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衍南:《金瓶梅》于《红楼梦》之影响研究(下)

评论字数 8244阅读模式

四、情节事件与语言特色

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有三处提及《金瓶梅》,然而三段文字既无涉小说主题,且未及于人物形象第13回、第28回的评点,系针对小说铺写情节事件的技法而言,第66回的评点则意在强调两书语言用度之妙
下文拟续探讨两书在情节事件及语言特色的影响关系
脂砚斋在《红楼梦》第13回的批语,于小说写到贾珍为秦可卿买樯木棺材时出现:「写个个皆知,全无安逸之笔,深得《金瓶》壶奥」《红楼梦》第1314回写的是秦可卿之丧,脂砚斋所谓「深得《金瓶》壶奥」,当指《金瓶梅》从61回到65回写李瓶儿之死一节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0.html

李瓶儿、秦可卿两人的丧事,在小说中分别都是极为关键的笔墨,作家一面要写出西门庆和贾珍的痛彻心扉,另一面又要藉此铺陈两家在盛极一时的威风,以对照后文写西门庆之死、贾母之丧的萧索与窘迫,所以显然特别用心于此
仔细对照来看,从一开始的染病、延医,到后来的寿木、奠礼、吊客、题旌、丧仪、出殡、路祭、诵经、水陆道场等一系列场面─尤其是其中的太医问病、广告牌买棺、题旌卖弄几段─两书的确十分近似
其实,就算未见评点家的感慨,一般读者当也可以轻易联想;所以,起码在这个事件上,确实存在曹雪芹向《金瓶梅》借鉴的可能
但是大部分论者对于这层影响又有所保留,一般认为,从秦可卿的死到出殡的全部过程,《红楼梦》花了两回篇幅,李瓶儿的死则费去五回文字,所以「可以看出《金瓶梅》显得繁琐,许多没有必要的细节也有闻必录不厌其详地一一写了进去,《红楼梦》则简炼得多」[1]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0.html

·瓶儿之死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0.html

至于脂砚斋第28回的评语,则是写薛蟠与贾宝玉、冯紫英、蒋玉函、妓女云儿一块儿喝酒行令时批道:「此段与《金瓶梅》内西门庆应伯爵在李桂姐家饮酒一回对看,未知孰家生动活泼?」
回到第28回那个画面,由于宝玉认为滥饮易醉而无味,所以别出心裁地出了一个酒令:
「如今要说出悲、愁、喜、乐四个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个字的缘故说完了,饮门杯酒面上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
作诗填词、吟风咏月本来就是文人佐酒游戏,尤其大观园的女孩谁不喜欢风雅?然而此处不是就当宝玉、冯紫英、云儿一个个都作了来,轮到「呆霸王」薛蟠却是断断续续才蹩出一首酒令来:
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女儿乐,一根毛几毛巴往里戳[2]

这当然是一首低级下流的酒令,类似的场景在《红楼梦》绝无仅有,曹雪芹显然想要借着这令,捉弄薛蟠的市井本色及无赖性格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0.html

《红楼梦》插图·薛蟠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0.html

就因为这样,令脂砚斋想到全是市井口谈的《金瓶梅》,因此说出:「此段与《金瓶梅》内西门庆应伯爵在李桂姐家饮酒一回对看,未知孰家生动活泼?」
这里的「未知孰家生动活泼」,透露出脂砚斋的自鸣得意,他显然认为《红楼梦》于此是胜过《金瓶梅》的卖瓜的说瓜甜,脂砚斋如此反应无可厚非,不过若和第15回「狎客帮嫖丽春院」对照着看,倒真是不知谁家生动活泼呢!
重要的是,曹雪芹在这里有没有受到《金瓶梅》相关描写的启发,仍然是道无解的谜,脂砚斋的联想无法证明曹雪芹的什么
脂砚斋仅仅指出这两个例子,论证样本显然不足,但是《红楼梦》里的事件情节,还有太多太多可以和《金瓶梅》「对看」的地方
有些很明显是《红楼梦》写得好,例如西门家和贾家都曾发生下人醉骂的情形,西门家的来旺儿醉后骂主子:「由他,只休要撞到我手里我教他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第25回)[3]
贾家的焦大也曾醉中骂人:「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第7回)[4]一字之差,《红楼梦》写醉人颠倒口吻反更见其醉态,不论是否借鉴自《金瓶梅》,绝对都是胜出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0.html

