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瓶梅》描写了大量的帘子意象,其中,围绕潘金莲所展开的三次帘下场景描写,生成了潘金莲叙事的起、转、收,表现出重要的情节节点意义,呈现了潘金莲叙事命运的转折,刻画了潘金莲的人物性格,见证了人物叙事身份的转换
作者围绕帘子意象所选用的除收下放等一系列动词,在叙事单元构建、人物心理描写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叙事功能
关键词:帘子;潘金莲;动词;叙事功能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656.html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空间性与时间性相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相融合而生成的具有美学意蕴的范畴,是作者的内在情感与文本逻辑的统一,具有表达主旨、营造意境的作用
如:唐代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1](293)
李商隐《夜意》:帘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2](288)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当中: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3](1)
诗词中这些帘子意象的使用与作者的情思与感怀相交融,共同表现出作品意蕴生动的整体审美画面
帘下倩影(绘画)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656.html
帘子意象在《金瓶梅》一书大量出现据统计,帘子意象在《金瓶梅》中出现了144次,这在同类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意象的选用在小说叙事中,具有表述情节、塑造人物、渲染氛围的典型性、工具性,从而增加作品的审美张力
对于《金瓶梅》帘子意象的研究,已有《<金瓶梅>中帘子意象的审美作用》[4]、《试论<金瓶梅>中的帘子意象》[5],这两篇论文分别探讨了《金瓶梅》帘子意象在全书所呈现出的审美意义、主题功能
但对《金瓶梅》的三次帘下场景书写,帘子意象与潘金莲命运转变的叙事关系,有关帘子意象的一系列动词所体现的叙事功能尚未进行研究
如在第一回,潘金莲雪中帘下等待武松之时,当武松进门,潘金莲推起帘子,迎着笑道:‘叔叔寒冷’,[6](34)可见推起的是门帘
第六回,武大死亡之后,何九来入殓,何九入门,揭起帘子进来[6](52)这里揭起的也是门帘;
第八回,潘金莲在门帘下站立等西门庆,良久,走到镜台前,从新妆点出来,门帘下站立[6](65)此处直接指出是门帘
一、《金瓶梅》三次帘下描写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656.html
及其与潘金莲的情节结构关系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656.html
《金瓶梅》三次帘下描写生成了潘金莲情节叙事的起转收
潘金莲是《金瓶梅》一书塑造的核心人物之一,在潘金莲的人物刻画与情节叙事过程中,作者借助帘下这个特定的场景,构建了潘金莲情节叙事的起点转折点和终点
帘下生成了潘金莲在全书的情节命运,在潘金莲情节叙事的关键时刻起到转折性的作用,又终结了潘金莲的情节命运
虽然前两次帘下书写是继承了《水浒传》中的情节描写,但在《水浒传》中,帘子意象只局限于叙事场景的营造,并未与潘金莲的情节叙事发生紧密联系,没有体现出情节结构意义,未形成完整的叙事逻辑链条
在《金瓶梅》的叙事建构中,帘子意象已成为伴随潘金莲情节叙事的象征意象,凝结为潘金莲情节结构中的关键叙事节点
