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立:香意象与中外交流中的敬香习俗

评论字数 8602阅读模式

明代周嘉胄《香乘》采集了众多有关香的文献资料,显示了香之繁杂及其在宗教及世俗生活中广泛应用
香的文学题材及意象母题的梳理,有利于讨论香的文学表现、敬香习俗及其外来影响,并深入探讨提供基础

一、香意象多重审美文化意蕴及古人相关总结

中国自先秦楚人便有香草美人相喻的传统,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异香母逐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表现在小说中,除了继续魏晋以来僧人坐化时产生异香以外,就是隋唐时期大量产生的异香与佛教信徒的结合,
也就是说,异香母题的世俗化、普遍化
如《冥报记》唐王千石载某僧:
夜中,常诵佛经,宵夜不寝每闻击磬之声,非常清澈,兼有异香,延及数里道俗闻者,莫不惊异
明清人之于香的流变曾多所留心
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十九揭示过香意象的仙道氤氲之气:
宋之问宝叶交香雨,金河吐细泉李贺依微香雨清氤氲;元微之雨香云淡觉微和;张仲山词碧云香雨小楼空,春光已到销魂处;
罗隐《巫山曲》下压重泉上千仞,香云结梦西风紧或谓雨与云,何得云香?愚谓萧招遇洛神后,逢雨,认得香气,曰此从巫山来
梵僧不空祈雨,焚白檀香龙,上令左右掬庭水嗅之,果有檀香气,此亦香雨也
《拾遗记》:方丈山有石,色如肺,烧之有烟,香闻数百里,烟气升天,则为香云,香云遍润,则成香雨又瀛州时有香风,泠然而起,张袖受之,则历年不歇,沾肤软滑
追溯到六朝博物视野中的外来香料和相关佚闻,眼光不俗

《香 乘》 · 自序(书影)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17.html

(明) 周嘉胄 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17.html

陈元龙辑《历代赋汇》卷一百十九还收有魏文帝《迷迭香赋》等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八还特意追寻过诗歌中香意象的传承:
佳茗比佳人,未经人道,惟东坡有诗曰:‘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日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比花用美丈夫者,如‘莲花似六郎佞语’之类,全篇绝少
黄山谷《咏酴醿》诗曰:‘肌肤冰雪熏沈水,百草千花莫比方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鑪香风流彻骨成春酒,梦寐宜人入枕囊输与能诗王主簿,瑶台影里据胡床’与东坡同一格调
然李商隐已有‘谢郎衣袖初翻雪,荀令熏鑪更换香’不免经人道过
相信,如果没有香文化在彼时社会日常生活中持久而无孔不入的隆盛程度,也没有那么多诗歌关注了
而王嘉《拾遗记》卷八描写三国时孙亮作琉璃屏风,常使爱姬坐屏风内:
如无隔,惟香气不通于外为四人合四气香,殊方异国所出凡经践蹑宴息之处,香气沾衣,历年弥盛,百浣不歇,因名曰‘百濯香’或以人名香,故有朝姝香、丽居香、洛珍香、洁华香亮每游,此四人皆同舆席,来侍皆以香名前后为次,不得乱之所居室名为‘思香媚寝’
可见至迟汉末香料已广泛地进入到王公贵族寝居中
至若苏鹗《杜阳杂编》卷上,还特意描绘了唐代女性体香形成的人工之力:
(元)载宠姬瑶英,攻诗书,善歌舞,仙姿玉质,肌香体轻,虽旋波摇光、飞燕绿珠,不能过也瑶英之母赵娟,亦本歧王之爱妾也后出为薛氏之妻,生瑶英,而幼以香啗之,故肌香也……
金庸《书剑恩仇录》的香香公主事迹史本有稽:
回部王妃某氏者,国色也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或有绳其美于中土者,高宗纯皇帝微闻之西师之役,将军兆惠殿辞,上从容语及香妃,命兆惠一穷其异回疆既平,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师,先密奏闻,上大喜,……传太后命引上入,则妃已绝矣,肤色如生,面色犹含笑也,乃厚其棺敛,以妃礼葬之〔1
光绪《峄县志》卷二十五也载:
明万历间,丰县民高某,宵行草泽间,遇妖狐授符法,斋持七日,则闻异香满室遂蓄异谋,阴和党羽,……
从民俗信仰、秘密社会与文学题材的关系,还有学者探讨过闻香教与狐崇拜的关系2

