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庞春梅心高气傲而又身份低下,身份与自我的矛盾构成了她在小说《金瓶梅》前文中的自尊敏感与泼辣凶悍;当其身份升高、地位稳定时,她关于身份的焦虑之情逐渐下降乃至消除,这是造成她在小说后文中性格转变的真正原因
这由此引出一个文学批评阐释的方法问题:应以文本符号本身携带的信息作为评判依据,在文本释义过程中,尊重符号文本自身的独立性是可取之策;符号文本的发送意图和接受者的解释固然重要,但是必须贴近符号信息文本的阐释才是最客观的阐释
《红楼梦》的作者曾用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一语来概括大观园里的奴婢晴雯,其实这句话也可移用过来形容《金瓶梅》中的庞春梅
她们都是心高气傲的女性,不幸的是都处在社会的底层,做他人的奴婢庞春梅出身卑微,自幼卖给西门庆府上做婢女,但她天生一副傲骨,所谓春梅,即是春天的梅花,这个符号本身即有迎寒傲立、不屈从他人淫威的寓意在内
庞春梅在西门庆死后因为受潘金莲的牵连,被吴月娘罄身儿发卖出去,但与晴雯不同的是,她后来因祸得福,摇身一变成为守备夫人
不过令人觉得反常的是,当成为守备夫人后,庞春梅见到曾经打压她的旧主吴月娘时,却客气地行礼,没有半点拿班做势的做派
如论者指出的:吴月娘把她地出门,并且把潘金莲置于死地,以她与潘金莲的交情,再加上她自己吃的苦头,她不可能不仇恨吴月娘……可是她偏偏对吴月娘讲恕道,救拔吴月娘于险恶官司之中,还以旧时主奴关系来礼待吴月娘,令读者不解[1]147-148
庞春梅这一前倨后恭的行为确实令人不解,因而有研究者一度认为这一形象看起来矛盾失真
曾有学者在解释这一转变时认为庞春梅是个天生的奴才德行,指出庞春梅在西门庆家里和潘金莲狼狈为奸,她刁钻精灵,媚上而骄下,是一个奴才气十足的形象;
然而她被卖给守备周秀为第三妾、又因生子金哥扶正为夫人之后,她的气质竟然改变如同当时的封建贵妇,这种转变缺乏生活逻辑,故而得出其形象失真的结论
这也即是认为庞春梅信奉的是尊卑上下,自然之理,故而才会奴气十足,但是她后来飞上高枝后的做派依然被认为是失真的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庞春梅形象的演变有其逻辑,从身份认同与符号自我的角度来看,这个人物形象不但没有失真,反而有其深刻内涵
戴敦邦绘 ·庞春梅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13.html
一、心高与身贱: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13.html
庞春梅的身份处境与自我特征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13.html
关于庞春梅的出身,小说中没有明确交代,但是根据吴神仙相面的判词:左眼大,早年克父;右眼小,周岁克娘可推知,庞春梅应该是幼年时就父母双亡,孤苦无依,才被卖进西门庆府上做丫头的
西门庆花钱买来庞春梅服侍吴月娘,后来西门庆偷娶了潘金莲之后,由于潘氏贫穷,没有陪嫁婢女,故而把庞春梅从吴月娘那里调拨到潘金莲房下使唤,由是庞春梅成了潘金莲的丫鬟
按照古代的法律政策,良民一旦经由买卖等形式沦为奴婢之后,便完全丧失其自由及人格,成为一种商品,具有经济及劳动价值,或留供劳役,或当做商品转让出卖,全由主人意志处分[2]242
甚至连奴婢的子孙都永远是主人的奴婢,主人对奴婢一定程度上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女性奴婢的身体也可以随时贡献出来供主人享用
这样的生长环境不但没有让庞春梅屈服,甘心做一个老实巴交任人使唤的丫头,反而让她形成了一种心高气傲的心性
笔者认为庞春梅的这种性格特征是与生自来的,并非像有些学者所云的拿班做势、矫情妄为
庞春梅具有一种天生的傲骨,这是构成她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形形色色的具体身份,而是容纳不同具体身份的符号结构与内容[3],加上她性聪慧,喜谑浪,善应付,生的有几分颜色[4]第10回,天性聪明,善于逢迎应对,而且颇有姿色,这些古今中外作为女性的重要资本,庞春梅基本上都拥有了
不仅如此,庞氏生性高傲,并不屈从于她的奴婢身份,吴神仙给西门庆府上女眷相面,说庞春梅是五官端正,骨格清奇发细眉浓,禀性要强;神急眼圆,为人急燥山根不断,必得贵夫而生子;两额朝拱,主早年必戴珠冠行步若飞仙,声响神清,必益夫而得禄,三九定然封赠[4]第29回
骨骼清奇,秉性要强,说明她并不完全是侍宠而骄,而是骨子里面有一种天生的傲骨,奴婢是庞春梅的一个身份,但并不就一定能构成她卑微萎缩的奴才自我
有此内因,加上天资聪颖的外在条件,使得庞春梅性格不同于其他奴婢,她没有奴颜婢膝,而是自傲不屈
如吴神仙相面之后,吴月娘对吴神仙的相面颇不以为然,指出:相春梅后来也生贵子,或者你用好他,各人子孙也看我只不信,说他后来戴珠冠,有夫人之分端的咱家又没官,那讨珠冠来?就有珠冠,也轮不到他头上[4]第29回
