有趣味性娱乐性的形式感
西门庆豪宅花园,五十六回时的凄凉景象与昔日之壮观(第19回),形成了鲜明对照
小说《金瓶梅》的写作无法重复第19回的景象,而子弟书用想当初的叙事套语做到了昔日景象的回放再现
想当初阶下四时花似锦,想当初轩前一派景长春,想当初碧桃花下笙歌美,想当初杨柳楼头笑语亲,想当初熏笼倦倚香生袖,想当初曲栏间凭水动纹,想当初敲棋斗叶争高下,想当初赌酒罚金入梦魂到而今名花憔悴蓬蒿满,到而今美酒消沉气象昏,到而今月琴檀板谁调弄?到而今舞女歌儿尽是路人
到而今红楼惟有风敲户,到而今别院空留月照门,到而今一天好事归春梦,到而今说不尽的风光都化做了云!曾在此偷共情郎陪夜饮,曾在此闲携女伴步香尘,曾在此乘凉六月浑忘暑,曾在此就暖三冬气候温,曾在此笑把罗纨扑粉蝶,曾在此戏抛红豆打金鳞……果然是草树全非前度色,烟霞不是往年春!
昔日乐景衬今日之哀状,构成一种残花凋零兴亡靡定的惨淡景象,也是清代子弟书作家结合时代对兴亡意象的感同身受,悲歌一曲唱衰封建王朝
说唱文学对《金瓶梅》的改编,还有南词和北方其他一些俗曲,但是像上述的精彩佳作,无疑子弟书是最多的,无论是主题立意、形象塑造,还是词句文采、意境营造都堪称锦绣珠玑,有助力于《金瓶梅》文化的传播
可能由于子弟书流行的时代离新文学的时代太近,子弟书的价值遂被遗忘
然而,凡读过子弟书的人对子弟书评价都非常高,如启功先生说过: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在韵文方面,久已具有公认的评价,成为它们各自时代的‘一绝’有人谈起清代有哪一种作品可以和以上四种杰出的文艺相媲美,我的回答是‘子弟书’[13]
这一评价充分说明了子弟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金瓶梅》子弟书被学界瞩目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大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1]王汝梅等校点.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齐鲁书社1987年版
[2] 黄霖.金瓶梅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3] 黄仕忠、李芳、关瑾华.子弟书全集,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4] 黄仕忠、李芳、关瑾华.新编子弟书总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5] 关德栋.周中明《子弟书丛钞》(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6] 关德栋.曲艺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7] 昝红宇、张仲伟、李雪梅.清代八旗子弟书总目提要,三晋出版社2010年
[8] 陈锦钊.子弟书题材来源及其综合研究,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77年
[9] 孙越 《金瓶梅》子弟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10] 李洵.明清《金瓶梅》题材戏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1] 崔蕴华.书斋与书坊之间——子弟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 姜昆、戴宏森. 中国曲艺概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3] 薛宝琨、鲍震培.中国说唱艺术史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
[14] 王军明.清代中期《金瓶梅》戏曲在北京的传播.河南理工大学学报(哲社).2017年第3期
[15] 李洵.略论韩小窗及其《金瓶梅》子弟书》,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16] 赵兴勤.情节模式的承继与改造——论《金瓶梅词话》中的常时节故事与韩小窗《得钞傲妻》的改编.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2015年
[17] 王立、刘芳芳.金瓶梅子弟书的母题接受与满汉文化融合,山西大学学报,2014年第7期
[18] 耿瑛.把子弟书改成二人转——谈《金瓶梅》曲目《得钞傲妻》,曲艺,2012年第9期
[19] 王成军.叙事伦理:叙事学的道德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第25页
[2]王军明:清代中期《金瓶梅》戏曲在北京的传播.河南理工大学学报(哲社).2017.3,61-68
[3]民国初年辑《子弟书总目》,见于《新编子弟书总目》,第231页
[4]关德栋:《升官图》跋.曲艺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24页
[5]关德栋:满汉兼的子弟书,《华北日报》《俗文学》周刊,第9期
[6]清代武升官图_瓶底儿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c7a8d70102edqk.html.
[7]关德栋:《升官图》跋.曲艺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24页
[8]常澍田(1890-1945):百代唱片《挑帘裁衣》
[9]参见卢海英:金瓶梅形象接受史论.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0]王军明:清代中期《金瓶梅》戏曲在北京的传播.河南理工大学学报(哲社).2017年第3期,第62页
[11]伊永文:《金瓶梅》对子弟书的影响.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6期,第30页
[12]孙越:《金瓶梅》子弟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第29页
[13]启功:百年启功:文体两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刊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第4期转发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