《金瓶梅》的作者将《水浒传》中的帘子意象进行了叙事升华和叙事再造,其叙事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水浒传》
第一次,潘金莲帘下等待武松,是潘金莲情节叙事的缘起
潘金莲帘下等待武松是潘金莲在全书叙事情节的初次展开
潘金莲被张大户嫁给了武大,武大的物质给予、精神给予、性方面都不能满足潘金莲的身心需求
潘金莲并没有通过向内压抑自己的本性,来遵循传统的夫为妇纲的封建礼教,她不甘心、不满足,不断地寻找、追求,期待外在的命运突破,而帘下为潘金莲实现人生追求提供了可能
潘金莲每日打发武大出门,只在帘子下嗑瓜子,把那一对小金莲故露出来,勾引浮浪子弟日逐在门前弹胡博词,撒谜语,叫唱:‘一块好羊肉,如何落在狗口里?'[6](23)
此时帘下的方寸之地,寄托着潘金莲的人生理想,蕴含她的人生期待,这里也是她改变命运的机会窗口
当武松出现,潘金莲见武松身材凛凛、相貌堂堂,又想他打死了那大虫,毕竟有千百斤气力
潘金莲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自此,武松成为了潘金莲的意中人,成为了寻找理想、改变命运的寄托
潘金莲开始主动地向武松献殷勤,帮武松打房间、烧汤做饭,嘘寒问暖
随后,潘金莲寻找机会,准备着实撩斗一撩斗武松,帘下提供了这样的叙事场景
那妇人独自冷冷清清立在帘儿下,望见武松正在雪里,踏着那乱琼碎玉归来[6](26)
潘金莲在帘下雪中,不畏寒冷,耐心地等待意中人武松归来,之后,便是潘金莲的帘内勾情武松
帘下场景,叠加冬天寒冷的雪中,勾勒出一幅雪中帘下待人的质感画面,也塑造出具有美学意境的典型环境
借助这一典型环境,描绘出潘金莲为勾搭武松而表现出殷勤、诚恳的态度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潘金莲的意料,她这一番帘下之情,并不被武松接受,勾情被武松当场拒绝,潘金莲的帘下之情被武松的伦理之情撞击的粉碎
帘下等待武松也为潘金莲再次帘下偶遇武松,终结潘金莲的叙事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帘下偶遇西门庆,是潘金莲情节叙事的转折,也是潘金莲情节展开的关键节点
第二次帘下是第一次帘下的延伸和发展,潘金莲第一次帘下等待以失败告终,作者随后又描绘了一幅潘金莲帘下偶遇西门庆的动态画面
潘金莲在帘下收帘子时,收帘子的叉干误击西门庆头,由此引出潘金莲西门庆的帘下偶遇潘金莲放帘子时,风将叉杆刮倒、擎不牢杆子、杆子误击西门庆头,西门庆被叉杆击打之后,
待要发作、酥了半边、变作笑吟吟脸儿,潘金莲叉手深深拜了一拜,西门庆回礼的动作更为夸张,一面把手整头巾,一面把腰曲着地还喏,之后又笑着大大地唱个喏,
临去时,一双贼眼,不离这妇人身上,临去也回头了七八回,潘金莲则是在帘子下眼巴巴地看那人,方才收了帘子[6](31)
在特定的帘下场景,一系列的人物动作、表情、语言对话摹写,动态地描绘出潘金莲和西门庆帘下邂逅,眉目传情、相互勾情的画面
潘金莲、西门庆二人因这帘下之情,发展到帘内私会、通奸,进而毒死武大,最后西门庆一顶轿子将潘金莲抬到了家中
这次帘下完成了潘金莲由武大之妻到西门庆之妾的叙事转变,进而演绎出西门庆妻妾间的各种叙事情节
若没有潘金莲西门庆帘下相遇,便不会有潘金莲在《金瓶梅》一书的情节安排
西门庆死后,潘金莲因耐不住寂寞与陈经济私通,被吴月娘赶了出来,由王婆领出待嫁,潘金莲重新开始利用帘下这个机会窗口,每日站在帘下,期待命运的再次转变,期待新的西门庆出现,于是每日乔眉乔眼,在帘下看人
潘金莲的机会很快出现,陈经济、周守备、张二官、武松络绎上门,应该说潘金莲的人生期待很快就要通过帘下再次实现
然而,此次帘下等待的却是无可避免的人生宿命潘金莲正在帘下站着,见武松来,连忙闪入里间去[6](699)
武松却走进房间询问王婆,表示要娶嫂子潘金莲回去,那妇人在帘内听见武松言语,要娶她看管迎儿,又见武松在外出落的长大身材,胖了,比昔日又会说话儿,旧心不改[6](699)
潘金莲重新燃起了对武松的希望,我这段姻缘还落在他手里,于是潘金莲主动走出来见武松,表示愿意嫁给武松
之后,被武松骗娶到家中杀死帘下再次遇到武松,导致了潘金莲惨遭横死,被武松开胸剖腹,割头而亡,收束了潘金莲在《金瓶梅》一书的情节叙事,同时也呼应了潘金莲第一次帘下等待武松的情节
