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文军:《金瓶梅》鲁南民俗考证六题

评论字数 3494阅读模式

在《金瓶梅》的作者尚未有最终定论之前,从作品中的民俗资料人手进行钩沉探索,不失为破解作者籍贯之谜的重要方法之一

笔者拟对《金瓶梅》中的六则民俗内容进行考证,以证明兰陵笑笑生乃是鲁南兰陵人,而非江苏的南兰陵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91.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91.html

一、埋衣胞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91.html

第30回曰:蔡老娘收拾孩子,咬去脐带,埋毕衣胞,熬了些定心汤,打发李瓶儿吃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91.html

衣胞是指母体内包裹婴儿的胎盘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91.html

鲁南人处理衣胞的方式,正是兰陵笑笑生所写的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91.html

据山曼、李万鹏等先生的《山东民俗·生育礼俗》记载,鲁南地区的具体做法是: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91.html

胎衣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埋掉,不能让人践踏,更不能叫狗吃了,否则孩子不长命临沂地区男孩的胎衣一般埋在磨盘底下,女孩胎衣埋在栏圈里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91.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91.html

胎衣可人药,中医称之为紫河车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191.html

同时又是一种美味佳肴旧时在鲁南,人吃胎衣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故第40回王姑子告诉吴月娘把前头这孩子的房儿(即胎衣)吃了,自己就可以怀胎

吴月娘则不同意地说:缘何损别人安自己

而南方人则多未有这些假斯文、穷讲究的礼俗,好吃的佳肴当然不会轻易弃之

据明代谢肇制的《五杂俎·人部一》记载:

桂州(今桂林)妇人生子,辄取其衣胞,洗净切细,五味调和,烹之以享亲友

(明)谢肇涮著

二、四色礼

第32回:

次日,李桂姐买了四色礼,做了一双女鞋,教保儿挑着盒担,绝早坐轿子先来,要拜月娘做干娘

后文交待李桂姐送的四色礼是一盒果馅饼儿、两只鸭子、一大副膀蹄、两瓶酒

四色礼,王利器的《金瓶梅词典》、魏子云的《金瓶梅词话注释》、李申的《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毛德彪和朱俊亭的《金瓶梅评注》等工具书均未立目注释

上述各书的著者也许觉得四色礼即泛泛的四种礼品,没有繁琐注释的必要

实际上,兰陵笑笑生在这里是搬用了鲁南的民俗

临沂人在定亲或至亲应酬交往中,往往用规格较高的四色礼

《沂蒙文化发展研究·沂蒙民俗》曰:鸡、鱼、肉、粉皮称之为四色礼

临沂地区《费县志·婚嫁习俗》曰:

四色礼即鸡、鱼各一对,礼一刀(一般横割猪腰窝或硬肋成长方形,重三至五公斤不等),用红线捆扎粉条若干

鲁南地区地域广大,各县的四色礼又略有区别

王乃乙著临沂地区平邑县《风俗民情》曰:过去送酒、送肉、送鱼和粉皮,有时也用鸡或藕代替粉皮,称之为四色礼

尽管各县四色礼的内容略有区别,但兰陵笑笑生灵活地运用四色礼的名目,却反映了他对鲁南民俗的稔熟

《费县志》

三、破孝

第63回:

爹又使他跟贲四换绢去了嫌绢不好,要换六钱一匹的破孝

李申先生的《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曰:将布(阔绰的用丝织品)撕开做孝服、孝幔等用叫破孝

这个解释仅注意到了破孝中丧主的一面,显得不够全面具体实际上,破孝是丧主与亲友们共同参与的行为

在临沂、郯城、苍山一带,至今仍有破孝的习俗

《沂蒙文化发展研究·沂蒙民俗》曰:亲友接信后,在送丧日携纸和挽帐、祭品及现金到丧主家吊丧,孝子叩头谢纸,向亲友破孝

丧主在接受亲友们吊唁的同时,把白布或白绢缝制好的孝帽、孝绢分送给亲友,以便在出殡时披戴

《金瓶梅》中的破孝正是此意

西门庆为李瓶儿大出殡,嫌白绢质量不好,如制成孝帽和孝绢送给亲友们,自己面子上不好看,所以打发人换好一些的白绢

当然,也有些财迷心窍的人,吊孝的目的只是为了那一块白布或白绢

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礼制》曰:

大家复有破孝送帛之事破孝毋论何人,但人吊者,即赠以布或绢有生平不一识面,闻名为布而吊者矣

第80回,西门庆死后,应伯爵等七人商量每人出一钱银子买祭品去吊孝,认为这样还能占小便宜:众人祭奠了,咱还便益,又讨了他值七分银一条孝绢,拿到家中作裙腰子

亲友们来祭奠,不管是否带来钱物,丧主都要送上一顶孝帽或一条孝绢,正是破孝的全部内涵

临沂旧有此俗时至今日,办丧事土洋结合者,在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管是否认识,凡来参加吊唁者均破孝发给一顶孝帽

有时孝帽准备不足,晚来者常常得不到

故今临沂有俗语骂大路上的抢道者为抢孝帽子去

《沂蒙文化研究》

四、打瓜子

第24回:

宋蕙莲正和玉箫、小玉在后边院子里挝子儿,赌打瓜子,顽成一块那小玉把玉箫骑在底下,笑骂道:‘贼淫妇,输了瓜子,不教我打’

打瓜子,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曰:

打瓜,即‘大子瓜’之俗称今人仍爱食之瓜子,即此种‘大子瓜’所出中原人俗称之为‘打瓜’

魏说误

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曰:

今徐州话谓双手合掌(中间留有空隙)击人头顶(这样打法不甚疼痛而响声清脆)为打响瓜儿,又称以手作刀砍人胳膊为打瓜子(打刮子)