主子的正头娘子认为她根本没有做夫人的福分,对此庞春梅极其恼火,当面对西门庆驳斥道:
那道士平白说戴珠冠,教大娘说有珠冠,只怕轮不到他头上常言道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从来旋的不圆,砍的圆,各人裙带上衣食,怎么料得定?莫不长远只在你家做奴才罢![4]第29回
这种争辩是她内心的自然流露,她并不因为自己的奴婢地位而低三下四,而是认为自己不会永远在西门庆家做奴才
面对生子加宠的李瓶儿,庞春梅也不买账,如第三十四回,西门庆与李瓶儿一起吃酒,顺便拉庞春梅一起吃酒,庞氏坚决不吃,李瓶儿再三劝阻,以为庞氏怕潘金莲不敢在外私自吃酒,但是庞春梅回敬到:
六娘,你老人家自饮,我心里本不待吃,俺娘在家不在家便怎的?就是娘在家,遇着我心不耐烦,他让我,我也不吃
她把李瓶儿晾在一边,根本不买账难怪张竹坡在评点《金瓶梅》时对庞春梅多有褒词:
夫写春梅之心高志大气傲,已随处写出,今必欲特特写出,则必用一因,起一事方好[4]338-339
这些评论话语皆是承认春梅心性高傲的性格特征,庞春梅自我中不甘人下、矜尚自许、高傲不屈的特征也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自我是相对他者而存在的,没有他者也就无所谓自我
所以笔者曾经指出:身份是自我借以定位并赋予自身意义的一个中介,它总是相对于他人、社会而言的一个身份[5]
也即是说,自我在反思我是谁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他者作为参照系,也即‘我是谁’这个问题必须放到‘我与谁的关系’网络中来考察[3]
我认为我是谁,同时也就意味着我不认为我是谁,这就面临着一个悖论,也即人的符号表意行为必须在他者的认同接受过程中完成,如果他者没有接收或者拒接受自我发出的符号文本,
那么符号表意就不能完成,这样势必造成意义冲突,庞春梅与孙雪娥、李铭、申二姐之间的冲突皆是因此而起
《红颜祸水——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13.html
《水浒传》《金瓶梅》女性形象的文化思考》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13.html
二、冷遇与热知: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13.html
庞春梅面对两种待遇的不同反应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13.html
庞春梅自我的特征本就是以自尊自傲为主导,然而她偏偏又是一个奴婢的身份,身份与自我形成了强大的反差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所谓身份,是指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即地位,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6]5
在西门庆府上,庞春梅是自幼就买进来的奴婢,属于主人的私有财产,没有独自的身份自由,更别谈自由与人格
内心的高傲与来自外界的身份压力造成她在面对不同对待方式时相应产生不同的反应
如前文所言,庞春梅本是吴月娘的使唤丫头,后来转调给潘金莲使唤的小说中并未直接描写此前吴月娘是如何对待庞春梅的,但根据文中的一些线索,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如第十一回,孙雪娥与潘金莲合气,遭到西门庆暴打,孙遂向吴月娘诉苦到:
那倾这丫头在娘房里,着紧不听手俺每曾在灶上拿刀背打他,娘尚且不言语;可哥今日输他手里,便娇贵这等了
先前庞春梅在吴月娘处做使唤丫头时,曾经因为手脚不够麻利,在厨房遭到孙雪娥的痛打,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孙雪娥胆敢恣意痛打了庞春梅,说明吴月娘根本没有把她当回事
由于庞氏在西门庆府上地位低下,故而平日也没有受到其他下人的礼让与尊重,这使得心高气傲的庞春梅经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来
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庞春梅正色骂李铭与毁骂申二姐两节
李铭是西门庆二老婆李娇儿的娘家人,被西门庆请过来给庞春梅等婢女教女乐
依照当时的社会制度,乐籍人员的社会地位也是非常卑贱的,但是李铭仗借着是李娇儿的娘家人,竟然借酒调戏庞春梅,结果被庞春梅一顿狠骂:
好贼忘八!你怎的捻我的手,调戏我?贼少死的忘八,你还不知道我是谁哩!一日好酒好肉,越发养活的你这忘八圣灵儿出来了,平白捻我的手来了
贼忘八,你错下这个锹撅了你问声儿去,我手里你来弄鬼!爹来家等我说了,把你这贼忘八,一条棍撵的离门离户!
