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东:明末清初京畿地区《金瓶梅》传播的路径与圈层

评论字数 12692阅读模式

摘要:以京师为中心的京畿地区是明末清初《金瓶梅》传播的重要起点与主要区域明末传播主要以区外袁宏道等上层文人为主,发源自王世贞、董其昌等所藏稿本或抄本;清初,在被社会沉重诋禁的压力下,仍然有《金瓶梅》的评本、续书、满译本、戏曲等不断出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01.html

张竹坡于北游京师时得到作品原本,返乡完成批改后又携书北返丁耀亢所著《续金瓶梅》以董其昌藏本为参照,撰成于在容城县教谕任上任邱边汝元所做杂剧《傲妻儿》,取材自张竹坡评本,得到周围文人的高度肯定,具有强世情、弱色情的突出取向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01.html

关键词:明末清初;京畿;《金瓶梅》;传播;路径与圈层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01.html

明清两朝,位于北方的都城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并与其周围的广大地域(包括今京津冀地区)凝结为紧密连成一体的京畿文化圈
为从政、读书或谋生等种种目的,全国不同地域的文人不断涌入与来往,构成多样文化元素在此地的频繁交汇和迅捷传播
在明末清初,随着文人流的持续流动,《金瓶梅》在京畿地区的传播形成不同的路径与圈层,以下本文试进行粗疏探析,以就教于方家

《金瓶梅》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01.html

一、以京师为起点和中心的早期传播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01.html

问世于明代中叶的《金瓶梅》,是现存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从问世之日起,这部书就与京师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01.html

本书所叙述的主体故事虽发生在清河县,即属明代京畿域内的今河北省邢台市;但学者们对其真实的主背景地是否为此多表示质疑,并提出新的不同看法,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署名为涩斋者曾撰《<金瓶梅词话>里的戏剧史料》一文指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01.html

《金瓶梅》一书中的中心地方是清河,但从该书中所描写的看来,决不能认为作者所暗示的也是清河清河不过是一小县,那里能那样繁华?那里能有南瓦北瓦?那里能有教坊?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01.html

一个小县,有多少官员,那里能养得起玉皇庙那样的大庙?凡此种种,皆可以证明书中所谓清河一定另有所指,大概不是南京即是北京[1](p131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01.html

与之同时代的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则更进一步地明确说:作者异常熟悉北京的风物人情,很多描叙都是以北京做背景的[2](p100)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01.html

随后不久,著名学者刘文典还曾以北京正阳门内的兵部洼和北京郊区特产伏地苹果两个例证,提出《金瓶梅》是北京作家创作的观点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朱星先生注意到作品第十五、四十二回专写元夕正月十五日放烟火和放灯,以为其热闹场面很象旧日的北京灯市和天桥景色,作品所写与北京有着很大的关联性[3](p114

金学家吴晓铃多年致力于《金瓶梅》研究,先后在国内外发表演讲或论文,从书中出现的北京街道名称、北京风俗和食品、北京俗谚、北京衙署制度等方面,较充分地阐扬《金瓶梅词话》里的清河即以嘉靖时期的北京为模型

此外,还有丁朗、霍现俊等学者也曾发表不少有影响的论著,深入探讨《金瓶梅》创作的地理背景与北京间的密切关系

《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年谱》

吴 敢 著

《金瓶梅》的作者到底是谁?至今仍是难解之谜在目前已有的六十余种答案中,王世贞说是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

明代文人沈德符在其所撰《万历野获编》最早模糊透露作者情况说:闻此为嘉靖间大名士手笔,指斥时事,如蔡京父子则指分宜,林灵素则指陶仲文,朱勔则指陆炳,其他各有所属云[4](p652)

在现存史料中,明末清初沧县文人宋起凤在成于康熙十二年的《稗说》一书中,首次将《金瓶梅》的作者指为王世贞,其说:

世知《四部稿》为弇洲先生平生著作,而不知《金瓶梅》一书,亦先生中年笔也即有知之,又惑于传闻,谓其门客所为书,门客讵能才力若是耶

弇洲痛父为严相嵩父子所排陷,中间锦衣卫陆炳阴媒孽之,置于法弇洲愤懑怼废,乃成此书

陆居云间郡之西门,所谓西门庆者,指陆也以蔡京父子比相嵩父子,诸狎昵比相嵩羽翼陆当日蓄群妾,多不捡,故书中借诸妇一一刺之

所事与人皆寄托山左,其声容举止,饮食服用,以至杂俳戏媟之细,无一非京师人语[5](p103)

