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这一章培恒先生倡导的命题,很大程度上是20世纪中后期文学史重构等研究的扩展这一研究主要关注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
张勇《中国小说古今演变举隅》从整体上观照中国文学,贯彻文本细读又能突出古今演变特色尤其将一系列反面形象类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前所罕见
悬置名著也可从另外意义上理解,可不限于四大名著;某些儆世的负面类型人物之审美价值,从古今演变的架构中察照,是否应予以更高的评价?应有更长远时段的审美预期,给与这些文本以正确的价值定位
[关键词] 古今小说演变;形象史;母题类型;跨学科;研究史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74.html
每一项有特色的研究,往往有其带有阶段性的标志性成果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重要实践者和一部有分量的著作,张勇教授《中国小说古今演变举隅》[1](张勇.中国小说古今演变研究举隅[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是从整体上观照中国文学的启人心智之作,也是一部贯彻文本细读而又能突出古今演变特色的佳构
作为对这一领域较早的关注者,由此也唤起一些记忆与联想
张勇 著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74.html
我们知道,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这一命题,很大程度上是20世纪中后期文学史重构等研究的扩展
如何揭示其民族化特征的同时展示演变过程与规律,乃题中自有之义
而中国古今文学虽均重文体,但古今演变之于不同文体的概念、意义却同中有侧重
20世纪初以降,文化变迁时代的挑战、生活容量的增大,小说愈益成为最大众化的文学体裁
相对于其他文体来说,小说所受19世纪后期以来俄苏、欧美及日本等国外文学的影响,也极为深巨
小说文体以人物形象、情节等为核心的诸多文体特长,也较为适合有延展度的古今演变研究的操作
其次,该著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有的弘扬正面价值、以阐发作品正面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研究模式
多年来,由于20世纪中叶特定的政治功利性的研究导向,庸俗社会学的研究定势,造成了众多的小说研究成果(也包括多数用于教学的多种文学史论著),
学术研究的落脚点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往往将精华糟粕进行了孤立、片面的理解和解读,主要心力和成果的篇幅放到了正面人物形象的分析阐扬,虽非高、大、全,但朝着试图这一方向努力的劲头,却很难在成果展示中较少流露
打破这类价值取向的固定性,离不开小说特定题材名著的重点突破
回顾古代小说研究史,当归功于陈美林先生、齐裕焜先生等对讽刺小说的研究等,但如后起之秀张勇教授这样,将一系列反面形象类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集中研究的,却前所罕见
著作将明清长篇小说中误人庸师、劣生(恶劣学生)、恶棍诸形象,与近现代小说中的此形象类型,汇聚一处加以集中论列,
这样就在古今演变框架中构成了多重多维的对比,从而更有力度地将汪为露、侯冠玉、惠养民到潘先生、高尔础、老张,差劲的小学教师与大学教授等,枉为人师、误人子弟的角色内蕴,分析鞭辟入里
将不可教的狄希陈、谭绍闻、匡超人、贾宝玉、秦钟、包国维、方鸿渐等令人惋惜、恨铁不成钢而又形象各异的劣生角色,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而对于那些恶棍类型的人物,著者也精心选择出了一个个代表,呈现出在人物形象史中的位置及其在各自文本中的独特表现
在这个拥有较多正面英雄原型而缺少如《圣经》中撒旦原型的文化圈中,这类反面人物形象的深度分析常常被忽略,他们作为正面人物形象的烘托、作品结构性功能常常被注意到,
但在古今小说中的顽强存在,其深层原因与审丑意义在于,假、恶、丑的展演,更为切近实际生活的现实图谱和人生经验,有着更为丰富复杂而深刻的认识价值,乃至更具有文化反思与批判的现实意义
如此,论著的现实教育功能导向,应予以更多的理解肯定
谈培芳 著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74.html
再次,该著有说服力地证明,上个世纪末以来悬置名著的命题,可以从另外的意义上理解与付诸研究实践
在这一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视域中,一者,古代小说名著的范围可以略微扩展一些,可以不限于公认的明清小说四大名著,
也包括称之为名著而争议不大的《金瓶梅》、《儒林外史》,而另外一些如《醒世姻缘传》、《歧路灯》、《品花宝鉴》、《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老残游记》等长篇小说,
于是许多现代小说中的类型化人物形象的文本来源,就有了一个更为符合文学史真实的小说作品之链
显然,倘若舍弃了这些狭义名著之外的广义上的小说名著,那么,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今一一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庸师、劣生、恶棍乃至于悍妻弱夫形象等,就难于寻觅更为恰切的模板
二者,由于某些极为具有儆世意旨、民俗意蕴的负面类型人物形象在现代文学中的踵事增华,延伸丰满,有力地佐证出,先前明清小说中同类型角色艺术营造之生命力、审美价值
这样,从古今演变的架构中察照,对于明清长篇小说思想、艺术价值的评定,应有一个新的思考,可能会对先前价值尺度有一个颠覆性的认识,即,
小说一类叙事文学表现人性中的、社会现象中的假恶丑的一面,展示与批判这些假恶丑的东西,是否应予以更高的评价?
是否应该用更长远时段的审美预期,来给与这些文本以正确的价值定位?