没你这忘八,学不成唱了?愁本司三院寻不出忘八来?撅臭了你这忘八了!
被他千忘八,万忘八,骂的李铭拿着衣服,往外走不迭[4]第22回
很多论者认为这是庞春梅借此自抬身价,是无病呻吟故作姿态,这种论断其实也是站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上所言的,否则,按照这样的逻辑,庞春梅与李铭都是卑贱之人,地位相同,李铭调戏庞春梅是合情合理的,这种逻辑当然是错误的
而且,根据庞春梅自我的特征,她心性高傲,对看不起她的人有一种抗拒性心理,李铭身份本就卑贱,他胆敢调戏庞春梅,主要是因为在他心中,庞春梅不过也是一个卑贱的奴婢,调戏一下也无大碍
然而他却是狗眼看人低了,庞春梅不是那不三不四的邪皮行货[4]第22回,而是心高志大的人,李铭的调戏从根本上说是没有把庞春梅当回事,由此引发了庞春梅强烈的逆反心理
庞春梅毁骂申二姐的根由其实也是如此申二姐也是乐籍人员,靠走街串户卖唱度日,地位卑下,她在西门庆家卖唱,庞春梅请她唱支曲子来听,她却宁愿唱给吴大妗子、西门大姐等人听,不愿唱给庞春梅听,
个中原因,莫过于在她心里庞春梅不过是一个卑贱的使女,根本不配她去巴结讨好,申二姐的理由通过小厮春鸿传给庞春梅,结果使得庞氏恼羞成怒,也是一顿臭骂:
你怎么对着小厮说我那里又钻出个大姑娘来了,稀罕他也来叫我?你是甚么总兵官娘子,不敢叫你!
俺们在那毛里夹着,是你抬举起来,如今从新钻出来了?你无非是个走千家门、万家户,贼狗攮的瞎淫妇!你来俺家才走了多少时儿,就敢恁量视人家?
你会晓的甚么好成样的套数儿,左右是那几句东沟篱,西沟坝,油嘴狗舌,不上纸笔的那胡歌野词,就拿班做势起来!