此段话中,宋起凤记载《金瓶梅》一书是王世贞中年所作,因其父受严嵩父子及陆炳所害而写,著者以此书暗讽陆炳的家事,声容举止,饮食服用等无一非京师人语

《金瓶梅》是否为王世贞所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现几乎不可能获得相关确凿的材料加以证实
不过,却自从明中后期起即有不止一条史料说到王世贞家藏有全本《金瓶梅》,如屠本畯《山林经济籍》载:
相传嘉靖时,有人为陆都督炳诬奏,朝廷藉其家其人沉冤,托之《金瓶梅》王大司寇凤洲先生家藏全书,今已失散[6](p82)
又,谢肇淛《金瓶梅跋》记:
《金瓶梅》一书,不著作者名代相传永陵中有金吾戚里,凭怙奢汰,纵欲无度,而其门客病之,采摭日逐行事,汇以成编,而托之西门庆也……此书向无镂版,钞写流传,参差散失唯弇洲家藏者为完好[7](p179)

屠本畯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万历时期;谢肇淛(15671624)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举,万历二十年(1592年)考中进士

两人与王世贞处于同一时代或稍晚,他们均言王世贞家藏有《金瓶梅》,并是全书,且为完好的钞本,这说明王世贞极有可能是《金瓶梅》在世间传播的最早源头

王世贞生于嘉靖五年(1526)十一月,卒于万历十八年(1590)十一月
如果说《金瓶梅》一书确实出自其手,那么最有可能成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隆庆元年(1567)之间
在嘉靖三十八年三月,王世贞的父亲王忬因滦河战事失利含冤下狱;隆庆元年八月,隆庆帝下诏为王世贞父亲王忬平反
此间正是王世贞内心愤懑郁积最深、创作动力最强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王世贞始终忙于为父鸣冤辩诬,故主要生活、奔走在京师;如果书成,既可能如《寒花盦随笔》所记使人持书叫卖于市,更可能是悄悄暗中抄写传播
而此最初传播的地点无疑当在京师,主要流传的圈层也该为京师的中上层官绅及文人
现存最早的《金瓶梅》传播史料,是袁宏道万历二十四年写给好友董其昌的《与董思白书》,信内说:
(万历二十四年,1596)一月前,石篑见过,剧谭五日已乃放舟五湖,观七十二峰绝胜处,游竟复返衙斋,摩霄极地,无所不谈,病魔为之少却,独恨坐无思白兄耳
《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8](p157)

董其昌万历十七年(1589)考中进士,因文章、书画之优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供职,后来还做过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直至万历二十七年(1599)春,才离京还乡养病

这期间的十年内,除短期外出,董其昌始终寓居于北京

袁宏道写此信时,刚辞卸吴县县令不久,正畅游东南名胜,徜徉在无锡杭州绍兴等地,其信中所谈《金瓶梅》应当是从京师董其昌处所借

据沈维藩《袁宏道年谱》所载,万历十六年(1588)冬,袁宏道即曾进京赴会试,当时其兄宗道于京任翰林院庶吉士,与董其昌已经相识,袁宏道认识董其昌可能最早也始于此时

万历二十二年(1594)夏秋之间,袁宏道再次进京以赴选,其在京与兄宗道、董其昌、陶望龄等曾为禅悦之会,直至次年才出都去吴县赴任,此时他的行囊之中可能正装有从董其昌处所借来的《金瓶梅》前段