《杜阳杂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17.html

(唐)苏 鹗 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17.html

有人还注意到香之于《红楼梦》和金庸小说的关系3
其实作为两者之间众多中介之一,早有赵焕亭《奇侠精忠传》第一百四十二回描写:
原来仙仙天生妖艳,他(她)肌肤间有一种天然香气,非兰非麝,是为肌香,世界上原有这种尤物,并非作者信口开河当日李笠翁很讲房术,他曾评论过妇女肌香
按,李渔语见《闲情偶记》卷三《声容部·熏陶》:
名花美女,气味相同,有国色必有天香天香结自胞胎,非由熏染,佳人身上实实有此一种,非饰美之词也此种香气,亦有姿貌不甚姣艳,而能偶擅其奇者总之一有此种,即是夭折摧残之兆,红颜薄命未有捷于此者……
因此,从中外文化交流对于文学意象、母题、题材影响流变角度看香的文学及其外来因子,是饶有兴味的

二、佛经与印度西域文化中的香崇拜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17.html

如果我们不是局限在《楚辞》中的香草芬芳意象及其同恶草的对比,就不难了解,在古代中国西部毗邻的印度,约三至五世纪的印度诗人迦梨陀娑《云使》就颇注意香意象,其《前云》咏:
从窗棂中逸出来的香气使你更加丰腴,
家孔雀也以舞蹈作礼表示戚谊,
印着美女脚底胭脂的楼台飘散花香,
你看到这富丽景象便会失去旅途的倦意
湿婆的侍从看到主人颈色,怀着敬意望你,
你就前往三界之主乌玛之夫的福地去;
香河的含有青莲花粉的风吹拂那儿的花园,
风里还有水中游戏的少女的脂粉香气〔1〕
如果不是南亚世界对于香气馥郁喜好而习以为常,诗人不会把香意象作为核心意象娴熟自如地歌咏
佛教故事在描绘佛、菩萨、天王降生坐化、现身说法时多异香伴随,佛典中这几成定式
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异香母题渐与本土香草美人传统相结合
香药用途不仅在刺激食欲、防腐、净化环境的实用性,更表现在宗教和祭祀仪式中增加其严、神秘气氛的敬畏力

《云 使》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17.html

(印度)迦梨陀娑著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17.html

罗 鸿 译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17.html

东传佛教为扩大在民间影响,异香也由上佛教上层人物融入一般传教僧众,于是魏晋六朝得道高僧圆寂多异香
如梁慧皎撰《高僧传》晋荆州上明竺僧辅载:至于临终,妙香满室,梵响相系,道俗奔波,来万数是日后分,无疾而化;
萧齐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还称王谷罪当至死又无所逃,即便心诵《观世音经》得千遍,身上锁械悉断绝又恒闻异香,心益倾至少日,遂意外得免焉2
中古传译中土的佛教典籍中更是充满关于香的比喻
梵文gandha(香的)常常指与佛相关的意思
寺庙可以称作gandhakutī(香殿);焚化佛陀的薪堆称为香塔;香王、香象均菩萨称号;而在gandhamãdana(香山)上居住着乾闼婆――香神和乐神3
闻香救援,也是中土高僧生活中时有的现象4
其于后世俗众团伙及仙侠救援文学表现的启发,自不待言
在中原人这里,伴随博物需求的他者眼光向西方外域延伸,对西域诸国香料投注了特殊的好感
张华《博物志》卷二载汉武帝时,
弱水西国有人乘毛车以渡弱水来献香者,帝谓是常香,非中国之所乏,不礼其使留久之,帝幸上林,西使千乘舆闻,并奏其香帝取之,看大如燕卵,三枚,与枣相似
帝不悦,以付外库后长安中大疫,宫中皆疫病帝不举药,西使乞见,请烧所贡香一枚,以辟疫气
帝不得已听之,宫中病者登日并差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馀日,香犹不歇
帝乃厚礼发遣饯送一说汉制献香不满斤,西使临去,乃发香气如大豆者,拭著宫门,香气闻长安数十里,经数日乃歇
《汉武故事》也称:
兜末香者,兜渠国所献,如大豆涂门香百里关中尝大疫,死者相系烧此香,死者止
《海内十洲记》,写聚窟洲位于西海中申未之地,
洲上有大山,形似人鸟之象,因名之为神鸟山
山多大树,与枫木相类,而花叶相闻数百里,名为‘反魂树’
叩其树亦能自作声,声如群牛吼,闻之者皆心震神骇
伐其木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煎如黑饧状,令可丸之,名曰‘惊精香’,或名之为‘震灵丸’,或名之为‘反生香’,或名之为‘震檀香’,或名之为‘人鸟精’,或名之为‘却死香’,一种六名
斯灵物也,香气闻数百里死者在地,闻香气乃却活,不复亡也
以香熏死人,使其复活,更加神验名称繁多,则说明流传的广泛和普遍性
对此《太平广记》卷四引《仙传拾遗》所叙更详
西域传来的异香竟然有如此之大的功效,可惜汉武帝以君临天下的傲慢,失之交臂