《红楼梦》插图·焦大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0.html

另外也有些地方写不好,例如《红楼梦》写鲍二家的和贾琏通奸被凤姐撞见,后来大闹一场之后鲍二家的上吊自杀
很多论者认为这情节是从《金瓶梅》宋惠莲上吊自杀而来,但是《金瓶梅》把这一段写得很精采复杂,《红楼梦》却是一笔带过,所以早有学者指出「《红楼梦》也有不如《金瓶梅》的」[5]
然而不管谁写的好,两部小说实在有太多类似的事件、相近的情节,例如都有下人品题主子的情节(《金瓶梅》见玳安对傅伙计论西门庆一妻五妾,《红楼梦》则有兴儿对尤二姐介绍贾府名媛美姝);
都有佳人扑蝶的娇态(《金瓶梅》是潘金莲,《红楼梦》有薛宝钗);
都有金器失窃的事件发生(《金瓶梅》是李娇儿房里的夏花儿偷走西门庆一锭金镯儿,《红楼梦》是贾宝玉房里的坠儿偷走平儿手上的金镯);
其他像是游憩享乐、品茗饮酒、服饰装扮……等等生活细节的相似处就更多了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0.html

剪纸《红楼梦》人物·薛宝钗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0.html

然而无论是否出自有意的借鉴,《红楼梦》的情节之所以有许多类似《金瓶梅》之处,主要还是因为两者同是「以家族(家庭)生活为背景」所写成的「家庭─社会」型世情小说─即那些表面上写一人、一家、一族于日常生活的婚恋性爱伦常关系,实际上却意在反映社会整体及众生群相的世情小说[6]
传统的历史演义或英雄传奇,是以情节的惊奇、戏剧的张力构筑它的叙事特色;世情小说则是藉由一系列看似无意义的日常琐碎,还原出生活的本相并进行生命的思考
杨义评《红楼梦》的一段话,很可以说明世情小说的叙事特征:
自人观天和自天观人的视角双重性,打破了情节小说「无巧不成书」的设计方式,而以还原出生活原生态的平凡性为其基本的叙事特征它不崇尚情节的简捷、巧合和惊险,而追求一种非情节的情节[7]
这段文字虽然讲的是《红楼梦》,但一样可以套用于《金瓶梅》,有些论者所谓毛发毕现式的自然主义写作倾向[8],恰好说明《金瓶梅》在「还原生活原生态的平凡性」上走得更远也更彻底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0.html

更远更彻底并不意味就是好,当然,也绝不表示就一定坏重点在于,既然《金瓶梅》和《红楼梦》都意在于此,那么两书在情节方面的类似就谈不上、也不必讨论是否为一种刻意的借鉴
生活本身就是恒常的重复,每一个人都要吃饭穿衣睡觉,每个家庭开门都要面对柴米酒盐酱醋茶,每一种人生都免不了遇逢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离合悲欢,所以同样以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金瓶梅》和《红楼梦》,其所演绎的情节自然有许多相似、甚至重复之处
如果曹雪芹读过《金瓶梅》,那么《金瓶梅》的情节事件可能影响到《红楼梦》的写作,甚至曹雪芹也不无可能是出于自觉的借鉴
但是既然没有文献可以直接证明这一点,不如回来强调两者系出同源的事实,并且把两书的神似,首先归因于同属「以家族(家庭)生活为背景」所写成之「家庭─社会」型世情小说的缘故
必须附带一提的是,有论者认为《红楼梦》「体现了封建『末世』阶级的时代的特征」,并以为「这是《红楼梦》的艺术构思超过《金瓶梅》之处」[9],这个讲法实在不能成立

题材本身绝对没有好坏的问题,更何况《金瓶梅》和《红楼梦》同样属于末世悲音,仅凭这一点就要进行两书的价值判断,实在大可不必
此外,谈到情节事件,也有论者从叙事文学的「笔法」入手,列举出《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共同使用的横云断山法、两山对峙法、轻轻抹去法、明褒暗贬法、一击两鸣法、预言暗示法、躲闪避难法、似有若无法、观点移动法等九种相似的笔法,最终并且要证实《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青出于蓝且更胜于蓝的事实[10]
不论列出九种、十种、二十种笔法,这样的研究存在两个大问题:
首先,古代评点家爱用的这些批评术语,诸如横云断山、两山对峙、一鸣两击、躲闪避难等等,其指涉往往失之精准明确,何况这里还加入了新创的预言暗示法、观点移动法等新说混入其中;
其次,这些笔法根本不足以含括《金瓶梅》与《红楼梦》的所有技法,何况它们又是中国传统说部普遍可见、并非两书独有的叙事技俩
所以,固然可以从笔法的类似推测两书之间的影响关系,但是中国古典小说普遍都有近似的写法,与其申论《红楼梦》艺术笔法受到《金瓶梅》影响,不如说它面对的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传统
只不过,同样以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金瓶梅》和《红楼梦》,其所演绎的情节既然有许多共同之处,是故它们在某些情节的处理上,不免予人一股熟识感;既然无法判断是否存在必然的借鉴关系,至少可以承认世情小说在某些技法上存在共同的倾向