时隔一年,陶望龄过访之后,袁宏道给董其昌写了上信,告知所借部分已经看完,并大为赞赏,询问如何倒换后段

这进一步说明,《金瓶梅》的最早传播是从京师发出的

《金瓶梅资料汇编》

朱一玄 编

至万历三、四十年代,以北京为始点和中心的《金瓶梅》传播更为频繁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袁宏道再次抵京,补礼部主事
在京,沈德符与袁宏道结识,其著文曾记:
袁中郎《觞政》,以《金瓶梅》配《水浒传》为外典,予恨未得见丙午,遇中郎京邸,问曾有全帙否?曰:‘第睹数卷,甚奇快’9(p652)
约在此间,袁宏道还曾给谢肇淛致信询问:
《金瓶梅》料已成诵,何久还也?10(p157)
三年之后,沈德符又记:
又三年,小修上公车,已携有其书,因与借抄挈归吴友冯犹龙见之惊喜,怂恿书坊以重价购刻9(p652)
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袁中道进京赴试之时,沈德符见到其所带的《金瓶梅》,并借去抄录
著名通俗文学冯梦龙见到后既惊又喜,还怂恿他花重金购买以行刊刻这应该是《金瓶梅》以刻本形式,向江浙一带传播的最初信号
袁中道所携带的《金瓶梅》是从哪里来的呢?应该也是从京师董其昌处传抄而来,这由其所记万历四十二年的一段文字可得到证实,如下:
往晤董太史思白,共说诸小说之佳者思白曰:近有一小说,名《金瓶梅》,极佳予私识之后从中郎真州,见此书之半,大约模写儿女情态俱备,乃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11](p1315)

据查,文内所说后从中郎真州,见此书之半的时间,当在万历二十四、五年袁宏道在仪征时,所见《金瓶梅》应为董其昌从京城传出的抄本

往晤董太史思白的时间,应在万历二十二年冬,是陪其兄宏道赴京谒选之时

明代中后期,京师不止仅有以董其昌、袁宏道、袁中道为中心的这一传播圈层
沈德符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在京邸向袁宏道询问《金瓶梅》全本的时候,曾同时说:

今唯麻城刘延白承禧家有全本,盖从其妻家徐文贞录得者9(p652)

这里所讲的刘承禧家全本,是从他的妻家徐文贞处录得;而此徐文贞则是嘉靖后期至隆庆初年的内阁首辅徐阶,他是王世贞的座师与其反对严嵩父子的幕后支持者,《金瓶梅》经徐阶外传播,也形成一个较大圈层

此外,成书于天启初年的《天爵堂笔馀》曾记:往在都门,友人关西文吉士以抄本不全《金瓶梅》见示

此书的作者薛冈为浙江鄞县人,嘉靖四十年(1561)生,崇祯十四年(1641)仍在世,长期客居北京

其提到的友人关西文吉士,一般以为是陕西三水的文在兹,有学者经考证,以为薛冈在北京与文在兹相交的时间应在万历二十九年( 1601 ) 至三十年( 1602 ) 九月(考虑到返程尚需时日,其离京之时自应前推) 间,12](p88其所见的《金瓶梅》不全抄本,源自何处,已难确考

清刻本《野获编》

二、刻本与评本:京畿地区传播的新形态

入清以后,《金瓶梅》以多种形态更广泛地传播,京畿地区仍为重要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

在明末,以董其昌和公安袁氏兄弟为中心的京畿传播圈层,主要阅读传抄的是《金瓶梅》稿本或过录本,而在清初则有多种刻本、评点本、满文译本等

《金瓶梅》的问世与传播,既带来了清初世情小说的繁荣,也引发了淫邪小说的泛滥如顺康间京畿文人刘廷玑在《在园杂志》记:

近日之小说,若《平山冷燕》《情梦柝》《风流配》《春柳鸳》《玉娇梨》等类,佳人才子,慕色慕才,已出之非正,犹不至于大伤风俗
若《玉楼春》《宫花报》,稍近淫佚与《平妖传》之野,《封神传》之幻,《破梦史》之僻,皆堪捧腹
至《灯月圆》《肉蒲团》《野史》《浪史》《快史》《媚史》《河间传》《痴婆子传》则流毒无尽
更甚而下者,《宜春香质》《弁而钗》《龙阳逸史》,悉当斧碎枣梨,遍取已印行世者,尽付祖龙一炬,庶快人也13](p561

对如此的状况,清朝统治者屡发禁令,严禁涉秽作品刊印传播,并对刊印售卖传播者进行严厉责罚

据查,自顺治九年,清廷就颁布过禁刻琐语淫词的谕令,如魏晋锡纂修《学政全书》卷七《书坊禁例》载:

顺治九年题准,坊间书贾,只许刊行理学政治有益文业诸书;其他琐语淫词,及一切滥刻窗艺社稿,通行严禁违者从重究治14](p23

至康熙年间,类似的禁令更为频繁,在康熙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年、四十八年、五十三年都曾出现过

这些禁令查控的重点主要是京师,相关的处罚规定十分严厉如《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五八所记康熙五十三年的禁令说:

近见坊问多卖小说淫词,荒唐俚鄙,殊非正理,不但诱惑愚民,即缙绅士子,未免游目而蛊心焉所关于风俗者非细,应即通行严禁其书作何销毁,市卖者作何问罪,著九卿詹事科道会议具奏