《太平广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17.html

(宋)李昉、扈蒙、徐铉等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317.html

唐初道世所编佛教类书《法珠林》特辟《华香篇》,分作述意部和引证部,后者广采佛经、佛传和中土野史笔记相关故事,强调佛与佛门弟子对于香气氤氲环境的喜爱
佛经有持香供养佛塔,以香御病,得成正果者出生即身口出香,大法师常有妙香,从其口出激发国王愿闻说法,烧香步骤规则与禁忌等等
其列举刘宋至唐故事,香的种类包括麝香、葳蕤香、郁金香、苏合香、鸡舌香、雀头香、熏陆香、流黄香、青木香、栴檀香、甘松香、兜纳香、艾纳香、藿香、枫香、栈香、木蜜香、 (左禾右并)香、都梁香、沉香、甲香、迷迭香、苓陵香、兰香、槐香、兜末香、神香、惊精香
其大多产于殊方异域,功能各异1因而中国中古与中亚物质交流过程中,香料占有重要位置:
中世纪的远东,对于药品、食物、香料以及焚香等物品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换句话说,滋补身体之物与怡养精神之物之间,魅惑情人之物与祭飨神灵之物之间都没有明确的区别
……仙境、极乐世界以及民间传说和诗歌中,尤其是道教所极力灌输的天界奇境――当然佛教的传说,也和香料不无关系――就正是这种高雅的现实世界的理想化的和想象化了的变形〔2
香料早期多自中亚经由西域而来,后则多来自东南海外
外交流史家注意到宋代海上进口物品中香料占很大比重:
其中以乳香、降真香等香料输入数量最多香料主要从阿拉伯、三佛齐、占城等地进口《宋会要辑稿》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从占城运进泉州的商品,仅香料一项就有沉香等7种共63334斤〔3
至明费信《星槎胜览》称:
(龙涎屿)望之独峙南巫里洋之中,离苏门答剌西去一昼夜程此屿浮滟海面,波激云腾,每至春间,于上交戏而遗涎沫番人拏乘独木舟,登此屿,采取而归或风波,则人俱下海,一手附舟旁,一手揖水而得至岸
其龙涎初如脂胶,黑黄色,颇有鱼腥气,久则成大块或大鱼腹中刺出,若斗大,亦觉鱼腥,焚之清香可爱货于苏门答剌之市,……价亦非轻矣
巩珍《西洋蕃国志》称祖法儿国如遇礼拜日,上半日市绝交易男子长幼皆沐浴,以蔷薇或沉香油涂擦体面,始着新洁衣服又以小土炉焚沉香、俺八儿等香,跨其上以熏体如到礼拜寺礼拜及经过街市,香气顿饭不散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四也指出:今西南诸蕃酋皆用诸香涂身此道出了与东南亚邻近的西南边疆诸民族对于香料的热衷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九注意到东南亚许多种类香料的出产而东南亚出产的香药种类全,量多质好
故明成祖大量购买和采集奇香异药
据研究,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获取东南亚香药途径之一,即郑和所访国的朝贡,史载不仅东南亚诸国都进贡香药,而且贡物种类一半左右是香药
郑和下西洋将香药贸易推向巅峰,使香料得以与平民百姓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也推动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4