武二郎见哥嫂(绘画)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656.html
二、帘下描写生成的多重叙事意义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656.html
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明代的女性要遵守各种严格的妇德,并不能抛头露面,自由外出,而潘金莲在门首帘下站立,抛头露面,已属逾越之举
尽管潘金莲在门首帘下站立,但也不能离开帘下这个方寸之地
帘外是充满生机的世界,有潘金莲对人生的期待,对未来的期许,所以,每当武大外出,潘金莲便打扮的花枝招展,在帘下露出一双小脚来,招蜂引蝶
这种行为虽然不能改变人生、改变现状,但已成为潘金莲发泄对现实不满的途径,体现了潘金莲对帘外世界的期待和人生追去
帘下塑造了潘金莲敢于挑战、背叛封建礼教、追求自我的性格特;摹写了潘金莲勇于踩踏封建礼教的红线,但又不敢或不能逾越红线的矛盾心理;借帘下刻画出潘金莲敢于追求理想、释放欲望、发泄不满的性格
潘金莲帘下遇到西门庆时,她的身份是武大的妻子,进而与西门庆勾搭成奸,然后毒死武大,被西门庆娶到家中,潘金莲的身份由武大之妻转换成了西门庆之妾,此次帘下生成了潘金莲的第一次身份转换
西门庆死后,潘金莲被吴月娘打发出来,在王婆帘下站立,此时的潘金莲,已丧失了西门庆之妾的身份,转变为待嫁之人,这次帘下见证了潘金莲的第二次身份转换
潘金莲在西门庆家中生成了在全书的主要叙事情节之后,从帘下的叙事开端,又返回了帘下的叙事终点
潘金莲在帘下期待再次的身份转换时,走向了命运的终点
武松在《金瓶梅》一书并非主要人物,他的叙事身份主要体现在与潘金莲、西门庆的叙事结构中,呈现出催化情节、辅助情节的叙事作用
武松对潘金莲的叙事作用生成于帘下这个特定的叙事场景,武松既是潘金莲的叙事起点,也是潘金莲的叙事终点
潘金莲初次帘下等待武松时,武松作为潘金莲的意中人,寄托着他的婚姻理想,是潘金莲第一次帘下叙事的行为对象,承载着潘金莲叙事的初次展开
潘金莲帘下再次相遇武松,虽然武松仍然寄托着潘金莲的婚姻理想,但已多了一重潜在的仇人身份
当潘金莲得知武松要娶自己回家,潘金莲去除了武松仇人身份的认知,完成了对武松意中人的再确认,武松再次成为了潘金莲帘下叙事的行为对象
三次帘下表述的是一个外在的世界,构建了外在的叙事空间与场景,在帘下这个外在的叙事场景里,描写了潘金莲等待武松、邂逅西门庆、再遇武松三个情节
但是外在叙事空间提供的是叙事缘起和发生,帘下描述的外在场景并不能完成潘金莲的勾情、通奸、被杀的情节建构
所以,帘下的情节描写指向的都是帘内的情节叙事,帘内则承接着帘下叙事的发展和结果
第一次,潘金莲在帘下等待武松,其本意是为了帘内的勾情
在帘内的叙事空间,作者一方面描写了潘金莲勾情武松的具体情节,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帘内勾情的失败,与潘金莲帘下等待武松共同形成完整的叙事单元
第二次,潘金莲与西门庆的帘下相遇,则指向了二人随后的帘内通奸,以及武大被害等叙事结果
潘金莲与西门庆帘下相遇后,作者描写了二人帘内通奸,帘内武大捉奸被踢,帘内武大被潘金莲毒死,进而潘金莲与西门庆肆无忌惮的在帘内淫乱,呼应了潘金莲与西门庆帘下相遇的缘起
第三次,潘金莲与武松帘下偶然相遇,则指向了潘金莲随后帘内被杀的叙事结果,帘内终结了潘金莲帘下的站立
由此可见,三次帘下的外在世界与帘内世界共同构建了完整的叙事链条,生成了完整的叙事单元
挨光计(绘画)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656.html
三、帘子意象关联动词呈现的叙事形态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656.html
《金瓶梅》作者在描写与潘金莲相关的帘子意象时,选用了除收下放等一系列动词