寻议,凡坊肆市卖一应小说淫词,在内交与八旗都统、都察院、顺天府,在外交与督抚,转行所属文武官弁,严查禁绝,将板与书一并尽行销毁

如仍行造作刻印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市卖者杖一百,徒三年该管官不行查出者,初次罚俸六个月,二次罚俸一年,三次降—级调用从之15](p27

这段话中提到八旗都统、都察院、顺天府所辖的机构或区域,即主要分布在京师或附近地区

此时期,被视为淫词小说的作品数量较多,康熙二十六年,刑科给事中刘楷在其所奏请除淫书疏中曾言:

一二书肆刊单出赁小说,上列一百五十余种,多不经之语诲淫之书16](p24

在这样大量的淫词小说中,《金瓶梅》肯定会首列其上,难逃被禁毁与诋毁的命运

《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

王利器 辑录

从朝廷禁令较为频繁且责罚不断加重的状况来看,以《金瓶梅》为代表的淫词小说在清初是传播较广和持久的
作为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与文人聚集区,《金瓶梅》及同类作品的泛滥,也引起京畿地区一些文人的关注与不满
如河朔诗派领袖申涵光在其所撰《荆园小语》一书中不无愤激的说:世传作《水浒传》者三世哑近时淫秽之书如《金瓶梅》等丧心败德,果报当不止此17](p413
曽任顺天府尹大理寺卿、刑部尚书等职的蔚州文人魏象枢于康熙十二年曾上《教化首戒淫巧,民心务尚淳朴等事》一疏,以为凡坊间所刻淫词艳曲,引诱人心,并奏请严禁以归正18](p103
在如此严禁与批评之声不断的氛围之下,也有京畿文人对《金瓶梅》的艺术魅力大加赞赏
如沧县文人宋起凤在其著于康熙七至十二年间的《稗说》一书中指出:
夫《金瓶梅》全出一手,始终无懈气浪笔与牵强补凑之迹,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奇巧幻变媸妍,善恶邪正,炎凉情态至矣,尽矣,殆《四部稿》中最化最神文字,前乎此与后乎此谁耶谓之一代才子,洵然19](p103

又,属汉军旗文人刘廷玑曽记康熙五十一年事时说:

若深切人情世务,无如《金瓶梅》,真称奇书,欲要止淫,以淫说法,欲要破迷,引迷人悟

其中家常日用,应酬世务,奸诈贪狡,诸恶皆作,果报照然而文心细如牛毛茧丝,凡写一人,始终口吻酷肖到底.掩卷读之,但道数语,便能默会为何人结构铺张,针线缜密,一字不漏,又岂寻常笔墨可到者哉!13](p561

入清以后,《金瓶梅》的传播由以前的稿本或过录本,转为以多种刻本为主当时的刻本先是有《新刻金瓶梅词话》(简称词话本)与《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简称崇祯本或绣像本)两种

康熙三十五年,《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简称张评本)刊成,始形成三种系统刊印本为主传播的局面

所以,沧县文人宋起凤《稗说》中所指《金瓶梅》应为非张评本,而汉军旗文人刘廷玑所谈《金瓶梅》则明显为张评本,此是因为其在文内还明确说到:彭城张竹坡为之先总大纲,次则逐卷逐段分注批点,可以继武圣叹,是惩是劝,一目了然13](p561

张竹坡,名道深,字自德,号竹坡,生于康熙九年七月,卒于康熙三十七年九月,享年二十九岁

彭城是徐州的古称,出生在此地的张竹坡怎么会与《金瓶梅》产生关联,并为之评点与沉迷?

此也与《金瓶梅》在京师的传播有关其弟张道渊所撰《仲兄竹坡传》记:

兄性不羁一日家居,与客夜坐

客有话及都门诗社之盛者,兄喜曰:吾即一往观之,客能从否?客方以兄言为戏,未即应

次晨,客晓梦未醒,而兄已束装就道矣长安诗社每聚会不下数十百辈,兄访至,登上座,竞病分拈,长章短句,赋成百有余首众皆压倒,一时都下称为竹坡才子云

兄读书一日能十数行下,偶见其翻阅稗史,如《水浒》《金瓶》等传,快若败页翻风,晷影方移,而览辙无遗矣20](p128

据吴敢先生所撰《年谱》考证,张竹坡于康熙三十二年冬北游京师,以诗才名震士林,至第二年年初返里,下一年的三月即批成《金瓶梅》

在京师间,张竹坡常参与长安诗社雅集,且每聚会不下数十百辈这个阶段,正处于《金瓶梅》抄本与刻本的热传期,在如此稠密的文人交往中,秉性不羁的张竹坡很可能接触到了这本奇书,并深深为之吸引