《西洋蕃国志》

(明)巩 珍 著

三、香崇拜中的女性性别文化情味

香在许多文化中都与女性性别特征紧密相连,欧洲学者研究接吻历史时曾指出:
女人的气息令男人陶醉,一如既往,从来就是对她们个人整体的一种神化,在描写年轻貌美的布兰奇弗萝时,我们读到这样的诗行,大意为她的气息如何芬芳怡人,会令所有闻到的男人一周之内既感觉不到痛,也感觉不到饥饿〔5
说明香味具有某种激发人类男性生物本能的力量,东方文献中也不难找到类似内容,只不过在表述上要委婉得多
句道兴本《搜神记》载:
昔有楚王夫人郑袖,年老不共同床席,王遂遣之有一美妾,怜爱非常袖恨怨,不出其口
遂于私处语妾曰:‘王看你大好,惟憎你鼻大’其妾因此已后,见王掩鼻楚王私处问袖曰:‘妾近来见我,掩其鼻,何也?’袖对曰:‘王身体腥臭,是以掩鼻’更不思虑,遂遣人入割其鼻,由不虑也
何以出现了这样的故事?恐非早有,很可能与佛教传入后香的魅力令人更加敏感不为无关
《法句譬喻经》卷四就称:
女人之好,但有脂粉芬熏众华沐浴涂香,著众杂色衣裳以覆污露,强熏以香,欲以人观,譬如革囊盛屎,不净诸物满其间
《大业拾遗记》卷上写:
长安贡御车女袁宝儿,年十五,腰肢纤堕,憨冶多态,帝宠爱特厚时洛阳进合蒂迎辇花,云得自嵩山坞中,人不知名,采者异而贡之会帝驾适至,因以‘迎辇’名之
花外殷紫,内素腻芬芳,粉蕊,心深红,跗争两花,枝干烘翠类通草,无刺,叶圆长薄其香农芬馥,或惹襟袖,移日不散,嗅之令人多不睡帝命宝儿持之,号曰‘司花女’
《开元天宝遗事》也载妓女莲香每出入之间,则蜂蝶相随,盖慕其香也这很可能是体香,而不大可能是装饰的
于是香作为美女留给男人一个让人痴迷的记忆和追思之因,每多入诗,李白《长相思》三首之三咏叹: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空馀床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
伊世珍《瑯嬛记》卷中所引《采兰杂志》,对香似有着格外兴趣:
西施举体有异香,每沐浴竟,宫人争取其水积之罂瓮,用松枝洒于帷幄,满室俱香,罂瓮中积久下有浊滓,凝结如膏,宫人取以晒干,香于水,谓之沉水,制锦囊盛之,佩于宝袜交趾蜜香树木沉者曰‘沉水’,亦因此借名
该书卷下还引《采兰杂志》称女性以香美容:
卓文君闺中庭内有一井,文君手汲则甘香,用以沐浴,则滑泽鲜好他人汲之,与常井等沐浴亦不少异至今尚存,即文君井也
似乎,西施、卓文君这样的美女之所以出名,与她们之于香的缘分至为相关

《琅嬛记》

(元)伊世珍 撰

香,常常是作为性爱的嗅觉氛围来渲染
陆粲《庚巳编·洞箫记》写徐鏊遇仙:昼出,人觉其衣香气酷烈异常,多怪之者自是,每一举念则香发,美人辄来
《聊斋志异·葛巾》写常大用痴好牡丹,而牡丹花精葛巾来,女郎近曳之,忽闻异香竟体,即以手握玉腕而起,指肤软腻,使人骨节欲酥
突出了一个香带给男人强烈的性别感受
幽会中常大用狎抱之时,纤腰盈掬,吹气如兰;揽体入怀,代解裙结玉体乍露,热香四流,偎抱之间,觉鼻息汗熏,无气不馥因曰:‘仆固意卿为仙人,今益知不妄幸蒙垂盼,缘在三生但恐杜兰香之下嫁,终成离恨耳!’
突出了牡丹花的物种特点
又《花姑子》之写麝精亦然:
安(生)与同衾,但觉气息肌肤,无处不香问曰:‘熏何香泽,致侵肌骨?’女曰:‘妾生来便尔,非由熏饰’安益奇之
动植物的精灵以其香而颇染仙氛,给人以温馨亲近之感
可见香意象又每多作为人与女仙、人与花精狐魅相恋的诱因、氛围和标志,成为描写男性凡夫得到超世的艳遇时一个表达内心感受的惯常思路
香意象所牵动的题材领域还拥有相关的另外一些母题
贞女或善女死后面如生母题
有宋以降,异香母题与贞节观念相结合的步伐加快,更在精神层面上给贞节观念打上了佛教烙印,使贞节观念开始向宗教信仰化发展
如何薳《春渚纪闻》载两位刘娘子善恶人品不一,后两人同日而亡,棺敛时初举尚食之衾,而其首已断,旋转于地,视之则群蛆丛拥,而秽气不可近逮启看经之衾,则香馥袭人,而面色如生,这被解释为善恶之报的昭示
冤死女性以香复仇母题,更加带有性别意味
一些弱女子梦冤受屈时,还以香为武器向仇凶雪怨伴随着丧悼文化价值观的深入整合,体发异香,成为死者德高才淑的一个文学标举
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二十一载其父属纩时,口鼻中作栴檀、莲华、兰蕙种种异香,凡三日夜益都高木王,予从姐之夫,孝友忠信人也以康熙甲寅春捐馆,病革时,体中亦有异香此皆予闻见最确者
明清时这一载录显系更具伦理旨意,尤其是较多见于女性含冤而死,甚至成为女性蒙冤致死的一个诉冤信号
如袁枚《子不语·尸香》少女孙秀姑遭无赖严虎侮辱自杀,忽有异香从秀姑所卧处起,直达街巷,行路者皆愕眙相视严虎知之,取死猫死狗诸秽物罗置李门外,以乱其气,而其香愈盛适有总捕厅某路过,闻其香怪之,查问街邻,得其冤,乃告知府县,置严虎于法;
又荆州范家女被族人谋害沉河,又缚沉一少年诬陷有奸,掩埋逾年,守过范女坟闻异香,冤案得雪
体发异香使牵涉的民间刑事犯罪事件浮出水面,也使为下层民众喜闻乐见的公案文学,增添一新奇悬念
于是,香意象在叙事文学中母题化,以其特有的性别文化意蕴,极富表现力地宣示了女性内在美质,令人回味而生同情和愤激之慨,表现了对恶势力的严厉控诉