俺家本司三院唱的老婆,不知见过多少,稀罕你韩道国那淫妇家兴你,俺这里不兴你你就学与那淫妇,我也不怕你好不好趁早儿去,贾妈妈与我离门离户[4]第75回
诚然,庞春梅此时的暴怒起因于申二姐对她的漠视,是对其自尊心的严重伤害,这对于心高气傲的庞春梅来说当然不能容忍,但是不能据此就说她对申二姐的粗野,实在不过是为了贬人扬己,以补偿自己自轻自贱的心理[7]166
按理,申二姐在西门庆府上讨生活,更是卑贱之身,应该对西门庆府上的人马首是瞻才是,但她偏偏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认为庞春梅不过是侍女,不值得尊重,这恰恰戳中了庞春梅的痛处,故而暴跳如雷,将其痛骂,
因而这个事情不能单方面认为是庞春梅的无理,申二姐的猥琐与势利也是不可逃避的因素
庞春梅对于不尊重她的人,总是全力反击,不遗余力相反,对于尊重她的人,她也总是涌泉相报,于是也就不难理解她为什么对潘金莲如此忠诚
同样出身下层的潘金莲给予了庞春梅从未有过的自由与尊重,由此也引来了庞春梅的知恩图报
潘金莲刚入西门庆府上,立足未稳,她自身既无钱,又无背景,要在这样一个妻妾成群的家庭站住脚,必须找一个聪明机灵而且深知府上内幕详情的帮手,最佳人选当推调拨给她的婢女庞春梅莫属
庞春梅起初没有受到吴月娘的恩待,在潘金莲这里却受到了别样的照顾潘金莲不让她上灶,只让她干轻活,好东西也毫不保留地拿出来与庞春梅分享,就连一向在情色上不让步的潘金莲对庞春梅也有所谦让
如第73回,潘金莲听说西门庆去她房里歇息,连忙赶回去,结果看见西门庆与庞春梅戏在一起,为了不打搅他们,就悄悄地退了出来
潘金莲对庞春梅的宠爱礼遇可见一斑庞春梅心性聪明,对潘金莲的知遇之恩,也是感恩戴德,如她对吴大妗子言:好奶奶,想着她怎生抬举我来 古人曾言,以国士之礼待之,必以国士之礼报之,庞春梅对潘金莲的关爱后来也确实做到了投桃报李
如西门庆死后,潘金莲与女婿陈经济东窗事发,被吴月娘赶出来发卖,庞春梅向周守备哭诉,恳请守备收买潘金莲,而她情愿做小,服侍潘金莲
后来潘金莲被武松杀死,曝尸街头,她托人收尸埋葬,并常去永福寺祭奠潘金莲
古人云,善恶之心,人皆有之其实作者这样写,更能将笔下的人物写实、写活
得势后的庞春梅后来对被发卖的孙雪娥大打出手,也能看出这一点,孙雪娥一直对庞春梅怀有敌意,所以庞氏决计将其变卖成妓女,这虽然过于狠毒,但是对比她对潘金莲的态度,则更能见出她面对待她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心肠
总而言之,庞春梅虽然此前不过是地位卑下的奴婢,但她不甘人下,心高志大,傲气十足,这才的是她符号自我的主要构成部分,了解了这种自我,才会对后来她与吴月娘相会时不同的态度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戴敦邦绘·庞春梅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13.html
三、身份的焦虑: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13.html
地位上升与焦虑弱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13.html
如前所言,所谓身份,说通俗一点其实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人的身份越高,其享有的资源空间也就越多,受到关注和重视的程度也相应要比身份低下的人高出许多
而按照符号学的理解,身份其实就是人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中由自我发送出来的一个人际角色或者社会角色,人的任何符号活动,都需要有一个相应的身份作为符号表意的载体[8]347,而自我则是隐身在身份背后的意识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身份与自我的关系,即是身份是自我进行社会活动时发出的一个表意符号
在《金瓶梅》中,庞春梅的自我是心高志大气傲,但是在西门庆府上,她的主要身份却是一个没有地位与权力的丫头,所以在各种活动场所,如果要达到行为表意交流的目的,她必须雌伏做小,保全自我不受伤害
由此可见其身份与自我一直是矛盾对立的也即是说,庞春梅一直处于一种身份的焦虑之中
当庞春梅处在丫头的位置时,她越是不受人待见,她反弹的力度也就越高,但是一旦身份真正提升之后,这种焦虑也就会慢慢消退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容易理解她后来对待吴月娘的态度问题了
西门庆死后,其家族炙手可热的嚣张气焰也就暗淡下来,往日的帮闲开始另寻主家,家人仆妇走的走,逃的逃,留下来的也不再像往日那样谦卑,如背主欺恩的汤来保之流即是,大势已去的吴月娘也只得忍气吞声
明乎此,我们再来看永福寺路遇月娘重序尊卑一节,此时已经贵为小奶奶的庞春梅自是不同往日,从吴月娘视角望去是俨若紫府琼姬离碧汉,蕊宫仙子下尘寰[4]第89回,无论排场还是气势,此时吴月娘等人都只能是自惭形秽了
不仅大妗子认为庞春梅已经是今非昔日比,甚至连吴月娘也一改往日的清高,姐姐,你自从出了家门在府中,一向奴多缺礼,没曾看你,你休怪[4]第89回,下文中她一口一个姐姐叫个停,甚至连张竹坡也看不下去了,批到写月娘真丑尽矣[4]1419