李说亦误

鲁南民俗,举凡儿童有输赢的嬉戏、奕棋等活动,常以打瓜子惩罚输者

具体实施程序:赢者一手拉过输者的手,摸其四指,仅露出手掌和手心,然后赢者用另一只手拍打输者的手掌,此称之为打瓜子,又称之为打瓜儿

郑重其事者还要打出一些花样:赢者往自己手心吐点唾沫再打,称之为蘸香油

吐了唾沫后再往地上蘸点泥沙,称之为蘸芝麻盐这都是为了将对方打得更疼一些

当然,也有马马虎虎者:输者自动伸出手掌向上,赢者伸手向下象征性地胡乱拍打几下,甚至是轻轻抚摸几下即可了事

《聊斋俚曲集》

(清)蒲松龄 编著

蒲松龄《聊斋俚曲集·禳妒咒二》中的材料可以印证笔者的解释是正确的:

(江城说)你才学会了,就教你包嘴这一回你打交,我先翻;翻错了的打十个瓜子(长命说)就是这等

你犯着我手里,我使上些唾沫打你(江城说)你翻错了,我下这四指面条子打你

文中的使上些唾沫即所谓的蘸香油四指面条子即将拇指并于掌心,单用四指敲打

又:(长命大笑说)妙哇,妙哇!你可翻错了,这可说不的了,来来!(吐指头就拉胳膊,江城说)打不的,是你从头里灶的我

文中的吐指头就拉胳膊正是要打手心的,决不是象李申先生所说的双手合掌击人头顶或以手作刀砍人胳膊

实际上,打瓜子并不仅仅是儿童玩耍赌输赢时处罚输者的一种方式

在鲁南地区,家长逗引婴儿时常说:宝贝,打个瓜儿,婴儿常常便会把两只小手互相拍打几下

鲁南地区将鼓掌称为拍瓜儿正是由打瓜子引申而来的

五、靠山桌面儿

第80回,西门庆死后,应伯爵等七人凑七钱银子摆祭礼,除了得到二尺孝绢之外,到明出殡山头,饶饱食一顿,每人还得半张靠山桌面儿来家,与老婆孩子吃着两三日,省了买烧饼钱

靠山桌面儿,王利器的《金瓶梅词典》、魏子云的《金瓶梅词话注释》、毛德彪和朱俊亭的《金瓶梅评注》、李申的《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等,均避而不释

实际上,靠山桌面即鲁南人喜爱的面食—锅饼

在临沂、郑城、苍山一带,锅饼有着固定的规格和份量一般五斤白面做一个,直径一尺二寸,厚一寸二分一个锅饼要烤半个多小时

据《山东民俗·饮食民俗》载:

制饼之家的门面,大多临街一小屋,里面设案设炉制作,外面放一小桌,竖饼其上,远远可见,无须再挂招牌

靠山桌面则是因制饼之家将小桌靠在门口的山墙上,将锅饼竖于桌面倚在山墙上当招牌而得名

鲁南地区至今仍有此俗

鲁南锅饼

锅饼外硬内软,有筋不粘,十分耐饥,且便于保存,最为劳动人民喜爱

除了日常食用外,锅饼还有特殊的用途

鲁南民俗,丧家出殡时,要由死者的女婿抱锅饼去墓地,在新坟头上把锅饼摔开后分给众人

因此,应伯爵等人希望在西门庆出殡后,每人还得半张靠山桌面儿来家

据老人们讲,吃了这种锅饼大吉大利,尤其是小孩吃了之后壮胆子,晚上睡觉也不再咬牙

鲁南民俗,贺喜他人乔迁新居时亦可用锅饼临沂至今仍有抱一个锅饼与人温锅的习俗

给人温锅时,忌讳用一个完整的锅饼,买来之后要先掰开一个小豁口,以便与丧事上用完整的锅饼相区别

六、鳖棋儿

第83回:

一日,八月中秋时分,金莲夜间暗约敬济赏月饮酒,和春梅同下鳖棋儿

鳖棋儿,即憋棋儿

王利器《金瓶梅词典》未予立目

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曰:不知何种棋式得非今之暗扣名色,相互猜名而翻开定输赢乎!猜测错误

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曰:棋类的一种,以挤压对方的棋子进退不得、无路可走为胜解释过于粗疏笼统

毛德彪、朱俊亭《金瓶梅评注》曰:简单棋艺方法是两人对奕,在牛角形棋路上走棋子,谁被憋住无路可走,谁输此说亦误

毛、朱先生说的这种棋艺实际上称为赶牛角赶牛角和憋棋儿这两种棋艺,均简单易学,广泛地流行于鲁南一带

笔者下乡插队时,常常于田间地头划上棋盘,以小石子和坷垃头为棋子,同社员们下赶牛角和憋棋儿

绘画· 憋棋儿

憋棋儿,又叫憋死牛或憋死驴

棋盘为区字形,区字右边两个锐角之间有一个圆圈,称之为井

被憋得无路可走的牛或驴只得跳井,称之为老牛(驴)跳井

《山东民俗·民间体育与游戏》具体介绍了走法:

‘憋死牛’,又名‘老虎吃食’画棋盘为区形二人各于横边布二子,由一人由近竖边处先行子,每人一步,缺竖边的两点不得跳过走至对方无路可走时为胜

限于篇幅,笔者不再一一赘举

即此足以证明兰陵笑笑生是非常熟悉鲁南地区的民风习俗的,他应该是鲁南兰陵人,而不是江苏的南兰陵人

文章作者单位:临沂大学

本文选自《2014(兰陵)国际<金瓶梅>研讨会论文集》,转发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