《池北偶谈》

(清)王士祯 撰

四、香崇拜仙道文化、生命意识及死后期冀

首先,香,是神仙之所以为神仙的一个仙格标志,往往作为神仙贵人降临、凡人升仙的先兆和氛围
《法珠林》卷三十六引《幽明录》称:
陈相子,吴兴乌程人始见佛家经,遂学升霞之术及在人间斋,辄闻空中殊音妙香,芬芳清越
《太平广记》卷二百九十六引《北史》也讲:
北齐卢元明,聘于梁,其妻乘车,送至河滨,忽闻水有香气异常,顾见水神涌出波中,牛乃惊奔曳车入河,其妻溺死,兄子十住尚幼,与同载,投下获免
神仙必发香气,以示身份不同凡伦,同时也标志着一种对凡夫俗子的亲和力和诱惑力
尤其是女仙,几乎与香气相伴随而不可或离《神仙感遇录》写:
复书一朱符,置火上,瞬息闻异香满室,有一人来,堂堂美须眉,拖紫秉简,揖樵者而坐
《汉武帝内传》写上元夫人与西王母别去,也云气勃蔚,近为香气
谢肇淛《五杂组》卷十称:
特迦香出弱水西,形如雀卵,色颇淡白,焚之辟邪去秽,鬼魅避之唵叭香出唵叭国,色黑,爇之不甚香,而可和诸香,亦能辟邪魅
京师有赁宅住者,其宅素凶,既入,不能便移,但日焚唵叭香一炉,至夜中,其子闻鬼物相与语曰:‘彼所焚何物?令我头痛不堪,当相率避之’
越二日,宅遂清吉无患乃知《博物志》载汉武帝焚西使香,宫中病者尽起;徐审得鹰嘴香焚之,一家独不疫疾,当不诬也
王同轨《耳谈》卷一也写刘仙姑之母梦五色云,自天拥一绛衣女降其家,遂孕凡十月,异香氤氲不绝复梦白衣女送女来,癸亥冬,女生,生后香益甚,遂名‘香姑’……其病逝时肤香烈如檀射,
后其母每病呼姑,枕畔辄香发而姑至,病则已
神魔小说中香气袭来也成为仙真或妖怪降临的标记之一
无名氏《后西游记》第二十五回写唐长老西行来到一个半山半水的去处,闻得满鼻馨香,原来一路香气都是那美人身上阵阵吹来,美人道:
不瞒老师父说,只因贱妾不幸骨中带有这种香气,往往遗祸于人,故不愿嫁唐长老道:香乃天地芳烈之气,神佛皆享,为何祸人?美人道:老师父有所不知妾这种香气,但是闻着的,便要销魂……
其次,富有丧悼民俗意蕴的香更以其通感效应延伸恒久的追恋
潘岳《悼亡诗》追忆亡妻: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汉武内传》描写:
帝崩,入殡未央宫前殿三月葬茂陵是夕帝棺自动,而有声闻宫外,如此数遍又有芳香异常
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也记述唐玄宗因闻香而伤悼感怀:
天宝末,交趾贡龙脑,如蝉蚕形波斯言老龙脑树节方有,禁中呼为瑞龙脑上唯赐贵妃十枚,香气彻十玉步
上夏日尝与亲王棋,令贺怀智弹琵琶,贵妃立于局前观之上数枰子将输,贵妃放康国猧子于座侧猧子乃上局,局子乱,上大悦
时风吹贵妃领巾于贺怀智巾上,良久,回身方落贺怀智归,觉满身香气非常,乃卸幞头,贮于锦囊中
及上皇复宫阙,追思贵妃不已,怀智乃进所贮幞头,具奏他日事上皇发囊,泣曰:‘此瑞龙脑香也’
与此相关,死时尸香不腐,往往作为当事人升天或成仙的预兆和暗示这一点,很可能是仙道之徒学自佛门