于是,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研究,对于作家作品个案式的研究,就实现了一种超越,拓展了研究空间
另外,古今演变的研究思路,以将作家作品个案研究为基础,又不局限在就事论事,而在相当距离外树立一个具有可比性的参照,因而在具体的形象、情节分析上,易于出乎其,外构成比较
《中国小说古今演变举隅》借鉴了一些既有个案研究成果,能标明,多后出转精
如悍妻弱夫模式的阶段性划分,深化了李瓶儿形象的分析:有着两种截然对立的个性:一种个性是强悍的,一种个性是软弱的……且用潘金莲形象加以比较;
薛素姐形象的传记式描述,力证其复杂性使《聊斋志异》相形见绌:
作为人物形象过于概念化了,人物发展未能充分展开,甚至三言两语,只是作为背景,而不是以主角的身份结构故事……
而弱夫狄希陈形象也代表了儒家理想好信念的失败,借此揭露科考、官场黑暗,知识分子虚伪与民俗百态;
揭示《孽海花》、《死水微澜》、《财主的女儿们》、《寒夜》四组形象各有千秋的创获,尤其概括曾树生、汪文宣面临的婆媳冲突,
视野在民族传统的家庭生活史、类型化人物的形象史的长廊中渐次展现,于是这些文本不断被继承和不断被创新的经典意义得以彰显
研究格局的拓展,是文学研究创新的重要变革,也是研究者不为别人与自身的既有所框范的
如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倡导者章培恒先生在多年前指出的:
……在古代文学研究与现代文学研究之间缺乏沟通,因而难于深入抉发我国文学从古代发展到现代的内在联系与脉络,包括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与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继承,在现代文学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影响与外来影响的相互作用,等等
而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深切的阐明,我国文学的总体发展过程也就难以得到清晰、具体而富于层次感与逻辑性的描述[2]
(梅新林,黄霖,胡明,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 )
古今演变,就其本身的维度来说,当然是从古演变到今,其实演变的结果较为容易看出,这多半自有古代、现代文学研究来承领,而当重在演变之演的过程与变的成因
无疑,并非所有古都能演变到今,为什么选择了这些?主要文本的研究必然要涉及更多的文献范围
梅新林、潘德宝 著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74.html
受此启发,笔者联想起,探讨文学作品之古今演变,可能的隐含读者,其实比起古代(或现当代)文本及其研究的传统读者,更有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呢?
论者可能还会担心论著阅读者知识准备不足,假定大家对于明清二三流小说不熟悉,较为详尽地描述相关情节的同时,夹叙夹议,为此,著述变得可读性强,更为好看
但相应的代价,则是学术论著的水分增大了,这一点,推究成因,也不能否认海外中国学特别是中国文学论著的平易性、描述性与趣味性特征的影响
如美国斯蒂芬•欧文的《追忆》、《迷楼》,如法国郁白《悲秋:古诗论情》等等,皆是
2、由此,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论作,可以变得更为平实而可读性强(向现代文学研究论著靠拢),力求减少甚至避免理论的直接、明确的介入,不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著那样喜欢介绍域外理论
3、更加重视相关作品个案研究成果的学术史参照,与当下论列时段拉开一些距离,从而便于比较
由于与现代文学相割裂,古代文学研究缺乏应有的坐标在我看来,古代文学研究首先必须以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为坐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分辨清古代文学中哪些是能够通向未来的,哪些是在历史发展历程中所淘汰的……[3]
(章培恒.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意义和效应[J].河北学刊,2006(5):119-121.)
古今两点对映参照并不难,难得是演变的历程、阶段、中介的梳理和定位似乎还不应忽视了期间中介性古人的类似创作与相关评论
章培恒教授著作一览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74.html
较之于80年代中后期有了更多积累铺垫,话语权和语境也在研究格局中有了变化,在重写文学史的更为有利的学术背景下,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命题更易于引起呼应和延伸
事实上更早些时,本学科前辈已付诸实践,可谓宏观研究之先声远的不说,王季思先生探讨《史记》本传司马相如卓文君故事到《西厢记》的演变(《文学遗产》1980年复刊号),跨文体梳理时数次提及德国歌德之论;
一年之后,《文学遗产》刊载了程千帆先生对四首《桃源诗》主题、形象、风格的寻流探讨,在古人纷杂的评论中强调了王维、韩愈、王安石同题材作品创新主题及成因
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传者王摩诘、韩退之、王介甫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赤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代表性文本的选择,不仅体现了古人的眼光,亦成为文章的有力佐证
而程先生也谦虚地说主要受金德瑛凡古人与后人共赋一题者,最可观其用意关键如桃源……的启发
而诸如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4](王立.《管锥编》审美文化建构的途径――一个主题学研究实践的启示[J].文学评论,2003(5))、季羡林先生的中印故事溯源研究等等[5](王立.季羡林教授与主题学研究方法[J].外国文学评论,2008(3).),也进行了带有跨学科甚至跨文化意义上的丰富实践
从某种意义上,具有开放性的古代文学学术史也提示着后辈,对于题材、主题为主的文学演变梳理,离不开古人本身虽看似琐屑却言约义丰的体悟,也未必非要将外来理论的运用、影响作为暗线来处理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研究,在现代文学实践者那里,实际上多年来也不乏实践者,如赵园、杨义、王富仁、陈平原等学者,也都曾以各自擅长的学术理路,
由自己熟悉的领域上溯,不断超越学科宥限,也超越自己既有的研究,有的甚至深入到思想史与文学史的结合部,成就令人瞩目
因此,持续下去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若从古代文学研究者来看,还需要探索者们多向现代文学同行师友学习、借鉴
本文作者 王 立 教 授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74.html
[参考文献]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74.html
[1] 张勇.中国小说古今演变研究举隅[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74.html
[2] 梅新林,黄霖,胡明,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74.html
[3] 章培恒.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意义和效应[J].河北学刊,2006(5):119-121.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74.html
[4] 王立.《管锥编》审美文化建构的途径――一个主题学研究实践的启示[J].文学评论,2003(5).
[5] 王立.季羡林教授与主题学研究方法[J].外国文学评论,2008(3).
本文为[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聊斋志异》的佛经渊源与中国传统小说题材模式研究(08BZW041)
文章作者单位:大连大学
刊于《东北师大学报》,2016,第5期转发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