剪纸:《红楼梦》人物·贾宝玉、柳湘莲、甄宝玉

除了第13回、第28回两条评语,脂砚斋在第66回夹批提到的是语言特色这回写到,柳湘莲为了与尤三姐的婚事向宝玉抱怨,提到东府除了门口两头石狮子干净,其他上上下下都不干净,所以他才不做这「剩忘八」─紧接着脂批提到:「极奇之文,极趣之文
《金瓶梅》中有云:『把忘八的脸打绿了』,已奇之至,此云『剩忘八』,岂不更奇?」
脂砚斋在这里很客气,他先赞美《金瓶梅》的语言用度新奇活泼,然后才强调《红楼梦》恐怕更胜一筹,而且一贯地没有提及两者间的影响关系
《金瓶梅》和《红楼梦》都是擅长吸收民间口语,并能成功进行艺术转化的杰作,脂砚斋的口气无疑已经说明这一点
但却有论者硬是区分两者的高下,说《金瓶梅》的口语「缺乏提炼,不免失之杂芜」,《红楼梦》则是「善于提炼,显得精细凝炼」,并且以「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来比拟二者[11]
这个讲法其实不错,「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正是《金瓶梅》和《红楼梦》各自的特色,但不能以为「下里巴人」就是低劣、「阳春白雪」就有美感

不管《金瓶梅》究竟是民间艺人的底本、还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所作,因其源头来自宋元以降说唱艺术的「小说」家,所以基本上都受到说唱艺术的感染及制约,它的文艺思想当然属于市民的、世俗化的,它要展现的是世俗人情而非士大夫的抽象感受
但是从《金瓶梅》问世到《红楼梦》出现的一个半世纪中,逐渐世俗化的文人阶层一方面对世态人情仍旧认真在意,因此先后看到《续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对词话本《金瓶梅》的模仿;
另一方面似乎又怀疑《金瓶梅》离温柔敦厚的文学传统太远了,所以从绣像本《金瓶梅》到《林兰香》到《红楼梦》隐约可见「弃俗从雅」的尝试,它开始懂得修饰、剪裁、提炼,因此除了诗化的散文书写取代了《金瓶梅》通俗的市井笔墨,它的语言文字显得更有诗趣、更具哲思、更见禅意
但在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艺术高下、谁优谁劣的问题,因为流于通俗是一种选择,趋向文雅也是一种选择
既然从不存在一套纯粹的文学思想或美学标准,可以无条件地将「雅」或「俗」视为至高无上的文学或审美典范,如此这般的价值评比当然是没有必要的

五、结 论

从阅读反应来讲,清代迄今的读者不是主张《红楼梦》「脱胎」于《金瓶梅》,就是强调这种脱胎系「青出于蓝」、「蝉蜕于秽」,总之都说明了两部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至于现、当代学者的比较研究,一样避免不了两书直的继承与横的对照,差别只在于有人怕抬高了《金瓶梅》、更有人担心减了《红楼梦》的光采
问题是,由于没有一条文献显示出曹雪芹曾经读过《金瓶梅》,因此任何人想要证明曹雪芹系有意识地向《金瓶梅》取法、甚至早有超越《金瓶梅》的野心,这种种的努力到头来还只是一种假设
反之亦然所以关于《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影响研究势必得更加谨慎

本文的研究从三条脂评出发,并且针对主题、人物形象、情节事件与语言特色这几个最引人讨论的方向,试图让《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影响研究有个比较谨慎的解释
关于主题方面,《金瓶梅》所表现的冷热、真假、色空─即「个人生命有限、世事变化无常」这个主题,虽然在《红楼梦》那里好像也被曹雪芹接收,但这其实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命题;
且由于世情小说本就意在书写世态人情,而世态人情写到最后必然要触及到人生无常、万事皆空的存在感叹,所以同为世情小说的《红楼梦》和《金瓶梅》,才会不约而同地对人生的冷热、真假、色空感到兴趣
如此一来,过去所谓《红楼梦》借鉴《金瓶梅》主题的说法恐怕不能成立,应该说是《红楼梦》继承了《金瓶梅》探讨此一主题的路径─即藉另一个世情题材来思考生命有限、世事无常的主题
讲得更简单一点:不能说《红楼梦》有意借鉴了《金瓶梅》的「主题」,而是《红楼梦》客观继承了《金瓶梅》探讨此一主题的「策略」和「题材」