《耳 谈》

(明)王同轨 撰

佛传多载得道高僧圆寂时体发香气,久而不歇
《神仙传》写蓟子训:
至时,子训乃死,尸僵,手足交胸上,不可得伸,状如屈铁,尸作五香之芳气,达于巷陌,其气甚异,乃殡之棺中……子训去后,陌上数十里,芳香百余日不歇也
《仙传拾遗》称:三十三年,王无疾而殂,形骨柔软,香气盈庭
道教中的异香母题的产生反映了佛教对道教的影响
虽佛教在传入中土之初依附道教流传,但道教也同时吸收了佛教的一些说法来扩充自己的体系,异香母题在道教传说中的演进即其证明
如皇甫氏《原化记》柏叶仙人条载其年百二十三岁无疾而终,临终异香满室,空中闻音乐声,乃造青都,赴仙约耳
其三,返魂香,体现了人对于个体生命延续的渴盼
许多香料实际上就是可疗病的灵药因为许多药草的确发出香气,疗效甚佳《鬼魅精魅方八首》记大麝香丸:
每日烧一丸熏身体及衣裳,宅中烧之亦好无患人以二、五丸绯绢袋盛系左臂上,辟虎毒蛇诸精鬼魅等
《千金方·解毒并杂治》蛊毒第四还称:
出门常须带雄黄、麝香、神丹诸大辟恶药,则百蛊、猫鬼、狐狸、老物精魅,永不敢著人
《千金方·胆腑》则曰:(大麝香丸)若欲入毒疫疠、乡死丧病处,及恶鬼蒙墓间,绛曩盛之,男左女右,肘后系之,又以少敷鼻下主要是预防、驱除毒虫的功能2
因而香可疗病早见于《海内十洲记》等敦煌卷子(伯3902)称:
若为蛊毒所害者,取药劫布罗,龙脑香是,和 具罗香各等分,以井莘水一升和煎,取半升于千眼像前咒一百八遍,服之即差
何况,许多中草药就散发着让人迷醉的芳香返魂香信奉后世愈益新闻性和文学化
伊世珍《瑯嬛记》卷上引《真率斋笔记》称:
袁运字子先,尝以奇香一丸与庄姬,庄姬藏于笥,终岁润泽,香达于外,其冬阁中诸虫不死,冒寒而鸣,姬以告袁,袁曰:‘此香制自宫中,其间当有返魂乎?’
谢肇淛《五杂组》卷十亦载永乐初天妃宫有鹳卵为寺僧烹将熟,老僧命取还:
数时雏出,僧惊异,探其巢,得香木尺许,五彩如锦,持以供佛后有倭奴见,以五百金买之,问何物,曰:‘此仙香也焚之死人可生,即返魂香也’
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十六转述:
《客座新闻》:永乐中,刘家河天妃庙,一日,僧外归,见鼎中二鹳卵,命还之
行者曰:‘卵已熟矣’僧曰:‘吾岂望其生,但免鹳之悲号而已’后数日,忽出二雏,探得其巢,得一木尺许,五彩如锦,香气馥郁
有倭人见之曰:‘此仙香,焚之死魂返复,聚窟洲返魂香也’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有鸟衔草覆死者面,皆登时活
无名氏《后西游记》第二十五回写美人说自己身上香气:更有奇处,销魂死后,闻着的又能返魂
分明见出渊源有自
可见香意象母题中佛道交织,其连同其资源广大的题材,在中外习俗交流史研究中应占有重要一席

本文作者 王 立 教授

文章作者单位:大连大学

刊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第2期转发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