《寒松堂集》

(清) 魏象枢 撰

第二年春,便载着这部整套书回乡,通读之后,又进而进行评改润饰,从而成后世著名的第一奇书

此本康熙三十五年刊于南京,远近购求,盛传于苏浙地区康熙三十七年四月前后,张竹坡再次北上,并于九月间暴卒于京畿客舍

对这最后一段生命历程,其弟张道渊于《仲兄竹坡传》中记:

兄性好交游,虽居邸舍,而座上常满日之所入,仅足以供挥霍,一朝大呼曰:大丈夫宁事此以羁吾身耶?

遂将所刊梨枣,弃置于逆旅主人,罄身北上,遏故友于永定河工次友荐兄河干效力

兄曰:吾聊试为之于是昼则督理插畚,夜仍秉烛读书达旦兄虽立有羸形,而精神独异乎众能数十昼夜日不交睫,不以为疲

然而销烁元气,致命之由,实基于此矣工竣诣钜鹿,会计帑金寓客舍,一夕突病,呕血数升同事者惊相视,急呼医来,已不出一语

药铛未沸,而兄奄然气绝矣时年二十有九与李唐王子安岁数适符吁,千古才人如出一辙,余大不解彼苍苍者果何意也!兄既殁,检点行橱,惟有四子书一部、文稿一束、古砚一枚而已20(p129)

文内所载张竹坡最后的生命足迹主要是在北京南的永定河工地,工竣后还南来至钜鹿(今河北省邢台市中部)

他出行随身带有行橱,尽管张道渊所撰的传文内未言及橱内有《金瓶梅》一书,但其耗费很大心血所评点的这部新刊本,于北来之时不可能不带上一两部以馈赠或借传给他人,这应为第一奇书在京畿地区传播的开始

入清以后,京城的很大一部分区域生活有满清贵族,为了满足他们的阅读需要,在康熙四十七年还出现了满文译本《金瓶梅》

据滋阳《满文〈金瓶梅〉》一文介绍,满文译本《金瓶梅》,四十卷一百回, 卷首译序署: 康熙四十七年五月榖旦序, 未署序者姓名21(p96)

清代初期,前代的汉族文化遗产很受满族文人重视,朝廷专设有翻书房对汉文书籍进行翻译
乾嘉时期礼亲王昭梿在其《啸亭续录》卷一翻书房目下称:
及定鼎后,设翻书房于太和门西廊下,拣择旗员中谙习清文者充之,无定员凡《资治通鉴》《性理精义》《古文渊鉴》诸书,皆翻译清文以行其深文奥义,无烦注释,自能明晰,以为一时之盛
对于《金瓶梅》的翻译,此目下还有文字特记:
有户曹郎中和素者,翻译绝精,其翻《西厢记》《金瓶梅》诸书,疏栉字句,咸中綮肯,人皆争诵焉
据如上的记载可知,和素即为此本的译者经研究者比对,其所译的这部作品,是以崇祯本为底本,又参照了张竹坡评本
满文译本《金瓶梅》的出现,充分说明在清初表面严苛的禁律与内在强劲的传播动力同时并存的现状

满文本《金瓶梅》书影

三、续书与剧作:京畿地区传播的纵深与扩延

现存《金瓶梅》最早的一部续书是丁耀亢所著的《续金瓶梅》

此书共十二卷六十四回,署紫阳道人编,湖上钓叟评

丁耀亢是山东诸城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卒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字西生,号野鹤,紫阳道人为其自号,晚年还自称木鸡道人

依张清吉所撰《丁耀亢年谱》考证,丁耀亢所著《续金瓶梅》成书于顺治十五年

此时,他正为直隶保定府容城县教谕,《续金瓶梅》的著成,反映出《金瓶梅》一书在京畿地区传播的纵深

丁耀亢少负奇才,远在明万历四十七年 (1619)为诸生时,即远走江南,游于书画家董其昌等名士之门

丁耀亢《江游野鹤自纪》曾记:忆昔已未(1619)渡江,负笈云间,从董玄宰、乔剑圃游22(p18)

乾隆《诸城县志》载:(耀亢)少孤,负奇才,倜傥不羁,弱冠为诸生,走江南,游董其昌门23(p694)

