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2.html
永乐十九年(1421年),苏禄东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刺叱葛刺麻丁、峒王都葛巴剌卜率领340余人沿运河到北京朝贡,这在中外关系史上也是罕见的通过访问对两国的关系、贸易等达成许多共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2.html
自明宣德年间至嘉靖年间的百余年里,日本政府派出11次勘合贸易船队,最多时达二三百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2.html
这些船队自宁波登陆,尔后沿运河进京,凡重要城市都要停留,进行贸易船队带来的货物卖完后所得货款再购买当地的纺织品、土特产品带回日本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2.html
沿运河一带的商贸活动,无疑给中国东部经济乃至全国的经济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2.html
《金瓶梅》艺术世界里的人物,大都活动在运河两岸,也涉及到川广、湖广、陕西弘农县、广东、陇西、阿南孟州、山西太原、孝义等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2.html
所以,运河文化贯通南北和辐射东西的特征,在这部书的风物、民俗、方言等方面都留下了迹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2.html
第二回,写西门庆在潘金莲屋檐下路过,叉杆落下来打到西门庆头上,西门庆正想发作,抬头一看,这娘子长得如花似玉先自酥了半边,那怒气早已钻人爪洼国去了,变作笑吟吟的脸儿(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戴兴森校注,万历本是瓜睛目,崇祯本改作爪洼国)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2.html
在其它回中还写道什么缅甸国、波斯国等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2.html
以上这几个地名,如果不是运河的经济活动和文化交流沟通了国内外的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作者无论如何也是编造不出这几个遥远的国名的无商不活在这里得到十分深刻的反映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52.html
从经贸活动和物质生活的意义上说,运河是黄金水道;从政治意义上说,运河则是历代王朝尤其是明清王朝漕粮运输和物资供给的大动脉,是生命线
京杭运河作为朝廷的命脉,是因为运河是漕粮运输的唯一通道,又是全国商贸活动的中枢,运河的兴盛确实关系到全国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以及政治上的稳定
当时全国各地的文人学士都先后云集于运河一带,宋王安石过运河时留下了《永济道寄诸第》:灯火匆匆出馆陶,回看永济日出高……
苏轼的《自河北放舟归江南》中写道:晓来铜雀东风起,春风凌乱漳河水,郎官惊起解归舟,一日风帆可千里……
元好问的《聊城寒食》中写道:轻阴何负探花期,白发于青自不足城外杏园人去尽,煮茶声里独支颖
这些文人学士对丰富运河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又把运河文化传递到其它地区,这种相互交流,就是形成运河文化的主要原因
《金瓶梅》艺术世界里主人公的个性意识和人格自由的意识在不断增长增长的背景是运河城市的商品经济,以及发达的运河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新观念
从官场写到民间,从社会写到家庭,乃至酒店、茶馆、街市、商场、妓院、媒婆、宗教、民族
它所反映的是与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有老百姓天天相见的人和事,加上贴近生活的书面语言,及各种人物特有的方言土语,大量的口头语言,还有人们所熟悉的风物名胜和地域、地召、土特产品,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具有浓郁色彩的市井生活的长卷
当时社会官僚统治的横征暴敛,市场经济的商业竞争,宗教人士的百态,媒婆的狡诈,地痞无赖的肆虐,普通百姓的五味人生,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读完《金瓶梅》以后,能感受到典型的乡土气息,以及方言土语所带来的亲切感,还有地域地名带来的地域乡情感
如第一回中写武松打虎的情节时说:若没有千百斤水牛力气,怎能勾动他一动儿
第十一回中写春梅和雪娥发生口角,雪娥向吴月娘反映这一情节时说:你看他嘴似淮洪一般
这两节中的水牛和淮洪都是南方的事物,生活在北方的人,或西北高原、或蒙古高原的人决不会用水牛和淮洪作比喻的,如果作者是没到过南方的人,也不会随手拈来南方的俗语比喻书中的人物行为
侯宝林先生认为《金瓶梅》中的方言应是山东、河南、河北交界处的方言;
江浙一带的学者和出生在江浙一带的学者则认为《金瓶梅》书中使用的方言是吴语;
有的认为《金瓶梅》中的有些词汇是秦晋方言,有的则认为《金瓶梅》的方言是地道的雁北方言,有许多解不开的方言土语和解释有困难的词汇用雁北方言不但可以解开,而且解释后比较贴切;
枣庄、济宁的学者认为就是鲁南方言,徐州的学者则认为是徐州方言
个别方言土语使人很难懂,这应与历史上的移民和运河上从事商贸活动的商人联系起来
特别是山陕商人和徽商,他们的店铺作坊遍及运河城市,还设钱庄、典当等行业他们到处设会馆,买义地,贸易量之大,人数之多,影响之大是空前的
商品的交流,人口的流动,各种信息的相互传播,语言的互融,使《金瓶梅》中汇集了各地的方言土语、风俗习惯,是不足为奇的
这可能就是《金瓶梅》使如此众多的读者感到亲切和产生激情的主要原因
明初,全国较大的城市有32座,其中运河沿岸就有1 6座,运河城市和运河经济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
由于历代帝王的重视和建设,运河沿岸不仅景色优美,且名胜古迹众多,不仅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发达,而且文化十分昌明
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巨商大贾、各国使节、去京城赶考的举子,游览名胜的文人墨客都云集到运河上下
就连普通百姓和船夫力工也都十分留恋运河风采这使得运河文化多姿多彩明末清初京师有十大著名诗人,德州居二,他们是田雯和谢重辉
东平的王桢著有13万字的《农书》,汶上水利学家白英也是运河文化的骄子
由于运河文化的哺育,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先后形成山东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聊城八角鼓、临清羯鼓、临清时凋、临清琴曲、柳子戏、山东梆子、柳琴书等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清市市志办公室
刊于《人文与自然》(上),2003转发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