这些动词的恰当使用,不仅能够准确描述人物动作,还能刻画人物形象,折射人物心理,显示出推动情节演进、构建叙事单元的功能,体现了独特的叙事形态,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高超的炼字水平和语言驾驭能力
武松去东京前与武大辞行时,建议武大少做炊饼,早些回家下帘子,会免去门前许多是非
武大听从了武松的建议,只做往日一半的量,卖完炊饼便早回家,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除帘子,歇了担儿,便先去除了帘子[6](30)
除有清除、除去、除的含义在武大看来,这帘子象征着潘金莲不安分的欲望之心,隐含着潘金莲追求美好婚姻、摆脱现实困境的理想如果放任潘金莲的欲望,必然会触犯了武大的现实利益
作者选用一个除字来描写武大收帘子的动作,将武大欲扼杀潘金莲欲望之心的心理刻画了出来
此后,潘金莲的生活空间被压缩到了帘子里面,由此引来潘金莲心内焦躁,那妇人气生气死,和他合了几场气[6](30)
除帘子的动作关闭了潘金莲帘下这个追求人生理想的机会窗口
潘金莲每日在武大回家时,便主动去收帘子,自此妇人约莫武大归来时分,先自去收帘子,关上大门[6](30)
作者选用一个收字,有收回、收敛之意,在受到武大除帘子行为的压制之后,潘金莲有了收的动作,武大见了,心里自也暗喜,[6](30)
收字体现了潘金莲将欲望之心暂时收了回来,但收是被动的、无奈的、被逼迫的,是受到压制后的暂时妥协
另外,作者有意将这一情节设置在冬天寒冷的环境氛围中,寒冷环境不利于潘金莲帘下站立,早些收帘子关门,也有利于避风取暖
而且,潘金莲名字之莲象征着莲花,莲花在冬季并不能绽放,只能象莲藕一样蛰伏起来,所以,在外在环境氛围和封建礼教的联合压力下,潘金莲妥协了,收回了欲望之心
潘金莲那颗被收回到帘子后面的欲望之心,在等待新的机会,一旦新的机会来临,或者外在的压制放松,收必然随时会变成放,潘金莲的欲望之心必然被重新点燃,甚至引起更大的反弹
三月春光明媚时分,金莲打扮光鲜,单等武大出门,就在门前帘下站立[6](30)
潘金莲那颗蛰伏的心随着春天的来临再次躁动起来,打扮光鲜的外表是其内心欲望世界的外在表露,武大出门之后,无人拘管,
潘金莲再次站到了帘下,向外在世界展示着自己的情欲,展示着自己对人生、对命运的反抗,收敛的欲望之心也放开了
从环境氛围上看,春天赶走了隆冬季节的寒冷,去除了环境压力,莲花不必再蛰伏,要萌发再生,也引来了蜂狂蝶浪
收帘子变成了下帘子,约莫将及他回来时分,便下了帘子[6](30)
但在武大即将回来时,潘金莲还是主动将帘子放下,一方面除帘子余威尚在,另一方面由收到下,再到放,情节的发展演变也需要一个过程
放的机会很快出现了,一日也是合当有事,却有一个人从帘子下走过来……妇人正手里拿着叉干放帘子,忽被一阵风将叉干刮倒,妇人手擎不牢,不端不正打在那人头上[6](31)
放是释放、解放、放开之意潘金莲放帘子时,叉干误击西门庆的头,借此时机,潘金莲那颗收之已久的欲望之心便彻底地放了出去,这意味着武大除帘子的压制力量已完全失效
面对西门庆的勾情,潘金莲彻底地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向了一条不归之路放字也为潘金莲在全书情节的展开,释放了叙事空间
西门庆与潘金莲帘下相遇之后,作者围绕密集的帘子意象展开叙事,共描写西门庆五次进入茶坊,四次坐在帘下
第三次,径去帘子底下凳子上坐下,朝着武大门前只顾将眼睃望[6](33);
第四次,奔入茶局子水帘下,对着武大门首,不住把眼只望帘子里瞧[6](33)
西门庆五入茶坊,四坐帘下,其目的在于望帘子,也就是来看潘金莲
西门庆疯狂而夸张的行为,也初次展示并塑造了他飘风戏月,调弄人家妇女的人物形象
俏娇娘误打西门庆(绘画)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656.html
除收下放,这些动作出现在潘金莲第一次帘下等待武松勾情失败之后,链接着第二次帘下偶遇勾情西门庆
四个动词描述了潘金莲与外在压制力量的博弈,完整呈现了潘金莲受到压制、被迫收缩、等待时机、实现突破的叙事过程