此次南游直至岁暮方归,以后还又时常往还,此间他即可能从董其昌处抄录或购得《金瓶梅》的抄本或刻本

据张清吉《丁耀亢年谱》所载,丁耀亢在崇祯十五年进京入太学十月有余,清顺治三年又曾短暂而往

顺治五年七月,再入京谋事,得友人之助,于次年的三月充任镶白旗教习,卜居北京米市南里(华严寺西),筑舍三楹,名之陆舫,常与友人饮酒酬唱其中

乾隆《诸城县志》曾对当时的交游记:

顺治四年入京师,由顺天籍拔贡充镶白旗教习,其时名公卿王铎、傅掌雷、张坦公、刘正宗、龚鼎孳皆与结交,日赋诗陆舫中,名大噪23(p694)

三年教习期满,改授容城教谕,丁耀亢对此职不大满意,至顺治十年(1653)秋才离京返里,下年春又到容城赴任

虽然远隔数百里,丁耀亢仍难忘旧交,常在容城与京师两地间往还王晫《今世说》载:

丁野鹤官椒邱广文,忽念京师旧游,策长耳驴,冒风雪,日驰三四百里至华严寺陆舫中,召诸贵游、山人,琴师、剑客,杂坐酣饮,笑谑怒骂,笔墨淋漓;兴尽,策驴而返(丁名耀亢,山东诸城人,襟期旷朗,读书好奇节,高谭惊坐,目无古人)24(p699)

直至顺治十六年秋,丁耀亢方从容城教谕的任上离开

因为自万历末年,丁耀亢就可能从董其昌处抄录《金瓶梅》的早期稿本或抄本,所以自明崇祯末至清顺治末很长时间的寓居、来往于京师、容城,丁耀亢可能一直携带《金瓶梅》在身他在京畿游历的过程,可能就是传播《金瓶梅》的过程

尤其是,顺治十五年《续金瓶梅》在容城的创作成书,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张清吉《丁耀亢年谱》以为丁耀亢《续金瓶梅》脱稿于顺治十五年,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证据:

第一为康熙三年进士曹贞吉(1634~1698)戊戌二月十六日所为诗《燕中初度自寿》中有闭户著书一千卷,乌衣白袷自年年和先生腕底千钧力,只作雕虫小技看两句;

第二为著名文人查继佐(1601~1676)所撰《敬修堂诸子出处偶记郭勋传》后附记所云:勋有书来,云戊戌一别,七阅寒暑,去秋始读《续金瓶梅》一书,奇迹动人之句[24](p95~96)

综合这两个方面,说丁耀亢于顺治十五年撰成《续金瓶梅》是能够成立的

《续金瓶梅》

(清)丁耀亢 著

丁耀亢以为《金瓶梅》做续自认,在所撰《续金瓶梅》一书前的凡例中,他将《金瓶梅》原书称为前集,己作续书称为后集;

此必然要求丁耀亢要经常认真研读长篇原作,并大量汇集与《金瓶梅》有关的材料,这从他在《续金瓶梅》中不断叙述《金瓶梅》中的故事、人物及有关情节中就不难看出

因此说,丁耀亢积累材料、持续创作的过程,也是不断阅读《金瓶梅》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同时带动《金瓶梅》在京畿地区文人圈层的传播

因作品在叙述宋金史事之时,不时显露出易代之际满清军队的入侵给社会带来苦难的实际,康熙三年(1664),有人告发丁耀亢《续金瓶梅》语涉不道

在康熙四年六月及其后,丁耀亢被关押于京师狱中达120天,其书也几次被禁

丁耀亢在卷前《〈续金瓶梅后集〉凡例》第一条即说:

兹刻以因果为正论,解《金瓶梅》为戏谈恐正论而不入,就淫说则乐观故于每回起首先将《感应篇》铺叙评说,方入本传25(p4)

故可见,作者实有着较强的借因果以明正道的创作目的烟霞洞天题于卷首的《〈续金瓶梅〉序》亦云:

此则假饮食、男女讲阴阳之报复,因鄙夫邪妇推世运之生化,涤淫秽而入莲界,拔贪欲以返清凉,不堕狐禅,不落理障,衮贤鞭佞,崇节诛淫,上翊天道,下阐王章,正莫正于此26(p1)