自从庞春梅身份升高之后,其身份与自我之间的矛盾逐渐减弱,而吴月娘等人的谦卑和礼遇则足以消解其往日的不忿之情西方学者詹姆斯曾经对自尊有一个计算的公式[6]49: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期待很高,而其实际成就又比较低的话,那么其所拥有的自尊就较少
而在同样的情况下,如果期待不变,实际成就有了大幅度提高的话,那么其本人所拥有的自尊也就会随之有大幅度提高
自我拥有的自尊越强,就意味着自我的满足度越高、信心越强,同时也就意味着需要外人特别给与的尊严照顾越少
反之,自我拥有的自尊越少,也就意味着自我的满足度越低、自信严重缺乏,同时也就意味着需要别人给与的尊严照顾较多,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尊心较强,非常容易受伤害
庞春梅在西门庆府上一向心高气傲,对自己期待过高,但是其身份不过丫头而已,因此实际成就很低,故而此时拥有的自尊很少,所以彼时其自尊心极强,敏感脆弱,容易上火,如骂李铭与申二姐皆是因为没有受到这些人的礼遇,伤及自尊而大打出手
荣升守备夫人的庞春梅贵极一时,颇受礼遇,自我拥有的自尊大幅提高,自信也由之上升,才会有以礼相待月娘的情形出现后来庞春梅重游旧家池观,吴月娘的殷勤虽然被张竹坡不断痛批,但是足以看出此时春梅身份地位上升之后身份焦虑减弱的情状
可以这么说,吴月娘的前倨后恭,足以浇灭庞春梅逐渐奄奄一息的焦虑之火
应该说小说这样的描写,不仅不让人觉得突兀,反而应该是符合人情世故的,所以笔者认为彭城张竹坡的如下一段批评才更显真知灼见:
故特写春梅既去,复寻旧游,适然相遇,固千古奇逢,亦千古之春梅念旧主人,而挂钱请酒之出于自然而然也[4]1508
所谓自然而然即是对庞春梅这一符号文本形象的客观解读,这种解读没有带上符号文本发送者的主观意图,也没有凭符号接受者的个人好恶意气用事,而是从符号信息文本的客观实际出发来分析其中蕴含的符号意义,这样才真正做到了体贴自然的解释
当代符号学家赵毅衡先生曾经指出,符号表意主要有三个重要的环节,即是发送者意图、符号信息的文本以及接受者的解释,并认为在这三个环节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第三个环节[9]30
在《金瓶梅》中,作者的一个重要意图即是宣扬善恶因果报应,吴月娘作为笑笑生着力打造的正面形象,所谓楼月善良终有寿,这是在编制符号文本的时候,已经定下的基调;而庞春梅则是相对应的反面教材,瓶梅淫佚早归泉,是作为淫邪的反面形象塑造的
这正如论者所言,小说其实包含有强烈的挽救社会颓风的说教目的[10]
读者在接受阐释《金瓶梅》符号文本的时候也往往不自觉接受了作者的发送意图,但是往往忽略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是携带信息的符号文本本身
任何意义的传达必须通过携带信息符号文本;忽略了符号文本本身,接受与阐释就容易落入主观判断的陷阱
符号文本一旦被发送者发出,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客观独立性,这一点是不由符号发送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发送意图和接受者的解释固然重要,但是必须贴近符号信息文本的阐释才是最客观的阐释,才能令人信服
从庞春梅这一人物形象的误读与批判,我们其实可以对符号表意的理论作一个适当的修正,
也即是在对小说文本进行批评阐释时,需要跳出作者叙事策略对人物的遮蔽以及文本编制者主观意图的干扰,以携带信息的符号文本本身作为评判依据,回归文本,选用不同方法、采取多角度的观照,建设一种圆形的文学批评模式[11],对小说文本进行解读阐释,这样才可能无限接近文本意图
[1]王宜廷.红颜祸水——《水浒传》《金瓶梅》女性形象的文化思考[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文一茗.评《符号自我》[J].符号与传媒,2011(1):303-306.
[4]金瓶梅[M].王汝梅,校点.济南:齐鲁书社,1991.
[5]祝东,王小英.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悲剧——一个身份符号学分析[J].符号与传媒,2011(2):101-110.
[6]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7]罗德荣.金瓶梅三女性透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8]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赵毅衡.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0]祝东.吴月娘的女贞观——关于《金瓶梅》的一个伦理符号学透视[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7-81.
[11]王先霈.建设圆形的文学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36-41.
文章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本文选自《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转发请注明出处