四个动词描写的都是收帘子的动作,其含义并无明显差别,都是用来表述将帘子放下来这一动作,但四个动词所呈现出的叙事含义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除体现了武大对潘金莲的压制,是叙事单元的开端;收表现了潘金莲在外部压力下的暂时妥协和收缩,是叙事的发展;
下则描述了潘金莲的反抗,她再次站在帘下等待改变命运的时机,是叙事的转折;
放则意味着潘金莲对武大压制行为的突破,是这一叙事单元的终结
这些动词也描述了潘金莲从收心到放心的心理变化过程,突出了潘金莲不甘心失败、勇于突破压力、追求人生理想的性格特点
立在帘下与站在帘下人物动作是人物心理的外在表露,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潘金莲第一次在帘下等武松时,作者用的是立在帘下那妇人独自冷冷清清立在帘儿下,望见武松正在雪里,踏着那乱琼碎玉归来[6](26)
潘金莲平时一般是站在帘子下的,如潘金莲被吴月娘打发出来,每日在王婆门前帘下站立着看人,潘金莲正在帘下站着,见武松来,连忙闪入里间去[6](699)
立带有恭敬、虔诚之意,如:程门立雪,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见诸葛亮在睡觉,于是玄德拱立阶下[7](216)
站的含义较立更为随意、随便,不具有恭敬、虔诚的感情色彩
立叠加望,又在寒冷的雪中,衬托出潘金莲不畏天气寒冷,对武松这个意中人用心用情,一片赤诚,也体现了潘金莲勇于追求美好婚姻,并且敢于付诸实践,甚至准备突破封建伦理底线
潘金莲在雪中帘下等待武松之时,当武松进门,潘金莲推起帘子,迎着笑道:‘叔叔寒冷’[6](26)
作者在书中多用掀帘子,推帘子只此一次使用,推比起掀要更为用力,将帘子推开的幅度比掀更加开阔,更方便通过
潘金莲主动为武松推起帘子,让武松进入屋内,这一个推的动作将潘金莲不惜降低作为嫂子的身份,像婢女一样为武松服务
把潘金莲为了达到勾情武松的目地而积极、主动的形象刻画出来,也凸显了潘金莲使女出身,善于用小意儿贴恋人的人物特点
三、结 语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656.html
综上所述,《金瓶梅》中帘子意象的运用,以及帘下场景的描写,不仅具有主题与审美的功能,其所表现的叙事功能尤为独特
尤其帘子意象与潘金莲的情节与叙事深度交融在一起,体现出叙事转换的关键节点作用,构建了潘金莲命运叙事的完整链条,生发了潘金莲的人物形象塑造,承载着人物叙事身份的转换、情节的发展衍变等叙事功能
意象的运用明显增加了《金瓶梅》的美学意蕴,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形态
参考文献:
[1]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李商隐.《李商隐全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
[3]李清照.《李清照诗词集》[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
[4] 薛蕾.《<金瓶梅>中帘子意象的审美作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137-140.
[5]戴娜.《试论<金瓶梅>中的帘子意象》[J].文教资料,2007(12):40-43.
[6] 兰陵笑笑生.《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M].济南:齐鲁书社,1990.
[7]罗贯中.《三国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本文是教育部2020年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YJC751020)
文章作者单位:德州学院
刊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转发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