87版《红楼梦》电视剧剧照

在人物形象方面,历来论者都喜将两书人物互为对照,前提当然是因为两部小说都塑造出一群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缘故
然而任何读者都可看出,两书主要人物的阶级出身、生存环境、境际遭遇其实大不相同,一个多系市井血缘,一个多为阀阅大家,所以两书之间鲜少艺术形象近似或重迭的事实
但是《红楼梦》的人物为什么予人似曾相识之感?
原因不在于「人物形象」的肖似,而是「性格脾性」存在某些共同而已,因此所谓《红楼梦》人物形象借鉴自《金瓶梅》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至于情节事件与语言特色,则是脂评三条意见唯一提到的,虽然如此,但也不代表《红楼梦》在这层面受到《金瓶梅》更大的启发
事实上,《红楼梦》的情节虽有不少类似《金瓶梅》之处,不过原因却在于两者同是「以家族(家庭)生活为背景」所写成的「家庭—社会」型世情小说,它们都是藉由一系列看似无意义的日常琐碎,还原出生活的本相并进行生命的思考

剪纸:《红楼梦》场景

既然生活本身就是恒常的重复,就表示食衣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喜庆皆为世情小说必然描写的生活细节,那么同样写日常生活的《金瓶梅》和《红楼梦》就不免要有重迭的情节
当然,曹雪芹或有向《金瓶梅》借鉴的可能,不过这个可能却是基于两者同为世情小说的事实;而且事态人情的展现也容有某些特殊的笔法,所以两书共同的血缘才是在情节方面近似的主因
此外,《金瓶梅》和《红楼梦》都是擅长表现民间语言活力的小说,这也都和世情小说负有展现日常生活的基本任务有关
虽然《金瓶梅》和《红楼梦》在许多方面确实有相似之处,且这些相似之处又往往引人诸多联想,不过由于迄今无法直接证明曹雪芹与《金瓶梅》的关系,所以讨论两者的影响关系实在必须更保守些

剪纸:《红楼梦》人物·迎春

本文的看法是,在这个情况下,与其强调两者的近似系基于一种刻意的借鉴,不如说是因为系出同源─同属以家族(家庭)生活为背景所写成之「家庭—社会」型世情小说─所以在写作上存在共同的倾向:
因为同为世情小说,所以都要藉作者熟悉的世情题材,对人生的真假、生命的有无提出解释;
因为两书的人物,都是透过世俗生活下的人情伦常来表现,因而彼此笔下的人物不免存在性格上的共同;
因为两书都在模拟世态人情,都要叙写生活的各个面向,所以两者的情节很难避免有所重复
然而话说回来,《金瓶梅》和《红楼梦》虽然都是世情小说,不过世情小说并非只有一种写法,根据明清长篇世情小说史所作的考察,可以发现其中既有「金瓶梅模式」也有「红楼梦模式」
这两个模式风格殊异,也有不同的美学取向,从明清之际的文人身上可以看出他们彼此各有选择,所以事实上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12]
可惜后来的研究者太着意分出《金瓶梅》与《红楼梦》的高下,大部分的比较研究到头来变成只是为了价值评比,因而许多论证难免流于意气之争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讲,《金瓶梅》因为先出,当然可以记上开风气之功;但《红楼梦》在许多方面恐怕青出于蓝,所以谁也不能抹去它创新的功劳
既然两部都是世情小说的经典,那么硬要在两个「伟大」中间分出谁是第一、谁居第二,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古 籍: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

明‧袁中道,《游居杮录》,台北:台北书局,1956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世界书局,1964

明‧兰陵笑笑生,《新刻金瓶梅词话》,梅节(校订),陈诏、黄霖(注释),《金瓶梅词话重校本》,香港:梦梅馆,1993

清‧曹雪芹、高鸮,《红楼梦》,冯其庸等(校注),《彩画本红楼梦校注》,台北:里仁书局,1984

清‧刘廷玑,《在园杂志》,《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近人论著:

一 粟 1964 《红楼梦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

王增斌 1999 〈《金瓶梅》文学估值与明清世情小说之流变〉,《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3:3-9