虽然,丁耀亢以撰《续金瓶梅》而陷狱多日,且其书也不断遭禁,而借《金瓶梅》的故事来衮贤鞭佞,崇节诛淫的前行路径并没有在京畿地区中断,这从任邱边汝元创作《金瓶梅》题材的杂剧能够得到很好地证实

相对于小说文体来说,戏曲有传播面宽、感染力强、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

《金瓶梅》的戏曲改编在晚明即已出现,著名文人张岱《陶庵梦忆》谈到崇祯七年十月与友人的一次聚会时记:

杨与民弹三弦子,罗三唱曲,陆九吹箫与民复出寸许界尺,据小梧,用北调说《金瓶梅》一剧,使人绝倒27(p721)

此处所说《金瓶梅》一剧虽尚非严格意义上 的戏剧,而用北调演唱却说明《金瓶梅》已走出书斋和单纯的文人圈子,尤其是很有可能已在北方的核心区域——京畿间的士庶之中很广泛地传播

《陶庵梦忆》

(明)张 岱 著

据统计,今存清代《金瓶梅》戏曲共有十四种,出现最早的是京畿地区文人边汝元所著《傲妻儿》杂剧

边汝元(—~1715),字善长,号渔善,别署桂岩啸客,河间府任邱县(今河北省任丘市)人

他生于官宦人家,少时随父亲宦游山西、福建,中年以后归乡为人和易端凝,被喻为古朴君子

好积书,精通乐府音律,又擅诗画,与同邑能诗之人结还真社,每日饮酒赋诗,不问俗事

著有《桂岩草堂诗集》八卷、《桂岩草堂文集》二卷,皆散佚,今存《渔山诗草》二卷

著有杂剧三种: 《羊裘钓》( 已佚)、《鞭督邮》和《傲妻儿》,均以抄本传世,具体生平可见赵尔巽《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列传二百七十一》和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九《文学传一》

边汝元《傲妻儿》杂剧改变自第五十六回常峙节得钞傲妻儿中的一段故事内容

全剧共四出,无楔子

第一出叙述常峙节在酒馆宴请应伯爵并求他帮忙向西门庆借钱;

第二出叙述西门庆在花园与诸妻妾宴饮作乐;

第三出叙述常峙节与应伯爵到西门庆家中告贷,借得十几两银子

第四出叙述常峙节怀揣银子回家后,夫妻之间的兴奋表现

据此剧正文前作者自序所署辛卯腊八日桂岩啸客题,知《傲妻儿》撰成于康熙五十年十二月

康熙四十四年,已年满五十三岁的边汝元再次乡试落第,家境更为窘迫,此后便息心于乡设馆授徒,常以著文赋曲自娱

康熙五十八月,当众士子正处乡试应考的煎熬之时,边汝元心怀作壁上观之快意,撰成《鞭督邮》一剧;四月之后的冬日又撰成杂剧《傲妻儿》

在卷首自序中,边汝元说:寒冬无事,偶取《金瓶梅》一则,谱成杂剧四折观者其以余为揣摩世情也可,其以余为现身说法也可,其以余为茶前酒后藉以消遣睡魔,姑妄言之而妄听之也亦可28(p25)

从这些话可看出,作为一个普通的书生,边汝元虽身处任邱乡里,却可很方便地读到《金瓶梅》,并对之进行多日地阅读仿写,这足以说明当时《金瓶梅》在京畿地区并不很稀见

今存《金瓶梅》词话本的第五十六回回目为西门庆周济常时节,应伯爵举荐水秀才,张竹坡评本改为西门庆捐金助朋友,常峙节得钞傲妻儿

边汝元所撰杂剧称傲妻儿,且剧中主人公称常峙节,而非常时节,故其所阅读和仿写的《金瓶梅》应为张竹坡评本

边汝元杂剧《傲妻儿》现存《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中收录的傅惜华藏本和《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收录的吴晓铃藏本

前者仅收《傲妻儿》杂剧一种,后者将《傲妻儿》和《鞭督邮》两剧合为一册

从两本的序、评题署及相关钤章来看,边汝元的同邑好友庞垲,既是《傲妻儿》稿本的最早收藏者,也是此剧最早的阅读者与品评者之一

庞垲,字霁公,号雪崖,又号牧翁康熙十四年举人,十八年与试博学鸿词科,诏授翰林院检讨,并参与纂修《明史》,曾出任福建建宁府知府和浦城知县,为官颇有政声

其诗文俱佳,有《丛碧山房集》行世,和边汝元经常一起切磋唱和他在杂剧《鞭督邮》正文前的《杂剧叙》中评:

辛卯岁复制《鞭督邮》《傲妻儿》两种关目词白较前尤胜,可传也29(p12)

另,曾任顺天府学政、刑部侍郎的钱陈群在为边汝元所撰的墓志铭中也称:

然公素娴音律,故以所著授优伶,按拍而歌,绝无一字戟喉吻非若王实甫、汤义仍辈传奇,必待改窜后被管弦也30(p7)

如上的这些记载说明,因边汝元素娴音律,他所创作的杂剧《傲妻儿》等作品曾被伶人搬上舞台并很受欢迎,这反映出当时《金瓶梅》在京畿地区传播圈层的进一步纵展

以上本文对明末清初京畿地区《金瓶梅》传播的路径与圈层进行了粗疏地探析

总体而言,因所处位置的特殊,以京师为中心的京畿地区是其时《金瓶梅》传播的重要起点与主要区域

就传播圈层而言,明末主要以域外上层文人为主,清初则有域内普通文人融入,并产生向更广阔圈层扩延的可能

从传播路径来说,明末是主要体现为由域内向域外的扩散性传播,随文人的流动,作品被传向以江浙为主的更多地区;

清初则主要体现为由域外向域内的反向吸纳性传播,不同版本的作品与续作被域外文人带入,并带来当地文人译、评、改作等

同时,因靠近国家统治中心,《金瓶梅》被诋禁的压力一直沉重存在,很多参予译、评、改的传播者多不能署实名以传,在内容上也有强世情、弱色情的突出取向

本文作者 许振东 教 授

注释:

①据吴敢《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年谱》,辽宁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42页

②详见张清吉《丁耀亢年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95页

③此记与张清吉《丁耀亢年谱》所载有异,见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94页

④据方志所载,镜河为任邱境内古河名,刘世德先生在《边汝元和渔山杂剧三种——清代戏曲家考略之一》一文中,以为镜河钓叟是边汝元的同邑好友于泓,详见《文学遗产》增刊十五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第79页

参考文献:

[1]周钧韬.金瓶梅资料.续编(1919-1949)[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张远芬.《金瓶梅》作者新证[M].齐鲁书社.1983.

[3]朱星.金瓶梅考证[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第页

[4]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M].中华书局.1959.

[5]宋起凤《说稗》.卷三《王弇洲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室编.明史资料丛刊.第二辑[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6]屠本畯.山林经济籍/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7]谢肇淛.金瓶梅跋/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8]袁宏道.与董思白书/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9]沈德符.《金瓶梅》/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M].中华书局,1959.

[10]袁宏道.《与谢在杭书》/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11]袁中道.《游居柿录》.卷九/袁中道著/钱伯城校.珂雪斋集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2]杨国玉.薛冈《天爵堂笔余》记《金瓶梅》事新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7.3.

[13]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14]康熙二年禁私刻琐语淫词/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5]康熙五十三年四月禁小说淫词/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6]康熙二十六年刑科给事中刘楷疏请除淫书/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7]申涵光.荆园小语/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18]魏象枢.寒松堂集.卷三[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19]宋起凤.稗说▪王弇洲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室编.明史资料丛刊第二辑[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20]张道渊.仲兄竹坡传/吴敢.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年谱[M].辽宁出版社,1987.

[21]滋阳.满文《金瓶梅》.《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1 9 8 5 .5 .

[22]张清吉.丁耀亢年谱.南京大学出版社[M].1996.

[23](乾隆)诸城县志.卷三十六.文/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4]王晫.今世说(节录).卷六.豪爽//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5]丁耀亢.《续金瓶梅后集》凡例/李增坡.丁耀亢全集.中册[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26]烟霞洞天.《续金瓶梅》序》/李增坡.丁耀亢全集.中册[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27]张岱.陶庵梦忆.卷四.不系园/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8]桂岩啸客.叙./吴秀华.清杂剧传奇九种.上册[M].花山出版社.2017.

[29]镜河钓叟.杂剧叙/吴秀华.清杂剧传奇九种.上册[M].花山出版社,2017.

[30]钱陈群.皇清敕赠登侍郎、增广生渔山边公暨配马孺人,继配章孺人、纪孺人、韩孺人合葬墓志铭/吴秀华.清杂剧传奇九种.上册[M].花山出版社.2017.

文章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该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畿辅丛书〉整理及其〈续编〉编纂》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6ZDA177

< size="1" width="33%" />

刊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第6期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