田晓菲 2003 《秋水堂论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朱一玄 2001 《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李希凡 1996 《红楼梦艺术世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林文山 1986 〈青出于蓝,蝉蜕于秽──《红楼梦》对《金瓶梅》的某些借鉴〉,《社会科学家》,1:74-85

林文山 1986 〈凤姐黛玉潘金莲的一分为二〉,《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4:46-50

来凤仪 1992 《张爱玲散文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胡衍南 2003 〈《金瓶梅》非「淫书」辨〉,淡江大学《中文学报》,9:169-192

胡衍南 2004 〈《金瓶梅》有无「微言大义」之商榷──综述《金瓶梅》研究的一个观点〉,《书目季刊》,37.4:79-94

胡衍南 2004 〈论《林兰香》在明清世情小说史的位置〉,《淡江人文社会学刊》,19:1-27

胡衍南 2004 〈《金瓶梅》「世情小说」论〉,淡江大学《中文学报》,10:79-100

胡衍南 2005 〈论《醒世姻缘传》〉,「2005年第八届东亚汉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台北,淡江大学汉语文化暨文献资源研究所

胡衍南 2005 〈明清长篇世情小说的两个模式〉,淡江大学《中文学报》,13:113-140

姚灵犀 1940 《瓶外卮言》,天津:天津书局

徐君慧 1987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徐朔方 1988 《论金瓶梅的成书和其它》,济南:齐鲁书社

梅新林、葛永海 1998 〈《金瓶梅》与《红楼梦》比较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60-77

黄 霖 1987 《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

陈庆浩 1986 《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郭玉雯 1998 〈《金瓶梅》与《红楼梦》〉,《台大中文学报》,10:135-180

郭玉雯 1999 〈《红楼梦》与《金瓶梅》的艺术笔法〉,《文史哲学报》,50:1-38

张 俊 1981 〈论《红楼梦》与《金瓶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收录于胡文彬、张庆善(1984)《论金瓶梅》,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页249-272

雷 勇2003 〈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对《红楼梦》的影响〉,《红楼梦学刊》,3:66-78

鲁 迅 1981 《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卢兴基 1993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寻找小说史的一段轨迹〉,中国金瓶梅学会(编),《金瓶梅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4:10-27

杨 义 1995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孙逊、陈诏 1982 《红楼梦与金瓶梅》,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曦 钟 1982 〈「深得《金瓶》壶奥」──略谈曹雪芹对《金瓶梅》的艺术借鉴〉,《求是学刊》,4:95-97

[1]林文山:〈青出於藍,蟬蛻於穢──《紅樓夢》對《金瓶梅》的某些借鑒〉,《社會科學家》,1986年第1期,頁74-85

[2]曹雪芹、高鴞(原著),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頁442-443

[3]梅節(校訂):《金瓶梅詞話重校本》,頁290

[4]曹雪芹、高鴞(原著),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頁133

[5]徐君慧:《從金瓶梅到紅樓夢》(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頁243

[6]這一點從同性質的《醒世姻緣傳》那裡也可以見到,筆者另有一文談到《醒世姻緣傳》和《金瓶梅》之間的關聯:〈論《醒世姻緣傳》〉,「2005年第八屆東亞漢學國際學術會議」,台北,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主辦,2005年5月28-29日

[7]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頁445

[8]李希凡:〈「極摹人情世態之岐」──市人小說、「世情書」與《紅樓夢》〉,《紅樓夢藝術世界》(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頁61-81

[9]見前引張俊〈論《紅樓夢》與《金瓶梅》〉

[10]郭玉雯:〈《紅樓夢》與《金瓶梅》的藝術筆法〉,《文史哲學報》第50期(1999年6月),頁1-38

[11]孫遜、陳詔:《紅樓夢與金瓶梅》(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頁23

[12]筆者以為,明清世情小說的發展軌跡中,包含一種「金瓶梅模式」和「紅樓夢模式」,前者可通過詞話本《金瓶梅》──《續金瓶梅》──《醒世姻緣傳》看出,後者可從繡像本《金瓶梅》──《林蘭香》──《紅樓夢》看出,兩者各有服膺的文學思想也各有自己的藝術風格,不宜以進化的目光判別高下優劣詳參胡衍南:〈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的兩個模式〉,《淡江中文學報》第13期,2005年12月,頁113-140

作者单位:台湾师范大学

刊于《中国学术年刊》,2006,第28期(春季号)转发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